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卷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2011-01-24孟卫东张河桥
孟卫东 杨 桦 张河桥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北京 100084)
综观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试卷中的物理试题,总体印象是试题常规、回归经典、突出双基、考查能力、注重探究、设问新颖、试卷平稳、关注发展.试卷命题素材源于教材、贴近教材、挖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试题结构科学合理、保持相对稳定,整套物理试卷突出“新、活、巧”(设问新、题型活、解答巧) 三个字,具有“新而不偏、活而不怪、巧而不难”的优点,同时具有“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实、体现课改”的特点.试题既保持了良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体现出命题创新性和灵活性.无偏题、怪题、难题现象.试题有许多亮点,考查能力分层要求尤为突出,仔细品味很受启发.多数试题的立意和精心设计,令人赞叹.总体来说,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试卷的物理试题继承北京的高考试题风格,彰显了北京物理试卷的鲜明特色.
2011年北京理综试卷中的物理试题与前几年相比,在题目的形式及考查的内容上基本相同,总体难度相较去年稍有降低.试卷结构稳定,知识覆盖面广,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区分度,平稳过渡的效果比较显著.当然试题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细节变化.下面从几个方面对2011年高考北京物理试题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希望能给2012年的考生以及相关的高考研究者一些参考.
1 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试卷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能力考查分析
表1 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试卷物理试题涉及的知识点及相关能力
续表
2 2011年高考北京物理试卷几个显著的特点
2.1 突出新课标理念注重考查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2011年北京市按新课标的要求自主命题,但试卷结构及试题并未让考生感到不适应.究其原因是近几年的高考北京命题在逐渐渗透新课标的思想,让师生们逐渐适应与过渡.实际上,2011年的北京试卷在往年的基础上,更加坚定、明确而突出了新课标的要求.
按新课程标准编制的2011年北京《高考大纲及考试说明》中,物理学科五项量化的能力考查要求突出的变化是呈现分层表达及要求,即原来的“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变成较高层次的“应用能力”及“探究能力”;而原有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实验能力”被界定为基础层次的考核要求.这可以说是新课标呈现的闪亮点.这一变化在2011年的物理学科试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试卷中第13,14,15和16题等侧重考查理解能力;第17和20题侧重考查推理能力;第21题既考查实验能力(包括实验素养)也兼顾考查实验探究能力的较高要求;第22题侧重考查应用能力的基础性要求,而第18,19,23,24题中均涉及探究应用能力的较高要求.
2011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将能力立意放在首位.从物理能力的考查来看,五种能力层次分明,非常利于学生发挥.《考试说明(理综)》首次把能力要求分为基础和较高两个层次.在试卷中也按照分层的思想对设问和陈述进行了设计.比如三道计算题都是分步设问,每个计算题都至少设置2~3问,这样一种设问的方式,真正体现高考试题在大题上入手容易深入难的特点.这样一种命题的方式更加适合于不同层次的考生能够很充分地把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发挥出来.从能力考查来说,搭出适当的台阶之后,对于整体考生能力的区分度应该是比较有意义的,这也是多年来北京卷始终坚持的一个特色.比如说第18题的信息提取能力;第23题第3问的思辨能力;第24题的建模能力均体现了能力立意的命题思路.
高考北京物理学科提出的调整变化能力和分层表述能力的要求以及在高考实践中的考查落实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人们对新课标精神实质有了更明确而深刻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和要求明确地在高考中固定下来,无疑对中学的物理课堂教学活动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2.2 注重基础 突出主干 难度适宜 保持稳定
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物理卷按新课标要求命题,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而且各方面表现出很好的稳定性.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近几年的平稳衔接与过渡,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广大师生不知不觉中适应了新课标的要求.其实,高考对新课标的施行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这也是北京理综物理卷一直注重基础,突出主干,合理设置难度的结果.纵观近些年的北京理综物理卷,一直有注重基础的优良传统,2011年也不例外.试卷绝大部分题目考查的是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常见的典型模型,不偏、不怪.选择题、实验题基本都是这样,计算题第22题也是基本方法的应用.这对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回归教材及回归课标起到了积极作用.2011年的选择题总体难度比2010年稍低,如第13题的“原子物理”、14题的“光学”、15题的“同步卫星”、16题的“机械振动与机械波”这4道题都是历年来考得最多的主干题型之一,而且这4道题考的也比较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拿分.第17题考查电路的电流电压变化问题,虽说这类型的题在北京的高考题中出现得不多,但是在高三的电路复习中,它绝对是这一章节的基础加主干知识.第18题的“蹦极”虽然对学生的建模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只要学生顺利建立了模型,其他的就比较简单了,因为它的考查点也是力学中的主干知识“超重和失重”.两道实验题(一道是万用表的使用,一道是动量守恒)都是高中实验中的重点.
今年的试卷仍然坚持了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这一传统.从知识点上可见,力、电仍是主体,光学都有涉及;其中牛顿定律、能量、图像等仍是重中之重.但是,突出主干并非失之片面,试卷兼顾了知识的全面考查,如第20题的“量纲”和19题的“自感现象”,可能会让广大师生感到有点“冷”.这其实是一种警示:切不可只抓重点,放弃了一些知识的学习,完全走上应试教育的斜路.
2.3 更强调考查科学素养和物理素养
2011年的高考物理的几道题中体现出来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是,强调考查科学素养和物理素养.选择题的第18题“蹦极”是一道信息题,它将传感器与失重超重联系起来,要求学生能够迅速地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模型,能够知道图像中各个关键点所代表的物理意义.第20题(最后一道选择题)考查的是单位制,它与前几年考得比较多的“推测可能的表达式”类型的题有点相似又有点区别,这道题完全是学生能力的体现,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知识点的地位倒还是其次.实验题的最后一问的综合度也是比较高的,它同时考查了物理的建模能力及数学的计算推导能力.第23题(第二道计算题)虽然考查的是物理中很基本很常见的带点粒子在磁场中运动的问题,但是它的第3问对学生建模能力的要求较高,较前几年的考法而言,在能力的要求上有一个提升.最后一道计算题也不再是前几年的多过程的碰撞类型,考查点也从数学能力转变到了物理模型的建立上来.难度设置有梯度,容易上手,这也是北京物理试卷的一大特点.每个计算题都设置多个问题,由易到难,这有利于学生的发挥.比如第23题,总的来说是一道难题,但第一问一般学生都可以做出来,第二问的也应该有不少同学能解出,只有第三问具有大的思维难度,学生不易得分.这样设置,使得学生不致于在一道题上得零分,难度的设置比较适宜.
3 总结
纵观近年来北京理综物理卷的命题,具有常出常新、连续考查某一种单一能力的特点.例如连续考查估算能力,估算闪电的距离、估算小鸟的质量、估算子弹打苹果的速度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又如连续考查物理方法问题,像最近几年选择题的最后一道题总是风格类似的推理、探究问题.
总之,2011年高考北京理综物理卷,无论从考试内容,还是从考试形式来看,都表现出很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难度与往年相当,实现了平稳过渡,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新生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针对高考北京命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不断革新,结合2011年的高考试题的特点,学生们只要基础知识扎实,虽想拿高分不太容易,但拿90多分还是比较轻松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在高一、高二及高三的第一轮复习中,应该重视课本,重视主干知识,加强基本模型和基本物理方法的训练.夯实基础知识,拓宽基础面是保证高考轻松地拿到大部分分数的一个首要条件,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避免大量重复练习的“题海”战术,精选习题、总结规律,在知识的积累、系统化和网络化过程中,注重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