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高等教育改革政策探析
2011-01-24朴钟鹤
朴钟鹤
(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四川南充637002)
一、金泳三政府到卢武铉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前,韩国的教育改革更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基础教育之上。在全斗焕执政的第五共和国时期出台的“7.30”教育举措,可谓是首部真正指向于高等教育改革的政策。不过在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改革,当属金泳三政府的高教改革。在此,将对金泳三政府至卢武铉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加以简要陈述。
(一)“文民政府”(1993-1998年)
1995年,韩国高等教育规模达到243万人,毛入学率达52%,这标志着韩国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便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阶段的跨越[1]。然而面对即将到来的新世纪,韩国政府认为有必要构筑一套全新的教育发展战略来应对时代的挑战。因为伴随着世贸组织体系的建立,国家间的竞争将在所难免,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各领域均应做出适应时代及环境变化的改革。就高等教育而言,由于教育市场的开放,韩国国内的大学势必将与国外大学之间形成竞争,同时由于出生率的降低,生源竞争也必将更为严峻。因此韩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量上的增长,而将视角转向对质量的追求。正是基于上述背景,金泳三的“文民政府”在大选教育公约中提出了“消除升学考试地狱、践行以人为本”的改革旗帜,并拟定推出针对7大领域的66项教育改革举措。
1994年2月至1998年2月间,“文民政府”公布了4次教育改革方案。分别为1995年5月31日公布的《为树立主导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系教育改革方案》(即“5.31”教育改革方案)、1996年2月9日发表的第2次教育改革方案、1996年8月20日发表的第3次教育改革方案、1997年6月2日发表的第4次教育改革方案。在上述4次教育改革方案中,“5.31”教育改革方案作为其核心,不仅影响了“文民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走向,更影响到后续政府的改革。在上述4次改革方案中我们可以得知“文民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目的及目标(参见表1)。
表1 “文民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理念、目的与目标[2]28
在上述高等教育改革目的与目标的指引下,“文民政府”具体拟定了如下一些举措。
第1次教改中提出:引入弹性制报名制度;专业认证最低学分制;单独设立专业性研究生院;引入大学设立准则主义;大学招生人数自律化;研究的国际化;国际关系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大学评价与财政支援间的联系;引入学分银行制;改善高考制度;支援高等教育机构走向国际。第2次教改的具体政策有:改善专科大学、开放大学入学方式;加强专门大学职业教育职能,实现开放大学职业教育走向纵深;强化技能大学的作用;对新设大学、研究生院的构建与运营给予支援;引入专门职业领域硕士博士制度与扩充职业教育研究生院;伴随着选修课程的引入,改善数学能力考试制度;引入医学、法学等专门研究生院制度;制定高等教育法。第3次教改中提出:在教师培养机构中引入评价认证制;改革教育大学的体制;培养研究生院水准的教师,提高私学的自治力量;构筑私学的专门经营体制;加强对私学的财政、金融等方面的支援。第4次教改中提出:为培养北韩及统一问题领域的专家,构筑相应的支援体制;对高等教育卓越性的追求与地方化事业的给予支援[2]28。
首次通过民主方式诞生的“文民政府”,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出了上述积极且必要的改革举措。这些改革所揭示的方向与前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首先,“文民政府”的教育改革方案,为由过往强调政府规制的大一统的大学教育转向具有多样化、特色化、自律化特性的大学教育体制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其次,通过构筑开放的大学体制,推行学分银行制、时间制学生报名制度等举措扩大了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为终身学习社会中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后,“文民政府”的教育改革,通过加强政府评价与财政支援间的联系来促使大学由以往安逸的状态走向竞争,这势必有利于大学教育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国民政府”(1998-2003年)
金大中总统在大选教育公约中就曾提出包括增强高等教育的自律性与特性化在内的73项课题。但在其就任总统之后发表的“新政府100项政策课题”中,只有部分教育公约中提及的教育政策得以落实。
“国民政府”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改以往对教育福利的重视,将更多的精力投注于增强大学的竞争力之上。在“国民政府”期间共发表了多达8项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改革方案。由此可见,当时的政府对高等教育给予了极高的重视。在上述8项改革方案中,主要以《教育发展5年计划》(1999年)和《韩国教育中长期规划》为核心。两项改革方案均提出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念、目的与目标(见表2、表3)。
表2 “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教育发展5年计划》中的高教改革理念、目的与目标)[2]32
根据上述改革目标,“国民政府”同样提出了相应的具体举措。如在建设以研究生院为中心的大学上,采取了对整个高等教育体制进行了审查与评价;为集中建设研究生院,对相关政策进行集中化和综合化;对引入专门研究生院制度进行再检讨;建设韩国学专业研究生院。
表3 “国民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方案(《韩国教育中长期规划》中的高教改革理念、目的与目标)[2]33
“国民政府”的教育改革主要由“新教育共同体委员会”(简称新教委)和“教育人力资源政策委员会”(简称人资委)等组织机构加以推行。前者担任前期的教育改革,主要为日后的改革创设条件;后者负责后期的教育改革,重点置于加强经济效益。“新教委”的活动主要是进一步推动“文民政府”时期拟定的教育改革方案,而“人资委”则注重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配置、活用等事宜相关的政策。
事实上“国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方案是对“文民政府”改革的一种继承与发展。就《教育发展5年计划》而言,它是将“文民政府”在高等教育改革上分散的举措加以综合,并推进了大学结构调整。即,“国民政府”的高教改革维持了“文民政府”时期的基本框架,同时将构建以需要者为中心的教育体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渐进地扩散至大学内部,进而为大学形成自身特点,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形成独特的运营方式,构建各具特色的大学奠定了契机。另外伴随着政府引导下的大学发展与结构调整工作的深入,追求大学教育卓越性与增强竞争力的意识得以形成,同时伴随着大学自治权限的扩大与大力发展地方大学事业的推进,地方大学与区域发展间的均衡发展逐渐得以实现。《教育发展5年计划》中的核心理念以BK21事业的形式得以落实,且成为“国民政府”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代表性政策。
(三)“参与政府”(2004-2008年)
2004年,卢武铉就任韩国新一届总统。该届政府被誉为“参与政府”。“参与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哲学基础与方向及其推进课题,可以从2003年2月总统下属人力素质委员会提交的《参与政府国庆前瞻与国情课题》报告中窥其详情。
在上述报告中有关于高等教育改革的议题可分为“地方分权与国家均衡发展”“教育改革与实现知识文化强国”等两项内容[2]35。
作为推进“地方分权与国家均衡发展”的主要课题有:将大学的特色领域建设成区域品牌;加强大学与地方特色产业间的联系,集中精力投入到作为区域发展核心推动力的“推进区域大学特色化事业”当中来,并组建科技园(Techno-Park);通过发展小型技术革新中心(RRC,TIC,SRC,ERC)来推动地方技术革新事业;通过“创设地方大学成长基石”事业来扶植地方大学,使其成为地域研究、开发的核心主体。
作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实现知识文化强国”项目的主要课题为:“加强大学运营的民主性与自律性”事业与“消除学阀与缓和大学序列”事业,即对大学治理结构进行调整,建构教授会法制化体系,实行教师、学生、家长、区域人士共同参与大学管理的新型运营结构;“科学技术教育质量提升”事业,即以区域战略产业为中心,引导理工科大学走向特性化。
2006年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发表的年度主要业务计划报告书中对“参与政府”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目的以及具体举措做了详实的说明。
在上述报告中,“参与政府”提出了通过提高人力资源竞争力来创生增长动力的改革目的。而具体目标为高等教育普及化,加速培养国际水准的硕士博士一级的优秀人力,构建加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基础等。在上述目的及目标的指引下,“参与政府”提出了如下具体的举措。即,引入“大学入学鉴定官制度(Admissions Officer)”①(2008年起实行);通过地方大学革新强化事业来培养区域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推进第二阶段BK21事业(21世纪韩国之脑),培养核心高级人才;培养可以引导新型产业的专业人才;深入产学合作的力度,实现大学特色化与大学结构改革;设立专科大学以上的职业教育专有机构;通过扩大政府担保学费贷款制度等措施来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的高等教育机会等。“参与政府”高等教育改革将重心置于增强教育均衡性与民主性,大学的多样性与自律性之上,为此提出了大力发展地方大学、改革大学治理结构、缓和大学分层现象,改善理工科大学教育等改革课题。不过与“国民政府”一样,该届政府并没有提出超越“文民政府”时期的改革举措,它更多是对已有改革方案中尚未施行的方案给予落实,因此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上保持了连贯性。
二、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特点和基本基调
(一)高等教育改革方向明确,基本保持一致
自1995年“5.31”教育改革方案公布以来,金泳三的“文民政府”通过4次改革来推动高教改革。金大中的“国民政府”进行了8次改革,推出了相关高等教育政策,但是改革的基本框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卢武铉的“参与政府”也同样继承了前任政府改革的方向。即,近十多年来的高等教育改革以“文民政府”的改革为基本框架,贯穿始终。“国民政府”与“参与政府”更多的是践行“文民政府”时期制定的政策,将其逐一落实。在政府定期发生更迭的韩国,唯有高等教育的改革,始终坚持了同一改革方向,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平稳的发展平台。也正因如此,韩国高等教育在近十多年里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有如韩国国内顶尖大学的国际排名不断上升。据英国泰晤士报高教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的统计,首尔大学的国际排名由2005年的93位跃至2007年的51位[3]。
(二)高等教育改革注重引入竞争、自律原则,追求卓越
自“文民政府”的高等教育改革以来,韩国高等教育改革便烙上了“竞争”“自律”等印记。这不仅改变了以往的高等教育体制,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日后改革的基本路线。
在“文民政府”改革的基础上,“国民政府”进一步将强化大学竞争力作为改革的重心,并引入强调市场竞争与效率的新自由主义精神,对大学结构进行调整。与此同时,“国民政府”为顺应国际社会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潮流,提出积极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并设定了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息息相关的全新高等教育改革框架(Paradingm),加以推进。
“参与政府”在国民教育注重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注重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与提升高等教育体制效率的改革精神。与此同时,他们还特别注重区域发展均衡性问题,为此将国家均衡发展与地方分权作为高等教育的又一中心,致力于消除学阀现象,缓解大学排名的不良影响,积极发展地方大学。
上述三届政府的改革,其根本就是为了增强高等教育的卓越性,进而提升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实现知识强国的理念。
(三)强调特色,致力于大学向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变
通过对上述三届政府高等教育改革政策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韩国政府非常注重鼓励各类学科和层次的大学协调发展。政府通过将大学多样性建设、独特性建设以及专业独特性建设等项内容列入与财政拨款相挂钩的评估指标体系,引导大学实现特色化和多样化[4]。例如,在“文民政府”第一次教改中便提出了大学的多样化、特色化、国际化的改革目标,并为此推出引入专门研究生院制度、注重专门大学等机构加强职业教育等举措。凡此种种,都昭示着韩国高等教育改革正朝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迈进。
三、启示
通过对近十几年来韩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考察,我们可以从中获取些许启示。
首先,在量的迅速扩张基础上,不断加强质量提升。自1995年“5.31”教育改革以来,韩国高等教育改革延续了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的主流思想。起始于1999年的BK21事业就将提升硕博研究生水平置于重心要务。我国在2010年推出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发展目标。显然这一目标将大大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在增加入学机会的同时,如何保障质量,仍值得思考。韩国高教改革可提供一定参照。
其次,加强民主参与力度。纵观近年韩国高教改革,逐渐由少数人决定的封闭式、由上至下方式向广泛参与、由下至上的方式转变。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韩国极为强调序列,即论资排辈。在高校管理中同样存在上述情况。为此推出的“加强大学运营的民主性与自律性”事业与“消除学阀与缓和大学序列”事业便是其典型例证。在我国如何去行政化、加强民主参与,一直备受关注。韩国政府可谓提出了一种模式。
最后,注重公平与效率的和谐共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韩国高等教育改革强调竞争与结构调整,并通过选择与集中来增强质量卓越性的同时力争实现平等,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在引入市场竞争的同时,兼顾公平也是我国高教发展的又一重大议题。
注释:
①大学入学鉴定官制度是指通过聘用专业的入学鉴定官,对学生的各项能力及特点进行综合考评,选拔学生,决定入学与否的制度。
[1] 程爱洁.韩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特点[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3):73.
[2] 刘贤淑.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政府财政支援评价研究(韩文版)[R].首尔:韩国教育开发院,2006.
[3] 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科技部主要教育统计[EB/OL].[2009-04-28].http://www.mest.go.kr/ms_kor/inform/public/science/impor/index.jsp.
[4] 董皓,赵健.韩国高等教育发展策略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教育,2007(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