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油田志丹区块二次压裂工艺技术研究
2011-01-24王旭庄
王旭庄
(延长油田股份公司西区采油厂,陕西 延安 716000)
0 引言
延长油田多属特低渗透、低压、低产油藏,压裂改造技术是低渗油田开发的关键技术。但是随着油田开发,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单井产能递减快,使得延长油田面临巨大的稳产技术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引进并进行了二次压裂技术试验。
根据人工裂缝的改造特点,二次压裂技术可分为两类,即单纯的老缝二次充填压裂(即重复压裂)与转向压裂。目前,重复压裂技术工艺已成熟完备,在较多油田投入应用。转向压裂在国内多家油田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现场应用与发展,在与延长油田地层条件比较接近的长庆油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是一项比较好的提高单井产能、改善注水效果、保持油田稳产的好技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两种类型的试验在延长油田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不少技术难点。为了增强二次压裂技术在延长油田的适用性,挖掘油藏潜力,必须对二次压裂相关领域内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攻关突破。
1 油藏地质特征与油井特点
1.1 油藏地质特征
西区长6以灰色细粒长石砂岩为主,孔隙度平均11.88%,渗透率1.83 mD。西区含油性特征见表,平均含油饱和度在38% ~44%之间,除层天然裂缝发育,属于裂缝性低孔、特低渗透、低丰度油藏。
天然裂缝裂缝主要为区域性构造裂缝,以垂直缝为主,裂缝具有分布规则、规模较大、延伸较远、发育范围广,此外,延河剖面上还发育一些顺层延伸的水平缝,尤其在交错层理发育的砂岩中较常见。油藏埋深1420m,人工裂缝为垂直缝,裂缝方位为北偏东60o左右。
1.2 油井生产特征
受天然裂缝发育程度的影响,西区油田长6储层油井初产及递减可分为以下两种典型的基本类型:①初期产量较低,产量稳定递减型,此类油井所处油层天然裂缝不发育;②初期产量较高,但随之产量递减快并渐趋稳定型,油层天然裂缝发育。
2 初期二次压裂工艺效果影响因素及选层原则
2.1 二次压裂工艺类型
根据工艺特点,二次压裂分为以下两种:
(1)简单的重复压裂:这种压裂仅仅是在前期压裂的基础上,对老裂缝系统进行的重新改造,主要是对老裂缝的延伸、发展。
(2)转向二次压裂:主要工艺特点为使用足量的暂堵剂(转向剂),使得在老裂缝发生转向、或者产生新裂缝。
2.2 二次压裂初期试验效果
西区油田长6前期二次压裂井较多,重复压裂57井层,转向压裂90井层。从增有效果看,增提增有效果不明显,转向压裂增油系数1.3,重复压裂增油系数0.27,整体效果不明显(表1)。
表1 转向压裂与重复压裂效果对比表
重复压裂井日增油平均只有40kg/d,日增液0.51 m3/d,而转向压裂日增油缺可以达到0.5 t/d,日增液1.011 m3/d。在14口重复压裂井中,增产井数为8口,有效率为57.1%。即使增产,增产幅度也不大(最高0.769 t/d、平均0.04 t/d),转向压裂21口,增产15口,有效率为71.4%。平均单井日增油尽为0.5 t。
2.3 二次压裂效果影响因素
根据理论分析与现场初期试验结果分析,影响二次压裂效果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
(1)储层厚度的影响:从地应力角度来说,储层厚度越大,围岩的应力限制越小,越容易发生转向。而转向成功,增产幅度较大的机会必然多;储层厚度与增油关系表明随着油层厚度的增大,日增油幅度加大、日增油系数也增大。
(2)储层物性、含油性的影响:一般来说,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则增产幅度越大。
(3)初产(天然微裂缝)的影响:裂缝、微裂缝越发育,则油气渗流越畅通,附近剩余油含量较低,裂缝转向后,并不一定使产能提高。但当初产日产油高于4 m3/d时,重复压裂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4)压前产量(裂缝堵塞情况)影响:根据效果统计数据,随压前产量的降低,增产幅度更大。当压前日产油小于0.8 t/d的情况下,增产效果好,所以,二次压裂一般选择在单井产能低于0.8 t/d以下的井进行措施。
(5)压裂加砂量的影响:根据现场增产、加砂量数据统计分析,西区转向压裂加砂量在30m3以内,增产效果最好;西区油田重复压裂的最佳加砂量在22 m3以内增产效果最好。
(6)转向压裂井所处井网位置的影响:注入水主要沿人工裂缝方向推进,侧向油井由于排距与驱替压力梯度的控制,受注水井影响小。转向压裂可减小地下实际排距,提高相对驱替压力梯度,有利于油井见效,提高单井产能。而主向油井则不适宜,易勾通注水井,造成水淹。
2.4 选井选层原则
选井选层要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在充分认识评价前期二次压裂效果的基础上,确定新的选井选层原则:
(1)转向压裂选井选层原则:A、一般为注水不见效的侧向井;B、压前平均日产油能力小于0.8 t/d;C、天然裂缝不发育,初产小于3.5~4 t/d的油井;D、连续的储层砂体厚度大于8 m。
(2)重复压裂选井选层原则:A、天然裂缝发育,初产大于4 t/d的井;B、曾经注水受效,目前堵塞严重,产能较低的井,平均日产油能力小于0.8 t/d<0。
3 二次压裂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由于在具体的井网中,二次压裂不仅要考虑增产,还要考虑到注水的问题,因此,二次压裂工艺参数主要优化以下内容:① 缝长与加砂规模优化;②排量优化;③ 砂比优化;④ 暂堵时机优化;⑤ 暂堵剂用量及加入速度优化;⑥泵注程序优化。
3.1 转向压裂工艺参数优化
3.1.1 裂缝缝长与加砂量优化
一方面不能造成水蹿,水淹,另一方面要在注水井排与油井排之间建立有效果的驱替梯度。根据这两个原则,依据张士诚电位法确定侧向穿透距离/井距比不能超过0.3;依据相似油田经验,合理驱替梯度的距离要求是80m。
据此模拟优化西区油田转向压裂缝长与加砂量:1类井(侧向距离230m)裂缝缝长60m左右,加砂量15 m3左右;2类井(侧向距离120m),优化裂缝缝长40m左右,加砂规模8 m3左右。
3.1.2 转向压裂排量优化
对于转向压裂,排量优化主要考虑两个方面:顺利施工的需要,转向意图的实现。排量越大,流速越高,缝内脱砂概率越小,转向意图越容易实现。但反过来说排量越大,缝内净压力越大,容易形成复杂裂缝,不利于转向压裂意图的实现。结合油层厚度、设备条件、裂缝延伸高度与排量关系,排量以1.8~2.4 m3/min左右为宜。
3.1.3 转向压裂砂比优化
砂比优化考虑两个原则:1、满足裂缝导流能力的要求;2、转向压裂意图的实现。以无限导流能力的90%计算,裂缝无因此导流能力为4,计算砂比30%左右;同时30%砂比也满足防止过高砂比造成端部脱砂使裂缝复杂化的要求,以达到转向的目的。
3.1.4 转向压裂暂堵时机优化
前面已有提及:第一代暂堵剂(缝内暂堵)由于暂堵剂加入剂量大,伤害较大,裂缝转向的确定性不高,目前不建议采用,故采用第二代暂堵剂,加入暂堵剂前应该先低排量注入部分前置液,使那些优先进液的孔眼(老裂缝)暴露出来。然后再加入暂堵剂,开泵使暂堵剂堵塞到优先进液的孔眼(老裂缝)。
3.1.5 转向压裂暂堵剂用量及加入速度优化
对于第二代暂堵剂,用量根据射孔孔眼来决定,根据经验,要成功转向,一般每个孔眼按照0.025 kg来配量,第2代暂堵剂由于粒径大,只能通过井口一次性加入前置液中。
3.1.6 转向压裂泵注程序优化
泵注程序主要考虑加砂阶步和排量变化。为了保证平稳加砂,砂比台阶不超过10%。排量方面:在前置液阶段可适当减小,加砂阶段适当提高。
3.2 重复压裂工艺参数优化
对于初产高的井,可以采取重复压裂,前面已经有论述。主要用来改造已经堵塞的天然裂缝。可以采用多级充填的方式,主要适用于初产大于3.5-4.0m3/d的低产井。
3.2.1 重复压裂裂缝长度及加砂规模优化
根据前人模拟结果,对于新井而言,主向井的裂缝缝长为井距的20%左右。而侧向井可以适当增大,应为在油井间井距的40%左右。油排井裂缝缝长应该为300×0.4=120m,水排井裂缝长度为300×0.2=60m。假设裂缝高度为20m,则加砂规模分别为30m3、15m3。如果是多级充填压裂,由于要形成支裂缝,加砂规模要缩小,一般为10-15 m3。
3.2.2 重复压裂压裂排量及砂比优化
本次拟采用多级充填式重复压裂改造老裂缝,为了促使缝内压力升高,必须采取排量、砂比对应变化的方式,见(表2),即最高砂比阶段降低排量,使缝内脱砂,形成砂堤,促使缝内压力升高,然后降低砂比,使支裂缝产生,形成一个复杂的裂缝系统。
表2 西区志丹区块砂比-排量优化对应表
4 现场试验效果
5439-2井、5439-4井,属于二类边井。初产量分别2.36 t/d、4.29 t/d,目前单井产能分别为0.56 t/d、0.60t/d,根据优化设计进行施工(见表3)。
表3 西区志丹区块两口二次压裂试验井设计与实际情况对比表
从二次压裂后初期产量,两口井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中转向压裂5439-2压前平均日产油0.1 t/d,压后三个月累计增油 76 t,平均日产油0.7 t/d,平均增产倍数7倍。重复压裂井5439-4井压后三个月累计增油52.5 t,平均日产油0.7 t/d,平均增产倍数2.3倍,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5 认识与结论
1)通过影响二次压裂效果的综合因素分析,认为对于西区:储层厚度大于8 m,初期产能低于3.5~4 t/d,目前产能低于0.8~1.0t/d,长期注水不受效的低产井适合转向压裂。而对于其它类型含水较低的低产井可采取简单的重复压裂。
2)制定了转向压裂缝长优化设计的两项原则:
a、考虑注入水突进的影响;
b、考虑注采井间压力驱替系统的建立。并以此为基础优化出了转向压裂的缝长及加砂规模:1、类侧向井,优化裂缝缝长60m左右,加砂量15 m3左右;2、类侧向井,优化裂缝缝长40m左右,加砂规模10m3左右,并优化除了排量、砂比等参数。
3)优化选井选层以及二次压裂施工参数实现了二次压裂技术的改进,实现了油井增产的目的。
[1]吉德利.水力压裂技术新进展[M].蒋阗,单文文,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2]王鸿勋.水力压裂原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
[3]Howard G C,Fast C R.Hydraulic Fracturing[M].New York,1970.
[4]埃克诺,米德斯,油藏增产措施[M].张宝平,译.3版,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5]张士诚.重复压裂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世界石油工业,1995,2(7):39-46.
[6]Hu Yongquan,Zhao Jinzhou.Refracturing improving oil productivity in Chinese oilfield[J].Oil & Gas Journal,2002(100):47-49.
[7]赵金洲,胡永全,蒲万芬.堵老缝压新缝重复压裂技术[C].水力压裂技术论文集,中石化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