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对大学生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负效果及其对策分析

2011-01-23俞明祥

关键词:虚拟社区教育者群体

俞明祥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1994年,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试点建设启动,校园网开始进入校园。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包括校园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已全面、深入地嵌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成为身处其场的个体不可回避的生活方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它迫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从传统的寝室、办公室和课堂的“两室一堂”扩展至虚拟社区,工作对象也由以前面对面的学生转变为隐藏在虚拟社区里捉摸不定的精灵。因此做好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课题。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新的途径”,“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跟上网络社会发展的步伐,探究虚拟群体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开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

一、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形成过程

(一)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在广义上“泛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或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人类集合体”,在狭义上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1]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这里的虚拟群体是专指自发形成而非组织化建立),是狭义的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以虚拟网络为媒介,依托校园BBS、博客(微博)、专题网页、同学录、校友录、QQ群、网页论坛、聊天室、网络游戏等所形成的兴趣相同、思想相近、乐于保持持续互动的新型大学生自助群体。虚拟群体中群体成员联结的纽带是情感、兴趣、爱好等非强制性因素,联结的方式是自由和松散的;群体与群体之间无严格和明晰的界限、规范,群体内不存在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要求,因此在社会群体类型上属于初级社会群体。

(二)大学生虚拟群体的形成

虚拟群体形成的根本基础在于网络技术在当代社会的广泛应用。随着计算机使用领域从专业范围向日常生活扩展后,互联网进入到校园和学生闲暇生活。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各种即时在线通讯软件层出不穷,网民也被卷入到同学录、校友录、QQ群、论坛、聊天室、微博、网络游戏等网络空间中。大学生网民通过在虚拟空间中持续和长时间的交互,自发组织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虚拟群体。

虚拟群体本身也在分化整合中不断分解重组,因此大学生虚拟群体越来越多样化。虚拟社区的增容使得更多的大学生有机会进入到虚拟社区当中,群体成员相遇并碰撞的概率大大增加,虚拟群体建立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一个初始虚拟群体,由于群体成员交互时间的加长和交互内容的不断深入,分化出不同的次级虚拟群体。在虚拟群体中,群体成员具有多重属性,它不仅加入一个虚拟群体,而且还与好几个群体保持着持久的互动,由此就导致不同群体的成员因相互吸引或交叉到不同的群体中,或创造出新的群体。

二、网络对大学生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效果分析

“传播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系十分密切的相邻学科”。[2]人类的传播行为带有一定的目的性,并产生相应的传播效果。传播效果,“依其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外部信息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人们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而引起情绪或情感的变化,属于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这些变化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即成为行动层面上的效果”。[3]188-189据研究表明,网络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见表1)。

表1 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影响[4]

传播效果与传播实践紧密相连,传播实践是传播效果得以发生的起点,传播效果分析是传播实践得以再次优化展开的前提。因此进行大学生虚拟群体传播行为的效果分析,对开展大学生虚拟群体的传播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对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正效果

1.丰富了虚拟群体的知识体系。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集中在老师、同学、朋友、图书馆、书店等相对固定的人群和场所,信息内容的范围和数量受到限制,信息的性质具有较强的社会主流价值观痕迹。而网络打破了传统信息的储存和传播方式。虚拟社区的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信息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缝对接,模糊了国家、地区、民族、性别界限。同时虚拟社区对信息的集成化处理,使海量的信息得以畅通传播,多样化的信息,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素材。

2.塑造了虚拟群体自主的价值观。知识是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是人类思想观念形成与成型的基础。社会中个体所掌握的知识数量、质量和知识的排列组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个体的智能结构和价值取向。虚拟群体在浏览、对比和使用虚拟社会中传播的具有多重价值观信息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对社会价值观的“主观情境定义”。这种初始“主观情境定义”在虚拟群体信息选择的反复实践中不断得到强化,转化为最终稳定的思想倾向。

虚拟群体在价值体系形成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相比,是一个全然自发的过程。在虚拟社区中,虚拟群体逐渐发现了自身在价值选择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了社会价值选择的自由化、个性化和多元性的特征,其社会价值观内化的形式不再是家长式的、枯燥的和严肃的,而是平等的、活泼的、大众文化形式的。

3.激发了虚拟群体的自主行动能力。在虚拟社区里,虚拟群体形成了平等、自由、个人主义等价值观念。这些观念的根基是虚拟群体对自我存在、表达和交往方式的一种重新发现。在这种价值观指导下,虚拟群体成员的行为完全取决于个体的需求,行动的发生、持续与终结完全凭借成员此时此刻的意志,而且任何强制性和惩罚性的措施对虚拟群体成员的行动都没有明显制约作用。在这样的空间里,虚拟群体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作为一个主体的力量,并运用主体的自由意志去完成在虚拟社区里的行动。

(二)网络对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负面影响

1.冲击主流价值观的社会化。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一个国家未来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领航者,争取到一个国家的大学生群体,就争取到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大学生成了国家、群体竞相争取的对象。我国大学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担负起培养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任。但是虚拟群体传播行为的开放性以及蕴含的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使各种各样的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息在虚拟群体中得以广泛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受到挑战。

在工具理性侵蚀下,网络朝着商业化方向狂飙突进,导致网络信息越来越广告化、暴力化、色情化、低俗化和非政治化,企图把受众引向没有主体、没有审美、失去批判的消费社会和大众文化时代。主流文化、传统文化、高雅文化或逐渐被抛弃,或在内容上被商业化,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根基不断被稀释。

2.瓦解思想教育者的权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处于主体地位,享有权威,受教者是被教育的对象,处于客体地位,接受权威的指导。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形成有赖于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可靠的实践经验和严肃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是在网络时代,大学生虚拟群体凭借网络技术可以随意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绕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指导,他们获得的信息在量上甚至超过了思想政治教育者,颠倒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由于各种非主流、甚至不良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虚拟群体所获得的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者所传播的知识有时在性质上会产生冲突,甚至是对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处理信息的权威地位被打破。

网络信息在当代主要以大众文化形式传播。“今天的文化似乎是介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它是一种新的产业,是一种新的经济体。作为一种新的经济体,它似乎已经顾不上原先作为价值观的承载者的责任了,而彻底转变为一种资本攫取利润的工具。”[5]正因为它追求利润,所以不断以暴力化、色情化、非主流化的信息刺激和迎合大学生虚拟群体,导致带有审美的、高雅追求的和严肃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逐渐失去了引领能力。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是一种不对称地位,是传播与接受的关系。但是在虚拟社区中,虚拟群体成员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存在,相互尊重主体地位,沟通方式也是完全平等、非强制性的,这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施教者的权威地位提出了挑战。

3.滋生虚拟群体非规范性行为。在虚拟社区中,虚拟群体的交往行为是以情感和兴趣为基础的,具有非强制性特点,虚拟群体的行动属于自发、自由的行动类型。在现实社会中,一方面个体在社会中行动,并以其行动结构构成新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在实践中的个体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并且是无法逃避的。也就是说,在现实社会里,社会运用其结构性力量,将社会主流价值观强制性地社会化给个体,迫使个体行动符合社会要求。这就造成了自由行动与规范行动的冲突,使得虚拟群体在网络中形成的价值观在现实交往中失去了情境。

三、做好大学生虚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思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6]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积极适应新形势的被动局面,利用媒介素养教育、议程设置和参与式体验等方式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对大学生虚拟群体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认为,“媒体素养旨在培养学生对媒体本质、媒体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力和判断力。更确切地说,媒体素养是一种教育,宗旨为增强学生理解和欣赏媒体作品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媒体如何传输信息、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如何构架现实,以及要求学生具有创作媒体作品的能力”。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媒体的急剧发展,媒介素养教育逐渐为人们所认同,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先后系统地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而且在学校也增设了相应的课程。我国“绝大多数人尤其是青少年仍处于只能接受各种媒体信息的表层信息阶段”,并且从传播效果上来说,“处于这一层面的受众缺乏辨别是与非、真与假、有利与有害信息的‘内功’”。[3]216

因此,虚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虚拟群体对网络形形色色、良莠不齐的信息分辨力和判断力,反思网络信息的深层符号意义,批判地吸收网络信息,增强应对网络媒体的信息轰炸能力,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媒介价值观,提升理性利用网络媒体发展自我的能力。

(二)设置专题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网络一方面为各种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场所,另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创造了条件。“韦弗根据1976年的调查结果提出,公众的‘议题’在本质上是受到传媒‘议题’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的信息需求,根据受众类型设置“0/1”、“0/1/2”、“0/1…N”[7]等议题模式传播信息。通过议程设置所产生的累积效果,培养虚拟群体的议程倾向,最终帮助虚拟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进行议程设置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尊重虚拟群体的主体性,设置符合大学生虚拟群体特质、兴趣和爱好的议题,运用大学生虚拟群体喜欢的交流方式。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立场不动摇,又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严肃性内容融入到青年人喜爱的流行文化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我国开展网络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探索”、“主动建设”和“深入发展”三个时期,即对网络信息的堵截、接受和利用的过程。目前“一些高校党委成立了由网络建设、宣传教育、学生工作及网络技术等有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开设了网上党校、团校,设立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教育、‘两课’辅导和答疑、心理咨询、生活服务、校务咨询等网站”,[8]以此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虚拟群体内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深入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

作为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承认网络已形成了自己的“场域”和自身独特的“惯习”,因此在这个“场域”里的活动必须遵守相应的游戏规则。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实践性工作,教育者必须进入到具体实践中去,进入虚拟社区与受教育者直接对话,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第三,教育者本人要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品德、较高的理论水平,同时还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在思想、品德、知识上引领网络虚拟群体。第四,教育者要适应虚拟社区互动的规则,尊重受教者,和他们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利用教育者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第五,教育者可以在虚拟社区开展符合青年大学生特质、兴趣的活动,并与现实世界相结合,实现网络与现实的对接。当然,“思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9]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项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努力根据新形势,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1]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47.

[2]张世欣.辨析“沉默的螺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1):121-124.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立.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冲击与对策[J].宁夏社会科学,2002(3):12-16.

[5]郑祥福.文化批判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7.

[6]李伟东.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J].云梦学刊,2010(1):132-134.

[7]张开.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1):116-118.

[8]张再兴.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教育的十年发展历程[J].理论教育导刊,2005(12):4-8.

[9]吴春江.大众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云梦学刊,2011(1):133-135.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教育者群体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浅析关于虚拟社区信息共享研究现状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虚拟社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