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变革阻力问题研究

2011-01-22张瑞德万怀韬蔡承智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济学阻力变革

张瑞德,万怀韬,蔡承智,2

(1.贵州大学 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学院 经济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4)

一、引 言

任何企业都必须在一定的特定环境中从事活动,它不可能作为一个封闭系统来运作。而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既为企业活动提供发展的条件,又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为了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诸如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的出现、全球一体化、全球市场竞争、高素质劳动力的增长等,企业变革已呈不可逆转之势。然而,很多企业在实施变革中会发现,实施变革过程困难重重,实施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何在?

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美国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权威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 Robbins)曾在其著作《组织行为学精要》中指出:“组织变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一是个体阻力,二是组织阻力,其中个体阻力主要表现在习惯、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等五个方面;组织阻力主要体现在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对已有的资源的分配的威胁等六个方面,而正是这些阻力的存在导致组织变革的最终失败。”①

由上可见,对于企业变革中存在阻力的问题,在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领域已有很多学者做了深入研究,并且成果颇丰,但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分析还较为鲜见。经济学是当今社会的一门贴近现实生活的显学,笔者欲借助这一强有力的社会科学分析工具,对组织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进行分析,试图解释企业变革中阻力问题存在的原因。

二、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一)从“路径依赖”看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

大卫·保罗(A. David Paul)在1975 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对路径依赖的经济学进行讨论,但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②。直到道格拉斯·C·诺思(Douglass C. North)从技术变迁领域引入路径依赖方法进行制度研究之后,对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研究才开始变得异常活跃。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道格拉斯·C·诺思也因此获得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诺思认为,“路径依赖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事物一旦进入某一路径,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与物理世界一样,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不断的自我强化”③。这里的路径依赖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一是状态依存型,即一项制度或一项技术安排一旦出现,就会出现一种自我强化的现象,使环境成为适合自身生存而不利于其他制度或技术生存的生态场,实现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即使是出现比其先进的技术,由于晚进入也会被锁定,进入无效状态;二是行为依存型,指在相同的初始条件、机会和刺激的条件下,市场会根据不同行为主体的实绩进行奖惩。受到奖励的人会更加努力,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增长与存活能力,形成自我强化、报酬递增的机制,受罚的人会陷入无效机制的恶性循环中④。

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变迁,青木昌彦提出了一个主观博弈模型。他认为,一旦特定的选择系统置于进化的压力之下,最适合制度最终就会被选择。系统内的变迁更可能由激发内部变迁的外部大冲击引起,而不是连续的、逐渐的。在制度的关键转折时期和随后,主观博弈模型的重建会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施加一定的约束,这就是路径依赖⑤。

在这里,本文也试图构建一个企业和员工的混合策略静态博弈模型来分析企业变革中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博弈。假设企业变革现状的成本为C, 概率为θ ;员工阻碍变革的成本为D,收益为R,概率为P;员工支持变革所获得的额外收益为S, 相比维持现状要付出的成本为G;员工支持企业维持现状的成本为H。则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混合策略静态博弈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企业与员工的混合策略静态博弈矩阵

企业和员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Eθ=θ[-CP+(1-P)(R-D)]+(1-θ)[P*0+(1- P)(-H)]

(1)

EP=P[θ(R-D)+(1-P)(G-C)]+(1-P)[θ(S+R-G)+(1-θ)(R+S)]

(2)

由一阶级最优化条件:

(3)

由式(3)得到混合策略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最优解为:

(4)

由(4)式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企业变革的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这取决于变革成本,变革成本越高,员工越倾向于维持现状,因此需要降低变革成本,从而降低员工阻碍变革的概率;企业实施变革的概率与员工阻碍变革维持现状获得的收益成正相关,即员工维持现状所得越多,员工阻碍变革的力度越大。虽然变革阻力受到了员工风险偏好的程度等影响,但这是路径依赖的间接反映。这是因为企业变革中阻力问题的个体习惯、结构惯性以及群体惯性等几个方面明显表现出路径依赖的特征。人类是一种有习惯的动物。而正是由于这些习惯的存在,在我们面对众多决策时,能够根据平常积累的经验、养成的习惯,迅速做出反应,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企业面对变革时,这一习惯所做出的反应往往会成为企业变革的阻力源;同时,结构惯性作为企业固有的机制,保持其稳定性。 但是当企业面临变革时,结构惯性却充当起维持稳定的反作用力;群体惯性也会习惯性地在企业进行变革时对其产生阻碍的作用。这些现象,在经济学中,被视为“锁眼现象”,其也就是路径依赖的间接反映。

由上可见,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路径依赖是造成企业变革中存在阻力问题的最直接的原因。

(二)从“信息的不完全性”看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

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用和利润。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在信息可以获取并且收集信息的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完全市场竞争可以实现经济的一般均衡,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然而,完全市场竞争这种前提假设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存在的。以赫伯特·西蒙和肯尼思·阿罗为代表的一批欧美经济学家对“充分信息假定”提出质疑,“经济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其不可能掌握某个事件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全部信息⑥。确实,由于人们所处的外在环境的复杂性及不确定性、人的有限理性,信息的不完全性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所谓的信息不完全是指主体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在主体之间的分布上不均匀、在需要获取的总量上不充分或者与客观真实之间存在偏差,具体表现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充分和信息不准确这三种情形。信息的不完全性已经成为经济行为的基本特征之一, 其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原罪”,和肚脐一样无法填埋。

从信息的不完全性角度来看, 企业变革之所以存在个体阻力和组织阻力,是因为变革增加了他们的风险。未来变革相对于他们所处的现状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如变革之后工资是否会保持这个水平,自己还能不能胜任现在这份工作,如果不胜任了,是否会被解雇。因为信息在更新,总有一些员工的知识结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担心被淘汰。面对这些未知风险,员工会怎么做?保持现状便是最为理想的状态。弗兰克·H·奈特(Frank H. Knight)曾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到底如何,会做出‘判断’或形成‘看法’,但这种判断或看法是基于人的心理,基于他对未来的乐观或悲观态度,而不是基于统计或理论上的计算、权衡”⑦。所以,由于这种对变革的恐惧等心理作用,员工会有意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结果造成了员工只想听自己想听的信息,而对变革的必要性以及变革会给他们带来的潜在收益等其他信息充耳不闻。

可见,基于经济学的视角,信息的不完全性可视为造成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的原因之一。

(三)从“成本与收益”看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家们把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做其理论的预设前提之一,认为人是理性人,其必然会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进行决策和行事。因此他们做每件事都会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加上他们具有完全充分有序的偏好、完备的信息和无懈可击的计算能力,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们能够使选择出的满足自己的偏好的行为成为可能。从上,可以看出成本收益分析具有自利性、经济更好性以及计算性三个特性。因为,成本收益分析的出发点和目的是追求行为者自身的利益,它只不过是行为者获得自身利益的一种计算工具。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为者自己的效用,而非他人,这是其指向性,即自利性;同时,行为者具有自利的动机,总是试图在经济活动中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经济活动经济、高效。成本收益分析的前提效用最大化就蕴含着经济、高效的要求,即经济性;再次,行为者要使自己的经济活动经济、高效,达到自利的目的,就必须对自己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计算,故成本收益分析蕴含着一种量入为出的计算理性,没有这种精打细算的计算,经济活动要想获得好的效果是不可能的。

基于成本与收益分析的视角,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无论是个体阻力中的习惯、安全因素、经济因素、对未知的恐惧、选择性信息加工等方面,还是组织阻力中的结构惯性、有限的变革点、群体惯性、对专业知识的威胁、对已有的权力关系的威胁、对已有的资源的分配的威胁等方面,都可以集中归结到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经过成本收益分析,觉得变革给他们带来的风险成本大于他们的收益。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一个人往往有两种选择,要么守成,要么冒险。守成者就是风险规避者,而冒险者则是风险爱好者。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做出风险规避的决定。如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一个试验,让人们在两种方案中做出选择。方案一是,一次性给100万,方案二是,分十次给,一次给15万。试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方案一,只有极少数人才会选择方案二。所以在企业变革过程中,企业员工会对变革设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于经济学的视角,变革给员工带来的风险成本大于收益是造成企业变革中存在的阻力问题的根源所在。

三、结 语

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可以发现,造成企业变革中存在阻力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路径依赖、信息不对称以及变革的风险大于收益三个方面。

也许有的人会认为,每个企业都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阻碍变革也可能会导致企业不适应环境而变化,走向下滑,最终破产,员工和组织的利益自然也就得不到保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阻碍变革的这种社会行为好像是缺乏理性。其实不然,香港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当人们认为某种社会行为缺乏理性的时候,通常是因为人们没有找到背后隐藏的约束条件。如果把这些约束条件考虑在内,许多的非理性的行为都能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里的约束不仅仅有现实条件的限制,也有背后成本收益的分析。例如愚公移山的故事,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愚公移山的成本大于收益,搬走了山,仅仅只是为了出行,收益低,故用修路、搬家等方法成本固然会低很多。因此在很多人看来,愚公坚持移山的行为缺乏理性。然而,愚公坚持移山的最终结果告诉我们,事实并非如此。愚公的精神,感染了越来越多的人,连玉皇大帝也感动了,最后派两位天神把大山移走了。不妨认为愚公自己移山是假,要获得玉帝的帮助才是真。愚公自助,所以得到天助⑧。在这里,我们感受到愚公精神的同时,更加佩服他的智慧,看到自身条件的约束,却也看到了背后的利益,并很好地处理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在别人眼里看似非理性的行为,也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

在了解到企业变革阻力的原因后,我们认为,要消除企业变革的阻力问题可以从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力度、让员工参与变革、塑造共同愿景、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团队以及提高员工对变革的适应性等几个方面着手。当然,由于企业变革是在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变革的过程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变革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变革的方式与方法,从而使得变革目标顺利达到。

注释:

①(美) 斯蒂芬·P·罗宾斯 (Stephen P. Robbins).组织行为学精要[M].潘晓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2-275页.

②David P 1994. Why Are Institution the ‘Carriers of History’: Path Dependency and the Evolution of Conventions,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1994, 5(2).

③(美) 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9-168页.

④李建设,王行佳.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企业文化变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9-52.

⑤刘汉民.路径依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0,(2):58-72.

⑥杨雄文.反思与完善:信息不完全下的知识产权利益平衡[J].电子知识产权,2007,(2):16-19.

⑦(美)弗兰克·H·奈特.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M].安 佳,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第126-238页.

⑧景仲生.皇帝与柠檬:经济学中的人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9页.

猜你喜欢

经济学阻力变革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鼻阻力测定在儿童OSA诊疗中的临床作用
简明经济学
零阻力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别让摩擦成为学习的阻力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阻力不小 推进当循序渐进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