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知识城市视野下城市知识管理的有效路径

2011-01-22王志章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知识经济转型管理

王志章,兰 剑 ,张 引

(1.西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0715;2.西南大学 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一、引 言

随着信息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以及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背景下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的转型与升级,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首要课题。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知识管理运动(K M Movement)的推动下,西方学者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从知识的层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视野,对城市中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KBD)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知识城市”(Knowledge City)理念。“知识城市”形成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转型和复兴的过程中,是在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战略上执行一项有目的的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提升创造力使命的城市①。其旨在充分利用和挖掘城市现有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鼓励知识培育、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创造力的城市发展战略,将“知识”置于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将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规划相结合,促进知识传播和创新,并以此提升城市的创造力,从而为城市赢得在未来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在新经济和知识经济的驱动下,知识城市理念自诞生以来就受到广泛重视,许多国家通过“复兴城市”(Urban Regeneration)计划,迅速将原有一些工业城市或处于“颓势”的城市成功转型为知识城市,在全球诞生了一批公认的“知识城市”典范。

全球成功“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知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能否充分有效地管理好知识,将是决定城市能否转型为知识城市的关键所在。而成功的知识城市有赖于管理好知识,即“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KM)。在知识经济发展迅猛的当今时代,知识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如何管理好知识,以及利用城市现有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资源,创造、利用与管理知识,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全新主题。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已经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结合全球成功知识城市的经验,研究如何更好地管理知识、运营知识资本,这对于促进我国城市转型、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城市现实竞争优势和未来发展的有利位置,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长远意义。

二、对城市知识管理的认识

伴随着知识在城市发展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知识是一种资产,是一种需要管理的资产,创造、利用和管理知识的能力将成为城市竞争的关键要素。城市管理好知识,积极运营知识资本,将有力地促进知识的创造、分享、更新与升级,并加快城市知识资源、知识资本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加速“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Knowledge-based Development),最终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升级。

1.城市知识管理的内涵

基于“知识是经济增长中最关键的因素,知识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等认识的基础上,欧美学术界、产业界兴起了一场从信息管理(Information Management,IC)到知识管理的“运动”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现代企业当中大胆引入知识管理,并在短时期迅速推广。但目前学术界对于到底什么是知识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David J.Skyrme博士认为,“知识管理是对知识及其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利用与宣传等相关过程的系统管理。它要求将个人知识转变为某个组织可以广泛共享与适当利用的团体知识”③。达芬波特(Davenport)和普鲁撒克(Prusak,1998)认为知识管理是吸引、分配和有效使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的是组织为了实现自身目标而对组织知识资产的挖掘和发展,所管理的知识既包括显性的、文本的知识,也包括隐性的、主观的知识”④。虽然学术界和企业实践层面对知识管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可以确定的是,知识管理是适应当今知识经济发展潮流的全新理念,充分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知识管理自在现代企业得到广泛实施和推广之后,其又迅速扩展到其他领域。

而席卷全球的“知识管理”运动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管理模式。尤其是在当前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源泉,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对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如何管理好知识,运营知识资本,发挥知识对城市发展和进步的最大作用,已经成为城市管理者的主题。与企业知识管理相比,城市知识管理(Urban Knowledge Management)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当前知识经济蓬勃发展,城市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它是通过确认和有效利用已有的和获取的知识资源,并通过对知识资源、组织、个体等的连续性管理,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城市知识管理应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进行管理,其中知识是管理对象;二是用“知识”来管理,其中知识是管理手段。健全和有效的城市知识管理,既是对知识工作者、知识组织、知识产业等所有知识资源(包括现有的和需要创造的)进行知识化管理,又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知识化的手段来管理城市。由此可知,城市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城市从根本上利用现有经济、文化、社会等资源,尤其是以知识工作者和知识资源为基础,以创新为目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工作者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总体而言,知识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方式和理念,旨在通过建立促进知识创新与获取、知识传播与共享,以及促进知识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从而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赢得未来城市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2.城市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

城市知识管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涉及的内容丰富且复杂。

首先,从管理的主客体维度来看,城市知识管理的主体可以分为微观层次的个体和组织知识管理,如城市市民、企业、学校、科研和知识机构等的知识管理;中观层次包括对战略经营网络、战略联盟、虚拟组织和产业群的知识管理;宏观层次的就是整个城市层面的知识管理,其核心是城市创新系统。而城市知识管理的客体就是各主体所指向的对象,主要表现在知识及知识过程、知识资源、知识组织或机构、知识体系等。

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以人才和知识为表征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Intellectual and Social Capital),展示公民社会的民主资本(Democratic Capital),以价值、行为和公共表达为特征的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以自然资源为主体的环境资本(Environmental Capital),以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为特征的技术资本(Technical Capital),以资金和资产为主体的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六大资本⑤,已经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主要表现形态,也是城市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的动力源泉。基于此,城市知识管理可以看作是对这六大资本的管理。

再次,如果把知识管理看做一种从知识创造到知识利用的过程管理,即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分享、利用的过程进行管理,就可以把城市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分为:自上而下地监测和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换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同时,这也可以看作是由知识资源转化成知识财富的过程管理,即首先由知识资源转化成知识资产,然后转化成知识资本,最后转化成知识财富。

3.知识管理是城市转型与复兴的动力机制

知识创新和知识协同的知识管理水平已经成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核心指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知识管理战略。城市只有知识的管理,用知识化理念管理知识资源和运营知识资本,才能加速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才能实现“以知识为基础发展”,才能为城市转型提供不竭动力。全球成功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城市转型为知识城市有赖于知识的管理,尤其是对以人才和知识为表征的知识资本与社会资本进行有效和强有力的管理。

首先,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伴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过去依赖资源、廉价劳动力等有形资本发展起来的城市,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枯竭,支柱产业缺乏创新力和竞争力,落后的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猛烈冲击,已经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显然,在当今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21世纪,知识已经成为决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惟有加强对知识的管理,促进知识的创新和利用,强化和突出城市“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才能确保城市的顺利转型与升级。在全球范围内,传统城市或工业城市成功转型复兴的案例,充分说明了管理好知识、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最终实现城市的转型与复兴。例如,美国钢铁城市匹兹堡通过三阶段的复兴计划,重视对知识的管理和知识资本的运作,引导知识含金量高的教育、旅游和服务业等产业不断发展,从过去单纯发展钢铁制造业逐步转变为发展新技术、医疗保健、教育和金融服务业,大力鼓励以医疗和机器人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不断加强知识成果的转化,继而成功实现城市的复兴与转型。英国传统工业城市曼彻斯特同样也是由传统的工业城市通过对知识性资源的管理和再造,加强对大学和其他知识群体的引导,将企业与高等院校有机结合,促进知识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并大胆转向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从而顺利转型为知识城市。这些都说明了有效进行知识管理将大力促进城市向知识化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依靠以知识为基础的长效增长,从而最终加速传统城市的转型与升级。

其次,知识管理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关键手段。一般而言,体现现代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实力、服务功能、发展环境、创新能力、管理水平、市民素质六个方面。但是,随着全球新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知识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将从根本上决定城市的竞争力。而城市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升都有赖于城市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就是管理好知识。可以说,城市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知识创新,并使知识更好地在城市经济、社会、市民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和创造价值。城市管理好知识,不但可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还可以提升城市市民的素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另外,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也表明,城市不进行知识管理,不重视对知识性资源的利用,将不可能转型为知识城市。知识城市是以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是通过实施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战略,把城市的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知识型产业转变,并大力发展以知识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知识型服务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加速城市社会、经济空间结构转型,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贯穿始终的无一不是加强对知识进行管理的结果。

再次,知识城市的理论与实践都证明,管理好知识是知识城市的终极目标。知识城市是“有目的地鼓励培育知识”⑥,让“知识资本”最大化和最佳化(Optimization),全面“提升城市的创造力”。从知识城市的理论宗旨来看,其目的是要在城市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实施一种鼓励知识培育、流动、创新和研发的发展战略,以便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获得全球的创新力,使城市成为全球知识资本、人力资本、环境资本、技术资本、文化资本、金融资本六大资本的集聚地。由此可知,知识城市的终极目标是管理好知识,通过有效整合城市的知识资源和运营知识资本,促进知识的创新、共享和利用,发展新兴产业和知识产业,使知识与知识资本更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从而转变城市的经济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的创造力”,最终实现城市的转型与复兴。另外,从全球成功知识城市的实践也可以发现,国际上许多知识城市特别重视对“知识创新区(Knowledge Zone)”的构筑,以及对知识创意产业和“城市创新引擎”(Urban Innovation Engine)的引导与鼓励。例如,全球知名的知识城市普遍对“城市创新引擎”比较重视,根据以色列裔国际著名创新生态学家Ron Dvir博士的研究⑦,“城市创新引擎”主要包括下列元素:典雅的咖啡厅(The Café)、重大事件(The Big Event)、图书馆(Library)、门户(The Gate)、博物馆(Museum)、未来了望塔(The Future Outlook Tower)、大学(The University)、资本市场(The Capital Market Place)、知识密集的工业区和科技园区(Knowledge Intensive Industrial District and Science Parks)、车库(The Garage)、数字基础设施(The Digital Infrastructure)等;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构成城市“创新引擎”的元素,如包括市民、商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等在内的城市市民。可以说,知识城市加强对“城市创新引擎”的管理,也就激活了城市创新的源泉和种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提升城市创新能力的基础条件。例如,公认的知识城市伦敦,以城市“创新引擎”为先导,强化“城市创新引擎”的作用,非常重视对资本市场,文化艺术基础设施,文化创意产业的引导和管理;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在城市的转型当中也非常重视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的知识产业的发展与管理,强化城市中知识的作用,加速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迅速使城市转型升级。这些都表明,无论是知识城市的理论宗旨,还是全球城市中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知识城市的终极目标都是加强对城市知识的管理,通过对知识性资源和知识资本的有效管理,“培育”新知识,加速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从而实现城市的成功转型。

三、城市进行知识管理的有效路径

在当今的知识社会,知识资本已经成为城市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知识管理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新型管理方式和理念。对城市的知识性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将有力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借鉴全球成功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管理者应当高度重视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创新、培育和利用,这对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的转型升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与策略。城市的管理阶层首先在观念上要对知识管理有正确的认识,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城市知识管理”对城市发展的重大意义。只有整个城市,尤其是知识管理者,在具备相应的知识管理理念,以及对知识管理的重视后,才能够有效地开展知识管理。第一,城市管理好知识将有助于促进知识的创新与利用,保证知识研究成果的及时有效转化,从而使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并由此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的转型与升级,赢得未来城市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第二,在21世纪的今天,全球已经步入以知识为主导、科技为龙头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决定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城市只有有效地管理好知识,才能保证城市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否则,城市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将会失去可持续的动力,更谈不上竞争优势。第三,无论是新兴的知识城市,还是通过“知识城市”新理念成功复兴和转型的知识城市,其发展经验都表明,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将无法确保城市赢得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更无法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惟有加强对城市知识的管理,通过知识管理的新管理方式整合现有的知识资源,积极运营知识资本,实行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才是城市的出路所在。在当前中国城市化已经步入快车道的背景下,城市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对于中国城市的转型,以及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2.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构筑完善的城市知识管理网络系统

图1 城市知识管理网络系统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产物,这注定了知识管理是建立在现代先进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因此,城市进行知识管理,就迫切需要城市当局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系统思想的指导下打造一套完善的“城市知识管理网络系统”。根据知识管理的原理和过程,城市知识管理实质上就是要求城市管理者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知识资产等知识性资源,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对现有知识的创新,以及城市外部知识的获取而不断形成新的知识,并打造必要的知识共享平台和转化渠道,使知识资源迅速转化为知识成果和知识财富,从而通过这种方式使城市走上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源源不断地增添新的力量。因此,笔者根据此原理,设计出“城市知识管理网络系统”的主要内容(图1),包括实体系统、虚拟系统、知识分享系统与监控系统,这些覆盖了知识管理关于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造新知识的整个过程。在此网络管理系统当中,现代信息技术始终贯穿其中。另外,在最近几年诞生了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技术,即知识网格。按照国际上早期倡导知识网格研究的学者诸葛海的观点,知识网格是一个智能环境,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对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很显然,知识网格作为最前沿的知识管理技术,将为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创新、转化、挖掘与发现提供更便捷的科技支持。可以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的知识网络管理系统,将使城市管理者更方便和科学的对城市进行知识管理。

3.建设好城市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团队

城市进行知识管理,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管理,是对拥有知识的知识工作者的管理。因此,城市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就需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城市知识管理团队,以及知识创新团队。目前国际上许多大的机构组织一般都设有知识管理部门和首席执行官(Chief Knowledge Executive,CKO),以加强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的运营,发挥知识的优势(knowledge superiority)。这是因为知识的优势是解决当今这个时代日益增长的复杂性的关键钥匙(Alex Bennet,2005)⑧,是有效管理城市知识资本的具体体现。同时,全球知识城市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打造一支能够融汇中西知识管理和知识资本运营的国际化人才管理团队是城市进行知识管理的最重要条件。首先,城市当局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知识管理机构,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工作者”的理念,对城市的知识进行全面的管理;其次,专门配备相应的首席知识执行官,负责宣传城市知识共享的重要性,组织实施各类知识项目,管理和完善知识基础设施,为城市企业的知识资产和组织学习活动提供集中化管理等。此外,还需要培育一支创新知识、运营知识的人才队伍。城市当局一是需要抓好城市人才战略规划,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两不误;二是充分引导大学培养结构合理的综合性人才,并发挥大学在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中的引航员(Pilot)作用;三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吸引人才的经验,采取优惠政策广纳国内外高端人才,从海内外引进知识创新的精英。

4.夯实城市知识创新平台与畅通知识分享渠道

城市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知识的创新与分享,而知识的共享性特性也表明知识只能在交流和传播中创造价值,延伸价值。因此,城市要实施知识管理战略,就需要夯实知识创新平台和畅通知识分享渠道。首先,建设完善的城市知识基础设施,把信息基础设施作为加快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主要手段,把科研、高校、企业机构与广大市民紧密相连,为知识的创造、传播与应用提供扎实的物质支撑。其次,城市管理者要努力构建“城市创新引擎”系统,逐步完善“城市创新引擎”的元素,精心布局城市公共空间,规范包括咖啡厅、图书馆、博物馆、剧院、广场等在内的现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优化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城市创新引擎”作为创新源泉的作用。第三,有效构筑“知识创新区”(Knowledge Innovation Zone)。实践证明,“知识创新区”能够支持创新,拥有切合实际的操作标准,在城市转型的过程中起到范式和导航仪的作用,因此这就要求城市重视“知识创新区”的构建。第四,城市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鼓励市民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畅通知识共享渠道,培养市民的创新和创造能力。例如,在完善信息知识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知识信息公共交流平台,鼓励发展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供市民分享知识。

5.营造知识导向型和共享型的城市创新文化生态环境

创新文化生态环境作为创新生态学的概念,即指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创新的内外环境和氛围,而这种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目的是鼓励(Encourage)、培育(Foster)、催化(Catalyze)创新思想和理念。全球知名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说明,城市进行知识管理需要一种良好生态环境的配合,需要城市利益攸关人(Stakeholder)的积极参与。例如,美国波士顿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和自由思考的创新文化和社会氛围,同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通过对其知识产权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保护,为企业和个人营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因此,城市推行知识管理,以知识管理的开展再造城市文化,就需要在整个社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和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知识导向型的生态环境,高度尊重知识,充分尊重知识工作者,尊重一切有利于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和想法,鼓励和激励各种创新活动;另外,鼓励城市内外部知识工作者、知识组织等之间的知识分享,促进知识的传播与交流,建立长效的激励和奖励机制。例如,构建知识分享的投资与回报机制,着力培育长期竞争优势而不是基于短期回报的投资(ROI)。这种创新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将为城市的知识管理提供文化保证。

6.畅通知识成果转化渠道,加速培植知识产业集群

知识管理是知识价值化的管理过程,城市进行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加快知识资产向生产力的转化。因此,这就要求城市知识管理部门必须畅通知识成果转化渠道,并加速培植知识产业集群。全球知名的知识城市如美国的波士顿、荷兰的代尔夫特(Delft),在知识成果转化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尤其是充分发挥大学与科技园区的作用。在这些知识城市里,大学和科技园区往往与城市的发展联系密切,在大学输出人才、技术的同时,城市当局也鼓励城市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大学的合作,真正构成产学研的良性循环链条。面对当前我国城市主管部门与大学的合作不够,高等教育与科研院所彼此分割的格局,高新技术、专利产品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缓慢的问题,迫切要求我国城市改革管理体制,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多种形式的结合,加快构建“官产学研”的良性链条。因此,城市要紧密依托大学,建立起“官、产、学、研”的内部协作机制,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此外,城市知识管理部门要抓好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的龙头作用,借鉴美国硅谷的经验,建立起知识创新区,加快产业知识化和知识价值化的步伐,促进城市创意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形成辐射功能和拉动功能强的知识产业集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知识产业体系。

7.建立符合中国城市特色的知识管理评估和监控体系

到目前为止,关于城市知识管理的实践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国内外城市对于如何评估和监控知识管理尚未形成系统成果。如美国生产力和质量中心开发了“知识管理结果路线图:阶段执行法”(Road Map to Knowledge Management Results:Stages Implementation),从“开始、开发战略、设计和实施知识管理第一步、扩大与支持、知识管理机构化”五个阶段对知识价值进行评估⑨,但要真正运用到中国,还比较困难。因此,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于已经步入城市化快车道的中国来说,要有效引入知识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符合自身城市特色的知识管理评估和监控体系。具体来说,城市知识管理评估和监控的对象包括人、知识与知识环境三个方面。其中人,既是知识的拥有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这就要求评估和监控人的知识能力、知识资源、知识流程以及彼此的关系;另外知识环境对知识管理起着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包括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构建起有建设性意义,又符合中国城市自身特色的知识管理评估和监控体系主要包括以下步骤:第一,组织评估和监控团队,其成员主要包括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组织、知识个体等各方面的代表;第二,结合城市自身发展的特点,在现有知识资源的基础上,确定评估和监控的目标与指标;第三,收集评估的信息与数据,并建立高效的反馈机制;第四,确定评估和监控的方法与方式;第五,实施评估和监控,编制评估和监控审计报告,分析知识管理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整改方案。总的来说,知识管理的评估和监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但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城市要发挥自身智慧,广纳知识管理人才,创新和创造新知识,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加速建立中国特色的知识管理评估和监控体系,使知识、智慧与管理完美结合。

四、结 语

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依赖于对知识的管理。惟有管理好知识,才能更好地创新、分享和利用知识,才能保证城市发展的源泉动力。全球成功知识城市的发展经验也充分说明,知识管理是城市转型和升级的动力机制,是城市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手段,是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正如2001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次所言,影响21世纪进程的除了美国的高科技(High Technology)之外,就是中国的城市化(Urbanization)。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正处在转型中的中国城市应该以全新的理念和思维,实施城市的知识管理战略,借鉴和引进全球知名知识城市管理知识的经验,实行以知识为基础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城市的转型与升级,赢得城市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地位。

注释:

①Margaret Haines. London as Knowledge City [EB/OL].http://www.inthekzone.com.

②Leonard J, Ponzi, Michael Koeni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other management fad?[J].Information Research,2002,(8):145.

③David J, Skyrme. Knowledge Management[EB/OL].http://www.skyme.com/insights/22km.htm

④Davenport T H, DeLong D W Beers M C. Successful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jects [J].Sloan Management Review,1998,39(2):43-57.

⑤The City and Local Government Network: Cities of the Future, Global Competition, Leadership[M] . New York: Price Water House Coopers, 2006.

⑥AOK: Preparing for Conversations with Leif Edvisson [EB/OL].http://www.kwork.org.

⑦Ron Dvir: Urban Innovation Engines[EB/OL] .http://www. innovationecology.com.

⑧Jay Chatzkel.Knowledge Capital: How Knowledge-Based Enterprises Really Get Built[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2-3.

⑨NHS. Prove it: measuring the valu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EB/OL]. http://www.nelh.nls.uk. 2006-06-01.

[1]European Commission. Innovation Policy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M].Office for Official Publication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 Brussels,2000.

[2]Francisco Javier Carrillo. Knowledge City, Approache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M].ELSEVIER,2006.

[3]Mark de Haan, Myriam van Rooiljen-Horsen. Measuring R & D Output and Knowledge Capital Formation in Open Economies[R].Statistics Netherlands,2004-08-11.

[4]Debra M. Amidon. Knowledge zones fueling innovation worldwide,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Jan-Feb,2005 issue.

[5]JERRY ASH. Building a Knowledge Sharing Culture[R].2000,Florida ,USA.

[6]SGS Economics and the Eureka Project: Towards a Knowledge City Strategy[R].Technical Report, Melbourne City Council,2002.

[7]David B. Zeller. The Knowledge City: A Networked, Knowledge-based Strategy for local Government and Urban Development[R].6 April 2001, Blacksburg,Virginia.169.

[8]Debra M. Admidon, Innov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Knowledge Economy: The Ken Awakening explain th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EB/OL].http://www.entovation.com.

[9]Francisco Javier Carrillo, Knowledge cities, Approache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M].ELSEVIER,2006.

[10]Sawabe N, Egashira S.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networks in emerging Industries[J]. J Evol Econ, 2007.

[11]Paliszkiewi J. Knowledge management: An integrative view and empirical examination[J]. Cybernetics and System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7.

[12]Jackson M. Reflection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from a Critical Systems Perspective [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 Vol. 3 No. 4,2005.

[13]Firestone, J. and McElroy, M. The New Knowledge Management [J].Knowledge Management Magazine, Vol. 6 No.10, June, 2003.

[14]Byounggu Choi, Heeseok Lee, Knowledge management strategy and its link to knowledge creation Process [J].Expert Systems with App lications,2002.

[15]Hansen M T, Nohria N, Tierney T. What’s Your Strategy for Managing Knowledg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9,77.

[16]王志章.知识城市: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

[17]侯贵松.知识管理与创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18]赵晶媛.区域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19]王志章.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J].城市发展研究,2007,(3):13-18.

[20]王志章.知识城市与城市创新引擎[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4-9.

[21]刘志辉,等.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进展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9,(10):91-94.

[22]李岱素.知识管理研究述评[J].学术研究,2009,(8):83-87.

猜你喜欢

知识经济转型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评价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
转型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