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初步思路与构想
2011-01-22王黔驹颜世强丁克永陈培章
王黔驹,颜世强,2,丁克永,陈培章
(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2.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地质资料信息是地质工作者认识地球所获取的重要知识性财富,是地质工作取得的对地质现象的认知、描述、总结及实物等信息,有可能被重复利用(再认识、研究)、不断开发,能够长期提供服务的特性。地质资料信息也是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信息和主要载体,能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质科技的不断创新,减少重复投资,还能普及科学知识。同时,地质资料信息潜在价值巨大,据美国地质调查局研究表明,即使按最小价值计算,地质图的价值是填图成本的25~36倍。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累计投入近6500亿元开展地质工作,获取海量地质资料,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地质资料管理方面长期存在资料信息分散、综合研究程度不高、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服务产品种类较少、服务渠道不畅、服务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快速增长的资源保障、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和防灾减灾等工作的需求。从2009年开始,我国提出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以下简称“两化”),充分发挥地质资料信息的巨大潜在价值,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1 国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新的发展趋势
从20世纪90年代起,世界发达国家就提出了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大地质计划(one geology )、eEarth 计划等,试图打造一个全球综合信息平台[1]。目前,美、英、加、印等国已经将提供可靠的、科学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于政府和社会作为其基本职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成为其核心目标,具体实现这一目标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
1)地质资料管理的法制化、标准化、规范化。英国于1838年颁布第一部《公共档案法》, 2000年颁布《信息公开法》,2005年实施《信息自由法》;国际档案理事会(ICA)制定了关于描述全宗和它的组成部分的指南ISAD(G)和关于档案材料形成者的真实信息的指南ISAAR(CPF)。
2)加快推进地质资料信息资源的集群,电子资源、数据的积累成为重点。美国、澳大利亚等不仅开展地质资料数字化,还建立系列数据库,及时开展数据更新,开展在线服务。现在登录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可以获得大量公开地学信息。德国建立了钻孔数据库并开展全国服务。
3)服务理念日益创新,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更加注重公共休闲服务。“档案在休闲社会中的作用”是第14届国际档案大会主题,伦敦丘园(Kew)馆通过联机浏览开放利用的所有信息,还利用面具、鬼脸和声、光、电等高新技术手段提供服务,以吸引阅者。
4)网络集群服务成为大趋势。英美等国网站,可查询地下水、地质、环境、地震等多专业信息,数据库。提供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网址链接。可下载大量矢量化及扫描图件、报告。
5)大力促进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发展。美国通过商业合作伙伴机制,德国通过利益共享机制,支持中介组织和公司开展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
2 我国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与服务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当前我国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信息资源建立了较完善的地质资料信息管理服务制度,建立了较齐全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机构,具备较成熟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技术能力。近两年,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成效显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地质资料信息管理体制不顺。全国汇交管理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业务指导和行政管理两条线脱节,严重影响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2)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政策法规不配套。有关地质资料保密、保护的政策法规不配套,制约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的开展。服务产品及用户分级分类管理不完善,产品价格机制不健全,服务收费不统一。
3)地质资料信息汇聚、整合、开发程度不够。全国尚未实现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的集群统一管理;没有形成完整的地质资料信息产品体系,把地质数据转化为服务产品的意识不强,对资料信息挖掘不够,限制了服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4)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数字化、网络化推进较慢。全国地质资料服务统一平台建设滞后,分散在不同专业、不同单位的地质资料不能有效提供服务。数据信息分散管理,形成信息孤岛,标准化程度低。地质资料数字化积累仍显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更新、维护及积累机制,全国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仅达到56.9%(截至2010年),制约地质资料现代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5)资料馆藏机构基础条件差,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给资料工作带来了的巨大变化。资料馆藏机构的日常业务工作经费严重不足,资料库房、装具、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等基础设施水平较差,由于资料馆工作人员数量、素质等自身条件的限制,难以深入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2]。
6)适应市场经济的地质服务市场有待建立。我国地质资料专题服务市场缺失,产品体系不全,市场主体缺失,地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需要建立健全地质服务市场,开发专题地质资料产品,以延长地质工作产业链,推进产业化,传播地质资料信息,提高地质工作服务能力。
3 地质资料“两化”的理解
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是一个新概念,对于它的理解有多位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一部分人认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不应强调产业化,只需要突出公益性服务,通过建立平台和载体,提供公共产品服务;另一部分专家与有关部门认为“两化”需要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是实现地质资料充分有效利用、服务手段多元化、服务能级明显提升的服务机制创新的一个过程,集群化是产业化的基础,产业化是集群化的必然结果[3-7]。我们则认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就是通过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按照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促进资料汇交,对地质资料信息进行深度加工和整合,提高地质资料信息的集中度、关联度、共享度,形成分布式、多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能力,逐步延长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链,促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其核心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地质资料服务;基础是——促进多单位、多部门、多专业、多领域、多层次分布的地质资料信息的集群,开展公共服务;重点是——解决体制不畅、机制不顺、信息服务分散、服务与需求脱节等问题;长期目标是——以集群化为手段,促进产业化发展,研发服务产品,提供增值服务,提高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水平。
4 推进地质资料“两化”的基本思路及主要任务
现阶段,推进地质资料“两化”的基本思路是以提高地质资料管理水平和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能力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建设国家和省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体系,以地质资料集群服务引领产业发展,以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为基础,以地质资料增值服务为扩展,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可以简单说就是:“积聚资源、开发产品、构建平台、集群服务、产业发展”,这也是开展地质资料“两化”工作的近期目标。
针对“两化”工作近期目标结合我国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现状,我们提出现阶段“两化”建设的主要任务:①要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使用户能自由获取综合的、可加工的地质资料信息。②推进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要加强汇交、更新、产品开发、数字化及建库,推进地质资料集群。③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标准体系。④建立多层次、多专业的集群网络互动服务,构建集群服务网络体系。⑤开展主动的专题服务。⑥要有高效的技术、设备与基础支撑。⑦理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体制机制。
5 构建地质资料“两化”的基本框架
实现地质资料“两化”目标与任务要求,需要构建地质资料“两化”的基本框架(图1)。基本框架中关键是集群组织体系;核心是集群服务体系;基础是汇聚体系、数据库体系、产品体系;保障是政策体系、技术体系、标准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在同为“两化”基础的三个体系中,产品体系不是天生就有,它需要在汇聚体系和数据库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进行开发逐步形成产品体系。
5.1 集群组织体系
集群组织主要由政府、事业、企业等不同性质的组织实体构成(图2),其中政府行政服务组织主要开展行政管理,国家、大区和省级资料馆藏公共服务和资料专业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承担公益性的公共服务工作,资料中介组织、各级地勘单位主要开展资料信息的市场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图1 两化基本框架示意图
图2 地质资料信息集群服务组织体系示意图
5.2 集群服务体系
集群服务体系主要通过服务主体,采用窗口与网络方式,形成横向互联,纵向相通的立体网络服务格局。纵向上分为综合集成服务层级、区域及专业服务层级、基础服务层级;横向上分为行政服务、馆藏公共服务和专业公共服务、商业服务等四个领域。
5.3 汇聚体系
一方面是通过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实现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全面汇交和集中保管;另一方面是通过收集等方式,实现重要的资料信息聚集。
5.4 数据库体系
建设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区域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专业地学、矿产资源勘查、水工环勘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影像、专题地质、资料图书等不同类型数据库(图3)。同时对已建数据库、重大项目数据进行集成整合,建立数据更新维护机制。
图3 数据库体系示意图
5.5 产品体系
以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服务为目的,以满足政府、地质科研、企业和社会大众等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为导向,以已经取得的地质资料信息为基础,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进行聚类、挖掘、集成,按开发方法、资料来源、服务对象、服务方式、产品介质、产品类别、服务专业、服务区域等不同角度,构建产品体系。
5.6 政策体系
现行的地质资料管理政策法规主要包括地质勘查、地质资料汇交、地质资料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等4个环节[8],而地质资料“两化”政策体系重点是制定完善地质资料信息汇交、交换、共享、发布、用户权限、服务收费、服务质量等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相关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包括建立地质资料汇交与借阅服务、项目立项挂钩机制,研究制定信息服务产品分级体系和价格体系,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更新与服务机制;研究修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强化基层对重要实物资料、原始资料、工程勘查资料汇交管理与服务职责。
5.7 技术体系
开发在线信息服务系统,研发与应用数据共享、融合、海量数据传输、可视化、数字化、数据挖掘、网络电视发布等技术,构建资料数据汇聚、加工处理、共享服务等全流程技术体系。
5.8 标准体系
建立地质资料两化标准体系框架,包括指导标准、地质资料业务标准、信息服务、信息技术、管理建设等内容。其中重点是制定完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方面的标准规范,包括服务描述、检索协议、共享服务、基于标准的Web服务体系结构等。
5.9 基础设施体系
包括国家、省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实体建设,地质资料库房建设,购置计算机、服务器、工程复印机等服务设备。
6 保障措施
6.1 理顺全国地质资料的管理体制
①完善我国地质资料行政管理,将地质资料行政管理职责向省以下国土资源部门延伸,赋予其监督管理本辖区地质资料汇交的权利与义务。②全国地质资料馆履行地质资料业务技术指导职责,直接联系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9]。③国土资源部委托的地质资料保管单位、全国31个省级地质资料信息机构,做好资料接收、验收、保管和服务工作,依法向全国地质资料馆转交地质资料或地质资料目录,参与地质资料共享服务平台建设。
6.2 加快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依托全国地质资料馆,加快推进“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形成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积累存储、加工处理、研发服务一体化,在统一的相关技术标准指导下,研发地质资料管理服务信息系统,构建国家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平台,构建以国家级、省级和专业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主体的网络服务与信息共享体系。
6.3 研究制定地质信息资料服务中长期规划
研究制定地质信息资料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专题规划,纳入“十二五”地质调查规划,并通过年度项目计划予以实施。应尽快落实“地质资料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实施[10]。
6.4 努力探索产业化实现方式和途径
广泛征求有关用户和专家意见,系统总结归纳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部署开展相关试点工作,通过建立地质资料商务合作、政府采购公共需要产品、政府采购补贴(类似于家电下乡)等形式,逐步培育建立地质资料加工服务中介组织,推进地质资料专题增值服务,积极探索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实现方式和途径,适时引导、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业化。
6.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进一步建实建强国家、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充实地学、信息技术专业力量[11],积极培养综合服务型人才,提高资料数据加工处理、综合编研和专题服务能力,提升为政府管理部门的决策支持能力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推进成果、实物和原始地质资料服务管理一体化。
[1] 朱卫红.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产业化的技术和应用课题[J].情报杂志,2011,30(4):172-177.
[2] 王黔驹,颜世强,等.全国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18-21.
[3] 姚华军,贺冰清,等.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的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9(9):4-7.
[4] 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关于上海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探索与实践[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0(1):67-71.
[5] 王永生.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的内涵[J].西部资源,2010(6):12-14.
[6] 高兵,王永生,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政策问题探讨[J].资源与产业,2010(12):67-70.
[7] 蔡永青,王永生,等.我国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问卷调查分析[J].资源与产业,2011,13(2):171-177.
[8] 李桂芳.成果地质资料汇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C],资源环境与工程,2007(4):476-479.
[9] 王黔驹,章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发展战略研究[C]//地质工作战略问题研究——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青年分会2005年会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5:78-81.
[10] 黄洁.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保障措施浅析[J].西部资源,2010(4):15-16.
[11] 吴初国.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思路[J].中国地质,200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