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向副词的语义语用共性
2011-01-22胡清国
胡清国
(东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上海,200051)
汉语中存在这样一些副词,如“万万、绝、断、根本”等,它们后边出现的结构基本是否定结构,例如:
(1)这要搁在两年前,祥子绝不敢看她这么两眼①(老舍《骆驼祥子》)
(2)我根本就没听清小伙子跟我说了些什么,下楼时,只觉得做了场可怕的噩梦。(王朔《浮出海面》)
这类副词本文名之为否向副词,这里的“向”是“向度”的意思。所谓否向副词②是指那些强制性或倾向性地要求其后出现的结构为否定结构的副词。
学者们已经注意到汉语中的否向副词问题。陆俭明、马真谈到虚词研究时举了几个副词例子,指出其中有的只能同否定形式直接发生关系[1];彭小川研究了“又”的语法意义,认为“又”的语法意义应为:从否定的角度来强调理由,进而加强对某种行为、做法或心态的否定[2];马真强调,语气副词“并”本身不含有否定意义,它只是起加强语气的作用[3]。但总的来说,研究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没有将这些副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我们认为,既然这些副词都要求其后的结构应为否定结构,它们就必然具有某种共性影响着、制约着他们的句法表现,值得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语用共性
(一)增量
所谓增量就是通过词语、重音等手段,强化说话人的语气、情感、评价、态度的语言手段。增量在本文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多数否向副词的一个共同的语用价值在于它们具有加强语气的强调功能,这在许多语法学著作、词典中都得到印证。以《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对“万、万万”的解释为例[4]:
万:多用在表示否定意义的句子中,表示一种极端强调的语气,意思相当于“绝”、“决”。
“绝对”。用于陈述句,往往和“没有”“不”连用,强调事情非常出人意料。
万万:意义和用法和“万”完全相同,只是多用在口语中,语气也更强烈。
再看例句:
(3)遇到战斗,他们到前线去表演,去鼓动。高山、流水、轰炸、炮火,丝毫阻碍不了他们,他们不怕。无名高地有了名)
(4)因此,美好的事物可以埋没于荒草黑夜间,可以展露于江湖莽汉前,却断断不能让小人染指和过眼。(小人)
(5)虽然这么想,但我还知道万万不可造次,一切须沿着女人的牵引进行。(石门夜话)
这些句子中的“丝毫、断断、万万”在句中都有强调的作用,例(3)中的“丝毫”不可省去,
倘若省去一则语气凝滞,不够顺畅;二则表现不出“他们”的大无畏的英雄主义气概,实际上这正是说话人褒奖的意味蕴含在“丝毫”之中。例(4)中前面的小句已经做好了铺排,极需要后面小句气势上的顺势承接,没有这个“断断”,就体现不出作者对“小人”的蔑视和鄙夷。
对于否向副词的强调作用,有些学者做过一些探讨,特别是“并”和“又”的强调作用。
例如,马真举了下面的例子说明“并”的功用[3]:
(6)他们说小明那孩子傻,其实他并不傻。
例(6)说话人是针对“他们”说“小明傻”而说的话,在否定“他们”的看法时,用“并”来加强否定的语气,说明“他不傻”。语气副词“并”本身并不含有否定意义,它只是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并”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加强否定语气,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一般人所想的、或自己原先所认为的那样。
其次是焦点表述。焦点(focus)是一个句子的意义重心,在口语中语义重心往往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语音手段来表示,音长、音高、停顿都有表示语义重心的作用,其中重音是最重要的手段[5]。在否向副词出现的否定句中,句子重音落在否向副词上,它们成为句子的焦点表述。例如:
(7)我只是说,梅子心中从来也没有怪罪过你。(柏慧)
(8)他老人家给我们刨板子那会儿,绝没有想到竟有一面之缘。(金豆儿)
(9)八千岁万万没有想到,他会碰到一个八舅太爷。(八千岁)
在口语中,这三个句子的句重音都落在“从来、绝、万万”这三个否向副词上,如果不读出来,它们实际上起到了标记句子语义重心的作用,标记句子的语义重心,我们认为这也是强调功用的一大体现。
据此,我们可以把否向副词的强调功用如图1表示如下。
图1 否向副词的强调功用
否定是有程度和级次的差别的,在[0、1]区间里,过了0就是否定,由0向1的方向否定在逐渐加强。否向副词是在大于 0的某个位置上起语气的增量作用,也就是在加强否定,因此,否向副词的作用在于将否定的级次显著提高。当然,否向副词内部在加强否定的作用上也不是匀质的,有的强些,有的弱些,但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
(二)消除预设
预设(presupposition),就是说出一句话时预先假设当然成立的命题[6]。预设也叫前提:“它以实际的语言结构意义为根据,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的先决条件。”[7]
在否定结构中,有否向副词和没有否向副词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否向副词的否定结构,一般都是语义否定,否定的是句子的真值(truth conditions),即判定事实的真或假;而一旦添上否向副词之后就没有那么简单,它们在表达功用上的一大共性就是:它们所在的否定结构一般不去直接否定某一特定的话语,而是去否定从上文话语或语境之外的共同的知识背景中推断出来的内容,并通过这种对推断的否定来反驳某种说法、看法或说明事实真相或道理。这也正是否向副词一般表示强调或句重音之所在的语用动因,因为它们在表达效果上往往比直接否定某一话语更为鲜明有力。例如:
(10)和平:(急)啊?那,那圆圆现在也没在学校晚自习?
老师:没有!我们学校根本就没开晚自习!(《我爱我家》235页)
(11)傅老:我哪儿有那么年轻,真会开玩笑。你们还没有修完呢吧?
宝财:压根儿就没修——俺们刚来!(同上272页)
例(10)中老师告诉和平,她女儿没在学校,和平一听着急了,老师开始说“没有”,这是语义否定,但信息量不够,于是又追加一句“学校根本没开晚自习”,否定说话人的预设。
例(11)也是这样,“根本”和“压根儿”是一对近义的否向副词,它们的表达功用之一就是用在否定特定话语的预设的句子中,说话人在否定了某一特定的话语之后,进而又把该话语的预设也给消除了,这样,它们都存在显性或隐性的下面一种语篇格式[8]:
如果存在某一话语X,其预设为Y(对X、Y的否定分别记作—X、—Y),所以:
甲:X
乙:(—X)(因为)根本/压根儿—Y
上述例子都可以变换成这样的显性语篇格式,譬如例(10)可以变换成:
话语X:圆圆在晚自习
预设Y:圆圆在学校
—X:圆圆没在晚自习
—Y:学校没开晚自习
说话人对话语 X的否定只是一个一般的语义否定,否定的是句子特定的话语,并没有否定X存在的基础即预设Y,而说话人在否定了Y之后就把X存在的基础给否定了,话语X的存在也就无从谈起,否定的力度因而得到加强。显然,“根本/压根儿”通过否定句子的预设起到了加强否定强度增强否定效果的作用,实际上,这也是他们表示强调功能的一种表现。
(三)凸显主观性
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9]。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总是还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语言中表达主观性的手段很多,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手段都有,在汉语中,副词常常是很重要的表现主观性的手段,这其中否向副词尤为明显和突出。主观性的凸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第一,主观评价。所谓主观评价,是指说话人对说话内容的一种态度和评判。否向副词带有很强的评价功能,像“万万、断断、断、根本、压根儿、从来、丝毫”等都具有这种功能,例如:
(12)正是这样的背景,使一些作者的流氓习气得以恶性膨胀,并渗透到文学创作之中,无所顾忌,全然不顾社会影响而四处抛售龌龊委琐的东西。(你是流氓,谁怕你!)
(13)我突然感到一阵绝望和愤慨,粗鲁地骂起来,“我根本没把你当回事。”(王朔《浮出海面》)
这些例句的否向副词都清楚地表明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和评判。例(12)说话人对一些无耻文人向社会抛售卑鄙龌龊的东西的极度不满和愤怒,没有“全然”这个否向副词主观评价的力度就不够;例(13)则明显地表明了自己的主观态度“没把你当一回事”,在语表上有“绝望和愤慨”及“粗鲁地骂起来”这种表示极端的宣泄主观情绪的词语佐证,这里的否向副词是不宜省略的。
第二,主观视角。视角(perspective)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视角。否向副词也有此语用功能。例如:
(14)暴君从来弄不懂:思想不仅仅写在纸上简上,也不仅仅存在于人的躯体之中。思想源于那里?存在于何方?(柏慧)
(15)但是,我相信这位校长,他绝不会出尔反尔,再去动员道士张罗招魂的典仪。(贵池傩)
这些例句实际上都是说话人对客观情况的叙述,是站在“他(他)”的角度上的,例(14)说话人不是暴君,他不知道暴君是否懂,但他可以想象自己“在现场”;例(15)说话人相信“校长”“他不会出尔反尔”,这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也就是所谓“移情”(empath),Kuno对“移情”的定义是“说话人将自己认同于……他用句子所描写的时间或状态中的一个参与者。”[9]移情跟视角关系密切,很难截然分清。
第三,主观倾向。人类认知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还隔着一个“人”,因此语言的使用常常会附带上这个“人”的印记,从而使客观世界在语言中得到反映时附加上一定的主观性。像“从来、从、始终、迟迟、久久、根本”等否向副词,即使是反映客观事物时,也使得句子附上了一定的主观倾向。例如:
(16)去年冬天根本不冷。
(17)自打结婚起,你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家务。
(18)天迟迟不亮,宋慧珊做好早饭来凉在桌上。(一个和一个)
这些例句都是陈述客观情状,但明显带有说话人的主观认定,客观事实可能如此,也可能与客观事实不完全吻合,本来,对气候的冷暖、相貌的好坏就没有完全客观的标准,只能是见仁见智,但这有一个社会的基本认定——社会的平均取值,也就是说还是有客观标准的,即便如此,仍然可以通过一些否向副词表明说话人的主观倾向。如例(16),可能事实上“去年冬天很冷”;例(17),一般而言,结婚之后,家务一人多做些一人做的少些完全可能,但不太可能“一次家务也没有做过”;例(18)可能“天不亮”的时间并没有多长,但说话人在等待天亮的时候觉得时间超出了她的期待量(也许因为心境的关系),使得这些句子都或多或少地添加了说话人的主观倾向,客观事实是否如此并不十分重要。
二、语义共性
(一)主观大量与主观小量
逻辑范畴中只有一种量,客观世界的“量”投射到语言中,形成语言世界的量范畴,人们在对量进行表述时,往往会带有对量的主观评价。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是“主观量”,不带有主观评价的量是“客观量”[10]。“主观量”是语言的主观性在量范畴上的具体表现,对客观量的主观评价最基本的无非是“言多”或“言少”,前者就叫“主观大量”,后者就叫“主观小量”[11]。
(二)否向副词与主观大量
否向副词对客观对象的言说、评价都是“言多”,因此是表示主观大量,因为他们的语义以表示极端或程度高为主。这可以从否向副词的语义类型得到验证。
第一,表时量。包括:从来、从、向、用、迟迟、久久等。他们都是表示时段,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表达的都是模糊的时间量,只有一段有界,要么是起点有界,要么是终点有界,无法在时间轴上找出确切的起点或终点。它们是主观大量。例如:
(19)张全义早就进了北房正厅了,只是因为杨妈给她使眼色,他迟迟不敢搭腔。(皇城根)
(20)但只是一会儿,被船犁开的刀口便愈合得天衣无缝,就仿佛从来没有经历过什么一样。(暗示)
第二,表态度。包括:绝、决、断、断断、切、全然、压根、根本、并、万、万万、丝毫等。它们表示的是说话人对人对事物的认识、态度、评价。它们的语义表示极端或程度高,有“绝对”的意味,是极端强调,因而是主观大量。例如:
(21)两毛钱绝不算多,因为彼此是朋友,所以才能这样见情面。(老舍《骆驼祥子》)
(22)涂二爷:“少爷这趟辛苦了,跟着我们受了不少罪呀!”
景琦:“说实在的,我压根儿没把白草厅放在心上……”(郭宝昌《大宅门(上)》284页)
(23)猎人还在焦虑地等待着来救狼崽的老狼,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张精心策划的死亡之网已向他抛来。(出处:野狼出没的山谷)
第三,表条件。这类否向副词数量较少,主要有:死活、高低、再(也)等。这几个副词都有“无论如何”的意思,它们一般都可被“无论如何”替换,词典对它们的注释也是“无论如何”。强调条件到了极致,没有条件实际上就是所有条件。条件的极致当然属于主观大量范畴。例如:
(24)“怎么着,死活不接待我,对我有意见?”宝康敲着桌子。(你不是一个俗人)
(25)更叫他为难的是,儿子庆海,特别是媳妇阿苗,对这事高低不依,总以桂风名声不好来阻挠给他们讨这个后娘。(沙灶遗风)
当然,这样的语义分类也是就其主要作用而言的,它们的表达作用也存在一定的交叉,也就是说,一个否向副词,它有可能有着多种表达作用。比如“根本”,它表示说话人的态度或评价,但是词典给它的解释是“从来、始终”,这又与时量相关。总之,否向副词,不论它表达什么语义,都兼有表强调语气的作用,一个副词,它可能是表时量的,也可以是表态度的,但如果不表示语气,都不是否向副词。
我们以“从来、向来”为例,“从来”有的辞书将之与“根本、压根儿”互训,但没有将“向来”与“根本”互训的。王自强在比较“向来”和“从来”时指出,“向来”也是“从来”的意思,只是语意比较轻些[4]。由于“向来”的语意较轻,增量的作用不够强,因而它既可以与否定结构搭配,也可以与肯定结构搭配,而“从来”有强语气作用,就倾向性地要求后边的结构为否定结构。
三、否向副词要求与否定结构同现的理据
为什么表主观大量的否向副词会要求其后的结构应为否定结构?理据在于:
第一,在无标记的语序下,肯定形式表示主观大量,否定形式表示主观小量[10]。因此需要有增量手段置于否定结构之前来加强主观性。
(26)他有钱 他没钱
(27)他一米八高 他没一米八高
例(26)的“他有钱”是相对说话人的一个期待量而言的量,意思是“至少”达到那个期待量,“他没钱”可以是“无”也可以是“少于”。例(27)的参照量是“一米八”,这话的意思是“至少”一米八,否定形式是“少于、不足”的意思,“至少”表示的是主观大量,“少于、不足”是表主观小量。
“不、没”构成的否定形式都是表示主观小量,“不”主要表示差等否定,如“他不高”不是表示“他矮”,而是没到“高”的期待标准(期待量);“没”要复杂一些,它既可以表示“质的否定”,也可以表示“量的否定”,如“他没钱”,在没有具体语境指明的情况下,可以有两种意思,一是表示“一点钱也没有”,另一种则是表示“钱不足期待的量”,“没”的语义分别是“无”和“少于”。“不、没”的这个特点许多学者已经作过说明,叶斯柏森早就指出:语言的一般规则是“不(not)”表示“少于、低于”(less than)或者说介于所修饰的词和零之间,如“不温”是低于“温”的程度,而不是介于“温”和“冰凉”之间[12]。邢福义从语境对否定度量的规约出发,指出“没”可能是零,也可能是少量或者数目不够[13]。石毓智也证明了“不”和“没”用于否定结构,否定的含义是少于、不及其原来的程度,也就是说是一种差等否定[14]。按照前面对“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的定义,无标记的否定语序表示的是主观小量。
在无标记语序中,自然语言通常用否定形式表示主观小量,其背后的动因是跟否定有关的语用原则(会话原则)。否定标记的语义是差等否定(非完全否定),否定形式表主观小量,因此在语量上是有所保留的,有时不足以表明说话人的主观性,譬如说话人对事对人的爱憎情感、是非评价和主观偏向,这就要采用增量的手段,以达到说话人所需要的时量期待、条件等级和语气强度。在正常语序中如何给语序调量呢?由于汉语调量的手段主要是副词和语气词,又由于在否定形式中语气词的使用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唯有在状语位置上增加限定性的词语,如此一来,这一使命历史性地落到了否向副词上。正象我们前面所论证的那样,汉语否向副词往往具有强调的功能,这就是增量的需要和表现。
第二,使“不 V/A”已经弱化的主观性强化、显性化。“不V/A”结构本身具有表示主观性的功能。但是,“不 V”的发展一方面适应了主观表达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会导致主观性的削弱,因为一种结构形式或者词语的不断模仿或重复,会削弱该格式或词语的主观性。“被”字句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沈家煊认为,被字句最初也都是表示不如意的,后来中性义甚至如意义也能表达了,其主观性大为削弱,然而主观性的表达仍然是说话的需要,某一个处置介词的主观性减弱之后,新的处置介词的产生正好能适应这种需要,这也是历史上处置介词不断消长兴替的原因。表示程度高的副词比如说“很”这样一个程度副词用久了,表示程度高的意义逐渐弱化甚至失去程度高的意义,就会有新的程度副词来更替,历史上的程度副词的不断兴替说明了这一点。[15]
与之类似,“不V/A”结构本身就能表示主观性,但随着该格式的不断使用,主观性也在减弱,表现在除了表示主观否定之外,该格式也可以表示客观否定,比如说“她不漂亮”,可以是说话人的主观认定,带有说话人强烈的主观倾向,与事实不尽吻合;也可以是说话人的客观判断,与事实基本吻合甚至是出于“礼貌原则”的需要用“她不漂亮”以回避直言其丑。这表明“不 V”格式的主观性的确在减弱。而语言总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形式手段来表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由于汉语表示主观量的手段主要是副词和语气词,因此,用表示主观大量的否向副词来强化否定结构的主观性也就顺理成章。
四、结论
汉语中表示语气的副词还有不少,如“的确、果然、幸好、倒是、本来、居然、竟然”等,为什么否向副词的比重偏小,大多数是肯否兼用,有很多甚至是肯向的?可能的解释是:第一,它们当中绝大多数虽然也具有一定的主观大量意味,但是语义强度不足,也就是说不表示强调,不能适应在否定形式之前用其语义强度来加强、凸显主观性的需要。第二,双音节语气副词绝大多数可以居于主语之前[16],而否向副词中只有“根本、压根”可以位移至句首,即使如此,其比例也很低,我们随机搜集了500多个“根本”语料,自然语言中的“根本”出现在句首主语之前的不到6句,仅1%强,而像“的确、果然、本来”,位移都极自由,比例也不低,有时它们还能单独回答问题,这表明这些副词常以全句(命题)为其操作域,具有高位表述功能[17]。否向副词除了“根本、压根”之外,都不能位移至句首,它们以否定结构为其操作域,具有低位表述功能。
注释:
①本文语料主要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开发的语料库,谨此致谢,小括号中的文字即是语料库中的文章篇名;也有少量自拟及从其他著作中搜索得到的语料,自拟的语料未标注,从其他著作中搜集的语料均标注了作者与书名或篇名。
②如何界定一个副词是否向副词?本文的做法是:第一,根据辞书定性。有些辞书在对一些副词的说明时,常常明确说明主要用于否定,如“从、万万、丝毫”等。第二,根据统计比例定性。处理方式是,先通过语料库检索,对相关语料进行统计,确定副词在肯定否定结构前的具体比例,我们认为用在否定结构前的比例至少应该在65%左右,方能说这个副词是否向副词。以“全然、死活、从来”为例,不敢说一定准确,但能说明一定的问题。列表显示:第三,是它们与肯定结构的搭配受到限制,如“根本”,可以与肯定结构同现,但肯定结构的动词受到限制,主要是“是”等非动作动词。
比例副词 全部用例肯定用法否定用法 肯定 否定全然 47 17 30 36% 64%死活 26 6 20 23% 77%从来 176 10 166 6% 94%
[1]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8−19.
[2]彭小川.副词“并”“又”与否定形式的语义语用差异[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2): 54−61.
[3]马真.表加强语气的副词“并”和“又”[J].世界汉语教学,2001(3):12−18.
[4]王自强.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8−56.
[5]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 62−71.沈家煊.“语用否定”考察[J].中国语文,1993(5):321−331.
[6]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12.
[7]隋长虹,侯振岩.对“根本”类否定性副词的语用分析[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1(5):17−19.
[8]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9]李宇明.汉语量范畴研究[M].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1.
[10]李善熙.汉语“主观量”的表达研究[D].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3:116−120.
[11]叶斯柏森.语法哲学(下)[M].1921.何勇等译,徐州: 徐州师范学院教材科,1985: 550.
[12]邢福义.否定形式和语境对否定度量的规约[A].双语双方言与现代中国[C].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310−319.
[13]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本)[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28.
[14]沈家煊.如何处置“处置式”[J].中国语文,2002(5):387−399.
[15]袁毓林.否定式偏正结构的跨维度考察[A].语法研究与探索(十)[C].北京: 商务馆,2000: 57−71.
[16]齐沪扬.情态语气范畴中语气词的功能分析[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2(3):14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