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亚运志愿者调查的高职志愿活动现状与问题研究

2011-01-20张松才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因应志愿志愿者

张松才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广东广州511483)

一、志愿精神与志愿文化概述

虽然“志愿者”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是很长,但志愿精神早已植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发展成为传统文化的“行善积德”、“乐于助人”精神,这与现代志愿服务精神互助友爱的宗旨完全一致[1]。志愿服务精神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延伸,富有时代意义。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翻开了中国志愿服务的崭新一页。之后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完美落幕,愈加凸现志愿者的重要性。作为志愿者主力军的高职大学生志愿者,同样受到志愿工作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从和谐社会看,志愿服务活动是对“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切实践行,有助于弘扬互爱互助、宽容信任的人文精神,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觉悟。从高职教育看,由于其职业性特点,志愿活动对高职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促进就业创业尤其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共有3 000多名志愿者(含手语志愿者)参与了25个体育场馆、两个区的12个镇街的志愿服务工作。师生参与文明观众服务工作7 000多人次,参与亚(残)运演练工作20 000多人次,为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的顺利举办作出了贡献。该校因此荣获“亚运党团员志愿者创先争优示范岗”、“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番禺区运行保障先进单位”等省市多项志愿服务工作荣誉称号,相关师生荣获“文明微笑使者”、“志愿服务贡献奖”等多项个人奖。

有鉴于此,本文对高职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调研,力求全面反映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重点关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方向性意见。

二、调查方法及相关说明

通过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了解高职生志愿活动现状,为高职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行文中的“高职大学生志愿者”(简称高职志愿者),是指不为任何物质报酬,志愿地奉献个人时间和精力,有组织地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的在校高职大学生。它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四大特征[2]。

(二)调查方法的说明

调查主要采取自编调查问卷,以及结构性访谈两种方法。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高职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了解、看法及评价;参加志愿活动的原因、态度和收获等;志愿服务与志愿者自身专业的联系程度等。调查对象以该校学生为主,并辅以个别访谈(访谈对象是该校亚运志愿者骨干);同时选取参与亚运会志愿服务的广州另外2所省属和1所市属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

三、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

(一)问卷派发情况

调查数据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广州4所高职院校派发800份问卷,问卷回收792份,回收率达99%,其中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率达到98.4%。二是在网上调查,得到有效问卷200份。有效问卷总计984份。

(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及因应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性别方面,男生345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5%;女生639人,占65%(这与调查院校中有一所为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有关)。年级差别方面,大一学生占 49%,大二占 41%,大三占10%。

1.如何看待志愿事业及志愿者组织

图1 对志愿事业及其组织的评价

由图1可知,对于参与志愿服务事业及其组织, 32%的同学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公民的社会责任,应该义不容辞地参与,31%认为这是促使社会进步的一种公益活动,13%认为志愿活动为社会创造了一个奉献的平台,14%认为倡导了互助精神和志愿精神,5%认为是援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平台。

分析及因应:绝大多数同学认同和肯定志愿服务工作。但是,少数同学(5%)的观点(认为是纯粹的宣传主义和面子工程)也提醒我们,要么是少数高职大学生还对志愿者活动存在误解,要么是我们的工作还不够到位和实在,存在形式主义的不足。

2.志愿者的心态

图2 志愿者心态

从图2可知,高职志愿者接近六成(59%)持积极乐观心态,加上占9%的主动心态,健康向上的心态已经接近七成;而消极悲观、被动的心态所占比例较少仅一成略多(11%)。

分析及因应:在志愿服务中,大部分高职志愿者能体现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组织者只有正确了解和把握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真实心态,才能进一步激励和维系学生参与热情,同时开展工作引导和化解不良心态。

3.是否愿意参加志愿者服务事业及志愿者组织

调查统计显示,高达88%的同学表示愿意投身到志愿服务行列中,12%表示不愿意参加志愿服务。

分析及因应:高职生对志愿服务活动普遍持积极支持的态度,高职志愿者应成为志愿服务行列的主力军之一,在各种公益社会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12%的数据也表明高职志愿活动还有很大工作空间,要进一步查找原因,改进工作,发展和壮大高职志愿者队伍。

4.是否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图3 是否经常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由图3可知,有82%的已经参加过志愿者活动,其中经常参加的有40%,偶尔参加的有42%。但也有18%在此之前从未参加过志愿活动或没有接触过志愿工作。

分析及因应:高职志愿工作的发展空间较大,学校应深入组织和开展志愿活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

5.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段

图4 参加志愿活动的时间段

由图4可知,49%同学是在工作之余或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活动,选择节假日、双休日的各占21%和18%,只有12%是不固定时间。

分析及因应:志愿服务时间存在不稳定性和间隔性。这种时间上的较大局限性,要求主办单位在组织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时间的影响。

6.获得志愿服务活动信息的渠道

图5 获得信息的渠道

由图5可得,通过学校团委、学生会获得志愿服务信息的同学最多,占43%;通过学校志愿服务团体(如学生社团)获知的占29%,通过政府志愿服务机构获知的占14%,通过自发的志愿者团体获得信息的占6%,还有8%是通过同辈群体获知[3]。

分析及因应:高职大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平台去了解志愿活动信息,但获得信息的渠道仍较单一,对志愿活动关注度不够强。这也要求全社会对志愿服务应进行多渠道、多角度、多方式的宣传,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

7.对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发展状况的总体评价

图6 对志愿活动发展状况的评价

由图6可知,比例最高的是认为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总体发展良好,但存在若干问题”,不过这也只占37%;认为发展的状况非常好的只有21%。持偏向否定的有:25%认为发展一般,8%认为现在发展比较差但仍有亮点,9%甚至认为发展糟糕。

分析及因应:学生对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的评价并不高,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成熟。相关机构应该切实反思,制定改进措施。

8.当前高职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多选)

表1 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

从表1可以分析哪些因素影响学生成为志愿者。33%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提供的平台欠缺, 27%认为对志愿者的培训不足,18%认为志愿者综合素质欠缺,11%认为活动主办方提供的权益保障欠缺,还有7%认为志愿者的专业素质不够,4%认为政府法律依据欠缺。

分析及因应:目前中国志愿工作整体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进而影响到高职院校志愿工作。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才能提高志愿者积极性。

9.高职志愿者能力素质的欠缺(多选)

图7 高职志愿者有什么不足

那么,高职志愿者能力素质的欠缺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由图7可知:对志愿服务热情不够占25%,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占22%,缺乏工作能力占23%,责任心不够占19%;只有11%认为没有欠缺。

分析及因应:学校应该切实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培训和相关工作机制的建设,激发工作热情,强化使命感、责任心,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志愿服务工作能力,使志愿者能够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胜任服务工作。

10.高职院校要为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的作用(多选)

表2 高职院校应发挥的作用

作为高职院校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从表2可知,40%的被调研者认为要加强志愿精神的宣传,营造良好的气氛,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加入;24%认为要为志愿者和志愿团体、社会志愿机构之间搭建更广阔的平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3%认为要大力扶持和发展志愿性质的学生社团,并提供充分的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工作能力;8%认为要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4%认为要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保障,让他们更加全心全意的付出;还有1%认为要多联系些具备专业实习性质的志愿活动。

分析及因应:志愿者对高职院校的要求非常实在。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氛围不够浓厚,团委等机构要切实开展常规志愿工作,加强培训,完善保障体制,健全工作体系。

11.志愿活动主办方应为志愿者提供的权益保障(多选)

表3 主办方应提供什么权益保障

高职院校往往是协助政府机构等开展大型志愿服务活动,那么,作为主办单位的政府部门或社会机构,又应该为志愿者提供些什么呢?从表3可以看出,志愿者希望得到的权益保障有:41%的被调研者希望志愿活动主办方能够提供志愿服务相关教育和培训;20%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志愿服务经历证明,以便有助日后就业;15%希望在他们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优先得到帮助;11%希望他们在应聘工作时能得到优先录用;9%希望能为他们提供人身保险;2%希望能签订志愿服务协议,保障相关权益;2%希望获得一定的补助。

分析及因应:高职志愿者的志愿奉献精神较高,要求金钱补助的比例很低,他们只要求基本权益的保障,注重的是能力素质的提高,关注的是就业创业的前途。主办方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和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4]。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基于职业发展的志愿服务工作,和综合性本科院校一般意义上的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应该有所不同。综合性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只局限于藉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范畴多囿于德育工作[5]。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则应体现鲜明的职业性,既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素质教育,又是提高学生一技之长的专业教育;应立足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工作指导思想,以促进职业能力与生涯发展为导向,建立和完善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1]沈建良,傅忠道.志愿精神:先进文化的典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2):20.

[2]谭建光.全球化背景下的志愿服务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1):13.

[3]吴先浪.志愿服务:公民道德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2):8.

[4]江汛清.关于志愿服务若干问题的探讨[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114.

[5]洪 剑.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08(9):13.

猜你喜欢

因应志愿志愿者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另一种“宣抚”:杭州沦陷初期外侨对日交涉与日军因应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紧扣学情巧预设 动态因应助生成——从一次《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同课异构谈以学定教
突然DPI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TPP知识产权规则:高标准保护与中国的因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