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
2011-01-18卢福玲
卢 福 玲
(南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对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在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出:“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体育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体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养的人才质量。在《课程方案》贯彻实施的过程中,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虽然有所改变,但是,仍不能完全符合《课程方案》的要求,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体育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体育实践教学包括体育社会实习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这里的体育社会实习主要指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实践,突出强调体育课程中的人文课程与实践的结合,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赛事组织管理、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体育实验教学指体育专业课程所要求的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实验课、人体及运动生理学实验课、运动生物力学实验课、体育保健学实习课、运动生物化学实验课。
1.1 体育社会实习存在的问题
体育社会实习内容不完善。在现行高师体育院校中,体育社会实习主要指体育教育实习。赛事组织和管理实习、社会调查实习、社区体育指导实习几乎很少提及,严重地制约了学生体育训练和竞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人文体育社会调查能力的培养,有悖于《课程方案》关于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要求。
体育实习基地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体育实习基地一般包括社区体育指导实习基地、体育教育实习基地。社区体育指导实习基地人群流动性大,活动时间不固定,实习内容有限不利于实习工作的开展[1]。体育教育实习基地主要是针对各级各类学校,由于实习学生教学经验有限,教学往往不能实现常规体育教学的目标,当实习结束后,原有教师还要重新教授所实习的内容,耽误教学进度,因此,许多学校不支持体育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赛事组织、管理和社会调查实习随机性大,经费短缺。一个区域的体育赛事属于稀缺实践,而每年需要赛事实习的学生很多,要组织多起赛事供学生实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赛事组织、管理实习只能依靠随机因素。社会调查实习需要大量的调查问卷,多区域、多人次走访,耗资较大,因此,往往依靠教师的科研项目展开,限制了开展的普及性。
1.2 体育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课程结构来看,实验课程比例明显偏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较大区别,实验教学直观性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能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起理论教学来更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2]。而我国体育专业的实验教学时数仅为总学时的3%,甚至部分院校实际授课时数低于这个水平。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理论只有死记硬背的短期理性认识,而缺乏实验验证给予的感性强化,将严重束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课程内容来看,实验课程内容太过简单。实验教学的本质和主要教育功能不再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
实验教学方法单调。目前,一般的实验教学步骤是:实验教师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验内容的讲授→由实验教师安排布置好实验仪器设备→学生按照教材或教师讲授的指定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由学生根据实验操作过程记录并写出试验报告→由实验教师进行试验报告的评定。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实验课的主体,学生被动地按照设定好的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失去了主动性,很难形成问题意识,缺少创造的动力,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实验做过以后学生对知识仍然一知半解并很快遗忘[3]。
实验课程教学管理松散。体育专业长期以来重视技术训练、实践技术课和技术理论课的教学,而把实验课归属于理论课的一部分,不独立设课[4]。实验课时间不固定,每学期到教学质量检查时,绝大多数教师力争上理论课,不愿意上烦琐的实验课。
2 体育专业实践课程内容体系构建
改革后的实践教学课时数应提高到占总学时的15%。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提供体育科学理论课程群基本体育实验技能、基本教学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相关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初步具有从事体育教育教学、初步具有组织和管理体育赛事的知识体系;拓宽专业面的交叉学科实验技能培养,培养独立从事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独立组织和管理体育赛事能力、培养具有初步从事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培养具有初步人文体育科研能力的知识体系。这三个知识体系实际上将实践课教学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本体育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是在学生具备基本体育实践能力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组织和管理学校体育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自学能力综合运用实验技能的阶段,也是研究、探索性实验教学阶段;第三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上对学科内容的拓宽和深化,使学生将来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元化[5]。
2.1 体育社会实习能力培养知识体系
2.1.1 学校体育教育、教学以及训练和竞赛组织管理知识体系
该体系是贯穿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四年实习的全过程,应占实践课程总学时的50%,是实现《课程方案》培养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一、二年级主要是学习理论相关知识,并适当进行教学观摩和小规模的赛事组织和管理;三年级是教育见习和低难度的学校体育训练见习;四年级是对一、二、三年级体育教育、教学以及训练和竞赛组织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深化,主要通过教育实习、参与大中型体育赛事组织和管理来实现。
2.1.2 基本社会体育指导和学校体育研究知识体系
该体系是上一知识体系的补充,应占实践课程总学时的10%,是按《课程方案》培养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要求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主要在三、四年级开设。
2.2 体育实验技能培养知识体系
高师院校的体育实验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体育理论知识,为培养学生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服务;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和体育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成为复合型教育人才。实验课时数应占实践课程总学时的40%。
2.2.1 基本体育实验技能培养知识体系
基本体育实验技能培养应占实验总课时的30%,主要传授基本的实验技能方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了解体育实验应用的仪器设备。这一体系设置打破传统的实验内容规律,同时不完全脱离原有的实验教学思想。通过对高等体育院校现有实验课内容的分析,减掉重复内容,强调重点内容,确定基本体育实验技能中的具体实验内容。通过基础实验技能知识体系的学习,能系统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适合于在本科院校一、二年级开设。
2.2.2 创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知识体系
创新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培养知识体系是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中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占总学时数的55%。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研究探索的能力。设置四个体系模块:体育教学模块、运动训练模块、人体保健和大众健身模块,四个模块独立性强,专业性突出。各模块下设不同实验专题,所选实验内容应贴近实际、紧密结合体育学科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实验内容在性质和层次上按照“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探索性实验”展开。适合于在本科院校二、三、四年级开设。
2.2.3 交叉学科实验技能培养知识体系
交叉学科实验技能培养知识体系是新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结构中的特色部分,占总学时数的15%。主要目的是拓宽专业口径,顺应《课程方案》,适应就业市场多元化需求,为学生纵向发展奠定基础[6]。在实验内容设置上,要求打破传统的按学科设置实验的规律,在建立开放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开放性实验课。实验内容要结合体育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突出学科交叉性和基础性。适合于在本科院校三、四年级开设。
表1 改革后的体育实践教学课程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3 结语
体育实践教学的本质和主要教育功能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能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完全自立的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7]。因此,建立提供体育科学理论课程群基本体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知识体系、创新能力培养与综合运用相关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体系和拓宽专业面的交叉学科实验技能培养的知识体系,以适应《课程方案》的要求。
[1]苏静.体育保健学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实验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0,22(4):33~36.
[2]李艳霞,崔雪梅.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实验课程方案的改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9,28(3):236~238.
[3]卢红梅.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模式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8,17(2):87~89.
[4]周玫.沈阳体育学院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4):117~118.
[5]苏明理,李靖,等.论高等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未来[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2,(3):35~37.
[6]刘彩绵,赵焕彬.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5):61~63.
[7]林华,等.创新教育与高师体育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3,26(3):3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