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绥阳县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成效分析

2011-01-18梁建青吴晓敏

关键词:移民生态

梁建青 吴晓敏

(贵州省绥阳县林业局,贵州 绥阳 563300)

绥阳县从2004年开始已实施了三个类型的移民安置工作,一个是宽阔水原始森林保护区类居民移民安置,二是煤电一体化工业园区建设移民安置工作,三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移民安置工作。移民安置工作对我县森林保护、加速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镇化步伐树立了重要的里程碑。

实施生态移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保护环境采取的一项有力措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实施生态移民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利于改变和解决退耕还林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民脱贫进程,为搬迁群众创造发展的基础条件,创造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对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林业生态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彻底解决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具有重大的历史、现实及政治意义。

1 项目区基本情况

绥阳县太白镇是绥阳县最为边远的乡镇,距离县城82km,位于绥阳北部,地处正安、绥阳和桐梓三县交界处,东南与正安相邻,西北连桐梓县,地处高寒山区,平均海拔在1 100m以上,总面积174km2。现有人口为21 562人,农户数5 308户,其中:太平村农户数1 945户,居住着苗、汉等多民族村民。该镇地理环境差,地形切割较大,山体破碎,生态脆弱,由于较为偏避,在303省道通车前,只有一条非常危险的山路与县城通车。2003年实施退耕还林选择了该镇非常贫困的行政村中的原自然村新寨村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 540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前新寨自然村是全县最边远的贫困村。太白镇在2009年统计,该镇有居住条件非常恶劣的茅草屋52户和危房65户,太平村危房和茅草屋基本上分布在新寨自然村的三个村民组。这三个村民组就有茅草房47户、危房21户,属于该镇和该村最贫困的村寨,三个组有农户数86户,茅草屋和危房户数占79%,茅草屋和危房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3.5%。

2 生态移民给太白镇太平村农民带来了新的曙光

2.1 生态移民规模

通过2008、2009、2010年三个年度实施巩固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项目,由国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168.5万元,搬迁户投劳筹资168.5万元,其他渠道筹资50万元,新建标准住房68栋,修建标准为每栋80m2,使新寨村火秋坝、母猪坝、大账面三个村民组共计实施生态移民安置68户418人,并配套实施基础设施,人畜饮水工程、输电设施工程建设、乡村公路。实施新村建设的三个村民组居住条件得到彻底改变,摆脱了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局面,通过退耕还林生态移民项目夯实了生态脆弱地区生态环境压力,极大地提高了移民搬迁户的生活质量。

实施退耕还林前新寨自然村农民人均纯收入942元;实施退耕还林后,到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 081元。虽然仍然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但实施退耕还林后,该村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改善。

2.2 生态移民点选择

(1)地域条件。生活在退耕还林地区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且具备搬迁和安置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

(2)移民的素质条件。移民要有劳动能力,遵纪守法,实行计划生育,自愿搬迁,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

2.3 移民安置方式

该项目采取就地搬迁安置方式,将原来散居退耕还林户进行集中安置。火秋坝一带退耕还林面积共计1 540亩。原居住户所处地方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土地已退耕,并且自然灾害严重,以交通、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脆弱;信息闭塞,教育文化落后,农民文化知识欠缺,农业新技术无法推广,导致生产力低下;医疗卫生设施条件差,农民生病就医难,身体健康状况难以保证,致使劳动力减弱。

2.4 生态移民安置地点选择

生态移民建设点位于桐梓县黄莲乡至绥阳县太白镇的公路旁,交通方便,地形相对平缓,不存在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移民建房用地条件优越,用水用电能够得到保障。安置点有较大的人口容量,方竹、药材和水资源丰富,极具开发利用价值。地处太平村茶叶基地旁,项目建成后,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式发展茶叶产业。同时,在退耕还林移民搬迁补助标准的基础上,县“四在农家”补助重点投入在该项目上。

2.5 通过生态移民切实改变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

本次移民搬迁的对象为太白镇太平新寨自然村三个组,少数民族村寨一个。搬迁前农民居住条件极端恶劣,有47户是从茅草屋搬入新居,21户是从危房迁入新居,以下是搬迁前后移民户居住环境对比照片:

3 生态移民的必要性以及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3.1 生态移民的必要性

3.1.1 生态移民迫在眉睫

由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绥阳县太白镇太平新寨村山区种植业以广种薄收的粮食生产为主,把大片的林地开垦种粮,许多地方“上种到山尖,下种到沟边”,陷入了“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之中。世界银行在考察中国贫困现象时,也提到贫困地区人口与自然关系的失调问题,并指出:“大多数中国的贫困者居住在农村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他们除了在某些最无生产性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土地上汲取他们微薄的生活源泉外,别无其他办法。这些贫困的人们既是旱地环境退化的作恶者,又是这种进一步消蚀农业潜力的破坏的受害者。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持续的人口增长削弱了支撑农业生产的人均自然资源基础,农民被迫到更陡峭更脆弱的坡地去扩大生产。”这种粗放式生产给农业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因素限制,人口承载能力低下,不少地区自然条件还在继续恶化,或者处在自然生态的恶性循环之中。因此,在这些地区实施生态移民,进行封山绿化,有利于降低生态环境的人口压力,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使原本脆弱并已失衡的生态系统逐步得以恢复与重建,使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果得到巩固,使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尽快见到成效。也只有通过移民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才能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1.2 生态移民是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和切入点,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再造秀美山川,是西部大开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但是,生存与生态是一对难以化解的矛盾,如何在生态保护和农民增收这一“两难”中实现双赢,关乎“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落实。而生态移民既是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最便捷的道路,又是解决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的有效途径。因此,进行生态移民与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于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对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1.3 生态移民是改善生态环境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与自然的长期较量中,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胜利,创造了越来越多的物质文明,改变了人类从属于自然的状况。人们陶醉在自己对自然的征服之中,并且把自己放在了自然的对立面上。于是,对物质财富增长的追求逐渐被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环境资源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逐渐被人类征服自然和以人类利益为中心的世界观所取代。结果人们在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造成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严重干扰和破坏。资源开始枯竭和退化,环境恶化趋势有增无减,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这些严重的问题,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及其带来的后果和人类未来的前景。

3.2 生态移民对项目区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

3.2.1 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

造成项目区生态环境恶劣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垦,乱挖乱采,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项目区的人口迁出后,实行全面禁牧或封育,可以将人为破坏因素降低,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治理,使这些地区在短期内恢复植被,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

3.2.2 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迁出区总体经济落后,收入水平低而不稳,贫困面广,扶贫攻坚任务艰巨、难度大,只有通过移民搬迁来实现脱贫。太白镇新寨村200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942,不足1 000元,该村处于极端贫困的境地,实施退耕还林移民搬迁后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 081元,逐渐解决了贫困问题。也使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包括居住、交通、通讯、文化、教育、卫生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3.2.3 转变经营方式,向现代化农牧业转变

迁入后通过牛羊舍饲育肥与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开发,抛弃了原有的广种薄收、自然养畜的农牧业生产局面,增加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使之向高效益、高技术过渡。根据项目设计,将使迁入区成为高效农作物区、畜产品、方竹、药材供应基地,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3.2.4 提高人口素质

集中的溶渗性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使移民尽快提高教育水平,更新观念,提高劳动力素质。

4 生态移民的效果

生态移民的实质是人与环境的关系调整问题,而人与环境的重新调整牵涉到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与当前经济利益。

4.1 经济效果

生态移民的实施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居住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二是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从事第二、三产业的人员增加、外出打工人员收入稳定;三是伴随居住条件的改善,生产条件的优化,有利于高效农业技术推广和集约化经营。

4.2 生态效果

生态效果是评价生态移民的主要标志。原本分散的居民点像一个个堡垒控制着面积广阔分散的野生动植物分布区,大规模的过度垦殖对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生态移民退耕封育政策使原来过度垦殖的低产陡坡土地资源被森林覆盖,增加了植被覆盖度,对周围局部地区气候田间产生有利的影响,有效减轻土地荒漠化,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发展。通过退耕还林,天然植被恢复,原来消失的野猪、喜鹊等野生动物和鸟类开始出没林间,动植物种类增加,林产业得到发展,林农向发展林产业及保护生态环境转变。

4.3 社会效果

生态移民的社会效果是多方面的,既有因移民所带来的社会环境变化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有因经济发展对人们观念上的影响;既有社区变化所带来的新的适应的影响,又有新的生产技术、生活理念带来的区域社会变革。

生态移民使封闭的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系统转化,必然带动移民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如移民的科技意识增强,对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和科技人员从排斥到主动咨询和聘用;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搬迁前,移民很少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通过生态移民定居,移民在子女求学、就医、水电设施服务、社会治安、社会消费品、商业信息化服务等方面更加便利了。

5 对生态移民的建议

学者SHaheen.Rafi.Khan认为:“当人们被问及什么是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时,他们很少把环境问题或者可持续问题放在前头,他们主要关心住房、吃饭、穿衣、子女教育、养老问题,他们的就业方式(或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都是由这些基本需求来决定,很少有长远考虑。有些经济活动的环境成本被大众承担或转移到未来,而贫困人口有时被认为是这种经济活动方式的共盟,实际上穷人无法对环境退化负责。”生态移民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本着实施好生态移民这一政策的角度出发提出以下建议。

5.1 法制建设

目前还没有针对生态移民转向的法规政策,建议制定生态移民实施条例,依靠完整的生态移民法规体系,对生态移民权益加以保证,对政府的责任加以明确,最终达到社会环境优美、人与自然的和谐。

5.2 注重生态移民规划

(1)生态移民涉及面广,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跨度。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细致动态的规划,提高对生态整体的认识。只有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维护生态功能的稳定,保证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其次在规划上进行突破。搬迁投入除了包括修路盖房通电通水,还应扩展到搬迁户的技能培训、观念引导、市场组织、生产信贷等方面,安置点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网点、邮电通讯、交通等社会公益事业也应在规划中充分体现。第三还应考虑到生态移民的时间跨度。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移民搬迁户的经济能力差、生产方式转变后增收缓慢的问题。规划上不仅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期,还应包括搬迁后多年的扶持发展期。第四是对安置地进行认真的资源承载能力分析,注意安置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带来次生的生态恶化与“二次生态移民”问题。

(2)重视文化的持续性。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民族的历史渊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以及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移民搬迁不仅是在移民生产生活场所在空间位置上发生变化,而且也是移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变化,意味着移民将或大或小地改变着自己生存发展的环境,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将被破坏,将建立新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关系,面临着与新的文化的融合和碰撞,因此在生态移民搬迁和城镇化建设中要考虑民族区域传统文化的保留、继承和发扬问题。

(3)在移民安置中提倡保留传统的优良方式的基础上选择有效的发展模式,考虑到移民搬迁很难解决土地问题的实际,着实解决移民搬迁户的生计问题。

[1]周建,等.生态移民政策与效果研究[J].水利经济,2009,(9).

[2]高常山,等.夏玛林区生态移民对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影响[J].中国林业,2010,(17).

[3]解彩霞.三江源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研究[J].青海统计,2009,(5).

猜你喜欢

移民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移民安置
移民后期扶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12项移民出入境便利政策措施
移民征迁安置
签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