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花楸组织培养育苗技术的研究
2011-01-18张树宝宋洪文
周 鑫 张树宝 宋洪文
(黑龙江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生态工程系,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欧洲花楸(Sorbusaucuparia):蔷薇科,花楸属。原产欧洲和亚洲西部,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生长。春季花为白色,花朵密集,繁花似锦,叶初春为红色,夏季为深绿色,秋季红色,果橘红色,整个冬季至翌年2月橘红色的果实宿存于枝头,与瑞雪互映,是重要的观叶、观花、观果树种,用于庭院、公园、广场、小区绿化。但是欧洲花楸种子深度休眠,发芽率低,催芽处理难度大,费用高,生产用苗奇缺,价格高,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优质苗木,解决生产需求,同时为园林植物工厂化育苗提供理论依据。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材料选取
选取欧洲花楸一年生枝条作为实验材料。
1.2 材料处理
选取健壮的当年生枝条,用饱满而未萌发的侧芽作为外植体。侧芽以枝条中段的为好。枝条去叶,剥去附在茎上的叶柄及皮刺,然后切成小段,每段长2~3cm。每段至少带有一个侧芽,用水洗净,用滤纸吸干。在无菌条件下用75%的酒精消毒30s,再用0.1%的升汞消毒10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7遍,在超净工作台上接种到培养基上。
1.3 培养基
1.3.1 诱导芽分化培养基
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琼脂1%,pH为5.8,细胞分裂素采用以6—BA,生长素采用NAA、IBA,激素组合见表1,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2000lx。
1.3.2 增值培养基
以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琼脂1%,pH为5.8,细胞分裂素采用以6—BA、KT。根据诱导生长情况,生长素采用NAA,激素组合见表2,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2000lx。
1.3.3 生根培养基
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蔗糖3%,琼脂1%,pH为5.8,生长素采用NAA和IBA,细胞分裂素采用6—BA,激素组合见表3,培养条件温度25℃,光照2000lx。
表1 诱导芽分化培养基的激素组合 单位:mg/L
表2 增值培养基的激素组合 单位:mg/L
表3 生根培养基的激素组合 单位:mg/L
2 研究结果
2.1 诱导侧芽分化结果分析
将欧洲花楸的茎段接种在加入不同激素的诱导培养基上,部分培养基5d后侧芽开始膨大,10~22d分化芽逐渐形成幼苗,统计生长情况,从表4可见激素对欧洲花楸芽诱导效果显著,细胞分裂素6—BA低浓度促进芽生长,高浓度形成愈伤组织,生长素对芽诱导效果NAA>IBA>IAA,NAA效果最好,综合诱导芽生长情况以MS+6—BA2.0mg/L+NAA0.5mg/L培养基上生长最好。
表4 不同培养基诱导结果
2.2 芽在茎段上的位置对生长的影响
将欧洲花楸20个枝条分成含腋芽的7段,放于含有不同激素的培养基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 同一枝条不同位置芽在相同培养基上表现不同,顶端和基部的芽萌发生长较慢,需11~13d,而中部的芽萌发较快,需5d(见图1)。
2.3 增值培养结果分析
将欧洲花楸诱导的侧芽接种在含有不同激素的增值培养基上,15~22d后部分培养基上形成丛生芽。从表5可以看出,对丛生芽形成6—BA比KT作用明显。6—BA浓度在0.5mg/L时,无丛生芽形成,6—BA浓度在1.0~3.0mg/L时>形成丛生芽;低浓度NAA促进生长,高浓度NAA促进愈伤组织,综合芽分化率、丛生芽数量、生长情况,增值以MS+6—BA2.0+NAA0.1生长最好。
表5 侧芽增值生长情况统计表
注:平均分化芽数指形成丛生芽总数/分化丛生芽外植体数
2.4 生根培养
欧洲花楸嫩芽长到2~3cm长度时,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经20d培养后,统计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表6):IBA、NAA对生根有显著影响,低浓度的生长素有利根的形成,浓度过高会抑制根的形成,0.1~1.5mg/L的生长素浓度才能有效地促进根的形成。从图2可以看出,NAA促进生根效果好于IBA,1/2MS+NAA0.5培养基生根率达83.33%,效果最佳,根系生长良好。
表6 不同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3 结论
欧洲花楸组培育苗,外植体采用一年生枝条中部的芽萌发较快,诱导侧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5mg/L,增值最佳培养基:MS+6—BA2.0mg/L+NAA0.1mg/L,生根最佳培养基:1/2MS+NAA0.5mg/L。
[1]周以良,等.黑龙江树木志[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6.
[2]卓丽环,等.城市园林绿化植物应用指南(北方本)[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3]曹孜义,等.实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程(修订本)[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颜昌敬.植物组织培养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美]J.M.Bonga,D.J.Durzan.树木组织培养[M].阙国宁,等,译.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