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黔南州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2011-01-18

关键词:黔南州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向 霞

(黔南州林业局,贵州 都匀 558000)

自然保护区作为就地保护的关键场所,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

1 黔南州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黔南州自然保护区筹划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都匀第八届人大常委会提议成立螺丝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1986年《黔南自治州自然保护区暂行管理办法》颁布后,三都县人民政府以“三府(1987)48号”文批准设立尧人山自然保护区,1988年设立“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0年设罗甸罗羊南亚热带河谷季雨林自然保护区,1995年设瓮安朱家山自然保护区、江界河风景林自然保护区等。至1995年底,州内自然保护区为6个,1个国家级,5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49 145h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1.87%。全州实施“天保”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后,自然保护区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九五”、“十五”期间,全州新增县级自然保护区18个,新增保护区面积1.30×105hm2。至此,全州自然保护区有24个(1个国家级,23个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79×105hm2,占州国土面积的6.83%(见表1、图1)。

表1 黔南州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表

序号保护区名称管理机构建立时间地点面积(hm2)主要保护对象级别22甲良三层洞自然保护区荔波县林业局2005荔波县4200喀斯特峰丛森林生态系统县级23捞村河谷自然保护区荔波县林业局2005荔波县6066.7喀斯特峰丛森林生态系统县级24猴子沟水源涵养及天然林自然保护区龙里县林业局2005龙里县4000水源涵养林县级

注:1.自然保护区面积1.79×105hm2,占州国土面积的6.83%;

2.“九五”、“十五”期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18个(序号7-23),面积1.30×105hm2。

其中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原生性最强、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喀斯特森林,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2007年6月27日 ,荔波森林喀斯特与云南石林的剑状、柱状和塔状喀斯特、重庆武隆的以天生桥、地缝、天洞为代表的立体喀斯特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作为我国政府2007年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荔波成为贵州第一个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

2 自然保护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人员素质低

黔南州的自然保护区大部分缺少稳定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各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完整的只有3个,包括1个国家级保护区即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即瓮安朱家山自然保护区和都匀螺丝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面积3.34×104h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8.66%。其中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省林业厅直接管辖,各县级自然保护区除长顺白云山自然保护区由旅游局管理外,其余的均由县林业局代管。多个自然保护区是由林场转化而来,如瓮安朱家山自然保护区、三都尧人山自然保护区等。此外,还存在“一地多牌”现象,与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混在一起,人员缺编,专业管理人员不足,业务素质不高,管护手段差,多数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仅仅停留在看护阶段,相应的管理措施、科学研究等工作跟不上,更谈不上发展了。

2.2 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森林法》、《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由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薄弱、经费不足、体制不顺等原因,使得自然保护区在发展过程中,立法与现实发展需要存在较大差距,一些法律条文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自然保护区发展需要。黔南州1986年实施的《黔南自治州自然保护区暂行管理办法》已不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需要。另外自然保护区尚未形成统一的执法队伍,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上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行为打击不力。二是一些地方无视法律法规,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以生态旅游、建设等项目为名,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资源开发和破坏性建设活动。

2.3 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经费主要依靠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从部门经费中解决,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则完全靠地方政府投入。全州仅3个自然保护区(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瓮安朱家山自然保护区和都匀螺丝壳水源涵养林自然保护区)管护经费有保障,其余的各保护区对维持自然保护区正常运转的管理费用,如工资和福利待遇、设备和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差旅、交流、宣传等各种经费支出,往往是朝不保夕,捉襟见肘。由于经费所限,投入缺口很大,基础设施薄弱,其正常的工作运转都难以维持,就更谈不上开展科学研究、发展自然保护区事业了。

2.4 周边社区干扰大,保护区为地方经济发展让步

各保护区大都是建在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社区群众具有长期的、落后的直接利用自然资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而且多数自然保护区的边界与当地百姓的林地边界界限不清,仍存在着纠纷,加上群众对保护区的认识不深,存在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想,依然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进行采樵、放牧、垦植等维持生计的生产活动。另外一些地方领导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些地区和部门不理解自然保护的意义或仅从眼前和局部经济利益出发,不重视自然保护工作,片面强调开发、建设的需要,擅自改变自然保护区性质、范围、界限和功能区划,让保护区为地方经济发展让步,如平塘县1999年设有6处保护区,但为了发展旅游业而被撤销。由于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集中,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财政收入支持或参与林业、矿业、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在保护区内建设公路、索道等,不可避免地发生毁林占地,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循环,并使保护区分割、破碎化,干扰了野生动物的觅食、繁殖,严重制约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

3 发展建议

3.1 完善管理机构,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在自然保护区设独立的管理机构,向地方政府争取人员编制,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引进专业科技人才,并积极同科研教育部门合作,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保护区建立科研基地,加大科研力度,建立起一支集管理、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环境教育等业务工作为一体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3.2 完善地方性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在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尽早地制定配套的符合本州实际情况,能满足自然保护区发展需要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在管理上加大执法力度,建立专门的执法队伍,坚决打击破坏自然保护区违法行为。

3.3 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要把自然保护区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在财力、物力、人力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增加保护经费的投入,保障管理经费,并设立自然保护专项基金,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在保护工作中注重加大科技和经济投入,通过多渠道争取资金,并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同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各级部门也应积极配合,在保证自然保护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下,在过渡区开展部分有利于生态保护种植、引种、驯化、生态旅游等事业,提高自然保护区的自给能力,做到经济利益和生态效益的兼顾,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4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保护与发展并存

对保护区周边地区群众加强有关自然保护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通过印发小册子、报刊、广播电视等形式普及自然保护区知识,提高群众对生态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认识,争取社会更广泛的理解和支持。同时重视周边群众的切身利益,并根据社区居民生存发展的需要,在不破坏资源的情况下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保护区资源,共同发展自然保护区产业,使周边群众和社区从自然保护区的破坏者变成共同管理者,在安排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项目时,对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区域应适当给予倾斜,通过这些措施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缓和社区矛盾,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1]王献溥,崔国发.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余久华.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态学.2004,(2):23~25.

[3]陈建成,田明华.林业在我国可持续发展中的定位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1998,(4).

[4]陈小琴,陈贵松.森林旅游资源的保护[J].林业经济问题,2000,(1).

[5]李丽平,钟福生.论自然保护区的共同管理[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2).

猜你喜欢

黔南州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寻味贵州——黔南州
“数”说黔南茶业
助力黔南州茶业发展 有我一份
来吧!老年朋友们
——黔南州老年大学校歌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