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与反思:金融危机给企业员工造成了什么影响?

2011-01-18童辉杰

战略决策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危机心理

童辉杰 刘 轩

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我们还记忆犹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再次令我们震惊。实际上,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危机(financial crisis)就像幽灵一样始终存在着,据有关资料,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世界上有36个国家和地区爆发了41次规模不等的金融危机。因此,反思已经过去的这场金融危机的影响,对防范以后可能出现的危机,是必要的和有意义的。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研究者认为,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表现在:整体上经济走势出现放缓趋势、出口幅度下降、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资本市场投资信心受到打击等[1]。还有研究者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我国的出口影响最大;第二,使我国面临着经济增长趋缓和就业形势严峻的双重压力;第三,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的外汇储备风险和资本市场风险[2]。有人指出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产生严重的影响,使我国出口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中小制造企业纷纷关停或减产,我国2008年上半年倒闭企业6.7万家,产值同比下降15%;石油石化下游制品行业开工率大幅降低,由85%下降到55%[3]。并且,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1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 1898.9亿美元,同比下降9.1%,其中:出口1149.9 亿美元,同比下降2.2%;进口749.0亿美元,同比下降18.0%。进出口出现了自2002年以来的首次同时下降,2009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遭遇严峻的挑战[4]。除此之外,金融危机对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物流行业、工程机械行业、证券市场、零售业都产生严重影响和冲击[5-9]。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给人们的心理与行为带来消极影响的报道也屡见报端。2008年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加剧。2008年10月6日,美国洛杉矶金融从业人员拉贾拉姆在枪杀5名亲属后饮弹自尽;10月9日,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加剧;10月15日,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期货交易员路易齐因投资失利,吞枪自尽;同一天,广东中谷糖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庞贵雄从住所23楼跳下身亡;16日,四川佳美植物油有限公司董事长谢贵华从办公楼7楼跳下身亡。国内最大的健康门户39健康网举行的《金融危机下网民心理健康》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国内67.92%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心理情绪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其中47.17%的人从未尝试过自我调节[10];2008年10月28日,《法制晚报》称因金融危机而来北京心理问诊的人数比同期增加一倍,其中85%的人担心裁员[11];2008年12月25日,《南方日报》报道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广州八成市民认为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其经济生活,六成以上市民对经济前景表示担忧,过半人心理压力加大[12]。

2008年10月间东莞合俊、俊领两家玩具工厂倒闭,造成约7000余名员工失业。此后浙江、福建等地区也有诸多企业纷纷裁员、降薪以降低成本,进一步引起员工的恐慌和抗议,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第六届中国EAP(员工援助计划)年会发布的2008年中国企业员工职业心理健康管理调查报告显示,面对金融危机,有近一成的人认为受到很大影响,感觉很焦虑;58%的员工坦言目前影响不大,但是担心未来会受到波及,只有6.54%的员工认为没有影响。此外,因金融危机为员工带来较大压力,96%的员工认为企业有必要为员工进行职业心理健康管理、提高员工心理健康水平。不少学者也关注了金融危机对民众心理健康和消费心理的影响。郭秀兰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焦虑症状超出了正常成人的常模范围[13];有人研究了金融危机期间青年民工返乡后的心理状况,发现金融危机期间返乡的青年农民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14];来自心理机构的案例已经显示:很多人认为,金融危机的恐慌已提前到来,甚至完全影响到部分敏感人群的工作和生活[15];研究者指出要学会管理因金融危机而带来的职场焦虑[16]。有人调查了73名证券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现金融危机引起证券从业人员心理反应性增高,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要差[17]。研究者认为金融危机下,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网络购物、租赁等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18];又如,白领阶层的消费心理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白领收入减少,购买力下降,兴起一股节俭之风等[19]。

虽然随着金融危机冲击强度的逐渐减弱,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即后金融危机时代,但由于危机的根源还没有彻底根除,经济和金融等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和不稳定的因素。

我们曾在金融危机后期(2009年11月),对长三角地区25家不同企业的548名员工进行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想结合这次调查的结果,对金融危机给企业员工造成的种种影响进行一次回顾与反思。

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这场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的工作与生活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是,具体的影响是怎样的?缺乏翔实的实证资料的证明。我们曾经做过的调查,正好可以提供这种实证的资料。我们从失业、降职、消费、储蓄、物价、投资等方面调查了企业员工。以下是调查结果的主要内容。

金融危机爆发后,在所调查的548名企业员工中,有71名员工曾经失业过,占到样本总数的13%;有42名员工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曾被降职,占到样本总数的7.7%。

在消费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前,消费金额占收入的30%以下的员工只有93人,而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人数增加到132人,这说明金融危机爆发后,有更多的人选择压缩自己的消费金额,减少消费支出。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员工首选压缩的消费项目是娱乐休闲费用(占41.24%),其次是出行旅游费用(占28.83%)和服装鞋帽等生活用品(占17.88%),因为这些都属于弹性较大的消费项目;而对于粮油肉蛋蔬菜等食品、燃油等交通费用、家居用品、水电气暖等较刚性的消费项目,选择压缩这些项目的员工所占的比例并不多。

在储蓄方面,金融危机爆发前,储蓄金额占收入的比例低于15%的员工有189人,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人数增加到230人,说明有更多的员工不愿意将钱储蓄在银行里。

在物价方面,199名员工觉得金融危机爆发后物价的涨幅严重,占到样本总数的36.3%,308名员工觉得物价涨幅一般,占到总数的56.2%,觉得物价没有上涨的只有41人,占调查总数的7.5%。

在投资方面,虽然有61.3%的企业员工一直没有参与股票、证券、房产等的投资,但是在那些有过投资的员工那里,金融危机爆发后,大部分人都有过损失。具体的比例是,参与投资的企业员工中有10.40%的人认为没有损失,28.28%的员工却认为有损失。

由此可见,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失业率增高;物价上涨;参与投资的员工大部分遭受了损失;员工通过降低消费支出,减少储蓄金额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的风险等等。概括起来说,这种影响表现在两点:其一,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影响面是很大的,即几乎对员工工作生活的所有方面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二,影响的程度是深刻的,例如,有13%的企业员工失业;而7.7%的企业员工被降职。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心理的影响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金融危机在影响企业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同时,对员工的心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那么,这场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心理层面造成了怎样具体的影响呢?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使用了一些心理测验量表测量了25家企业的548名企业员工,这些量表包括自编的金融危机认知评价问卷与应对问卷,心理症状量表(SCL-90)[20],以及生活满意度量表等[21]。调查有以下一些发现:

(一)企业员工如何看待和应对金融危机:桥头堡现象与保护因子假说

调查发现,通过因素分析,可以将企业员工对金融危机的看法概括为5个方面,即企业员工对金融危机的看法有5个重要因素:

1.对危机的控制感,即对危机是不是可以控制的看法;

2.来自金融危机的威胁,认为金融危机是一种威胁;

3.金融危机中潜在的机遇,认为危机中也存在机遇;

4.支持资源,认为自己在危机中可以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与支持;

5.成长,认为在金融危机中能够获得成长。

如果将548名不同企业员工的平均数排序,则可看到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员工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呈现这样一个特点:机遇的得分最高(3.355),其次依次是,控制感(3.284)、成长(3.281)、支持资源(2.829)、威胁(2.708)。

由此可见,在2009年11月金融危机后期,企业员工对金融危机的评价趋于积极。这正如我国老百姓常用“机遇与挑战并存”、“风雨之后才有彩虹”等说法来看待危机一样。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就曾讲过,应对金融危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突出了战胜危机的信心和信念的重要性。威胁的得分相对较低,说明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之后,人们开始逐渐淡化危机带来的冲击,而更多的关注危机中潜在的积极因素,这表明企业员工对于金融危机有着比较乐观的认识。

那么,企业员工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呢?调查发现,企业员工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有7种,7种应对方式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之为直面危机,包括危机处理、寻求支持和自我调节3种应对方式;另一类称之为逃避危机,包括攻击、听之任之、回避和压抑4种应对方式。从548名企业员工对这7种应对方式的平均数来看,危机处理(3.272)、寻求支持(2.726)、自我调节(2.398)、听之任之(2.598)、压抑(2.252)、攻击(1.608)和回避(1.555)。表明企业员工的应对方式也趋于积极。

调查数据比较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差异。结果显示,此次金融危机中,外资企业显然是首当其冲的。例如,从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分析,更多感到金融危机威胁的是外资企业,其次是合资企业、民营企业、感到威胁最小的是国有企业。另外,从应对方式上分析,民营企业员工比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合资企业员工更多的采用隐忍压抑这种较为消极的应对方式,外资企业员工又比国有企业员工更多的采用隐忍压抑的应对方式;这一方面反映出了我国百姓性格比较内敛的一面,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国有企业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

在企业内部,不同的工作岗位也呈现显著差异。

1.例如:从事制造类岗位的员工比从事市场类或行政类岗位的员工感受到更多的来自金融危机的威胁;技术类岗位的员工比行政类岗位的员工感受到更多的金融危机的威胁;

2.市场类或行政类岗位的员工都比技术类或制造类岗位员工感知到更多的机遇;

3.市场类岗位的员工比行政类、技术类或制造类岗位的员工感受到更多的支持资源;

4.行政类、技术类岗位的员工比市场类岗位的员工更多采用自我激励的方式应对金融危机;

5.行政类岗位员工比市场类、技术类、制造类岗位更少采用自杀逃避的应对方式;

就目前的立法和司法现状来看,虽然我国民事审前程序与其他国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区别,但从程序的角度来说,并无实质性的差异,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操作层面的改革,借鉴其他国家民事审前程序直接解决纠纷的功能,以实现审前准备程序的庭审准备和纠纷解决的二元性价值。

6.市场类、行政类岗位员工比技术类、制造类岗位的员工更少采用隐忍压抑的应对方式。

以上总体上反映了制造类、技术类岗位员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大,因而对金融危机威胁的评价比较高,而制造类、技术类岗位员工更多地与机器接触,因而其消极情绪没有市场类、行政类岗位员工那样能够得到积极的疏导。

通过对金融危机期间曾经失业、降职、在投资方面遭受损失的企业员工心理状况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

1.与未失业员工相比,失业员工感受到更多来自金融危机的威胁,但同时也认识到金融危机中蕴含着比较多的机遇,同时与未失业员工相比,失业员工更多采用自杀逃避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

2.与未降职员工相比,降职员工认为金融危机中仍蕴藏着较多的机遇,但未降职员工认知到金融危机更能够促进自身的成长;与未降职员工相比,降职员工更多地采用攻击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更少采用自我调节的方式来应对金融危机。

3.损失程度不同的企业员工对于金融危机有不同的认知和应对。

总体来讲,投资损失越多的员工,越倾向于认为金融危机会给自身带来更多的冲击和威胁,同时也更多地采用如攻击、压抑等逃避危机的方式。

由此可见,那些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员工感受到了金融危机更多地对自己生活与工作的破坏作用,认为金融危机给自身的威胁性比较大,同时也更多地采取自杀逃避这样的极端手段来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然而,即使因为金融危机而失业,但是仍然需要鼓起勇气,继续找到下一份工作,因此失业员工认识到金融危机中蕴含着更多的机遇。

1.未失业员工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要显著好于失业员工,未失业的企业员工对生活更满意,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另外,未失业员工的心理症状水平总体而言也要显著优于那些失业员工,他们更少出现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心理症状。

2.与那些在金融危机中曾经降职的员工相比,那些没有降职的员工对生活表现出更为满意的态度,也较少会出现心理症状。

3.在金融危机期间,有10.4%的企业员工参与了股票、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但没有遭受损失,而有28.3%的企业员工参与了投资并且有比较惨重或非常惨重的损失。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投资没有损失的员工比投资损失惨重的员工表现出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心理症状水平也更低。

显然,此次金融危机冲击的桥头堡是外资企业,尤其是制造类企业。并且,受到冲击愈厉害的企业员工,其对金融危机的看法和应对方式也愈趋于消极。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危机的桥头堡现象。这提示我们,每当危机出现之时,首当其冲的受害最深,其心理的能量亦将降低。

此外,不同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工龄的企业员工也呈现不同的差异。具体分析如下:

在性别方面,男性员工比女性员工更多地采用自杀逃避或隐忍压抑的应对方式,更少地采用人际求助或听命漠视的应对方式;从性别角色理论看,男性往往作为家庭和工作的主要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压力,当危机比较严重时则很可能采取自杀逃避的应对方式,或者是压抑自己的情绪;而女性员工在金融危机面前更多采用人际求助、听命漠视的应对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女性的高依赖性有关。

在婚姻状况方面,已婚员工较少使用自杀逃避或隐忍压抑的应对方式。这说明配偶在员工面临危机情境时能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有利于减少自杀、压抑等消极行为的发生。

在教育程度方面,中专或大专以下学历员工在金融危机认知的威胁因子上的得分低于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的得分,中专及以下学历员工在金融危机成长因子上的得分比大专或本科以上学历员工的得分低;这从总体上说明,高学历的员工感知到较少的来自金融危机的威胁,同时感受到金融危机背后蕴藏着较多的促进自己成长的机会。

在工龄方面,3年以下工龄的员工比5年以上工龄的员工更多地使用隐忍压抑的方式应对金融危机。这说明工龄较短的员工更多地采用消极的方式应对金融危机。

概括调查资料,我们认为存在一种危机中的保护因子。此次金融危机中,适当的性别角色、婚姻、较好的教育程度、甚至工作经验都是重要的调节因素,可以帮助员工正确认识危机,并采取适当的积极应对方式。根据这次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即可能存在一种“危机保护因子”。这种假说值得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发展。此次调查的资料还是不够全面,我们应当更多地挖掘出这种保护因子,为防范以后的危机建立相应的理论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二)金融危机对企业员工心理影响的理论模型

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资料,可以提出一个金融危机的心理影响理论模型(见图1,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良好,其中X2/df<5,RMSEA<0.08,NFI、CFI、IFI>0.9,RFI、GFI >0. 8)。我们发现企业员工怎么看待金融危机,将会影响他们如何去应对危机,而如何去应对,又将影响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导致种种心理症状。具体而言,如果企业员工能感受到来自家庭,企业,社会等方面所给予的支持,获得金融危机的有关信息;相信自己有能力去面对金融危机,相信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处在自己的掌控当中;能够发现金融危机中可能蕴藏的机遇,意识到自己在处理金融危机中可以得到锻炼,获得个体的成长,那么持有这类想法的员工则更倾向于采用直面危机的方式。他们在应对危机时会主动地寻求他人的支持和帮助,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冷静地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积极的应对方式将有助于员工获得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个体也将会较少地出现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强迫症、精神病等心理症状。相反,如果员工生活在不确定性的情境当中,缺少对金融危机的了解和认识,缺乏来自家庭、企业的强有力的支持,只关注危机对自己所造成的损失和负面影响时,则会采用攻击、压抑、回避、听之任之等逃避危机的方式,在工作和生活当中压抑自我,回避现实,对危机造成的问题听之任之,任由事态的发展,甚至个别人会采用攻击他人、自残、自杀等极端的方式来应对危机,这种处理危机的方式也将降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导致更多心理症状的产生,这也是值得我们警醒的地方。

图1 :金融危机的心理影响理论模型

三、战略反思:启示与对策

随着国际社会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有所减弱,但世界经济并没有完全复苏,很多不确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依然存在,这对我们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是如何防范今后类似的危机事件对员工心理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其次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种缺少稳定性的环境当中,如何有效疏导员工的心理,做好企业员工的心理干预是摆在企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一)大力发展防范危机的理论与策略研究

在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天灾人祸不可避免。不应忽视的是,我们关于防范和应对危机的理论、策略、预案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例如,国内外近年来遭遇的灾难与危机,往往使我们措手不及,我们还很缺乏应对危机的知识。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例如,我们发现危机首当其冲的地方,往往是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也同样会是心理与信心上最难收拾的地方。这就是所谓“桥头堡现象”。因此,在应对危机的战略上,务必重视这种“桥头堡现象”,一定要加强这方面的预案思考。另外,我们发现的“危机保护因子”,虽然还很不成熟,但是这个思路是非常值得重视的。因为,存在一些在危机中可以用来调节和保护我们的心理、社会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保护因子,就可以在我们的防范策略中加以考虑,促进我们应对危机的能力与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心理预警机制

制度是企业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心理预警机制,将员工的心理测评工作标准化、日常化、制度化。首先在员工招聘伊始就应当正确使用心理测验对求职人员进行选拔与测评,在保证员工个人素质与企业岗位要求相匹配的基础上,选择具有良好心理健康风格的员工,如积极向上、乐观自信、豁达开朗、具有良好耐挫力的求职人员,充分把好招聘关。同时企业应建立全体员工的心理档案,危机期间做好员工的心理普查和监测工作,积极关注员工的心理发展动态,加强与员工的沟通。管理者应对员工的心理活动、思想状况、情绪反应等做到心中有数,一旦发现有问题的员工,能及时干预或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进行治疗。需要注意的是,这项工作应当争取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可以在工会或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招聘或者培养一部分具有一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能够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同时应加强宣传工作,普及心理学知识,建立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消除员工对心理症状可能存在的误解和恐慌,做到心理症状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

(三)加强员工心理培训工作

有研究者认为,心理培训是提高员工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手段[22],企业应当积极做好员工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心理方面的培训,增强员工抵御危机的能力。首先需要员工加深对危机事件的认识,了解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危机观,采用合理的应对方式,在面对危机事件时,引导员工从认知上改变对金融危机事件的消极观念,将危机事件看成是机遇,成长的机会,增强对危机的信心,主动寻求支持资源,积极解决危机造成的困境,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减少危机事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其次,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相关机构人员应当为员工提供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和处理方法,减少个体对危机事件的不确定感,增强员工对危机事件的控制感,鼓励和引导员工去直面危机而不是采用逃避危机的方式,更多采用自我调节的方式去应对危机。最后,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素质训练来提高员工个体的抗逆力水平,增强员工的心理弹性,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帮助员工顺利战胜危机,实现后金融危机时代员工管理的“软着陆”[23]。除此之外,企业需要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及时的追踪和评估,以保证培训的有效性,不能让培训流于形式。

(四)建设“以人为本”的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目标,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营造良好的组织心理氛围。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体现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促进个体健康成长的思想,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关怀[24]。同时企业应当保证各项制度实施得公平、公正和公开性,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不确定感和员工的不公正感,以提升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优化组织心理氛围,努力营造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社会支持系统,倡导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认同,对于破坏组织团结,影响企业和谐的行为应当予以严厉的惩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能起到缓冲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危机事件所导致的心理症状的严重程度,对于保持和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应当畅通员工诉求渠道,鼓励员工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要退缩,不要自我逃避,应当积极寻求社会支持,获得上级、同事及家人的理解和帮助,走出心灵的困境。

(五)实施员工援助计划(EAP)

员工援助计划( Employee Assistant Program),简称EAP。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它是由企业为员工设置的一套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员工及其直属亲人提供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员工在企业中的工作绩效。在美国,对EAP每投资1美元,将有5至7美元的回报。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压力管理、职业心理健康、裁员心理危机、灾难性事件、职业生涯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家庭问题、情感问题、法律纠纷、理财问题、饮食习惯、减肥等各个方面,通过健康意识宣传、心理调查与测试、团体辅导、特殊咨询等手段可以全面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考虑实施员工援助计划,这样可以长期有效地帮助员工应对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持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实施EAP让企业转危为安[25]。

总而言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批员工面临失业、降薪降职、频繁更换工作,蒙受投资损失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加强对员工的心理关怀,指导其正视危机的不利影响,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从而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企业的发展。

[1] 王晓红,李耀辉.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J].中国科技投资, 2009(3): 52~54.

[2] 郭 毅,郭胜利.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再思考、反思及对策[J].《中国城市经济》,2009(10): 93.

[3] 钱伯章.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石化, 2009(2): 17~19.

[4] 张嘉为,齐晓楠.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J].管理评论, 2009(2): 46~52.

[5] 倪斌.美国金融危机对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江南论坛 , 2009(1): 10~14.

[6] 杨自辉.剖析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的影响[J].商业流通,2009(1): 6~7.

[7] 邹十践.初探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影响和冲击[J].交通世界, 2009(3): 4.

[8] 曾志坚,徐迪,谢赤.金融危机影响下证券市场联动效应研究[J].管理评论, 2009(2): 33~39.

[9] 单奕. 浅议金融危机对我国零售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资讯, 2009(3): 170.

[10] 李浩. 莫让金融危机变成心理危机[EB/OL].(2009-03-12). http://nf.nfdaily.cn/nanfangdaily/sh/200903120058.asp.

[11]铭心. 金融危机北京心理问诊人增一倍[EB/OL].(2008-10-28).http://business.sohu.com/20081028/n260293544.shtml.

[12]李夏冰. 广州五成人因经济危机收入缩水[EB/OL].(2008-12-25).http://news.sohu.com/20081225/n261410871.shtml.

[13]郭秀兰.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预防方法[J].法制与社会, 2010(3) : 232.

[14]陈悦霞. 金融危机对返乡青年民工心理影响的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9(17 ): 17~18.

[15]何润. 小心金融危机带来心理灾难[J].健康天地,2009(2) : 72.

[16]沈歆. 注意金融危机带来的心理焦虑[J].软件工程师,2009(17) : 52~54.

[17]陈娟,罗锦秀.金融危机时期证券从业人员心理健康调查[J].校园心理, 2009(3) : 163~164.

[18]王新.金融危机背景下国民的消费心理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 2009(24) : 17~39.

[19]方梦元.试论金融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营销模式转型—基于白领阶层消费心理分析[J].经营管理者, 2009(21):114~116.

[20]汪向东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21]Diener, E., Emmons, R. A.,Larsen, R. J.,& Griff i n,S.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5,49 :71~75.

[22]刘存. 企业新员工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9): 48~51.

[23]甄美荣,彭纪生. 后金融危机时代员工管理的“软着陆”[J]. 经营与管理, 2010(4): 72~73.

[24]王曦.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民众心理干预研究[D].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08.

[25] 李旭. EAP危机干预让企业转“危”为“安”[J]. 现代职业安全, 2009(3): 44~45.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危机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关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度思考
“危机”中的自信
曾荫权谈金融危机中的亚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