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凤阳县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2011-01-17吴姚尚周加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凤阳县协整比重

吴姚尚,周加来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 言

县域经济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问题,自从“十六大”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县域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全面崛起的关键。然而,在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与难题却也不断出现,在实现“工业强县”、“特色农业”及“新型服务业”等战略中,普遍出现“大而全”、缺乏特色等现象,而且地区间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以致无法辨别出现有经济体中的经济增长点。发展县域经济理应结合县情,建立具有产业优势的特色经济(杜李,2009)。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个经济体通过专业化和社会分工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又决定了经济的增长方式(刘月兰,2009),产业结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一国(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制约着经济发展速度(李悦,2002),正确认识和估计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对于科学认识和理解现实的经济增长以及制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刘芳,2010)。因此,对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是有必要而且有意义的。

凤阳县矿产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丰富,近几年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到2010年末GDP达84亿元,人均GDP为11 584元,财政收入7.55亿元左右,相比2005年,三项指标平均增长率达到14.2%、17%、29%;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32.8∶34.4∶32.8调整为27∶42∶31,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实力的强弱影响着县域经济的未来竞争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很多(王光平,2008),对于资源型经济体,判断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的贡献,对未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此,首先设定包含三次产业自变量的模型,通过协整回归,以期探明凤阳县产业结构变化与凤阳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早在1949年库兹尼茨(Kuznets,1949)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就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而一个经济体的产业结构又是由其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对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总量过程,总量增长引起部门结构变化;二是以罗斯托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部门结构变动推动总量增长。

对于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刘伟等(2002)、朱慧明(2003)、蒋振声(2002)分别采用了生产函数法、格兰杰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吴风庆(2004)采用偏离份额法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认为我国地区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刘志彪(2002)等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值、Moore结构变化值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推动经济增长;付凌晖(2010)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角度研究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由第一产业占主导逐步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转变;高远东,陈迅(2010)提出了产业结构变化的空间滞后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在全域和局域内,对中国31个省域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了空间计量回归,认为省域产业结构间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产业结构初始值、人均GDP等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交异现象,为了推进省域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应将邻接省域产业结构状况加以考虑,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分析。

这些研究对于认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从近几年看学者关注度不断增加。丁曜(2008)分别从总产出、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投入产出角度,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对蒲江县经济增长的影响;刘芳、李炳军、高波(2010)论述了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第三产业对河南的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潜力。

尽管对于产业结构及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成果显著,但实例的分析还鲜有学者涉及。安徽省凤阳县作为改革开放发源地,人文资源、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极其丰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对其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对其今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这个考虑,采用了EG两步法,从分析凤阳县的地区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比重的协整关系入手,对凤阳县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以期对凤阳县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1.模型设定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分析,通常是指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所引起的经济总量的变化,这一变化额占同期经济总增加量的百分比,就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同产业结构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可以用(1)式表示:

Y=F(X1,X2,X2)

(1)

其中,X1、X2和X3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占总产出的比例。为了计量方便,我们可以对(1)式进行线性转换,首先对(1)式进行全微分有:

(2)

1nY=λi1nX1+λ21nX2+λ31nX3

(3)

2.数据说明

本文数据均取自2004~2009年《凤阳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和《滁州六十年》,并根据应用需要进行了必要的修正。总产出采用GDP指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量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三次产业比例分别是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为了使数据更具可比性,而且更清楚地显出凤阳县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我们将历年统计的GDP数据剔除价格因素,并以1978年可比价,计算出各年的实际GDP,再进一步分析凤阳县经济发展与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关系。

四、实证分析

1.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事实

图1给出了1978~2010年凤阳县实际GDP的变动情况。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1978年以来凤阳县的经济一直沿着快速增长的轨迹发展。到2010年止,地区实际GDP已达到73.29亿元,为1978年的97.7倍,年均增长15.4%。

图1 1978~2010年凤阳县实际GDP变动情况(1978年不变价)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凤阳县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图2给出了1978~2010年凤阳县产业结构变动趋势。

图2 1978~2010年凤阳县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从图2中可以看到,凤阳县第一产业的比重从1978年的72%降到2010年的27%,下降了近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从1978年的19%上升到2010年的42%,增加了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从1978年9%上升到2010年的31%,也增加了22个百分点。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末,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三产业比重偏小但呈上升态势,第一产业下降幅度很大;在进入新千年的第一个五年里,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交叉状态;2005年以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渐超过一产业,而且第二产业上升幅度明显超过第三产业,呈主导趋势。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凤阳县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充分的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但同全国比较来看,凤阳县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远远高于10.2%的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也分别低于46.8%和43.0%的全国平均值。

2.实际GDP与三次产业比重变化计量分析

下面我们对经济运行的长期均衡趋势进行分析。首先对组成经济系统的随机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增广迪基——富勒检验(ADF,1981),对随机变量作单位根的检验来判断其平稳性。其次,通过EG两步法对经济系统的非平稳随机变量是否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进行检验,即检验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下面,我们研究凤阳县1978~2010年实际生产总值和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以及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由于地区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比重相差悬殊,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实际三次产业的百分数以尽量减少数据异质性代理的影响。

(1)单位根检验

在Eviews6.0中,首先把凤阳县GDP、第一、二、三产业比重数值取对数后表示为lnY、lnX1、lnX2、lnX3,运用单位根检验对其分别检验,在10%的显著水平下,序列{lnY}呈现二阶差分后的序列平稳,序列{lnX1}和{lnX2}呈现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平稳,而序列{lnX3}呈现的是平稳序列,即序列{lnY}、{lnX1}、{lnX2}和{lnX3}分别表示为是I(2)、I(1)、I(1)和I(0)。可以判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对它们进行协整回归,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协整回归结果

输出结果显示,观察这些系数的t统计量或者p值,可以认为在1%显著水平上,这些系数都是显著的。其中,R2约为0.9769。但这个过程是根据非平稳随机过程直接回归得到的,可能存在伪回归,我们不能轻易接受这个结果。

(2)单整分析

下面要对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序列进行单整分析。即进行EG检验第二步,通过Eviews命令生成新的误差项序列{u},对序列进行ADF检验,从单位根输出结果(图4)来看,在1%的显著水平下,可以拒绝序列{u}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即这个误差项序列是一个平稳的随机过程,即I(0)。

经过EG两步法检验,序列{lnY}、{lnX1}、{lnX2}和{lnX3}存在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如(4)式所示:

lnY=-9.3299-0.36951nX1+2.55401nX2+1.47491nX3

(4)

t=(-2.3725)(3.3866)(3.6025)

R2=0.9769DW=2.4186

图4 误差项序列{u}ADF检验

3.计量模型结果分析

公式(4)显示第一产业比重变化贡献为负值,这跟实际数据是相符的,我们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自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县第一产业比重的变化与GDP变化呈现明显的负相关。但这不能说明第一产业对经济贡献为负或者为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相应的当然是二、三产业比重随之上升,此时经济的总量是增加的,即实际GDP与第一产业比重之间是很明显的负相关。这就可以解释凤阳县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第一产业比重减少,推动二、三产业比重上升,不断加大工业投入的原因,因为一产业比重下降的直接结果是导致经济总量上升。而且模型还显示出:当第二、三产业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经济总量将相应增加2.554和1.4749个单位值。所以,从整体上说,回归模型是合理的。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县经济发展迅速,总的看来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所占地区总产值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显著提升,而且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对拉动经济总量增长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降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会促进经济总量增加。因此,目前凤阳县有必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不断推动第二、三产业发展,增加二、三产业在地区总产值中的比重。根据凤阳县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措施。

第一,整合现有资源,促进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充分利用石英砂等矿产资源以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壮大旅游产业,提升二、三次产业占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不断增加二、三产业对经济贡献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培育工业支柱产业,形成经济增长点,逐渐推进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县和旅游强县转变。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工业的发展,需要人才资源的支撑,人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尤其在县域范围内,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环境与大城市差距甚大,缺乏人才资源整合平台,人才缺乏将长期困扰经济健康发展。凤阳县要持续实施人才战略,扩大人才规模,提高人才素质,不断增强人才对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快速发展的支撑力度。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经济飞跃发展。科技是推动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要努力搭建企业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在生产中的作用。凤阳县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鼓励科技创新,探索企业技改投融资体制,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参考文献:

[1]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葛扬,李晓蓉.西方经济学说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

[3]童光荣,何耀.计量经济学实验教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4]高远东,陈迅.中国省域产业结构的空间计量经济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0,(6):36-44.

[5]付凌晖.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0,(8):81-83.

[6]刘芳,李炳军,高波.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河南科学,2010,(8):135-139.

[7]刘月兰,李豫新.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的新疆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J].生态经济,2009,(7):31-33,53.

[8]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1-18.

猜你喜欢

凤阳县协整比重
安徽凤阳县:新型农业种养模式促增收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探析——来自凤阳县的实践案例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基于GIS的凤阳县初级中学布局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