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 撑起现代大学
2011-01-16
网络 撑起现代大学
今天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已经具备了信息传输、数据存储、科学计算、在线服务提供等多种能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信息化潮流的影响,让每个行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在这场变革中,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也不能免除其影响,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今天的校园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已经延伸到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个领域,并且深刻地影响着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学习、生活和交流方式。在过去6年中,高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2004年,90%以上的校园网络平台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无法满足师生们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园网络平台,但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学校的校园网只是被用于师生们上计算机课的电教工具,没有发挥其应用的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教育领域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校园网必须要承载更多的责任。以校园网为平台,从根本上改革传统教学手段给师生带来的束缚,培养大家的创新意识,成为过去几年中校园网建设的现实目标。
在校园网建设方面,据中国教育和计算机科研网CERNET 2010年数据显示,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趋于完善,各种网络升级工作也在有序进行,85%以上高校的校园网主干带宽在千兆以上,接入用户桌面的带宽基本实现百兆,
为了提升校园网的承载能力,从2004年开始,CERNET累计建设了35000多公里的通信光纤,有效解决了校园网络发展过程中的网络瓶颈问题。截至2010年底,CERNET主干网带宽从2M-155M,增加到2.5G-30G,实现了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网间互联带宽也从1G增长到60G以上。
在下一代互联网方面,“CNGI示范网络高校驻地网建设项目”于2008年9月25日通过验收,该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批复,教育部主管,CERNET网络中心组织协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0所高校建设完成,项目在已经建成的CNGI-CERNET2主干网基础上,建成了分布在全国34个城市的100个具有一定用户规模的IPv6驻地网,促进了各高校的下一代互联网发展。
在过去六年中,随着高校校园网络应用的深入,以及笔记本电脑的逐渐普及,人们越来越要求尽可能方便、快捷、移动式地使用校园网络。在这种情况下, WLAN技术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中开始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无线网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插上了一对“隐形的翅膀”。2005年开始,以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众多高校,开始了多种形式的无线校园建设。对于高校来说,一个“无线校园,无限沟通,无忧安全”的一体化无线校园网能够有效地对学校的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产生积极作用,对学校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及教学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0年开始,无线网络的新一轮升级完善工作开始展开,增加了校园网络对IPv6、802.11n、WAPI等新技术协议的支持能力,这使得无线监控、VoWIFI等无线应用成为可能,也拓展了校园网的应用空间。无线校园的美好前景指日可待!
向“云校园”迈进
传统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高和资源利用率低,不符合低碳时代的发展要求。受高校信息化体制机制的制约和历史原因,大部分高校建成了多套物理分离的业务专网,即除了校园网之外,还有一卡通物理专网、视频监控物理专网、多校区财务物理专网等。多套网络的割据增加了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各自独立的软硬件系统使网络资源、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的利用率很低,机房空间和能耗也不符合低碳时代节能减排的发展要求。“十二五”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各个高校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结合学校“十二五”整体规划和发展战略的信息化“十二五”规划。中山大学提出了以云服务为核心思想的面向服务随需而变的信息化发展目标,浙江大学规划了建设基于云的智慧校园综合服务环境。云校园网络和云服务平台统一提供按需的网络带宽资源、服务器资源、存储资源,以及足够的安全性和可用性保障。因此,多网合一、按需分配可以显著降低网络基础设施的投资成本,提升业务开通效率,有助达成节能减排目标,因此“云”是提升校园网价值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
作为高性能计算和信息服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网格计算已经引起各国学术界、产业界及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由教育部主导开发研制的中国教育科研网格(ChinaGrid)计划, 于2003年1月开始实施,并在2005年年底完成第一阶段工程。ChinaGrid的长远目标是建设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大、最先进、最实用”的网格系统。从最初的12所高校开始,ChinaGrid的覆盖面正在不断扩展之中,最终将覆盖全国的大、中、小学和其他科研教育机构,其用户群也会由现在的领域专家和专业用户扩展为包括中小学生在内的普通用户。
2011年,融合了万兆交换体系、无线网络体系、高性能计算系统、大容量存储体系在内的现代化综合网络平台,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肩负着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责任。
校园网络正以其开放互联、互动沟通、包容多元文化、鼓励自由思考和独自创新的特点,受到广大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投入和不断的积累,今天的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已经具备了信息传输、数据存储、科学计算、在线服务提供等多种能力,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高校建设研究型大学、创新型大学的宏伟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