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霞:体系设计要随需而变
2011-01-16
张丽霞:体系设计要随需而变
“有一条忠告是,任何成功的系统,当它变大的时候需求就会变化,系统也要相应变化。所以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遵照这个循环,也就是成功、规模扩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能迈上新的台阶。”UCLA教授张丽霞接受本刊采访时,提得最多的是计算机学科的人培养问题。
原则上说,做研究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不赞成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在美国大学,有争取TENURE(终生聘任)的,拿不到这个,在美国呆满6年就要回国。但我个人仍然认为不能因为短期的利益而牺牲原则。
有句俗话说,只要去追求,一定会实现。但如果追求的是TENURE,那你永远不能得到肯定。一定会有人不同意我的这个观点。但是,试想一下,如果发表了1000篇论文,但没有一个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那论文是否有意义?世界进步的惟一方法是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做事的人需要写论文,写论文的人需要做事。就连理论物理也是要研究实际的数据来发展他们的理论的,网络研究更应如此。
这也正是我想说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是做什么的?是做科研还是工程?
我告诉我的学生,相比较起来,学化学和物理的学生要容易得多。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已经存在的世界,对象是已经设定好的,需要做的只是把它解读出来。而学计算机科学的则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我们自己架设的架构。互联网是一个关系全民众生的系统,我们是边建边学习,由此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错了。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学习,期望今后会做得更好。
在真实的建筑行业,你如果是一个工程师,也是如此。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的技术基础上建立了解决方案,然后交付,第一步可能完成任务,也可能没有完成。到了第二阶段,仍然是或许成功,或许失败。
经过几轮这样的“设计- 交付- 失败”的过程,期望能够获得实用的设计理论。互联网的环境时刻在变,技术也在变,构建互联网工程设计的标准也在变。我们构建的是明天的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美国认为互联网最终会走进工业界,所以学术界应该关注其他的新事物而不是互联网。事实上他们并不理解,互联网本身是一个生长的系统,它会不断地发展,不断地面临新的挑战。
总之,技术在进步,速度在加快。回想过去的一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五年,有多少事情发生了变化。互联网的发展告诉我们,设计的成功推动了技术的革新,而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设计的成功。有一条忠告是,任何成功的系统,当它变大的时候需求就会变化,系统也要相应变化。所以如果想取得成功就要遵照这个循环,也就是成功、规模扩大、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才能迈上新的台阶。
张丽霞
美国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计算机系教授。
她是国际互联网工作组IETF1986年成立时的21位创始人之一。
张教授现任职互联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B)委员,IETF IRTF Routing Research 工作组副主席(co-chair), ACM 会员(Fellow),曾担任ACM SIGCOMM 副主席(1999-2003), IEEE Communication Society Internet 技术委员会副主席(1995-2000), ACM Computer Communication Review主编(1991-1999),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1992-1998)编辑委员会委员。
她在UCLA的研究项目有:全球规模的Web缓存系统设计 (与Van Jacobson 和Sally Floyd合作), 互联网远程映射服务(与密歇根大学的Sugih Jamin 合作), 大规模传感器网络节能数据发布,无线网络安全 (与吕松武合作) 以及互联网路由框架容错。——所有这些研究关注的都是确定大规模自治系统的设计原则。目前,她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互联网体系结构、路由和域名系统、网络安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