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的思路与建议

2011-01-16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15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河南省变量

喻 军(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一、引 言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取得了较大进步,经济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河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地形多样,自然条件复杂,各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不同,导致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以郑州、洛阳、焦作为代表的一些地区和城市已步入较发达地区行列,但河南省目前仍然有省级以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44个,其中国家级31个,省级13个。通过调研分析河南省形成了四个具有明显人文、地理特征的贫困区域带。一是传统的平原农区。即地处豫东的商丘、周口等地区,这一区域的15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共有贫困人口154.2万人,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5.18%,贫困发生率远高于全省水平。二是黄河滩区。河南境内黄河滩区面积约2600平方公里,涉及20个县。三是豫西深山、石山区。这一区域聚集着8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有贫困人口57.76万人。四是革命老区。河南省31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中有27个是老区县。客观、准确地分析河南省各个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找出各个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对致贫根源进行评价分析,对加快河南省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全省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具有重要意义。

二、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研究方法

1.评价指标的选取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开展评价的前提,如果指标体系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综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方面的,任何单项指标都无法全面而客观地反映其规模、效益以及结构水平。一般地,我们利用指标体系从不同侧面进行全面评价,但运用的指标不宜过多,否则在评价过程中工作量会大大增加,同时会淡化主要指标的作用。因此,如何选取典型的指标变量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目前开展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的标准有多种,例如全国百强县的评选中依据22个指标建立的评价体系,《经济日报》和《经济》杂志推出的中国省区区域经济实力排行榜,采用五大类15个指标①。本文遵循系统全面性、代表性、可得性、整合性和简洁性的原则,借鉴国内相关研究者的体系标准,结合河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取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12个指标, 构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体系,这12项指标包括户籍总人口X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X2、固定资产投资X3、人均生产总值X4、农民人均纯收入X5、农作物播种面积X6、人均居民存款X7、耕地面积X8、地方财政收入X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0、牧渔业生产情况X11、农业机械总动力X12。

2.研究方法

如何科学、综合地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统计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相关文献也提出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此类方法虽然能够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但由于主观认识的差异及其内涵、外延的不明确,其概念具有模糊性,从而导致不能进行定量分析。在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加大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而我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时涉及的变量较少而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评价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工具。主成分分析法将原来多个变量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变量,并最大限度保留原指标信息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保留的信息量一般在80%以上)。其优点在于它使多维变量降维,从而简化数据结构,方便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而且其得出的综合指标(主成分) 之间相互独立,减少了信息交叉。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涉及的众多变量之间既然有一定的相关性,就必然存在着起支配作用的共同因素,因此,通过对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结构关系的研究,找出影响经济发展的若干综合指标,作为原变量的线性综合,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彼此之间又不相关,而且比原始变量更具优越的性质,使得在研究河南省贫困地区尽快脱贫问题时容易抓住主要矛盾。

三、数据处理及致贫根源

1.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文首先从四个贫困区域带各选取4个县市,分别是兰考、民权、范县、台前、滑县、封丘县、虞城、宁陵县、睢县、沈丘县、夏邑县、南召县、淅川县、桐柏县、潢川县、光山县,形成十六个研究样本;然后依据上述评价指标的选取,从200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各县(市)主要统计指标以及全省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主要指标中筛选出这12个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2008年河南省部分贫困县(市)主要经济指标

数据来源:《河南省2009年统计年鉴》.

根据上述数据使用SPSS(10.0)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利用其自有数据标准化功能,自动对表1中12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得到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R(略)及相关系数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相关系数的前四大特征值分别为:5.739、2.044、1.514、1.358,前四个公共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5.193%,大于85%,可以认为原来的12个指标能够综合成4个主成分, 作为评价河南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主因子。提取的4个主成分的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第一主成分F1在X1 (户籍总人口) 、X5(农民人均纯收入) 、X6(农作物播种面积)、X7(居民存款)、X8(耕地面积)、X1(牧渔业生产情况)、X12(农业机械总动力)这7个变量上的载荷值都很大,因此F1主要是农业经济指标的综合反映。第二主成分Z2中X3(固定资产投资)、X4(人均生产总值)、X9(地方财政收入)系数远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 因此F2主要反映了当地社会经济指标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子。第三主成分F3中X10(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系数远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因此,F3主要反映了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子。第四主成分F4中X2(职工平均工资)的系数大于其他变量的系数,F4主要反映了职工平均工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因子。

表2 相关系数的特征值、贡献率、累计贡献率

表3 主成分载荷矩阵Component Matrixa

2.河南省贫困地区致贫的根源

通过上述利用主成分分析过程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F1是户籍总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存款、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牧渔业生产情况、农业机械总动力这7个指标的综合反映,说明户籍总人口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而进一步影响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因此其将成为影响贫困地区脱贫重要因素之一。另外,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面积、渔牧业生产情况、农林机械总动力等作为经济基础是影响贫困地区脱贫重要基础因素。第二主成分主要是与固定资产投资、人均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相关,说明当地社会投资与财政收入也是影响地区脱贫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主成分和第四主成分分别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职工平均工资相关,说明地区城镇化程度对促进脱贫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总之,河南省贫困地区贫困和经济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河南地处中部地区,地形多样,自然条件复杂;平原农区人口稠密、资源匮乏,产业单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县乡财政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等因素成为农民增收缓慢、脱贫困难的重要原因;黄河滩区不断与洪涝灾害做斗争,在与大自然的反复抗争中饱而复饥,温而复寒;豫西深山石山区耕地面积少、土层瘠薄,不少地方粮食自给不足、吃水困难、交通不便、生态环境恶化,成为致贫的重要原因。革命老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6.14万人,占当地乡村人口的10.33%。

四、河南省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的思路与建议

1.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

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的有效途径,结合上述分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是河南省尽快脱贫的快捷思路之一。河南省近年来在扶贫方面已做出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河南省贫困地区自身情况比较复杂,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的力度,具体地,增加扶贫开发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及时到位;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扩大信贷贴息规模,培植扶贫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提高贫困农民增收能力;加大到户小额贷款贴息扶持力度;加大互助资金支持力度等,切切实实为贫困地区办实事,把事情办好。同时要结合贫困区域性不同特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提高扶贫开发效果,对处于深山区的贫困群众可以进行搬迁扶贫,生存条件恶劣的贫困自然村和居民点,应优先安排实施整体搬迁;对于革命老区可以进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集中资金,集中扶持;有些地区可以动员各方面力量,开发社会扶贫,做好“定点扶贫”、“千企帮一村”、“村企共建扶贫工程”等;有些地区可以继续实施好“雨露计划”,重视农民工培训,建立培训基地,优化培训结构,与各类增收项目有机结合;有些地区需完善“大扶贫”协调模式,有针对性地实施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等等。

2.控制人口增长,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河南省作为人口第一大省,无论是从贫困人口数量还是从贫困人口所占的比重上看,河南省还是一个贫困人口大省。据统计,河南省农村贫困人口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十分之一强,因此,控制人口增长是改善贫困地区贫困状况的重要措施,必须坚定地贯彻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保持人口政策的稳定,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加强宣传和教育,转变人民观念,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另外,增加农民收入是加快河南省贫困地区尽快脱贫的重要举措,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就是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和非农产业转移。首先,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将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土地经营增收乏力,迫使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从而开辟农民增收的新渠道。河南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总规模达1300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9%;劳务总收入每年可达528亿元,人均4700多元,比农业劳动力人均纯收入高出48.2%。其次,劳务经济将给农村发展注入很大活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不仅为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开辟了门路,而且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和农村的发展将提供有力支撑,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将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的合理流转,使有限的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变一家一户传统种植为现代化大生产,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3.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河南贫困地区的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且正处于由量的扩展到质的转变的关键期,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使河南省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性措施。同时,更进一步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振兴贫困地区经济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战略,而经济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因此,要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农业经济结构,完善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发展劳务经济,加强“水、路、电、讯”等农村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和完善县域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市场活农,抓龙头带农,抓基地扶农,抓科技兴农,促进传统农业优化升级,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的整体效益,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局面。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比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因而导致因灾返贫情况突出,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其基础条件较差、设施薄弱,不能有效支撑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因此,改善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可以使农业生产得到稳定发展,促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进一步地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4.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和完善,河南省贫困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有新的态势,且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要想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提高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将民营经济做活。具体地,在组织引导上,贫困地区可以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促进民营经济群体拓展和整体提升;同时要加大服务力度,加强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为核心内容的宣传教育,为发展民营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投资领域、融资担保、城市建设、银行贷款、税费征收、股票上市、财政贴息等方面与公有制经济享有同等政策和待遇。同时,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也可以促使贫困地区尽快脱贫致富。因为城镇化既关乎投资又关乎消费,既关乎全局又关乎三农,既关乎当前又关乎长远,既关乎总量又关乎结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从城乡发展局势看,经济腾飞的“龙头” 在集镇、在城市。从我国具体实践看,近年来在沿海发达县市,小城镇发展速度很快,形成一个个密集的城镇群,不仅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而且大大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的步伐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步伐,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建同,孙昌言.以ExcelSPSS为工具的管理统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河南统计局.河南2009年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3]吕岩威,孙慧,周好杰.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 2009,(12):158-160.

[4]吴桂珍,周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潜力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5):62-64.

[5]刘钦普.数理统计方法在河南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分区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2,(3):10-15.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河南省变量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抓住不变量解题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也谈分离变量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