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需求推动顶层设计
2011-01-16
战略需求推动顶层设计
在2011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暨数字校园十二五规划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共同探讨了十二五期间如何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创新,做好数字校园的顶层设计,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优化教学和科研支撑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管理与决策信息化水平等话题,为各高校未来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做好顶层设计汤仲胜
安徽省教育厅学位办主任汤仲胜认为,教育信息化当前和将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
第一,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好十二五规划,乃至更长时间的规划,理顺管理制度。
第二,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作为检验标准。
第三,需求导向,以端正教育体系,建设社会化服务广告平台以及社会化创新体系,提高普及性、公平性、低成本的教育。
第四,协调发展,建设安徽省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完善各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环境,分类理清目标和基础标准,完成低水平的同步,达到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分享和服务体系,完善教育体系,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
走“自主型社会化”的特色发展之路鲁东明
浙江大学信息化领导小组副组长鲁东明表示,浙江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总目标,通过支撑学校跨越式发展,构建一个国际一流、国内领先,集高速通畅、便捷智能、安全可信、资源丰富等特性于一体的优质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
鲁东明把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时间为1998年~2005年。 特点是学校网络基础坚实,很早就投入部门业务系统的建设;不足是没有规划,职责不明,各自建设系统,导致形成信息孤岛。
第二阶段时间为2006年~2010年。2005年底,浙江大学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与浙江大学信息化专家咨询组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校办信息化室和网络与信息中心,标志着学校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正式启动。
鲁东明认为信息化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实现全校信息化统一规划与协调管理,形成有序推进、部门院系积极参与的氛围和格局;第二,建成规模宏大、安全可靠的校园网络,基本实现全校公共基础平台集约化管理与服务;第三,建成一大批重点项目,带动部门业务系统提升,数据信息得到标准化和有效共享,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第四,铸就一支信息化核心团队,搭建成就共同事业的平台;第五,走出一条有浙江大学特色的“自主型社会化”发展道路。
鲁东明指出,十二五规划要成功必须注重两点:首先,信息技术要深度融合;其次,信息化建设要与学校的其他事务协同、创新发展。
顶层设计需制订教育发展战略规划 桑新民
目前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都从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进行规划。如何将各方面的信息和工作思路整合起来?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指出,教育系统的顶层设计必须有一个提纲挈领的“抓手”或“纽带”。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面临不同思路和工作模式的选择。第一,延续我国教育信息化前十年的建设方针、发展模式和工作模式。第二,按照现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分工和分类规划的思路,使教育信息化围绕教育系统各方面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强化内容导向、应用导向、效益导向。这是当今世界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桑新民认为,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应该吸收二者各自的优点,采用第三种设计思路和工作模式:制订和实施教育发展战略规划。这是任何领域、部门在制订中长期战略规划时普遍采用的设计思路和工作模式。
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应该如何建设?桑新民认为,首先需要研究和确立规划期内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原则、预期目标;以此作为指导进行现状分析、国际比较和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确立战略目标与评价体系;进一步研究和制订不同部门、区域、各级各类学校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深化改革发展的规划,并在整合中选择战略重点与突破口;同时制订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规划、教育信息化人才培养规划等。
2015年重庆数字校园100%达标张为群
“到2015年,重庆市将成为西部教育信息枢纽,优质教育资源输出地,并且使教育信息化达到国内一流、西部领先水平,为成为西部教育高地提供重要保障。”西南大学工学部主席张为群说。
张为群介绍了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指导方针,以网络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以重庆教育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和教育资源中心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进应用及教育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数字校园管理机制与制度建设、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全面构建服务社会的终身教育体系,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建设和谐重庆,为实现重庆市教育现代化奠定基础。张为群透露了重庆市数字校园建设的具体目标。到2012年,数字校园达标率达到85%以上。力争到2015年,数字校园达标率达到100%,实现“网络设施国内一流、优质资源建设一流、信息教育应用水平一流、管理服务水平一流、信息化人才质量一流”的目标。
系统开发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倪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位办主任倪瑞表示,根据学校“1 3 5”发展规划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3551”工程的战略部署,学校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中心目标,面向导师、研究生和管理工作的需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各个环节,建立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培养、学位质量监控、导师管理、研究生管理即时通讯5大软件平台,全力打造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导师、研究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零距离”沟通,促使管理由传统的 “金字塔” 向“扁平化”过渡,实现管理由有形向无形、由控制向服务的转变。
在系统开发方面,倪瑞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开发思路是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以广大师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为导向;由重技术向重应用转变;由重开发向重维护转变;由集中数据库构架向接口互连转变。
教育资源的建设应体现开发者价值陆以勤
华南理工大学信息网络研究中心主任陆以勤表示要摸索出教育资源开发的有效使用模式,体现开发者的价值。
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具备良好的支撑条件,教育用户群庞大而特殊,这为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教育资源本身的应用存在几个问题:原有的教育资源分散,缺乏整合;资源的建设仍停留在Web1.0模式;缺乏有效的个性化服务,用户搜寻成本高;建设缺乏延续性。
为了充分挖掘资源建设的开发潜力,陆以勤认为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1. 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平台,缩小教育资源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均衡;
2.原来的建设模式是基于Web1.0的项目化建设,缺乏对使用者跟踪研究,现在应建立符合需求的建设模式;
3.建立有效的应用推送平台,保障用户获取资源的渠道的畅通;
4.建立面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的架构和平台,这种平台可以建立在新一代互联网Web3.0的基础上。虽然Web2.0让人们可以更多地参与到互联网的创造劳动中,但缺少商业价值,而Web3.0是一种实现价值均衡分配的互联网方式,真正能体现出网民劳动的价值。
5.建立教育资源开发激励机制、模式和标准,相关部门应采取激励和扶持政策,政府要发挥开发、补助、采购、推广等作用。
信息化的钱如何“烧”出效益 郭清顺
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郭清顺提出,要从发展的角度来做规划。高校信息化发展要考虑可持续发展、可跨越发展、外延式发展和内延式发展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信息化将真正成为师生在管理、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等方面必不可少的有用的需求。如此“烧”钱才能烧得有价值,有效益。
在信息化建设初期,高校通常是走信息化的外延式发展。然而,仅仅是扩地盘占领域,投入大量成本而没有获取相应的效益或者进行很好的应用,那么钱就“烧”得浪费了。因此,要强调有内涵、有应用、有服务、有效益,必须能够改进教学、管理,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和社会形象,提升竞争力,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内涵式发展。同时,信息化还应该遵循可持续和可跨越发展,促进学校的改革和综合发展,提升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改进教学科研管理,改进文化和生活方式。
他还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推动力在于战略驱动,由战略驱动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模式。依据战略和战略需求引导,对本校的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从而进行系统化的建设。通过这种规划引导顶层设计的方式,进行系统化的推进和建设。
他在会上介绍了中山大学的经验。中山大学一直将教育信息化的落实与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融为一体进行考虑,从信息化和教育发展、教育改革的关系和结合点来考虑信息化,并强调共享。在中山大学信息化规划中就提到促进联盟。针对教育的共享需求,教育的学分互认需求,教育的科研互动和协同协作需求,以及跨地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科研,构建联盟。通过联盟,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学分互认,组成更大的社区,形成协同科研。
他还表示,协同、个性化、云服务将是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技术导向和应用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