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优秀创新人才
——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潘波教授

2011-01-16

中国科技产业 2011年5期
关键词:入选者理工大学机理

■ 潘 斌

环境科学领域中的优秀创新人才
——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潘波教授

■ 潘 斌

潘波教授于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并获得环境地理学博士学位,2006-200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从事环境土壤化学博士后研究。归国后,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现为云南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生态科学与工程创新团队首席教授、博导,环境土壤科学昆明理工大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昆明理工大学环境科学系主任,2010年获“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新人奖,并凭借其扎实的学术基础以及突出的创新能力,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环境科学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目前,潘波教授主持在研五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青年基金“溶解胡敏酸对碳管-药物吸附体系的影响”、国家基金面上“阳离子存在形态对抗生素-DOM作用机理的影响”、云南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抗生素与溶解有机质的相互作用机理”等,以及其他三项校级重点科研项目。至今公开发表50余篇学术论文(SCI收录30余篇),总引用次数300余次,在环境化学顶级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7篇学术论文,合作专著4部。在十多个国际会议上作报告,并受邀在美国和德国作公开学术报告。

科研重点及其成果

目前,潘波教授的研究重点包括: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及其环境迁移行为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机理和修复技术研究,纳米级颗粒物的环境应用及其风险等方面。

潘波教授对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机理和修复技术已研究多年。憎水性有机污染物与溶解有机质之间的理想相互作用已经被普遍接受并主导环境土壤化学研究超过20年。经过一系列研究,潘波教授结合渗透平衡系统、荧光光谱仪、动态光散射和原子力显微镜等手段,通过新颖的试验设计,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证据,支持憎水性有机污染物与溶解有机质之间的非理想相互作用。潘波教授在这个领域连续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Chemosphere等 刊 物。潘波教授系统地指出了传统试验设计中的缺陷和广泛应用的荧光猝灭方法在理论上的误区,强调了重新系统评价有机污染物与溶解有机质相互作用机理的必要性,并改进了数据分析中的数学方法。这些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普遍认可,他经常收到来自美国、波兰、西班牙、瑞士和其他国家同行的来信,索要研究全文和咨询试验设计细节。

在纳米技术应用蓬勃兴起之际,潘波教授致力于研究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问题,并在研究论文中指出,纳米材料的环境风险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纳米级颗粒本身的毒性效应,另外一方面,由于纳米颗粒的巨大比表面积,其对污染物的吸附引起其他污染物环境行为和风险的变化,因此,在研究纳米技术应用的同时,研究者也应该关注纳米技术带来的环境风险问题。

“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是我国始终坚持的基本方针。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在如此优越的宏观条件下,潘波教授表示,今后仍将不断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以承担国家委派的重大科研任务。

猜你喜欢

入选者理工大学机理
全球2%顶尖科学家入选者刘建军
昆明理工大学
隔热纤维材料的隔热机理及其应用
昆明理工大学
煤层气吸附-解吸机理再认识
昆明理工大学
浙江理工大学
多学科交融为生态政策把脉——记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杨武
雾霾机理之问
走在“动力电池”的研究路上——访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青年研究员周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