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2011-01-16王鑫蓉
■ 本刊记者 王鑫蓉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 本刊记者 王鑫蓉
陕西省榆林市
陕西省榆林市是区域性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把产学研合作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推进“政府引导、高校主导、企业主体、人才主力、项目支撑、金融支持”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桥梁、企业为主体、校地优势互补、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据不完全统计,榆林市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积极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全国40多所院校合作,先后有400多名国内外专家到榆林参与合作交流,设立科技合作项目200余项,取得成果200余项。2007年,榆林市成功举办了中国陕北红枣论坛;2008年,成功举办了陕西省校地科技合作论坛;2009年和2010年,在西安成功举办了两届榆林市校地产学研合作峰会暨“科教引领、创新转型”高层论坛。
榆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工作,主要做法是:
政府主导、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关键。一是政府主导,主动与相关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长效机制。二是制定出台政策,鼓励和引导校地产学研合作。三是加大投入,设立3000万元/年产学研专项基金。
围绕中心、项目带动,技术突破是重点。2006年,政府启动了“榆林市跨越式发展研究”和“榆林能源化工重大技术应用研究”两大专项十大课题。
上级支持、资源整合,多级联动是动力。榆林能源化工“十大课题”在省市科技联动资助下,全部通过校地合作实施。
战略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是前提。积极与西安交通大学等近20所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建陕西省工业研究院;与西北工业研究院、陕西能源化工研究院、陕西轻工业研究院等全面合作,实现互惠双赢。
拓展领域、国际合作,引进创新是捷径。一是利用“农高会”等国内外有重大影响力的科技展示和交流平台,在草、羊、枣、薯四大主导产业技术合作方面拓展迅速;二是利用国家及陕西省外专局平台积极引进外国专家、技术和项目;三是利用高校院所企业对外合作平台。
“十二五”时期,榆林市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四化”建设,即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和市场化,加快建设创新型榆林,促进“十二五”时期榆林市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园区类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十分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科技创新平台为舞台,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实行政产学研金介用合作发展。
为了有力地促进产学研合作,桂林国家高新区成立了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全区的科技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工作的领导,并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合作机制,建立和健全自主创新体系。桂林国家高新区管委会还设立了一个专项,每年拿出上千万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攻关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桂林国家高新区建立了“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导、科研机构为技术和智力依托、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相关用户共同参与”的运行模式,既调动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又充分利用了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并且促进了科技和金融资本的结合,推动了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市场的融合。
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和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国家高新区先后建立了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技术产权交易所、中小企业数字化设计和制造中心、电子产品稳定性检测中心、中高端人才培养和猎头服务中心、天然药物工程重点研究室,以及数显具量仪产业创新联盟、医药产业创新联盟、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联盟和桂林大学科技园等产学研合作的平台。通过平台建设,为自主创新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强力的支撑。近年来,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以年均近40%的速度增长,成为广西知识产权保护的领头雁。
桂林国家高新区拥有8所省部科研院所、14所大中专院校,在技术创新资源方面具有区域比较优势。为充分运用这一优势,由高新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市科技部门和以上院校院所,并邀请重点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参与,成立了桂林国家高新区科研处长联席会,让院校、科研院所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也让企业了解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和项目资源,为产学研结合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桂林国家高新区联合本市的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引入担保公司,共同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转化提供资金支持。2009年到2010年,金融机构共为企业和相关机构解决资金50多亿元,为产学研结合和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大学园区类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于2001年投资建设,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是以市场为导向,集高新技术的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培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003年10月,被科技部和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学校明确定位了科技园的产学研合作功能,即学校科技成果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进行产业投资及校属企业资产管理功能。园区聚集众多科研院所,是哈尔滨市科技、信息、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已成为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研发、销售、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
科技园紧密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船海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将园区主要发展方向定位在海洋科技设备、能源设备等船海技术研发领域,孵化具有特色、产业化前景可观的项目。
科技园通过组织学校项目参加行业展会、项目对接会进行成果展示与市场调研,帮助学校项目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例 如,2007年6月,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与黑龙江富锦富华起重机有限公司共建哈尔滨富华(防爆)技术研发中心。依托学校“三海一核”的技术优势,通过科技园的产业化平台,策划成立了具有学科优势和技术特点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海洋装备科技公司和哈尔滨船科控制技术有限公司,为促进学校科技产业发展、成果转化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科技园一直遵循“超越创新”的管理理念,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目前,以科技园发展公司和开发公司为核心的控股、参股企业达7家。园区在多个省市建立了产业分园和科研机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园区为社会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为地区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源泉,通过发挥大学的品牌作用和创新源的巨大影响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继续凝聚优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加速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式、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而继续努力奋斗。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杰事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杰事杰公司)是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企业,多年来致力于工程塑料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公司。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电工等行业,现有员工325人,研发人员165人,硕士以上学历者占研发人员总数的70%。
杰事杰公司一直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积极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多年来,在实践中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一原则,一直坚持产、学、研合作,并努力探求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
第一,实现以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为主要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公司与中科院和浙江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合作,培养国家紧缺的博士生高端人才。第二,探索多赢的利益分配方式。杰事杰公司创造性地将博士生定位于专攻单元技术,负责解决基础技术理论问题,由研发人员负责专做集成,把博士生攻克的技术与现有技术结合,或直接整合到新产品中。学生的研发费用由杰事杰公司提供,专利属于杰事杰公司,论文属于院校,这一做法实现了多赢。第三,“定制人才”方案。杰事杰公司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化学工程学院经过科学论证,从2010年起成立“杰事杰班”,为杰事杰公司“量身定制”人才。第四,建立联合试验室,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杰事杰公司先后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在共享各类文献、科学仪器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和公司的市场信息优势,实现高新产品的产业化、市场化。在研发分工方面,由来自科研院所和高校博士研究生为主组成的基础研究所,该机构主要从事基础和应用研究,为公司攻关单元关键技术。杰事杰公司研发中心的其他研究所则根据市场需求,将这些单元技术与其他技术一起集成设计产品、定义产品,从而形成了完整的研发链条。
杰事杰公司的许多成果得到了国际国内众多同行的认可,为改变我国在工程塑料领域技术水平落后,产品严重依赖国外进口的被动局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编者按:为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在国家有关部委、省市政府和行业产学研合作协调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自2008年以来,按区域、园区、企业等不同类型,启动了三批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试点工作。
根据《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认定与指导办法》,经过专家评审和试点,目前共有42家单位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和试点单位,在2010年12月22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北京)高峰论坛上,对新的一批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进行了授牌。《中国科技产业》杂志特开辟专栏,对部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的情况进行介绍。
栏目责任编辑:王鑫蓉 联系电话:010-68987193 邮箱:wangxinrong@360cx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