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上的自我塑造文化上的坦诚宣示——《文化的力量》研讨会概览
2011-01-15
形象上的自我塑造文化上的坦诚宣示
——《文化的力量》研讨会概览
2010年底,《文化的力量——中国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选择与建设介评》(以下简称《文化的力量》)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以安全文化理论与法学理论为指导,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铁路选择与建设安全制度文化的历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归纳、分析与总结,对铁路发展新阶段的基本特征,新的发展阶段安全对制度文化的新需求,以及满足这个新需求的基本路径,进行了探索,并将分析、总结与探索的成果,集结成书。
2011年3月1日下午,该书作者王成林所在单位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举办《文化的力量》研讨会。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陈晋,国防大学少将、教授库桂生,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副巡视员王雄等路内外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了会议。专家一致认为,该书填补了铁路安全文化研究上的一个空白,从一个侧面展示了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对当前铁路安全运输生产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与会专家学者对该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现予撮要整理,以飨读者。
陈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文化的力量》的定位:新世纪铁路人在安全问题上站在历史高度和理论高度上的一种文化自觉;在安全问题上新世纪铁路人的一种形象上的自我塑造和文化上的坦诚宣示。这本书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它的特点和它的意义。
中国铁路在高速发展中要注意系好精神安全带。在发展高速铁路过程中,要有敬畏之心和谦虚的胸怀。首先要敬畏铁路安全这件事情,敬畏铁路安全制度。铁路以安全管理统率企业管理,因而,铁路是以安全制度建设统率其他生产制度建设。敬畏铁路安全,敬畏铁路安全制度,实质上是敬畏铁路人自己的历史。只有敬畏历史、敬畏制度、敬畏安全,才能进步。敬畏历史、学习历史的人,才能够感觉到、把握住历史中的普遍真理和规律。安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说到底,就是寻找安全中的规律。
库桂生(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少将):《文化的力量》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是理论蕴含丰富,学术价值比较突出。这本书对安全、安全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制度文化自觉,安全制度文化的转型等等,有一系列的范畴界定。
第二个是构建了一个安全制度文化理论的框架。在前面理论界定的基础上,对铁路安全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要素、基本功能、主要标准、阶段转型等等一系列理论进行了概述,而且是逐次展开的,基本上把学术的框架建立起来了。在我看来,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本安全制度文化学,尽管这本书不是从“学”的角度讲。
第三个是战略视野清晰,透析全面深入。这本书大视角,全纵深,战略层次很高,透析了铁路各个历史阶段的安全制度文化,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分析,评价也比较到位,总结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
第四个是实际材料充实,参考作用显著。这本书收集了60年来铁路安全制度文化的历史资料,有情况、有数据,有分析,有实践,基础工作很扎实。对中国铁路安全制度文化建设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雄(铁道部政治部宣传部副巡视员):《文化的力量》首次提出了安全制度文化这个大概念,这是一个发明;提出了一系列安全制度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新的理念,而且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分析与归纳,对一些重大的课题进行了回应和探讨,是一种贡献;以史为鉴,在对铁路安全制度文化选择与建设的全面评价过程中,肯定了一种精神,即我国铁路干部职工,60年来对铁路安全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坚忍不拔的毅力,这正是我们的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所要鼓励和倡导的;认真总结了中国铁路60年来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实践的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对当前的工作有很强的指导性。《文化的力量》所展现的丰硕成果,将会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全生产活动,受益的将是我们整个社会。
蒋亚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现任国土资源部巡视员):《文化的力量》是一个很好的研究报告,是一个非常负责任、非常严谨、富有开创性、很宏观的大型研究报告,填补了一个空缺。铁路是从西方过来的,到了21世纪,中国人、中国200多万铁路职工在一个新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主要是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争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战略机遇期。从这个背景看这本书,越想越有味道。这本书实际上是为中国以高铁为代表的一种技术、一种文化,或者一种国家形象走向世界所做的一种准备。
郑启清(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会长):《文化的力量》从一个侧面反映和展现了铁路安全生产和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是对全国安全生产,对全国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份贡献。我感到有三个特点:一是高扬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对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把当好铁路运输的先行官,当好旅客安全的护卫者作为天职的精神予以了充分肯定与提倡。二是突出了时代特征、行业特点、铁路特色。隆重推介了各个时期铁路先进的经验和理念。如“从严治本,基础取胜”、“规范管理,强基达标”、“三基四责”等等。三是注重创新,先后提出了安全人权观、安全道德观、安全公益诉讼观、安全制度文化自觉等新观念、新概念、新命题,这既是铁路安全生产的长期积累和提升,也是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
刘剑文(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的力量》既是以一个铁路人的身份,也是以一个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写的;既是从经济学角度写的,也是从法学角度来写的。这本书既填补了铁路安全研究领域的一个空白,同时也填补了法学领域的一个空白。在法学里面,基本没有人去研究铁路的安全法律问题,更没有从文化角度去研究。从学术贡献角度看,这是一个贡献。
安全靠什么来体现,要通过规范化,制度化,民主化,法制化,要成为一种自觉,一种文化。法律也是一种文化,要从法制的角度去解决。法制领域也是先要有理念,有法律制度规范,规范行为。这本铁路安全制度文化的书,把铁路安全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给人耳目一新感觉。
张弛(铁道部部长值班室原主任,中央国家机关党建会秘书长):以史带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文化的力量》的一个突出特点。不了解铁路的同志,或者是刚到铁路工作的同志,甚至是在铁路工作的老同志,要了解铁路的历史,摸一摸铁路冰冷的钢轨哪里“弯”了,哪儿是“直”的,哪儿还有点“伤损”,读一读《文化的力量》,就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李仲刚(中国铁道学会安全委员会秘书长,原铁道部安监司主任监察):《文化的力量》关于安全生产法出台实施是我国安全制度文化的一个转型点的提法,在其他地方没有见到过,是第一次提了七个方面的转变,非常精辟,贴切、全面。如安全制度价值理念的转变,安全制度生成理念的转变,监督体制的转变,责任体系的转变,问责制的转变,安全教育的转变,等等,都是我们安监人员所经历的,感到非常亲切。
魏艳红)
2011-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