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阳南站概念设计方案

2011-01-15鹏,卢

铁道标准设计 2011年3期
关键词:客站站房南站

张 鹏,卢 瑛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建筑设计研究分院,天津 300251)

图1 沈阳铁路枢纽布局图

1 工程概况

1.1 项目简介

沈阳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属辽东山地丘陵的延伸部分。西部是辽河、浑河冲积平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沈阳市北靠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东北地区出海入关的必经之地。沈阳还拥有东北地区最大的民用航空港、最大的铁路枢纽以及全国最高等级的公路网络,是东北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

沈阳南站位于沈阳市大浑南地区,三环高速南侧、沈营街西侧。东侧与沈阳桃仙机场相邻。车站范围地形平坦、开阔。规划有4、10号等2条城市轨道交通经过。沈阳南站是大型的铁路客运枢纽,集铁路、轨道交通、地铁、长途汽车、公交、出租、社会车辆等市政交通设施为一体,是哈大客运专线上的预留站,规划的沈阳枢纽主要客运站之一。建成后的沈阳南站将与沈阳站、沈阳北站,新沈阳北站一起形成沈阳市铁路枢纽“三主一辅”的客运布局(图1)。

1.2 车站规模

站场总规模为22台26条到发线(含正线4条),分东西2个车场,东侧为客运专线车场,西侧为城际车场,站台长度均为450 m。

车站最高聚集人数为1万人,近期发送1 772万人/年(2020年),远期发送4 054万人(2030年),属于特大型旅客车站[1]。工程总建筑规模为257 084 m2,其中站房99 986 m2,站房配套工程105 000 m2,市政配套工程52 098 m2。另外商业夹层建筑面积为29 839 m2。

2 广场布局

广场是铁路客运站与城市交通的接驳中转,是铁路与城市衔接的纽带,也是客流和车流集散的地点[2]。沈阳南站交通枢纽总体布局围绕在铁路站房东西两端进行设计。站房位于整个地块中心,站房对应车场采用对称布局。站房东侧设地面东广场,东广场为行人集散广场,广场北侧配备站区交通设施,分别有长途车场和公交车场,地下布置出租车蓄车场、社会车停车场,广场中心地下为地铁换乘厅。站房西侧设地面西广场,西广场为行人集散及景观广场,广场北侧配备公交车场,地下布置出租车蓄车场、社会车停车场(图2)。

图2 广场总平面布局

3 建筑设计

3.1 设计理念

我国以往铁路客站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管理体制及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绝大部分为单纯的旅客站房,同时强调树立城市大门的形象要求。新型铁路客站已不再是简单的铁路客运功能及城市门户的形象,其定位从单一客运作业和“城市大门”向多元化的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转化[3]。设计中遵循铁道部提出的“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五性原则,针对自身设计特点加以融合应用。目标是将一座“体现城市性格、方便快捷、整合交融、细部考究、节能环保”的现代化铁路客运站展现给广大的旅客。

3.1.1 传承文脉、城市印象

每一座建筑都应该有内涵、有生命,既强调历史价值,也须具有时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表达了对地域性、民族性的深层次了解[4]。铁路客站已不仅限于解决交通问题,而且兼顾城市开发建设的需求,使铁路客站本身的功能发挥和城市开发相互促进。铁路客站的区位在宏观上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相协调,引导城市功能空间的合理分布,为客站带来商机和旺盛的人气,带动周边地区的更新和发展,形成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区域[5]。沈阳南站建筑造型以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融合为主线,采用简洁明快、流畅挺拔的几何形体,欲以朴素平实的建筑形象,力图表达历史悠久、庄严厚重、磅礴大气的城市印象(图3)。

图3 外立面二点透视图

3.1.2 以人为本、以流为主

“以人为本”就是以旅客为本,以方便旅客为前提。从客运站总体规划到细部设计,都以尽力为旅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乘车环境,快捷、便利的乘车条件和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为目标;“以流为主”是指客运站应以使流线达到明确清晰、短捷通畅、互不干扰作为主要目标[6]。沈阳南站在空间设计上遵循“开敞通透、引入阳光、自然通风”,把最好的空间留给旅客。在流线设计上结合站场与地面的自然高差,采用上进下出的旅客进出站组织模式,力求做到进出分离、人车分流、公交系统优先的综合立体交通。

3.1.3 整合设计、内外交融

实现一体化设计,使站房、站场、站台的各部分功能、形态、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体系。建筑的外部造型与室内空间采用统一的设计手法及元素,类似的建筑材料及建筑语言,削弱使内外空间的差异性,使建筑空间在与周围环境充分融合的同时,达到室内外空间的互动与渗透,建筑风格的延续与统一[7]。建筑方案设计中,将综合管线、梁板选型及吊顶方案整合设计,优化资源;外立面幕墙设计与内装修设计互相延伸,内外交融;主要空间的建筑形态与结构形式相辅相成,互为依托。

3.1.4 细节考究、打造精品[8]

建筑精品必须有精致的外表和良好的内在品质,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从总体上看,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在建设理念、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施工图也是一种创作性工作,而不是方案图的简单放大,很难想象依靠那样缺乏思考和创造力的施工图能打造出建筑精品。在沈阳南站概念性设计阶段就引入模数对位设计,采用合理的基本模数来控制整体方案的平面柱网及空间高度,这样就为将来施工图设计在材料选择、模数定位等方面提供便利的条件。

3.1.5 绿色客站、节能降耗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适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9~10]。沈阳属于严寒地区[11],针对其气候条件,对高架候车厅的采光天窗尺度及形式进行反复推敲,对外立面玻璃幕墙与石材墙面的比例关系严格控制。中央站房屋面采光窗均为电动开启窗(部分兼做排烟窗),减少空调能耗,同时在立面玻璃幕墙上设电动开启窗,将其视为可以呼吸的幕墙,形成自然通风。同时,还引入了太阳能发电技术和蒸汽热电联产,实现了能源的阶梯式利用。

3.2 建筑寓意

沈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元民族文化、厚重历史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融合,建构了沈阳兼收并蓄、宽厚包容、恢宏博大的城市文化特征。站房位于浑河以南的新城开发区,是新城区建设的核心建筑,不但肩负着延续沈阳悠久城市文化的使命,同时也是振兴沈阳、铸就城市辉煌的形象代表。这就决定了新客站的建筑形象必然是一种历史与现代的和谐融合,既能够包含悠远厚重、大气磅礴的城市文化基因,又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与迅猛发展的现代工业城市特色(图4)。

图4 沈阳南站外立面一点透视图

大面积浅灰色实墙、镂空长窗与深窗口的结合,突出表现了内敛、稳重的北方大都市建筑形象,略带倾斜的墙面更增加了建筑的整体稳定感;水平出挑的银白色金属屋顶,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飞檐翼角”[12],线条简洁而舒展;叠层而退的檐口、微微隆起曲线、向外凸出的格栅,在增加屋顶设计细节的同时,使得整个建筑轮廓优美而富于动感,又不失恢宏、庄严的气势。整体建筑体量呈“工”字形设计,最大限度地将站房立面呈现给城市界面,以突显交通建筑的形象特色(图5)。

图5 沈阳南站鸟瞰图

3.3 功能分区

站房划分为东站房、中央站房、西站房3个区域。东、西站房主要为进站、集散、售票及办公、设备用房。中央站房主要为站场范围内的建设内容,包括站台、高架候车厅、地下通廊(含出租车道、出租车待客平台、城市通廊及出站厅)、无站台柱雨棚等。

3.4 平面布局

3.4.1 高架层

高架层包括高架候车厅、东西子站房。为铁路旅客的候车层,站房主体总长度约368.2 m,子站房宽度分别为213 m和192 m,高架候车厅总宽度108 m。高架候车厅内部净空最高点约28 m。66 m宽的开敞空间将为旅客提供一次独特的空间体验,这一空间使人们对站内各部分功能一览无余,同时也有着清晰的导向性(图6)。

图6 高架候车厅室内效果图

3.4.2 站台层

站台层由东西子站房、车场组成,为铁路旅客高架进站层。

东站房主体宽度约213 m,进深41.4 m,站前落客平台宽度为12 m。本层东站房共分成3个部分:中间108 m为进站大厅;南侧为贵宾室及部分生产服务用房;北侧为售票厅及部分生产服务用房;在本层进站的旅客可以直接通过中间6部自动扶梯到达高架候车厅。

西站房主体宽度约192 m,进深29.4 m,站前落客平台宽度为10 m。本层西站房共分成3个部分:中间87 m为进站大厅;南侧为售票厅及部分生产服务用房;北侧为贵宾室及部分生产服务用房;在本层进站的旅客可以直接通过中间4部自动扶梯到达高架候车厅。

3.4.3 地面层

地面层由东西子站房组成,为铁路旅客地面进站层。东、西进站厅室内与售票厅连通,旅客买票后可直接进入站房进站。进站厅内主要布置进站扶梯及必要的交通核。东西子站房的南北两侧主要为办公及设备用房。

3.4.4 地下一层

地下一层为旅客出站层,主要由站房地下出站通廊、出租车道、上客平台组成。中央站房地下出站通廊为城市地下主通道,柱跨24 m,连通东西广场。通廊南北两侧为国铁出站厅。确保为旅客提供较为舒适的出站、接客空间,结合检票口的位置放大中央通廊宽度。局部设置少量必需的办公、设备用房、卫生间以划分空间。结合出站空间的整体设计考虑,有规律地布置商业空间。所有出站空间的室内高度控制在4.5 m至6 m,部分区域采用玻璃维护,保证整个空间的通透、开敞(图7)。

3.5 客流组织

采用上进下出的进出站客流组织模式(图8)。

图8 进出站流线竖向分析(单位:mm)

3.5.1 进站客流组织

来自地铁的旅客,可以通过东站房地下换乘厅内的垂直交通到达高架候车厅;乘坐公交车、长途车的旅客在广场层进站,而乘坐社会车辆和出租车的旅客在站台层进站,经垂直交通直接到达高架候车厅。贵宾有独立的贵宾候车室,可直接进入基本站台。

3.5.2 出站客流组织

铁路旅客出站层设在地下一层,也是铁路旅客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层。换乘地铁的旅客可直接进入东侧的地铁换乘大厅换乘地铁。换乘公交车、长途车的旅客,沿楼扶梯上到地面层。社会车库分别设在东西广场地下层,旅客可通过走行通道到达。选择乘坐出租车的旅客可通过专用通道到达地下南、北侧出租车上客平台乘车。旅客出站走行距离较短,减少乘坐出租车旅客与地铁换乘铁路旅客的流线交叉。铁路车站在高架层和地下一层实现了人行层面的贯通,各种旅客可在各个换乘空间内自由的换乘。

4 结语

沈阳南站概念设计方案遵循了铁道部提出的“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充分考虑我国高速铁路客运专线铁路站房的特点,结合当地区域文化、地理特征、景观风貌等地方特色,将五性原则与自身设计特点融合应用。沈阳南站的建设为浑南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是城市交通和铁路交通接驳的枢纽,建成后的沈阳南站必将成为沈阳市浑南新区的标志性建筑。

[1]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GB50226—2007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2]周 华.成都新客站站前广场的交通组织方法探讨[J].铁道运营技术,2010(7):16.

[3]刘志军,何华武,郑 健.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4]郑 健.我国铁路客站规划与建设[J].铁道经济研究,2007(4):25.

[5](英)罗斯.火车站-规划、设计和管理[M].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郑 健.新时期铁路客站建设的指导总则与实践[J].铁道学报,2007(6):96.

[7]盛 辉.新建南京铁路南站建筑设计方案[J].建筑创作,2007(4):25.

[8]郑 健,徐尚奎,赵 亦,谭月仁.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9]盛 辉,李传成,绿色铁路旅客站建筑设计探讨[J].铁道经济研究,2010(1):24.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50352—2005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1]孙 峰.面向旅客的客运服务系统设计策略[J].铁道标准设计,2010(1):163-166.

[12]王鲁民.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客站站房南站
铁路客站候车厅光伏天窗自然采光优化设计
大型枢纽客站STP开通问题的解决方法
孝南站SFM编码电路设计缺陷分析处理及建议
青岛西站站房主体封顶
神池南站视频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浅析铁路站房冲(钻)孔灌注桩质量缺陷成因及控制
西安北客站候车厅过渡季热环境调查研究
北京南站行车公寓给排水环保节能设计要点分析
高铁站房大空间空调送风的气流组织分析与研究
BIM技术在铁路站房综合管线及设备维护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