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晋之际颍川陈氏家族的兴起
2011-01-12汤慧玲
汤慧玲
(黄淮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论汉晋之际颍川陈氏家族的兴起
汤慧玲
(黄淮学院 社会科学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颍川大族陈氏兴起始于陈寔,陈群是陈氏发展成为高门大族的关键性人物,其后陈泰、陈凖、陈戴、陈眕等一直身居高位。通过对陈氏政治活动的探讨可以看出,陈氏以名士起家,逐渐变成名门大族;师生、婚姻等关系沟通加强了世家大族之间的政治联合;相机应变的政治态度,使他们顺利地通过了政权更迭的难关;经明行修的儒学文化传统,重视家学家庭教育,以及九品中正制保证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共同促成了颍川陈氏家族兴起。
汉晋;颍川陈氏;兴起
古代中国家国一体,在某种意义上,家是国的缩影,国是家的扩大。家族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必要补充。家族的活动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紧密联系在一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世家大族活跃于历史舞台的时代,他们中的一些家族,在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文化方面影响深远的社会阶层。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东汉以来著名的颖川大姓,并世代传袭,名重汉晋。
一
颍川陈氏家族的记载见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有列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曾撰写了一部《陈氏谱》,可是经过历代动乱,该谱已经不复存在,但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梁刘孝标注《世说新语》时曾引用该谱,根据这些史料记录,可以看出颍川陈氏兴衰的历程。
汉代以前的颍川陈氏先人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正史中颍川陈氏出现于东汉,陈寔是正史立传的第一个陈氏族人,自此陈氏家族开始兴起。陈寔(104―187年),字仲弓,颍川许人,汉末名士。早年家境贫寒,曾为郡西门亭长、县吏、都亭佐。因做事任劳任怨,有志好学,得到县令赏识,被送到太学读书。后又被征召为吏,为督邮,转为功曹。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司空黄琼选任陈寔为闻喜长,后迁任为太丘长。在地方任职期间,陈寔以德施治,关心、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征收赋税,加重百姓负担,陈寔对此非常不满但又无力阻止,于是愤然辞官。东汉末年,宦官弄权,大兴党锢,陈寔两次遭受党锢。党锢解除后,大臣们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他都推辞了。有盗贼夜晚潜入他家屋梁之上,准备行窃。陈寔发觉后,不动声色,聚集子孙,教育他们说“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1]606伏在梁上的小偷听了很受感动,跳下来向他请罪,陈寔赠送给小偷绢两匹,勉励其改恶向善。其他人通过这件事情,也都受到了教育,县里盗窃案也减少了。中平四年(187年),陈寔卒于家中,享年八十四,谥为文范先生。陈寔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成为后世士人的楷模,为陈氏家族成为东汉后期天下名门打下了基础。
陈纪位至鸿胪,保持了家族的声望、文化的传承和家族的持续,其法制思想对刘备和诸葛亮产生影响。陈寔共有六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父子并著高名,时号三君”[1]607。陈纪(128―199年),字元方,“兄弟孝养,闺门雍和,后进之士皆推慕其风”[1]606。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当董卓轻率杀何太后、少帝,引起士大夫官僚不满,并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迁都长安时,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1]607,不可擅意迁都。献帝初平元年(190),在董卓迁都长安之前,陈纪见天下已乱,于是请求担任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在陈纪任平原相时,刘备由中郎将公孙瓒推荐为平原令,当时,平原县为平原郡属县,也是郡治所在,平原令和平原相是上下级关系,陈纪与刘备交往密切。后来陈纪避难徐州,刘备向陈纪求教治乱之道。《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载:
丞相亮时,有言公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于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语赦也”。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
刘备“曾不语赦”,是接受了陈纪严格执法的治乱之道,陈纪的治乱之道通过刘备影响了诸葛亮。诸葛亮入蜀后,面对刘璋政权遗留下来的腐败混乱局面,特别强调严格执法,尤其对蜀郡的反叛势力进行严厉打击,“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2]836,历史证明,诸葛亮的做法是正确的。
陈群在曹魏官至司空,是陈氏发展成为高门大族的关键性人物,其后子孙历四世身处高位。陈群(?―236),字长文,在政治成就和社会声望上都大大超过前辈,使陈氏家族的声誉在魏晋之际达到了鼎盛。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父亲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成为陈群的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因此声名远扬。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牧陶谦病死,刘备准备前往徐州领徐州牧,陈群劝阻刘备:“袁术尚强,今东,必与之争。吕布若袭将军之后,将军虽得徐州,事必无成。”[2]579刘备没有采纳陈群的建议,仍领徐州牧一职。不久,刘备遭到袁术进攻,吕布趁机偷袭,虏其妻子。刘备后悔没有听取陈群的建议,于是举陈群为茂才,任柘县令,陈群都婉言拒绝,和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
建安三年(198)曹操打败吕布,任命陈群为掾属,后历任治书侍御史、御史中丞、侍中等职,与荀彧、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为昌武亭侯,后“徙为尚书”[2]581。延康元年(220),陈群制定九品官人法,晋以后沿用至隋朝废止。当曹丕代汉称帝时,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录尚书事。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2]580,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从来不在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讽刺他居其位而不谋其政。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君子谓群于是乎长者矣”[2]584。青龙四年(236),陈群病逝,谥曰靖侯,子泰嗣爵。
陈泰位至仆射,以后家族逐渐衰微。陈泰(?―260),字玄伯,陈群之子,明帝青龙年间除散骑侍郎。齐王芳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甚有威惠”[2]584。后来陈泰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初年,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甘露元年(公元256年)任镇军将军,“后征泰为尚书右仆射,典选举,加侍中光禄大夫……转为左仆射”[2]587。景元元年(公元 260年)陈泰去世,追赠司空,谥穆侯,陈泰这一支系以后逐渐衰微。“太丘长陈寔、寔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於汉、魏二朝并有重名,而其德渐渐小减。时人为其语曰:‘公惭卿,卿惭长’。”[2]588沛国武陔在评价 “玄伯何如其父司空也”[2]587时这样说:“通雅博暢,能以天下声教为己任者,不如也;明统简至,立功立事,过之。”[2]587即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他的父亲,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超过他父亲。
颍川陈氏由汉末到魏晋,子孙历十余世,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政治上有过飞黄腾达的历史机遇,可谓是魏晋时期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这一时期,许多高门士族在政治旋涡中遭到毁灭,而陈氏家族几乎没有一人死于政治斗争,陈氏能够在如此混乱的社会里平稳度过,从未遭到过重大波折,实在是一个奇迹。到了东晋,许多在西晋尚属不太显要的次等士族,如鄢陵庾氏、阳翟褚氏、龙亢桓氏、庐江何氏等,南渡以后抓住历史机遇,在政治、军事上都留下辉煌的业绩。而陈氏恰恰相反,他们对历史机遇似乎视而不见,缺乏积极进取的态度,从而失去振兴家族的机会。东晋以后,陈氏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功业,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而湮没无闻。虽然如此,当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之后,留居北方的陈氏分支仍有一定势力。在北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实行改革,于太和十九年(495)定族姓,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3]104
附:世系表[3]104
二
唐长孺先生指出,士族从总体上而言,来源于东汉的世家大族,但并不是汉代每一个世家大族都能成长为士族,汉代的世家大族要成长为魏晋士族,还必须与魏晋政权政治上紧密结合,在汉魏以及魏晋政权的更迭过程中,总能维持家族的稳定发展[4]54。东汉以来颍川培养了众多的党人名士,但不是所有的党人名士都能发展能成为世家大族,汉晋之际颍川陈氏家族的兴起也不是偶然的。
(一) 陈寔是声闻天下的大名士,为其家族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颍川陈氏同魏晋的很多士族一样,以名士起家,逐渐变成名门大族,从而为家族的崛起积累了政治资本。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中常侍侯览委托太守高伦选拔官吏,此时的侯览借助皇帝的恩宠专横跋扈,很多人阿谀依附于他,但是陈寔认为以高伦的才能不宜担此重任,直言劝阻,陈寔不畏强权的精神,为远近所叹服,“由是天下服其德”[1]607。在乡里,陈寔注重自身道德修行,以良好的风尚道德感化人们,威信很高,“平心率物。其有争讼,辄求判正,晓譬曲直,退无怨者。”[1]606时人认为“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1]606卒时“何进遣使吊祭,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共刊石立碑”[1]606,可见陈寔名声之高。
东汉后期,官僚士大夫中出现一种品评人物的风气,称为清议。这种乡闾宗族对本州郡人物的学识和道德行为所作的鉴定,可褒可贬,如“《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1]748,“关西夫子杨伯起(杨震)”[1]535,清议对士人的褒贬,使人物的优劣径渭分明。而这一时期选官制度主要有两种:一为察举,一为征辟,二者都以这种乡间的清议为基础,以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为标准,讲求“经明行修”。既然清议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舆论,影响一个人的仕途进退,对选举几乎起决定性作用,那么陈寔的名士身份就为家族成员的入仕开辟了道路,构成家族发展的政治筹码。
(二) 通过师生、姻亲、知旧的关系相互提携
陈寔、陈纪沟通了钟氏、荀氏等名士之间的联系。“同郡陈寔,年不及皓,皓引与为友。皓为郡功曹,会辟司徒府,临辞,太守问:‘谁可代卿者?’皓曰:‘明府欲必得其人,西门亭长陈寔可。’寔闻之,曰:‘钟君似不察人,不知何独识我?’”[1]605钟皓曾担任颍川郡主持选举的功曹,后来去中央任职时,向太守推荐由陈寔接任功曹,通过这种举荐,陈氏与钟氏建立关系。
陈氏与荀氏世代交往,如陈寔与荀淑是知友,常带陈纪、陈谌、陈群去荀淑家。“陈太丘(寔)诣荀朗陵(淑),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陈寔之长子)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群)尚小,载著车中。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5]2从记载来看他们的活动与清议有关,所以影响很大,以至中央密切关注他们的活动。同时荀爽以陈寔为师,受教于陈寔,陈纪原本与荀氏关系密切,后来为其子陈群求荀彧之女为婚,与荀氏结为姻亲关系。当荀彧成为曹操主要的谋士之时,又向曹操举荐了陈群。
这样通过世交、门生、婚姻等关系,陈氏与钟氏、荀氏等彼此之间加强了政治联合,为家族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舆论氛围。同时,名门大族之间又结成错综复杂的从中央到地方的社会关系网络,并且形成了以陈氏、荀爽、贾彪、李膺、韩融为核心人物的颍川名士集团,也是颍川清议的中心,颍川政治的中心和社会舆论的权威。他们利用乡党舆论,在社会上互相褒扬,政治上相互提携,进可参与中央或地方政事,退可操纵乡党舆论,逐渐发展成声望远播的士族。
因此,陈氏虽然在党锢之祸中遭到沉重打击,但陈氏并没有在政治上沉寂下来,曹魏时期,陈群、陈泰相继成为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在荀彧因反对曹操称魏公并受“九锡”之礼而被迫自杀后,陈群便取代荀彧,成为曹操谋士集团中的重要一员,也是颍川士人名副其实的领袖人物。在曹魏统治期间,无论是政治上的大政方针,还是经济上的重要举措,或是军事上的关键决策,都充分显示了颍川陈氏的战略眼光和骨干作用。
(三) 相机应变的政治态度,使他们顺利通过了政权更迭的难关
党锢之祸后,东汉士风为之一变,大多家族以全身保家为重,陈氏基于家族门第利益的考虑,也选择了保家全身。陈寔隐居乡里,讲学授徒,向来被士人奉为宗师的陈寔,为保全自己,不惜屈节于宦官张让,“让父死,归葬颍川,名士无往者,而陈寔独吊焉”[1]606。陈寔参加宦官张让之父的葬礼,客观上缓和了名士与宦官之间的尖锐对立。陈纪遭党锢之后隐居著书,对于宦官掌权不再有激烈的言辞。董卓初入洛阳,想拉拢人才巩固政权,为了获得名士支持,大量起用著名的党锢中人,陈纪被任为侍中,这样陈纪不仅在朝廷中获得高官,而且从地方名士向中央权力迈出了关键一步。在荀彧致力于匡扶汉室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发生冲突,选择了自杀时,陈群则转向了甘心为曹氏父子服务,积极参与改朝换代的活动,成为曹魏政权的开国元勋。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投降,可见陈泰不再支持曹爽,而是投靠了司马氏。西晋建立之初,魏将诸葛诞起兵造反,司马昭分兵讨伐,陈泰总署行台,最后诸葛诞兵败被杀。陈泰可谓是司马氏的有功之臣,进而成为西晋开国元勋之一,加官进爵。
对于忠于曹氏还是投奔司马氏,陈泰内心是充满矛盾的,所以当高贵乡公曹髦被杀时,陈泰“枕帝尸於股,号哭尽哀”[2]588,结果呕血而死。如果陈泰是艰难地做出了选择,那么陈泰以后,这种情况就完全改变了。陈泰的忠于旧君之举,不仅得不到子弟的支持,而且“子弟内外咸共逼之”:“高贵乡公之杀,司马文王会朝臣谋其故。太常陈泰不至,使其舅荀频召之。颇至,告以可否。泰日:‘世之论者,以泰方于舅,今舅不如泰也。’”[2]588由此可见,此时道义已经屈服于现实的权力,一切都要从维护家族利益出发。这样,尽管魏晋时期战乱不断,陈氏不仅在多事之秋保住了性命,而且使家族得以延续。
(四) 经明行修的儒学文化传统,则是陈氏兴起的深层原因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官吏主要出自儒生,经学的地位日益提高。东汉中前期颍川产生了张兴、丁鸿两位经学大师,在经学上有很深的造诣,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赞誉,可见颍川是这一时期经学发达的地区之一,从而为陈氏家族的发展提供了文化上的凭借。陈寔精通儒学,“初,(樊)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以图纬教授。颍川陈寔少从英学”[1]785,因其聪敏过人,后来被县令邓邵推荐到太学读书。因品德高尚而著称乡里的王烈,“以颍川陈太丘为师,二子为友。时颍川荀慈明、贾伟节、李元礼、韩元长皆就陈君学”[2]319。陈纪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及遭党锢,发愤著书数万言,号曰《陈子》”[1]606,可见其深厚的儒学功底。陈群自幼秉承家学,深受儒学的熏陶,为他以后走上仕途铺平了道路。经学不仅是陈氏出仕、起家发达的根本,而且是其保持家族门第和家道久远的保证。
从孔子孟子开始,儒家便强调士人应具备一种殉道精神,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这种理想人格经儒家一再倡导,逐渐成为士人普遍的追求。当自己的生命和道德理想发生冲突而不能两全的时候,他们选择了维护道德理想,用生命的代价践履儒家所提倡的理想人格。对于儒家的理想人格,如果说先秦儒家更多的是理论建构的话,东汉士人突出的则是实际的努力。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激起了陈氏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激发了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庄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下,即使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意味着随时可能为政治而献身,但是陈氏毅然与东汉党人站在了一起,为挽救东汉政权而奋力抗争。延熹九年(166年),李膺等二百余人受诬为党人,被捕下狱,陈寔也在其列。其他人大多纷纷逃避,乡人劝陈寔逃走避祸,陈寔却大义凛然地自请入狱:“吾不就狱,众无所恃。”[1]606第二年才遇赦回归乡里。建宁元年(168年)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谋除宦官,征辟陈寔为掾属,参与共定计策,但不久事败,窦武等被杀,宦官加大规模缉捕党人,陈寔再受党锢,隐居乡里。陈寔两次经历党锢之祸,陈纪也曾遭受党锢,可见为了扶大厦于将倾,他们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气概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义无反顾的儒家精神,即使失去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正是因为儒学这种内在的自强不息、治平天下的抱负及其忧患意识被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才使陈氏家族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五) 重视家族子弟的教育。
一个家族的振兴需要长辈能在晚辈中发现人才,并把他培养成继承自己事业的接班人,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家族成员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水平,从而保证家族可能拥有才学丰富、政治上有所建树的、出类拔萃的人才。
陈氏家族十分重视对子弟的教育,子弟自幼年就接受教育,养成勤奋学习的品德。如陈纪少年时聪明出众,据《世说新语·政事》载,陈纪十一岁时拜见袁绍,袁绍提到他的父亲陈寔为太丘长时为人称赞,问陈纪其父做了些什么。陈纪回答说,对于强者绥之以德,对于弱者抚之以仁。袁绍又问是陈纪之父陈寔效仿袁绍,还是袁绍效仿陈寔?陈纪回答周公和孔子处在不同的时代,但二人都把政事处理得很好,使四海安宁。陈纪用周公和孔子作比方,机智地回答袁绍、陈寔互不相师。据《世说新语·德行》载,陈纪的儿子与陈谌的儿子各自论述自己父亲的功业品德,彼此辩论无法决定高低,于是询问祖父陈寔。陈寔回答说,陈纪是难得的长兄,陈谌是难得的幼弟,可见陈谌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陈群少年时即有杰出的才智,“群为儿时,寔常奇异之,谓宗人父老曰:‘此儿必兴吾宗’”[2]579。
因为对子弟教育和家族道德的重视,家族内部对贤父兄、佳子弟的推崇与品评逐渐成为家族子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而对家族内部贤父兄、佳子弟的强调和标榜,激发了家族成员的荣誉感,这样家族之中就会不断有贤父兄、佳子弟产生,为提高门第的声望积极努力,从而维系门第长久不衰。
(六) 九品中正制保证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
东汉末年,陈寔、陈纪、陈群都是以察举征辟入仕,起家为官。如陈寔被征召为官,“司空黄琼辟选理剧,补闻喜长,旬月,以期丧去官。复再迁除太丘长”[1]606。董卓入洛阳,拜陈纪为五官中郎将,“不得已,到京师,迁侍中……玺书追拜太仆,又征为尚书令。建安初,袁绍为太尉,让于纪;纪不受,拜大鸿胪”[1]607。建安三年(198),曹操辟陈群为司空西曹掾属。由此可知,他们都是因为个人在乡里的声望和杰出的才能而被举为官。
延康元年(220),曹丕继任魏王,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推行之初,基本上以“状”即才能、道德为主要标准,贯彻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精神。曹魏后期,九品官人法逐渐发生变化,其弊端不可避免的显露出来。由于品评士人的权力操纵于中正之手,中正之职一般由豪族大姓所担任,高门子弟往往被列为上品,一般地主子弟和平民再有才德,也很难被看重,极少有仕进的机会,门第也就成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这时九品官人法已经不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而是世家大族垄断选举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之下,门阀世族势力迅速发展,形成一个以门第为标准的特殊阶层,他们世代为官,拥有强大的政治势力和经济特权。陈群以后,随着九品官人法的推行,陈氏家族门第的逐渐提高,陈氏子弟一般都依靠门荫入仕为官。如陈泰,“魏明帝追思陈群功德,分群户邑,封一子列侯。”[2]584明帝青龙年间除散骑侍郎,即是嗣父爵。“泰前后以功增邑二千六百户,赐子弟一人亭侯,二人关内侯。”[2]587咸熙元年(264),因陈泰功勋卓著,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虽然陈泰以后家族逐渐衰微,但是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庶族”这种背景之下,颍川陈氏家族依然持续了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直到在刘宋代晋之时,才和其他前朝旧族一样,颍川陈氏一族的封爵承袭从此断绝。
综上所述,汉魏之际颍川陈氏家族崛起于东汉,盛于曹魏、西晋,衰落于东晋。东汉时代,族人的地位和作用尚不引人注目,曹魏时陈群官至尚书令、司空、封武亭侯、颍阴侯,陈氏在曹魏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也是陈氏家族建功立业的最辉煌时期。陈氏以名士起家,以儒学兴家,逐渐变成名门大族,重视家学家庭教育,使家族在政治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特征比较明显。通过世家大族之间的联合和相机应变的政治态度,使家族在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复杂条件下顺利地延续下来。但是,因为陈氏家族是一个经济基础并不雄厚的官僚世家,陈氏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它必然成为汉晋王朝政治的附庸,随着皇权的削弱以至覆亡,其赖以寄生的基础也随之动摇以至消失。加上这一时期特殊的历史环境,陈氏家族枝叶凋零,后来虽然也出现了几位成才者,如陈凖、陈戴、陈徽、陈眕等,但他们的作为愈来愈小,到西晋时期的陈氏家族已远非曹魏时期那样,经过东晋废帝年间的政治变乱,家族已开始走向了衰落。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2] [晋]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陈敏.颍川陈氏史略[J].寻根,2003(2).
[4]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
K235
A
1006-5261(2011)04-0104-05
2011-05-06
汤慧玲(1975―),女,湖北孝感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朱占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