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耦合关系

2011-01-12李桂荣魏杏杏

天中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城乡社区农村

李桂荣,魏杏杏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论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耦合关系

李桂荣,魏杏杏

(河南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调整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中小学布局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农村社区建设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促进作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社区建设的支持作用。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顺应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社会背景,与农村社区建设协调进行。

农村社区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耦合关系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具有地域性和价值共同体的双重属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指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将比较分散的农村中小学校和教学点适当集中起来,对区域内中小学网点进行重新布局和规划,以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和规模效益。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耦合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在时序上的互相跟进

(一)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启动与演进

自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即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之后,这一工作时紧时缓,但从未间断。针对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实际情况,国务院于2001年5月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着它的推行,新一轮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有目标、有规划、有步骤地展开。

回顾这10年新一轮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程,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5年)和反思整理阶段(2006年至今)。如表1所示,2000年到2005年,全国小学校数由55.36万所减少到36.62万所,平均每年减少3.76万所,布局调整的速度相当快。但是,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进行,一些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中小学寄宿生比例高、住宿拥挤,城镇班额过大,学校的社会功能减弱等,这些问题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2006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该通知从总体上肯定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的成绩,但用更大篇幅指出了布局调整后所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并指出中小学布局调整要统筹安排,教育部门同当地其他部门统一规划,稳妥实施。自此,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进入理性反思和整理阶段,布局调整的步伐放慢,从2006年到2009年,小学校数平均每年减少2.18万,撤并学校显得更为慎重和理智。

表1 1999年以来全国中小学数量变化情况 所

目前,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农村社区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点,各地撤村并点建设新社区的同时,农村的中小学也将随之调整和重建。在新形势下,一些地方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河南省教育厅2010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下一步的布局调整要力求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

(二) 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和实践推进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提出是农村社会内在变迁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中部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的自然分布状态,各村落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也不尽合理。由于各自然村落社会资源分散和投入不足,更重要的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平台载体,农村现代化的社会基础难以形成。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解决农村经济上落后的状况,而且要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同时统筹城乡社会发展,以城市现代社区文明渗透改造传统农村村落,推动农村社会形态从传统自然村落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是让农村融入现代社会,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重要途径。总的来看,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已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十一五”规划再次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社区制度[2]。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3]35。

2007年,民政部在全国确定304个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启动试点探索工作,现在,全国已有27个县(市、区)通过评估成为示范单位。总体来看,农村社区建设受到了农村居民的广泛欢迎,并逐步在全国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三) 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联动

从2001年开始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同我国城乡社会正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特别是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这一趋势相一致的。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也即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从经济学角度看,经济发展、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村不断衰退而城镇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口会沿着地域的等级链条向上流动[4]。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是实现农村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

而农村社区建设,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缩小城乡差距,使农村人享受同城市人同样生活环境的有力措施。目前,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也呈现出逐渐由自然村落向中心村、中心镇集中的趋势,这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趋势相同。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空壳村将会越来越多,对空壳村合并重组并以此为基础重建农村社区也会成为一种必然。在构建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大环境下,未来的城乡社区一定是缩小了城乡差别的、各具特色的一体化社区,村庄变社区,社区居民自治、物业管理在城乡社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和谐的、学习型的社区。因此,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要顺应农村社区建设这个社会背景,与农村社区建设协调进行。

二、农村社区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作用上的互相支撑

(一) 农村社区建设对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促进作用

1.农村社区建设为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提供了契机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建设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真正缩小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医疗条件、社会保障及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的差距。新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房屋集中建设、村民集中居住,与农村中小学布局追求的小学向中心村集中、初中向乡镇集中、高中向县城集中的目标一致。撤村并点的建设过程,使农村中小学成为农村社区中心的设想正在走向现实。例如,河南省舞钢市是一个县级市,该市于2010年4月发布的《舞钢市2010—2020年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就是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舞钢市城乡一体化与农村中心城镇、中心社区建设规划而制定的。舞钢市在城乡发展规划中制订了《舞钢市中心镇、中心社区设置方案》,对原定的40个中心社区进行整合,确定为“1城4乡镇18个中心社区”,学校布局纳入全市城乡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并随之调整。结合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学龄人口及其变动趋势,并据此更好地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有效解决农村“空心校”和城市“大班额”问题,实现县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

2.农村社区建设为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减少了阻力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没有进行的情况下单纯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村民的抵触情绪比较强烈,主要是因为家长担心孩子上学太远。在土地流转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背景下,对社区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统一规划,村民集中居住以后,教育资源也会相对集中,村庄合并后,学校合并就成为必然。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水到渠成。

3.农村社区建设为中小学布局进一步调整提供了思路

传统农村社区的变迁是一个自发和自然的过程,现在推行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是要实现农村社区由自发变迁到规划变迁的转变。自发变迁是缓慢的、零星的、无序的,规划变迁是整体的、规模化的、序列化的。这种规划变迁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根据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进行中小学布局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教育同农村社会协调发展。

(二)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对社区建设的支持作用

1.有利于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成

发展社区文化教育、促进社区文化形成是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调整中的农村中小学的重要任务。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黄炎培、陶行知、梁漱溟、晏阳初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就开始关注农村教育和农村建设,希望通过教育改造农村,进而达到国家的繁荣富强。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唇齿相依、互相促进,如果把农村中小学建成农村社区中心,学校所具备的优质师资力量及优化重组的教师文化可以为农民文化生活提供重要支撑,学校的运动场、图书馆、多媒体设备等基础设施可以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创造更多的途径和更广阔的空间。农村中小学作为农村社区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汇聚的中心,作为对农民子女进行基础素质训练的中心,作为职业技术、劳动技能培训中心,作为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心,作为农村社区的文体娱乐中心,作为农村社区居民进行政治、伦理教育的中心,将对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起到关键作用。在过去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不少地方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村教育和农村文化的关系,试图将农村中小学搬到乡镇甚至县城,大建寄宿制学校,这不仅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也造成了农村文化的衰败。村落没有了学校,也就失去了村民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农村社区文化的传承就失去了应有的土壤。因此,基于农村学校对农村社区文化的重要影响,新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农村学校的布局随之进行调整。

2.有助于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

目前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生活方式不够健康,文明意识薄弱,卫生习惯普遍较差。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帮助农民打造积极、文明、和谐、健康的生活形态,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这离不开正确的教育引领。农村社区教育具备知识传播、文化娱乐、健康服务、道德教育、人际关系协调等有助于提升农民生活质量的功能。经过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成为农村社区中心,可担当农村社区教育的重任。学校作为特殊的文化机构,既承载文化,又兼具续接乡村文化断点、结织文化网络的能力。学校可以借助民俗文化的链条引导农民“正确理解他们所生产、所传承、所享受、所创造的文明”[5]269。农村中小学校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阵地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通过农、科、教统筹结合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

3.有助于农村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学习型社区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础,而学习型社区的形成,又依赖于成熟的社区教育。同农村社区建设统一规划的农村中小学可以作为社区教育的中心,通过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水平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同社区建设统一规划进行布局的农村中小学校,大都在农村社区中心,远比到城镇学习更容易使村民接受。乡村学校可以采取“一校挂三牌”的教育与管理模式,以完成“普九”教育任务为主,在学生放学或者节假日期间,利用农村学校对村民进行文化普及和技术培训,既能保证农村基础教育,又有助于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浓厚的学习风气一旦形成,农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就不再是空想。

[1] 甘信奎.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及政策推进[J].江汉论坛,2009(2).

[2] 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三次变革[J].理论学刊,2007(11).

[3]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李君玲.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布局调整的后续效果[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5] 钱理群.乡土中国与乡村教育[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Layout Adjust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LI Gui-rong, WEI Xing-x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China)

The adjust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under the the background of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realiz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and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nd layout adjustment of schools is shown i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romote the adjustment of schools and layout adjustment of schools support the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t present the layout adjustment of schools should conform to the social context of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should coordinate with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djustment of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oupling relationship

G444

A

1006-5261(2011)03-0066-03

2011-01-0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BJY002)

李桂荣(1965―),女,河南许昌人,教授,博士。

〔责任编辑 张彦群〕

猜你喜欢

城乡社区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