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首义终成功
2011-01-12刘则永
文/刘则永
武昌首义终成功
文/刘则永
接二连三的武装起义,此起彼伏的民众反抗,天文数字的赔款,让清政府实在是招架不住了。危机四伏的清王朝,不得不重启新政,准备立宪。但这并没有挽救满清的命运。新政中编练的新军成为了革命党的阵地;各省咨议局把立宪派集合了起来,但立宪进程的犹疑、反复,尤其是 “皇族内阁”的成立,又把他们推向了革命派。满清的王座摇摇欲坠,只待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便坍塌崩溃了。
邵力子:在沪创办革命报刊
早期的革命宣传,主要是由海外的革命者开展的。1907年,同盟会会员邵力子和于右任从日本回到上海,开始筹办报纸。4月2日, 《神州日报》问世。该报以宣传革命主张,唤醒国民民主意识,报道革命者英勇事迹,鼓舞民众斗志,揭露清政府腐朽,抨击帝国主义罪恶等内容,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关注,成为当时上海销路最好影响最广的报纸。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黄冈起义以及七女湖起义, 《神州日报》都及时作了报道。报纸还在邵力子等的精心安排下,把革命党人威武不屈、临难不苟的英雄事迹,通过转录他们被审讯时的供词来向世人披露,激发民众的义愤,赞美革命者的志行。 《神州日报》成为那一时期同盟会在东南8省进行革命宣传的重要阵地。1908年5月,由于被火灾殃及,报馆被迫停业。
1909年5月,邵力子等人又在上海创办了 《民呼日报》,于右任任社长,邵力子负责编辑和发行工作。 《民呼日报》实行“大声疾呼、为民请命”的宗旨。因宣传革命思想,这份报纸只出版92天就遭查封。邵力子并不气馁,再接再厉,又于10月13日创办了 《民吁日报》,继续革命宣传。但同样在发行了42天之后,又遭查封。
1910年10月,邵力子与于右任等人又创办了 《民立报》,同样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1911年7月31日,领导长江流域革命活动的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在上海成立, 《民立报》成为其机关报。邵力子积极撰写评论,报道新闻,为革命壮举振臂高呼。10月10日,革命党人武昌首义枪声响起,邵力子闻讯兴奋之极,在11日的 《民立报》上以3号宋体字作标题刊出有关起义专电,最先向上海人民报道了起义消息。 《民立报》还特辟“武昌革命大风暴”等专栏,及时报道全国各省纷纷响应武昌起义的消息。
柳亚子与南社
1906年,柳亚子加入同盟会,后又参加光复会。当时,萍浏醴起义,徐锡鳞、秋瑾领导的皖浙起义等相继失败,革命一度呈现低潮。柳亚子悲愤沉痛,写下许多革命志士传记和悼念烈士诗作,文如 《呜呼吴范二烈士》、《呜呼禹之谟》等,诗如 《咏万
福华义士》、 《吊鉴湖秋女士》等,激励党人继续奋斗。
柳亚子深感诗歌、戏曲等尽是旧思想,缺乏新精神,就与陈去病等创办 《二十世纪大舞台》,其 《发刊词》号召组织 “梨园革命军”, “于全国社会思想之根据地崛起异军,拔赵帜而树汉帜”,以求 “民智大开,河山还我,建独立之阁,撞自由之钟,以演光复旧物、推倒虏朝之壮剧”。1909年,他和陈去病、高旭发起成立南社。社员中几乎囊括了辛亥革命前后主要革命报刊的主持笔政者,实际上组织起了一支以文学为主的革命宣传队伍,通过办刊宣传、诗文创作, “鼓吹人权,排斥专制,唤起人民独立思想,增进人民种族观念”, “掊击清廷,排斥帝制,大声以呼,振启聋聩”。南社被视为 “同盟会的宣传部”。
但懋辛:参与刺杀摄政王载沣
1908年9月,但懋辛接到命令,着手购买军火、组织暗杀团,准备炸死江苏总督端方。他与黄复生、喻培伦等人一路锲而不舍地追踪端方,从汉口到上海,又追到北京。为做掩护,几个人在琉璃厂开了一家 “守真照相馆”,但懋辛在外主持馆务,喻培伦在内制造炸弹。12月,汪精卫也到了北京,他们先计划炸奕劻、载洵、载涛,然而都没有成功,又把目标转向摄政王载沣。1909年2月21日,他们在载沣上朝必经的一座桥下埋设炸药,不料被人发现。汪精卫、黄复生被捕,但懋辛幸免逃脱。
黄花岗起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先后发动了几次武装起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革命道路上的暂时挫折,给了年轻的革命者不小的打击,有的革命者改以暗杀为手段,作为实现革命目的的一条途径。
1910年11月,孙中山在马来亚槟榔屿召开秘密会议,酝酿新的起义计划,黄兴、赵声、胡汉民等人与会。会议决定以广州新军为主干,另选革命党5百人(后增至8百人)组成 “选锋”(敢死队),首先占领广州,然后由黄兴率领一军入湖南,赵声率领一军出江西,谭人凤、焦达峰在长江流域举兵响应,然后会师南京,举行北伐,直捣北京。他们吸取历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在起义发动前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准备,筹款购械、组织联络都有专人负责。为了更好地领导起义,1911年1月,同盟会在香港成立统筹部,以黄兴、赵声为正副部长,下设调度处、储备课、交通课、秘书课、编辑课、出纳课、总务课、调查课,并陆续在广州设立秘密据点。统筹部成立后,各课分别派人进入广州开始活动。4月8日,广东省城内外及各省革命力量大体联络就绪。统筹部决定发难日期定在4月13日,分10路进攻,黄兴为总司令,赵声为副。 “选锋”之外,加设放火委员,预备临时放火,扰乱清军军心。
但是,就在统筹部开会这一天,发生了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的意外事件,广州戒严。加上美洲的款项和由日本购买的军械也未到,因此,发难日期不得不推迟。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5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当时,广州革命党人已决定于26日举义。因日本、安南方面的枪械稍迟方能运到,而准备响应起义的新军第二标又有5月3日即将退伍的消息,这就使起义陷于既不能速发,又不能拖延的困难境地。黄兴等人临时决定起义延缓一日,定在4月27日 (三月二十九日),将原定10路进军计划改为4路。但胡毅生、陈炯明等认为清军已有防范,提议改期。姚雨平反对改期,但要求发枪500枝以上。黄兴在喻培伦、林文等人支持下,最终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按期发难。
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 “选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吹响海螺,直扑督署。在混战中,黄兴被打断手指,却以断指继续射击。但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起义失败后,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 “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
民革前辈熊克武、但懋辛、黄一欧 (黄兴长子)等人,都参加了这次震惊中外的起义。
保路运动风起云涌
1911年春,清王朝搬弄立宪骗局,成立所谓 “责任内阁”。这个皇族内阁一出场,就在5月9日颁发 “上谕”,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各省原已准交商办的铁路干线,一律 “收归国有”。5月,清政府把湖北、湖南、广东3省人民在1905年收回路权运动中从外国赎回的粤汉铁路和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又重新出卖给帝国主义。它不仅侵害了广大人民,特别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且威胁着中华民族的生存。因此,清政府的这种卖国政策,激起了各阶层人民的愤慨。相关的湖南、湖北、广东、四川4省大举展开了保路斗争。其中,尤以四川的声势最为浩大。6月17日,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召开铁路股东代表大会,宣布成立 “保路同志会”,推举谘议局议长、立宪派人士蒲殿俊为会长,副议长罗纶为副会长。全川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于保路运动之中,保路同志会的会员不到10天就发展到10万人。
清政府对保路运动采取严厉的高压政策,责令各省官吏对参加保路运动的人 “严行惩办”;各省派到北京请愿的代表,也被“押解回籍”。清政府的高压政策,加剧了人民的仇恨情绪,从和平保路转向了武装斗争。9月7日,新任四川总督赵尔丰诱捕蒲殿俊、罗纶以及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消息传开,数万群众前来请愿,要求放人。赵尔丰竟下令军警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当场打死30多人。当晚,曹笃和朱国琛等人裁截数百块木板,上写 “赵尔丰先捕蒲、罗,后剿四川,各地同志速起自保自救”字样,然后将木板涂上桐油,投入江中,顺流而下,这些被人称为 “水电报”的木板把消息传遍川南、川东,推动了各地群众揭竿而起。
9月25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等宣布荣县独立,这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最先建立的革命政权,成为成都东南反清武装斗争的中心。很快,川东地区、西昌地区的彝族和川西北的藏族与羌族群众,也都加入同志军的行列。到10月上旬,同志军起义的烽火已燃遍了四川全省。清政府获知成都被围和四川各地同志军起义的消息后,吓得手忙脚乱,急忙调派端方从湖北带新军日夜兼程入川 (端方带兵到四川资州时被新军擒获斩首),并命令曾担任四川总督的岑春煊前往四川,会同赵尔丰办理剿抚事宜,还从湖南、广东、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派兵前往四川增援。湖北新军被调入川,造成了武汉空虚,给武汉革命党人发动起义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熊秉坤:武昌起义第一枪
熊秉坤是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 (属第八镇31标)中的共进会总代表。在他的领导下,武昌首义之前,营中的革命党成员已达2百多人,几占全营人数的一半。作为工程八营中革命党人的总代表,他还在新军的其他营盘间不断往来联络革命党人,讨论发动武装起义的组织和方法,并且极力鼓动革命党人尽量多地掌握实际的兵权,尽量多地团结士兵和士官,扩大革命力量。
新军中的革命党人经过数次讨论酝酿,并上报时在上海的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决定即在辛亥年适时随机发动起义。1911年10月9日,共进社领导人孙武在汉口法租界宝善里14号机关装配炸弹,不慎爆炸受伤。法国巡捕闻声赶至,把准备起义所用的炸药、旗帜、符号、文告、印信全部抄走,起义计划暴露。湖广总督瑞澂下令紧闭城门,大事搜捕。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
10日上午,熊秉坤得知起义事泄后,与同志们约商,于当日下午3时下操后趁机起事。中午,天下起了大雨,正当他轮值守卫,于是熊秉坤私取营中通行的腰牌,前往武昌城内约出第29标、30标的党人同志蔡济民、王文锦、方维等,议定利用工程八营管辖并就近军械所,可以迅速得到枪械弹药补充的优势,由八营首先动作,熊秉坤鸣3声枪响为起义信号,其他各标及炮营相继响应。
李西屏:枪逼黎元洪就职
熊秉坤率众发难后,李西屏率领武昌测绘学堂的学生勇敢投入了战斗。起义后,各队人马急需要整合统一指挥,才能分路向纵深发展。李西屏与工程八营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熊秉坤等商议,找一位军阶较高的官佐担任临时总指挥,以号令各路革命力量投入战斗。正在此时,工程八营的士兵刚好把黎元洪带到。李西屏等人与黎元洪一起来到谘议局,这时,立宪党人汤化龙也已被请到谘议局,经会议协商,双方公推黎元洪为新成立军政府都督。黎元洪却一再推而不就,且终日不语。军政府要发布公告以出榜安民,这要黎元洪以都督名义署名,他仍是瑟瑟嗫嚅 “莫害我,莫害我”,拒不签署。李西屏再也按耐不住,手握长枪逼向黎,怒斥: “汝腼颜事仇,官致统领,岂大汉黄帝子孙耶?罪不容死,今不汝罪,举为都督,反拒绝之,岂非生成奴性……余杀汝,另举贤能!”说罢就举起枪,但被旁边的同志劝阻。此时,黎元洪仍是畏缩不前,李西屏索性拿起毛笔,即在安民告示署名处写一 “黎”字,对黎元洪说: “我代签了,看你还能赖掉不成!”
但事又多变,工程八营下午的操练临时取消了,他们只好又把时间推到当晚7时,还以3声枪响为号,同时动作。是晚,后队二排排长陶启胜在巡查中发现党人士兵金兆龙竟然荷枪实弹,就厉声责问并欲动手抓捕。金兆龙情急掉转枪托猛击陶启胜头部,陶负伤向门外逃跑。这时,恰好熊秉坤巡视到此,他果断开枪击中陶腹部。他的枪声引起全营惊动,革命党人纷纷冲出营房,投入战斗。首义自此而起!
其后,熊秉坤还参与指挥了进攻湖广总督府衙的战斗。他不仅仅率他的团队打响了 “第一枪”, 更是武昌首义的战斗中坚。武昌首义的成功,如同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腐朽昏庸的大清王朝自此轰然倒塌。
(责编 张海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