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N+V+得 +A”句式的习得过程考察——基于 100万字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分析①
2011-01-11邓小宁
邓小宁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汉语“N+V+得 +A”句式的习得过程考察
——基于 100万字中介语语料库的统计分析①
邓小宁
(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275)
习得;萌芽期;繁盛期;高原期
通过考察 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库中“N+V+得 +A”句,发现韩国、印尼、越南、日本四国学习者习得这一句式均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初级二阶段是萌芽期,这一时期该句式的功能较单一;中级一阶段是繁盛期,表达功能开始多样化,但该阶段也是学习者偏误率较高的时期;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是高原期。四国学习者在习得“N+V+得 +A”句时的表现各有不同,但差异并不明显。了解不同母语背景学习者各个时期的特点,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同时也为对外汉语教材和大纲的编写提供一定的参考。
1.引言
汉语 “N+V+得 +A”(如 “说得很好”)是 “得”字情态补语②此类补语的名称语法学界不太统一。有称之为 “程度补语”的,如李临定 (1963)等;有称之为 “状态补语”的,如朱德熙 (1982)等;有称之为“结果补语”的,如王还 (1979);有称之为 “情态补语”的,如刘月华(2001)等。此外,还有细分为几种的,在此不一一细说。本文认为“情态补语”这一名称更能概括该类句式补语的语义,因此采用“情态补语”的说法。句 (以下简称 “得”字句)中的一种句式。特点是:N与 V构成施事 /受事 /与事 /当事与动作的关系;V或是不及物动词,或是不出现受事的及物动词;补语A以形容词为中心,对动作或动作的结果进行描写、评价或判断 (刘月华等,2001:596-597)。
前人对“得”字句的习得研究比较少。最早的是李大忠的《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1996:212-216),该文从偏误分析的角度考察了该句式的习得情况。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学位论文,仅发现相关论文约 10篇,绝大多数都是考察“得”字句的总体习得情况的,且多是分析偏误,未发现专门考察“N+V+得 +A”句式习得情况的相关研究。
本文利用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留学生 100万字的中介语语料,详尽考察韩国、印尼、越南、日本四种母语背景 (合称“四国”)学习者“N+V+得 +A”句式的习得过程。之所以将四国学习者作为考察对象,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1)语料都比较多,四国学习者的语料占所有学习者该句式总数的 75.3%;2)四种语言都和汉语没有亲属关系。我们感兴趣的是:语系不同的学习者习得“N+V+得 +A”句有何共同特点。本文主要关注四国学习者该句式的发展过程、特点。本研究可以为教材、语法大纲编写者提供参考,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率。
2.“N+V+得 +A”句式的习得
2.1 四国学习者中介语料的统计
从 100万字的语料库中共得到四国学习者 80.8万字语料,再穷尽性地搜索出 528个“N+V+得+A”句,将四国学习者的语料按照其学习时长分为 5个等级,每学期一个等级 (第一学期学生未能成段表达,书面语料很少,有的未教授“得”字句,故不考察)。5个等级为:初级二 (大致相当于全日制第二学期,以下类推)、中级一、中级二、高级一、高级二。我们统计了各等级的语料字数、用例数、偏误句数和偏误率,并做了卡方检验,制成表1①表中“卡方检验”栏有字符底纹的表示卡方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无底纹的表示不存在显著差异。下同。。从表1可知,四国中介语语料字数在同一等级的分布卡方检验结果均无显著差异。
表1:四国学习者各等级的语料分布、用例数、偏误句数及偏误率统计表
我们还统计了四国中介语“N+V+得 +A”句式在 5个等级中出现的下位句式①下位句式指补语 A的不同表现形式。a式指 A为 “ (简单修饰语 +)性质形容词”(我吃得很饱);b式指 A为形容词性短语 (我吃得又饱又好);c式指 A为形补短语 (我吃得饱极了);d式指 A为形容词重叠式 (我吃得饱饱的)。由于 a式是基本形式,是学习者最先接触的最简单的句式,其使用频次不能反映出习得的发展变化,故不作统计。及不同句法功能的用例个数,并作了卡方检验,制成表2。
表2:四国中介语各等级“N+V+得 +A”的下位句式及不同句法功能用例统计表
此外,我们还把四国中介语各等级用于未然或将来以及用于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的句数统计出来②因用于过去和现在时以及用于陈述句都是该句式的基本形式,其使用频次不能反映习得的发展变化,故未作统计;又因篇幅所限,未将时态和句型分列。,并做了卡方检验,制成表3:
表3:四国中介语各等级“N+V+得 +A”句不同语法环境用例统计表
2.2 四国学习者的习得发展情况
根据学习者“N+V+得 +A”句式的习得发展特点,我们将其习得过程分为萌芽期、繁盛期、高原期。分期的界定标准是:下位句式的复杂度、“得”前动词和A前修饰语的类化程度、功能的丰富性、语法环境的多样性等。
2.2.1 萌芽期
根据对 4部大纲和 6部教材①本文考察的对外汉语语法大纲有:a.《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 (王还,1995),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b.《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6),高等教育出版社。c.《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杨寄洲,199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d.《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 (长期进修)》(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考察的教材有:a.《实用汉语课本》(刘珣、邓恩明、刘社会,1986),商务印书馆。b.《汉语教程》(杨寄洲,1999),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c.《初级汉语课本》(鲁健骥,2003),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d.《现代汉语教程-读写课本》(李德津、李更新,2003),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e.《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2003),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f.《博雅汉语》(李晓琪,2004),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考察,这一句式通常安排在初级一后半段或初级二上半段教授。可据笔者观察,初级一阶段即使学了这一句式,学习者也不知道何时该用。到了初级二阶段,他们逐渐了解到这一句式的语用功能,词汇、句法学习的积累使这一表达成为可能,习得的萌芽期才出现。其习得特点表现为:
特点一:“得”前动词类化程度低。
“得”前动词有 “走、长 5①此处数字表示该词出现的频次,出现 1次的不标数字。下同。、学 3、炒、跑 3、画、工作、唱、上课”等。根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 (长期进修)》(以下简称 “大纲”) (2002)的等级标准,除了 “长、炒”是中级词汇外,其余都是最常用的动词。初级二学习者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未能尝试把该句式用于多种语境之中,说明学习者未能类化“得”前动词。
特点二:下位句式单一。
只有一种下位句式:a:N+V+得 +A1(性质形容词)。
此阶段出现的都是 a式。A1除了 4例是光杆形容词补语外,“很 +性质形容词”组合的最多,有 7例,另有 “挺、极、非常 +性质形容词”各 1例。“否定副词 +性质形容词”组合只有 2例,还有 1例是 “否定副词 +程度副词 +性质形容词”组合。
特点三:表达功能和语法环境单一。
“V+得 +A”结构都是作整个句子的谓语部分;“N+V+得 +A”都用于陈述句;时体方面,大部分都用于经常时,只有 2句用于过去时。在我们所考察的教科书和教学大纲中,都未提及该句式可用于未然或将来,一般都说该句式用于表示过去或经常发生的事情。这是因为本族人用于未然或将来的也比较少。我们认为,教科书的注释语应稍作修改,可注释为:该句式多用于表示过去或经常发生的事情。然后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比如中级阶段,在课文或练习中出现一些用于未然或将来的句子,慢慢渗透,培养语感。
特点四:“N+V+得 +A”句子产出量少,偏误率低。
从表1可知,四国学习者此阶段产出量都很少,尤其是越南和日本学习者,而且自发使用的都不多,大多是老师指定使用的,如给出语境的填空题或用所给词语完成句子,学生只需要知道该句式的结构而不知道它的语用环境也可填对。韩、越、日三国偏误率均为 0,印尼学习者偏误率虽有14.3%,但实际上只有 1个偏误句,因此总体偏误率都很低,卡方检验四国偏误句数无显著差异。
偏误率低的另一原因是由于补语结构较单一,都是单个形容词或只是形容词前加上程度副词或否定副词。结构上的偏误句只有 1例:
(1)*不要像小学一样,学得很懒散,上课得不很认真。(初级二,印尼)
学习者把“上课”当成普通动词了,这类动宾式离合词是不能直接构成“V得A”的。
初级二的 17个用例中还有 1句严格来说也可以算作隐性偏误 (周小兵等,2007:36):
(2)?我们一家人很喜欢唱歌。我姐姐都唱得好听。(初级二,印尼)
例 (2)在单句层面上是正确的,在语篇当中就显得很不自然,补语A前缺少副词,不符合本族人的表达习惯,应在补语前添加完句成分“很”。初级教学中我们应该强调光杆形容词充当补语时前面要有副词,避免产出类似例 (2)的句子。
2.2.2 繁盛期
中级一阶段是“N+V+得 +A”句式习得的繁盛期。其特点表现在:
特点一:“得”前动词和A1的修饰语类化程度高。
“得”前除了大纲中的最常用动词外,还开始出现较多的非最常用动词,如:次常用词“进步、堵、捆、发展、擦”,中级词 “砍、上涨”,高级词 “扮、上升、蔓延、流浪”等。A1的修饰语类型也更丰富,除了初级二阶段出现过的副词以外,还有 “更、特别、真、好、也、还、有点儿”等,另外还出现代词“这么、那么”。“得”前动词和A1的修饰语类化程度均高于初级二阶段。
特点二:下位句式丰富。
从表2可知,此阶段比萌芽期多了 3种下位句式:
b:N+V+得 +A2(形容词性短语 )
(3)雨下得越来越大,再加上被开走的车弄脏了。(中级一,韩)
c:N+V+得 +A3(形补短语)
(4)真想和时间说:“你走得快一点好吗?……”(中级一,印尼)
d:N+V+得 +A4(形容词重叠式)
(5)我们打算……利用这段珍贵的时间,玩得开开心心。(中级一,印尼)
b式的 A2有 “越……越……、又……又……、……而……、跟……一样……”等。c式的 A3有“形 +极了、形 +一点、形 +得很”等。d式的A4有“壮壮的、开开心心、慢慢的、高高兴兴”等。越南学习者 3种下位句式均无产出,说明其在下位句式的发展滞后于其他三国学习者,原因可能是回避使用新句式,因此此阶段其偏误率为 0。
特点三:表达功能和语法环境多样。
从表2、表3可知,中级一阶段 “N+V+得 +A”句式开始用于多种环境之中。
[1]时体的发展
这一阶段开始出现用于未然或将来的句子了。如:
(6)?我希望你过得好!(中级一,韩)
(7)?一定要加倍努力学,希望会学得好。(中级一,印尼)
上面两例要在补语后加上“一些、一点”等才自然。从该句式的 9个用例中发现,有的学习者未能掌握这些细小的语法规则,于是生成上述不太自然的句子。这至少说明学习者知道该句式可用于未然或将来,这也是语言发展的一种表现。
[2]语法环境的丰富性
这一阶段的述补结构 “V+得 +A”除了用作句子的谓语外,还开始出现作宾语的 8例、定语 2例,说明 “N+V+得 +A”出现的语法环境更为丰富。
[3]表达功能的多样化
除多数用于陈述句外,也开始用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表达功能更为多样、齐全。如:
(8)不要吃得太多,小心发胖。(中级一,越)
(9)为什么房价上涨得这么快?(中级一,韩)
(10)时间过得真快!(中级一,韩)
日本学习者没有“ (N)+V+得 +A”用作宾语和定语的用例,也没有用于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的用例,有可能说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习得滞后于其他三国学习者。
特点四:正确率下降,偏误类型较多。
正是由于学习者开始做很多新的尝试,正确率比起初级二阶段反倒下降了。偏误除了类似例(2)光杆形容词补语外,增加了以下几种类型:
[1]述补搭配不当,如:
(11)*张国荣和巩俐演得厉害。(中级一,日)
(12)*我这次学期上了中级班,比以前学得更难。(中级一,韩)
例 (11)的 “厉害”语义指向 “张国荣和巩俐”,但并非通过 “演”这个动作达到的状态,不能使用 “得”字句。例 (12)的 “难”并非由 “学”引起的,不能作 “学”的补语。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告诉学习者动作和补语之间的关系,即补语所表示的结果状态是由动作行为引起的,偏误率也许就会降低一些。遗憾的是现有的教科书和大纲都未提及。
[2]形容词重叠形式前误加程度副词,如:
(13)*他个子比较高,长得很壮壮的,…… (中级一,韩)
(14)*他们两个谈得很高高兴兴。没感到他喝醉了。(中级一,印尼)
也许由于初级阶段过分强调补语前必须有副词做完句成分,学习者把这一规则泛化到了形容词重叠形式前。因此,我们在教授形容词重叠形式时一定要强调它不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3]谓语动词误用了带书面语色彩的双音节动词或者带补语的述补结构,如:
(15)*一边吃饭、喝酒,一边聊天,度过得非常快乐。(中级一,日)
(16)*因为卖出得很多,所以我们很高兴。(中级一,印尼)
李临定 (1963)指出,汉语 “得”字句的动词以单音节居多,且富于口语性。像 “度过”这样的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语是不适宜进入“得”字句的,尤其是它有另一个意思相同的口语词 “过”,“得”字句的动词更是优先选择口语词。例 (16)的“得”前动词误带了结果补语“出”。
[4]“得”与 “了、着”混用,如:
(17)*我们玩得很久,不知不觉天有点黑了。(中级一,韩)
(18)*他朋友穿得漂亮的结婚礼服。(中级一,日)
“得”字句通常是对过去发生的或经常发生的动作行为的一种说明,与 “了”、“着”的语法意义有交叉,学习者未能把他们离析出来。
此阶段 [1]类偏误占的比例最大,共有 15例,占该阶段 29个偏误句的 51.7%;[2]、[3]类各 2例,各占 6.9%;[4]类 3例,占 10.3%。
我们对四国学习者产出的各类偏误句数都做了卡方检验,得出的 p值均大于 0.05,表明四国之间各类偏误数量无显著性差异。
尽管此阶段出现的偏误类型较多,而且较之初级二阶段的平均偏误率上升了将近 10%,但这是由于二语学习者在尝试使用新句式或把句式扩展到新的语法环境中时不可避免的,这反倒说明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运用母语或所掌握的二语来创造性地使用二语,它是学习者语言发展的象征 (黄冰,2004:26)。
通过卡方检验,这一阶段四国学习者表现出有显著差异的是 b式 (A为形容词性短语)和用于感叹句时,这种差异主要是产出数。b式越南和日本学习者产出量为 0,与印尼的差异最大,有可能说明越南和日本学习者更喜欢用别的结构代替 b式。在语料中我们发现以下句子:
(19)?时间竟然过得很快,好像飞似的。(中级一,越)
(20)?几年以后,桃太朗长得健壮,他们住在村的旁边有一个岛。(中级一,日)
以上两例如果分别改成“时间竟然过得飞快/像飞一样快”、“几年以后,桃太郎长得越来越健壮了,……”(即 b式)就更简洁或更符合当时的语境。
此阶段的感叹句都是 “时间 /日子过得真 /这么 /多么快!”,说明学习者把该句当成一个语块记住了,并不一定真正习得了感叹句。韩国学习者产出最多,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中级一阶段学习者开始从单一的补语形式走向多元形式,无论是从句式类型、数量发展的迅猛态势,还是从语义、句法、表达功能的多样方面看,此阶段都是“N+V+得 +A”习得的繁盛期。
2.2.3 高原期
高原期指学习者在学习初期能力曲线直线上升,到了某一阶段停滞不前,在能力曲线上呈现近于平坦甚至下降趋势的现象 (朱曼殊,1990:47)。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 “N+V+得 +A”的习得便表现出高原期的特点。
特点一:“得”前动词和A的修饰语与繁盛期相比没有显著发展。
“得”前动词大部分都是大纲中的初级最常用或次常用词,中级词只有 “炒 3、长 80、争论、逗、堵塞”,高级词只有 “见识、闪耀”。“长”出现了 80次之多,估计和写作文体或题材有关,因为语料中几乎每个阶段都有记人的记叙文;此外,中级二语料中很多都是成语故事 “拔苗助长”,所以类似“秧苗长得太慢”的句子不少。A的修饰语除了之前出现过的副词以外,只有“满、偏”两个是新的。
特点二:下位句式发展缓慢,使用率不及本族语者。
下位句式到此阶段没有明显的进步,产出量不多,而且其复杂度也基本没变。
为了对比此阶段的二语者和本族人的差距,我们从本族语料中随机选出与此阶段四国学习者产出的 “N+V+得 +A”句等量的 322个句子①本族语语料来自王朔的《顽主》、《动物凶猛》、《过把瘾就死》、《空中小姐》、《谁比谁傻多少》、《浮出海面》、《橡皮人》和老舍的《无名高地有了名》、《正红旗下》、《茶馆》、《龙须沟》等。,将其下位句式以及 “N+V+得 +A”的不同句法功能、在各种语法环境出现的句数统计出来制成表4:
表4:高原期和本族语各下位句式、句法功能、句型用例统计表
二语者此阶段的下位句式的使用不太理想 (参看表2),而和本族语者比较起来更是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 d式 (参看表4)。
特点三:不同句法功能及语法环境用例数接近本族语。
作宾语的用例远多于本族语者 (见表4)。仔细观察语料发现,很多作文题材都来自 “拔苗助长”的故事,所以类似“他嫌/觉得秧苗长得太慢”这样的句子就有 14句之多,还有好几句是 “我觉得”后带宾语 “N+V+得 +A”的,说明其用例多于本族语者的原因是同班和同级学生相同的写作题材所致。
作定语的用例二语者比本族语者少得多,有可能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习者未习得此用法。
二语者用于未然或将来的例子接近本族语者,但是偏误较多。用于疑问、祈使、感叹的用例数和本族语者差别也不大,只是本族语者有 3例反问句,而二语者语料中未发现该类用例。作主语的用例在本族语语料中未发现,二语者反倒有 5例,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特点四:偏误率与繁盛期相比无显著变化。
此阶段偏误率并没有明显下降,高级一阶段稍降了些,但高级二阶段却又反弹了,不过平均正确率仍保持在 80%以上。
中级二阶段四国卡方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是用于疑问句和作宾语时,越南和日本学习者没有产出疑问句,韩国学习者产出最多;而作宾语的是印尼学习者产出最多,与其余三国差异明显。
高级一阶段四国卡方检验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的是祈使句和作主语时,祈使句印尼和日本学习者无产出,越南学习者产出较多;作主语的句子都是韩国学习者产出的。
高级二阶段各类下位句式和各种功能句产出都很少,甚至很多为 0,几乎回落到初级二阶段的状态,说明该语言点尚未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兴奋期过去了,不再会集中使用该句式了。
与繁盛期相比,中级二到高级二阶段各下位句式及各种功能句的发展反倒显得缓慢,进步不明显,甚至有回落的迹象,正确率与本族语者相比也还有距离,因此可以说该句式的习得步入了高原期。
3.余论
综观初级二到高级二 5个阶段的习得情况,“ (N)+V+得 +A”在中介语中充当的句子成分主要是谓语,其次是宾语、定语、主语,没有发现作状语的用例。高级阶段应适当加强对学习者“ (N)+V+得 +A”结构作状语的训练,可以在课文、练习中多处出现该句式,使学习者自然习得,不需要作为一个语言点专门训练。
四国学习者在各阶段各下位句式以及各种功能发展的差异不太明显。b式越南、日本学习者滞后于韩国、印尼学习者,高级一才发展起来。中级二阶段韩国学习者疑问句发展较好,作宾语的印尼发展较好。作主语的四国发展均不理想,韩国到了高级一才稍好一些。
本研究表明语言习得共性是主要的,某些句式和表达法四国学习者虽然存在一些差异,但并不十分显著。这些差异有可能是母语迁移造成的,由于篇幅限制,本文暂未深究。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写) 2002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黄 冰 2004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大忠 1996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李临定 1963 《带 “得”字的补语句》,《中国语文》第 5期。
刘月华 潘文娱 故 韡 2001 《实用现代汉语语法》(修订版),商务印书馆。
王 还 1979 《汉语结果补语的一些特点》,《语言教学与研究》第 2期。
周小兵 朱其智 邓小宁 2007 《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朱德熙 1982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曼殊 (主编) 1990 《心理语言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Research on the Acquisition of“N+V+de(得) +A” -Sentence:Statistics Analysis Based on a One-million-words Interlanguage Corpus
Deng Xiaoning
(School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275,China)
acquisition;Germination Period;Blooming Period;Plateau Period
By reviewing the sentenceswith the pattern of“N+V+de(得 ) +A”in the one-million-words interlanguage corpus,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learners from Korea,Indonesia,Vietnam and Japan would undergo three periods in the process of acquisition for this pattern.Those in Elementary II are in the Germination Period,in which the function of the pattern is s imple.Then theywould step into the Blooming Period in Intermediate I,in which this pattern functions in various ways but with more errors.The learners enjoy the Plateau Period from Intermediate II to Advanced II.The behaviors of the learners from these four countries are various but notobvious.By understanding the characteristicsof learnerswith differentmother tongues,teachers have a clearer focus in teaching,and will refer it in the compilation of textbooks and general outline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H146;H195.3
A
1674-8174(2011)02-0030-09
2010-11-10
邓小宁 (1964-),女,广东人,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对外汉语教学及二语习得。
① 感谢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周小兵教授及《华文教学与研究》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陈琳博士为本文数据统计提供的帮助!
【责任编辑 蔡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