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谁冒死收葬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2011-01-09夏和顺

人民周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高剑父黄花岗善堂

◎夏和顺

是谁冒死收葬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夏和顺

1911年,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三·二九”起义失败,有一位同盟会会员冒着生命危险,将72位烈士的遗体收殓后葬于黄花岗。他就是潘达微。

受孙中山影响参加革命

潘达微(1880~1929),原名潘虹,字心微,后改达微,广东番禺(今广州市)人,出身官绅之家。其父潘文卿是清末武官,辞官回乡后,曾参与创办广州广仁善堂。潘达微在兄弟姐妹7人中排行第五,他少时勤奋读书,十五六岁时便能模仿古诗作画。

潘达微自幼多病,因求医认识孙中山,并成为知交,深受其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立志救国。不久,他参加兴中会,并利用父亲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关系,以美术活动为掩护,宣传革命,与革命派人士密切联络。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孙中山嘱托潘达微创办刊物,鼓吹革命。潘达微遂以赞育善社的名义,筹款数千元,和陈垣、高剑父、陈树人等人在广州创办石印《拒约画报》(后改名《时事画报》),明确提出“以革命思想入画”的口号。画报虽然出版约一年后被当局查禁,但仍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影响。

1907年,同盟会在广州成立支会,高剑父、潘达微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潘达微还与高剑父、陈树人共同创办陶瓷工厂,并在广州河南漱珠桥开设“陈巨裱画店”。这些厂、店和潘达微的家成了革命党人联络的据点,是策动广州庚戌新军起义的机关之一。

1908年,潘达微与陈树人、邓慕韩等人在广州创办《平民报》,这是同盟会在广州的机关报。他还兼任《七十二行商报》笔政,经常撰文抨击时弊,揭露清朝统治的黑暗。

四处奔波收葬烈士遗骸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革命党人在广州起义,潘达微和高剑父等人利用培淑女校作为转运储存武器弹药的场所,支持革命。义军奋战一夜,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次日,殉难烈士遗骸被堆放在咨议局门前空地上,惨不忍睹。当时,南海、番禺两县知事相议,拟埋葬于大东门外的臭岗。臭岗是一个专埋死刑犯的地方,往往草草掩埋刑人尸骨,臭气熏天。

潘达微闻讯后挺身而出,冒着清政府还在到处搜捕革命党人的危险,以《平民报》记者身份,跑到广仁善堂,对善董们说:“诸义士为国捐躯,纯为国民谋幸福……如此藁葬,心奚能安?且慈善事业不计谁是谁非,施棺施地,应为义所安。”善董们都被潘达微所言感动,点头称是。潘达微建议择地安葬,但大家面有难色。

潘达微想起了好友江孔殷。江孔殷与潘达微是世交,当时正担任两广清乡督办,在地方上很有势力和影响。当潘达微找到江孔殷,向他提出择地安葬烈士时,江孔殷立即明确表示:“请转告各善董,此事余可力任,纵有不测,愿负全责!”尽管江孔殷当时接到命令加紧搜捕革命党人,但他却表面应付,暗地里支持潘达微。

在江孔殷鼎力支持下,潘达微和各位善董四出找寻葬地。广仁善堂善董徐树棠表示,愿意献出沙河马路旁的红花岗作为葬地,并承担棺殓营葬等事。

翌日,潘达微来到咨议局前的尸场,用药丸塞住鼻孔,辟除臭气,协同100多名忤工从上午11时一直忙到下午4时,总共殓葬了72位死难烈士。

酷爱菊花命名黄花岗

葬殓七十二烈士,潘达微本不愿张扬,但康有为弟子徐君勉所办《国事报》披露了此事。这样,潘达微便不得不公开事实真相,他在《平民报》发表了《咨议局前新鬼录,黄花岗上党人碑》一文,坦承收葬烈士遗骸是自己所为。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潘达微将“不够浑厚的‘红’字改成‘黄’字”,“红花岗”从此变成“黄花岗”。据介绍,潘达微平日酷爱菊花,曾以古人“菊残犹有傲霜枝”诗句自勉。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潘达微先生首先提出公祭黄花岗烈士。在他的倡导下,1912年5月15日,从南京回到广州的孙中山先生,率领各界人士至黄花岗祭悼,亲自主祭并致祭文。

1913年,潘达微被执政的龙济光等通缉,逃离广州,但他念念不忘黄花岗烈士,令其子女身着白袍、骑白马,披着写有“黄花岗之子”、“黄花岗之女”字样的绶带前来祭拜。

1929年8月27日,潘达微病逝于香港寓所,终年48岁。1951年8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将潘达微骸骨移葬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北侧。

摘自《百姓生活》2011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高剑父黄花岗善堂
浩气长存黄花岗
浅谈高剑父的现代绘画观
高剑父的“折衷”美术教育历程
黄花岗起义张朝烈士史事考
澳门美术研究综述
春睡梦先觉——纪念高剑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
潮汕善堂的民间信仰、慈善事业与信仰经济——以汕头市XY善堂三元运作模式为例
孙中山军事思想的演变历程——以黄花岗起义纪念为中心
技术精湛口碑好 德善堂为百姓健康造福
潮汕民间善堂组织的历史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