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2011-01-06

皖西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书院学报研究

陈 潘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82)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陈 潘

(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陕西咸阳 712082)

中国书院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总结近三十年中国的书院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范围全面等特点。从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书院发展史、各地区书院发展史、书院发展中的杰出人物、书院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去尽力回顾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的概况。

书院;书院研究;三十年

最早对书院进行系统研究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王夫之。他在其文集《船山遗书》卷三《宋论》中有一篇名曰《书院》,专门论述了书院兴起的历史原因和作用。1923年胡适在《书院制史略》中对古代书院的历史功绩做出了积极中肯的评价。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对古代书院的深刻而独到的论述以及湖南自修大学的教育实践,对今天的书院史研究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发表的论文超过70篇[1]。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书院教育的研究再一次进入井喷期。表1《2003-2010年书院研究论文统计表》仅仅从最近几年的部分研究成果上看,可以说是成果显著。

表1 2003-2010年书院研究论文统计表

总结来看,研究成果主要包括:

一、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

《中国书院史资料》[2]共上、中、下三册,分为书院的兴起、书院制度的确立、书院的推广与官学化、书院制度的再度辉煌、书院的普及、书院制度的近代化进程、书院制度的影响等七章,另有附录的《〈四库全书·集部〉书院文献篇目索引》和《〈四部丛刊·集部〉书院文献篇目索引》。

《中国历代书院志》[3]共16册,共收录历代书院志115篇,657卷,是研究历代书院发展的重要资料。

《中国书院辞典》[4]共收词条3683条。其中书院类1565条,人物类1083条,文献类598条,制度及其它类437条。其中极具价值的是附录的书院名录,收集了从唐代到清代千余年间全国各地有史料可查考的7300余所书院的名录,依据今天的地名,按省、市、县分别列举,一目了然。

二、关于书院发展及制度的研究

邓洪波的《中国书院史》[5]以时间为线索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书院的发展脉络,着重分析了每个时期书院发展的特色与成就,还特别提到了书院制度的移植,即对东洋的日本、南洋的新加坡、西洋诸国以及在华教会学校的影响,观点新颖,引人深思。书中有图16幅,表45张,直观地介绍了中国书院的发展历程。这是目前对中国书院发展史进行系统研究的代表性著作。

王炳照的《中国古代书院》[6]是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之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书院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色。郭齐家的《中国古代的学校和书院》[7]介绍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人才选拔以及任用方面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各地区书院发展史是目前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山东书院史话》[8]、《泉州古代书院》[9]、《白鹿洞书院史略》[10]、《白鹭洲书院史话》[11]、《奉新古代书院》[12]、《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13]、《江西古代书院研究》[14]、《河南书院教育史》[15]等专著分别介绍了上述各地书院发展的概况或影响。陈业强的《广西书院研究》[16]、刘卫东的《论南阳书院教育及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17]、张雷生的《书院教育对河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18]、李庭辉的《思茅明清书院研究》[19]、蒋素芝的《康雍乾时期台湾书院教育探究》[20]等论文对上述各地区书院的发展也有涉及。近些年来,不少的博士、硕士毕业论文也涉及了这个问题(表2)。

对于书院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物的研究。在书院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物,他们的教育思想和对书院建设的贡献,是书院研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表2 关于地区书院发展史的博士、硕士毕业论文统计表

1976年,台湾学者苏云峰发表的《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一文,首次将历史人物的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书院发展史上人物研究之先河。《程颢与大程书院》[21]、《朱熹与白鹿洞书院》[21]、《张之洞与广雅书院》[23]等专著分别介绍了程颢、朱熹、张之洞等人与相关书院的关系以及所做出的贡献。

徐伟《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研究》[24]从朱熹在闽北地区书院的修复、创设谈起,写到朱熹在教学对象上实行“门户开放”、教学方法上采用“问难论辩”、师生关系上推崇“尊师爱生”,所以闽北书院在教书育人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李劲松《北宋书院考》[25]一文中第三、四章,分别介绍了“宋初六先生”(戚同文、范仲淹、李觏、胡瑗、孙复、石介)、周敦颐、程颐、程颢等人对北宋书院发展做出的积极探索。

论文方面,杨布生的《陆九渊与书院教育》、王改凌的《南宋乾淳时期张栻的书院教育思想特色》、孙海林的《张栻与城南书院研究》、蔡尚思的《朱熹的书院教育与礼教思想》、高时良的《朱熹与南宋书院教育传统》、丁钢的《论旧学重整与颜元、阮元的书院改革》、李伟波的《浅议颜元的书院教育改革》、李伟波的《颜元对书院教育的改革创新及其价值》、陈汲、谢青的《王守仁书院教育思想浅谈》、柳春蕊的《莲池书院与以吴汝伦为中心的古文圈子的形成》、李赫亚的《论晚清书院教育的多元性征——以王闿运与同期其他山长书院教育之比较为例》等文,分别对宋至清的陆九渊、张拭、朱熹、颜元、王守仁、吴汝伦、王闿运等在书院发展史上有突出作用的人物的教育思想、贡献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关于书院制度方面的研究有陈谷嘉、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制度研究》[26]一书,分别从书院的类型、等级差异、执事类别、藏书、刻书、经费考试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从整体上清理了书院千年发展的线索,“所论多属填补空白之作”。陈元晖、尹德新、王炳南等编著的《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27]在分时期介绍了书院的发展之后,从书院的组织、课程、学规、“讲会”制度、开讲和祭祀、经费收支等方面展开了叙述。杨布生、彭定国的《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28]中对书院的制度也有较为新颖的论述。

郭小曼的硕士论文《宋代书院经费制度研究》、周郁的硕士论文《清代长沙府书院经费研究》、赵连稳的《清代北京书院经费筹措途径及演变》、刘晓钰的《白鹿洞书院经费报表分析》、林枫、陈滨的《清代福建书院经费初探》等,或以时期、或以地域、或以书院为线索,去探讨书院经费的来源、支出与管理等。邓洪波的《宋代书院的藏书事业》一文对北宋书院藏书发展的原因、特点以及代表性书院的藏书楼都做了详尽的论述。

三、关于书院对当今教育影响的研究

这个问题是目前书院研究的重点,更是书院研究的现实意义和落脚点。周景春、朱兴涛的《中国书院教育的理念及其现代启示》[29]、杨玉杰、刘明的《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30]、陈谷嘉的《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再论》[31]、王娟的《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活力探源》[32]、唐永红的《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现实启示》[33]、胡发贵的《蓄德为先——论书院教育的道德诉求及其历史影响》[34]、邱小云的《书院教育的校园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35]、刘大军的《继承与超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启示》[36]、张辉的《复修懿范,继美前贤——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37]、张宇的《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38]等文对书院教育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而王凯的《浅谈宋朝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39]、张建江的《浅论中国宋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40]、邵文霞的《略论宋代书院教育及其借鉴作用》[41]则专门探讨了有宋一代书院教育的影响。

黎磊、赵观石的《“以生为本”的书院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42]、周劲松、蒋梅的《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43]、江应中的《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44]、萧倩娴的《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45]、刘欣、王军的《师书院教育精华,促高等教育发展——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46]、张铭钟、廉武辉的《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47]、郑慎德的《中国书院教育与大学精神》[48]、郭梅、李霞、张威的《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49]等文探讨了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与大学精神的影响与启示。夏勤喜的《白鹿洞书院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50]、颜海珍、康丽贞的《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51]从书院的道德教育着手,为现代大学的道德教育提供些许借鉴及启示。李金莲的《试析书院教育对当今高校管理的启示》[52]从教育对象和教育人员管理、教学组织形式、德育管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书院教育对当代高等教育管理的有益的启示。穆晓莉、周伟的《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的启示》[53]以华东师范大学为免费师范生培养而成立的“孟宪承书院”为例,分析了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对免费师范生培养的启示。郭军在《南宋书院教育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54]一文中认为古代书院在管理制度、师资队伍、运作机制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其名师效应、开放性办学、会讲研讨授业解惑等办学成果,对今天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创新思路的启示作用。王景的《书院教育对现代继续教育教学的启示》[55]认为书院教育对我国现代继续教育教学尤其是自考教学点的兴办有重要借鉴作用。

于玉的《书院教育模式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56]、蒋春洋的《书院教育传统与当代研究生教育》[57]、于华梅的《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启示》[58]、魏军兰的《论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对研究生培养的借鉴意义》[59]等文,分别从教育目的、师生关系、人格教育、学术研究、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论述,强调书院教育对现代研究生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可为今天所借鉴。

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官志隆的硕士论文《宋代书院教育与教材教法》[60]特别指出书院发展应起源于战国时期,并阐述了书院教育对教材教法的影响。林凌的硕士论文《古代书院教育对于现今课改的启示》[61]中全面论述了书院的特点对于现今课程改革的影响与启示。

徐梓的《元代书院研究》[61]指出元代书院的官学化是书院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了书院官学化的表现形式。车红霞的硕士论文《书院官学化研究》[63]对书院官学化的发展成因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指出了其利、弊两个方面的影响。

四、其他研究

杨慎初的《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书院建筑》[64]中列举了大量的书院建筑图片、样式,资料翔实。王镇华的《书院教育与建筑: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65]通过分析大量的台湾书院资料后得出书院建筑设计在整体现实系统与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结论。《中国书院书斋》[66]分析了风格纷呈的书院建筑艺术。《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67]指出书院的文化特色与建筑特征,并提出了对于现存书院的保护建议。

中国书院的对联情思精巧灵妙、意境新颖独到、手法别具风姿,历来为文人墨客所喜爱。《中国书院对联》[68]罗列了全国33个省(市、区)的197所书院的对联以及其特点。《中国牌坊书院楹联精选》[69]也列举了部分书院的对联。

[1]邓洪波,周月娥.八十三年来的中国书院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1-40.

[2]邓洪波,陈谷嘉.中国书院史资料[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赵所生.中国历代书院志[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4]季啸风.中国书院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

[5]邓洪波.中国书院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6]王炳照.中国古代书院[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8.

[7]郭齐家.中国古代的学校和书院[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8]李伟.山东书院史话[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

[9]陈笃彬,苏黎明.泉州古代书院[M].济南:齐鲁书社,2003.

[10]李才栋.白鹿洞书院史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

[11]黄年风.白鹭洲书院史话[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12]奉新县志编委会,奉新县教育局.奉新古代书院[Z].1985.

[13]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越秀古书院概观[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14]李才栋.江西古代书院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15]刘卫东,高尚刚.河南书院教育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6]陈业强.广西书院研究[J].广西地方志,2004,(2):53-59.

[17]刘卫东.论南阳书院教育及其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05-107.

[18]张雷生.书院教育对河南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3):38-40.

[19]李庭辉.思茅明清书院研究[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25-28.

[20]蒋素芝.康雍乾时期台湾书院教育探究[J].船山学刊,2007,(1):155-158.

[21]郝万章.程颢与大程书院[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22]李邦国.朱熹与白鹿洞书院[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23]周汉光.张之洞与广雅书院[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3.

[24]徐伟.朱熹与南宋闽北书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5]李劲松.北宋书院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26]陈谷嘉,邓洪波.中国书院制度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27]陈元晖,尹德新,王炳南.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28]杨布生,彭定国.中国书院与传统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29]周景春,朱兴涛.中国书院教育的理念及其现代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2):39-44.

[30]杨玉杰,刘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对我国当代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9月中旬刊):6-7.

[31]陈谷嘉.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理念及人文精神再论[J].大学教育科学,2006,(3):69-72.

[32]王娟.中国古代书院教育活力探源[J].教育探索,2007,(10):31-32.

[33]唐永红.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现实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6):170-171.

[34]胡发贵.蓄德为先——论书院教育的道德诉求及其历史影响[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1):99-103.

[35]邱小云.书院教育的校园文化特征及其历史地位[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4,(4):51-54.

[36]刘大军.继承与超越——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0,(1):18-19.

[37]张辉.复修懿范,继美前贤——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54-156.

[38]张宇.古代书院教育特点及其现代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1):94-96.

[39]王凯.浅谈宋朝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今教育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74-75.

[40]张建江.浅论中国宋代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启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3-135,138.

[41]邵文霞.略论宋代书院教育及其借鉴作用[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310-311.

[42]黎磊,赵观石.“以生为本”的书院教育理念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1):7-8.

[43]周劲松,蒋梅.古代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76-79.

[44]江应中.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和当代高等教育的改革摭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4):13-17.

[45]萧倩娴.书院教育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J].成人教育,2008,(8):48-49.

[46]刘欣,王军.师书院教育精华,促高等教育发展——论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借鉴意义[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77-78.

[47]张铭钟,廉武辉.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07,(5):35-37.

[48]郑慎德.中国书院教育与大学精神[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1):121-124.

[49]郭梅,李霞,张威.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看我国当代高等教育[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42-43,54.

[50]夏勤喜.白鹿洞书院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38.

[51]颜海珍,康丽贞.古代书院教育对现代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J].经营管理者,2009,(1):171.

[52]李金莲.试析书院教育对当今高校管理的启示[J].福建论坛,2007,(2):91-94.

[53]穆晓莉,周伟.古代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的启示[J].现代教育论丛,2009,(3):94-96.

[54]郭军.南宋书院教育对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45-48.

[55]王景.书院教育对现代继续教育教学的启示[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108-111.

[56]于玉.书院教育模式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9,(3月中旬刊):7.

[57]蒋春洋.书院教育传统与当代研究生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8-30.

[58]于华梅.书院教育特色及其对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05,(6):20-21.

[59]魏军兰.论书院的教学特点及对研究生培养的借鉴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S1):53-55.

[60]官志隆.宋代书院教育与教材教法[D].彰化:台湾“国立”彰化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61]林凌.古代书院教育对于现今课改的启示[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2]徐梓.元代书院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3]车红霞.书院官学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4]杨慎初.中国建筑艺术全集——书院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65]王镇华.书院教育与建筑:台湾书院实例之研究[M].台北:故乡出版社,1986.

[66]程勉中.中国书院书斋[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67]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68]梁申威.中国书院对联[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69]谢维汉.中国牌坊书院楹联精选[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Overviews of Researches on Chinese Academ 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Recent Thirty Years

CHEN Pan
(Institute for N ationalities,Tibet U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Xianyang712082,Chian)

Researches on Chinese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have always won scholars’favour.Researches on them in recent thirty years have been charactered w ith rich research findings and w ide research scope.The paper sums up the researcheson Chinese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in recent thirty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dition of date and reference books,the developmental histo ry of the Chinese academies,the outstanding figures in the academies,the system of the academies,their influence on the nowadays educ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s w ith other fields.

Chinese academiesof classical learning;researches on Chinese academies of classical learning

G529

A

1009-9735(2011)04-0137-05

2011-05-06

陈潘(1987-),男,安徽阜阳人,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藏族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书院学报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朵云书院黄岩店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致敬学报40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白鹿洞书院记
黄舒昺书院讲学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