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
2011-01-06罗凡
罗 凡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
罗 凡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通过对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得出宏观方面动因包括政府的鼓励政策、抢占国际市场、发挥比较优势,产生规模效应、有效的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扩大出口;微观动因包括企业战略、同业竞争以及需要相关支持行业的结论,并针对动因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信息制造业;国际化;动因
一、问题提出和文献综述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势下,国际化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运行的主要模式。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也在不断推向国际化,我们可以看到信息制造业在我国企业100强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海尔、TCL、华为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实施了积极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我们认为,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是我国信息制造业企业成为全球知名企业的必由之路,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最有效的手段。针对这一现象,一些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Lee(1994)通过对计算机制造全球化的研究,认为技术、顾客、供应商对计算机制造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而这些都要通过国际化来获取[1]。李好好(2002)在对德国通讯业发展的研究中得到启示,认为中国信息制造业面临着强大的竞争对手,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国际化是一个很好的选择[2]。周双燕、郑循刚(2010)指出中国信息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产业链中的低端,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全球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看中国信息制造业国际化成为必然[3]。穆荣平(2000)分析了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规模仍然较小,要想提高企业竞争力就必须进行企业国际化[4]。张诗高(2004)指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的附加值比较低的产品拥有巨大的出口优势,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依然较弱,因此国际化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获得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5]。莫利加、李菊霞(2008)以华为公司为例,对华为公司动因与模式选择组合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华为走国际化是必然选择[6]。
随着我国信息制造业中一些大企业的崛起,他们在信息制造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见表1:
表1 2010年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排名
学者们的研究大多针对制造业以及信息制造业国际化的动因。但是对于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未能做出相应的研究。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做出具体研究。
二、中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的宏观动因
(一)政府的鼓励政策
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海尔建立了规模最大的海尔工业园,在97年政府鼓励兼并收购时,海尔成功兼并了18家企业,盘活“休克鱼”,成功扩大了海尔的规模。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相当部分企业国际化并不是纯粹的企业行为,政府的鼓励政策对我国的国际化活动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协调、监督、管理、扶持,使得国际化活动能顺利、平稳、持续地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来引导我国信息制造业国际化。例如,产业政策对我国信息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及产业发展顺序做出规定,并为企业提供指导;金融政策为我国信息制造业国际化提供信贷和利率优惠,让企业的资金运转顺畅;在税收政策上提供优惠,采用差异性税收政策,避免重复征税,鼓励我国信息制造业用投资的利润进行再投资;在财政政策上给予财政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我国信息制造业的资金负担。这些政策都为我国信息制造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推动了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国际化之路。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把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之后我国信息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我国信息制造业多项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茅。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后,我国信息产业进入了“继续做大,继续做强”的阶段,信息产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张,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产品结构出现较大变化,产品技术开发从模拟技术产品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转变,产品门类齐全;经济结构也从单一的国有经济为主体转变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许多企业通过积极引进外资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发展信息制造业;市场结构从过去单一的国内市场转变为全球市场,信息产品国际化。经过20世纪90年代大力发展,沿着市场为主导,重点的“外向型”发展路线,我国成为世界信息制造业大国。
进入新世纪,信息制造业得到更大的重视,发展模式出现转变。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方针。产业发展从注重规模、速度的粗放型模式发展,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模式发展,独立自主创新,增强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信息制造业技术、管理以及生产等因素发展,信息制造业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4]。
(二)国内市场约束,拓展发展空间,抢占国际市场
国内信息制造业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已经得到不断加强,但国内信息制造业市场毕竟空间有限,由于国内产品供过于求,价格低廉,竞争极为残酷,企业在国内市场需求的约束下必须通过国际化来拓展国外市场,虽然仍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但是避免了激烈的价格大战。
通过国际化可以利用国外的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技术资源。这些在国内不可获取的资源可以由设在国外中资控股企业获得。很多企业通过国际化来获得战略性资产。根据对我国信息制造业国际化的对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信息制造业国际化寻求的战略性资产主要包括品牌、先进技术等。企业国际化不仅可以在短期内让企业获得东道国品牌,而且通过宣传国际化事件本身也可以扩大公司影响。
联想当年以17.5亿美元的高价一举收购IBM的PC业务,从而大大提升了公司形象和品牌知名度,推动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7];华为同IBM、Hay Group、PWC和FHG等世界一流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在集成产品开发(IPD)、集成供应链(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建立了基于信息制造业的管理体系[8]。今天在美国生产销售的海尔产品贴有“美国制造”的标签,海尔通过更完善的设计和更高的生产工艺赋予了“美国制造”更高的价值。
(三)发挥比较优势,产生规模效应。
中国企业国际化,尤其是传统产业的国际化,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考虑到比较优势。利用企业的市场优势,集中化的研究与开发,进行集中的市场购销和统一管理,利用现有技术优势,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
华为的研发创新能力与思科、朗讯这些国际巨头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后者在欧美市场已牢牢掌握了主动权,但华为的成本低,在这种情况下,华为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华为先凭借低价优势进入大的发展中国家,这能规避发达国家准入门槛的种种限制,并且海外大的电信公司难以在发展中国家与华为进行价格比拼。在有效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后,华为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9]。
海尔的国际化实际上是分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到劳动力成本低、需求大的低端消费市场设立生产车间,比如建在印尼、墨西哥的制造工厂,这是符合生产比较优势原理的。这种生产布局占到了海尔国际化很大的比重,在低端市场上的生产投资,海尔就可以获得可观利润;另一条道路,海尔选择到制造成本高、世界知名品牌云集的高端消费市场投资建厂,主要体现在海尔开发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策略上。这些市场上更吸引海尔的是用投资设厂方式进入所能产生的广告宣传效应,从而达到对品牌的提升作用。
(四)有效的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壁垒,扩大出口
一味的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难免会受到种种限制。近年来我国信息制造业屡次遭受国外反倾销调查,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双边和多边正常关系,甚至产生政治影响的主要因素。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情报部门列出了26家海外电信设备供应商“黑名单”,而在26家“上榜”的企业中,有多达25家为中国公司:联想、华为、中兴通讯、日海通讯、武汉烽火科技、UT斯达康、通宇通讯、国人通信、迈普通信。几乎可以说,整个中国通讯设备生产企业都被列入禁售的范围。在印度新的网络安全标准实施前,这些厂商都将被暂时禁止向印度移动运营商出口设备。
通过国际化就可以帮助企业顺利绕开贸易壁垒,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同时,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可以及时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和发展动向,更好地贴近市场,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并最终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例如在阿根廷,由于阿根廷政府对信息产品实施非自动进口许可证制度等限制措施,使得电脑生产商向阿根廷出口笔记本电脑面临诸多障碍。面对阿根廷政府实施的限制进口措施,联想集团必须实现生产本土化才能在阿根廷市场继续增长,因此联想集团就在阿根廷本国寻找合作商,通过本土化来解决贸易壁垒。联想集团负责在阿根廷和委内瑞拉业务的经理阿尔韦托·派瓦说,现在阿根廷市场占联想集团在拉美市场的三分之一左右,公司的业务增长十分迅速,联想笔记本电脑在阿根廷市场的占有率从2009年的1.4%增加到目前的17%,成为阿根廷第三大笔记本电脑供应商,并且联想公司将继续加大在阿根廷本土化生产的力度,争取到2016年使公司在阿根廷销售的80%产品都是在火地岛组装的产品。
三、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的微观动因
(一)企业战略
党的十六大报告再次指出,“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鼓励和支持比较有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输出,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经历了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后,我国信息制造业大多已经走到了国际化的关口。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中国企业家素来把企业做强、做大,并且把进入“世界500强”作为自己的人生使命,这种驱动也是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原因之一。海外国际化对它们来说,是进一步壮大企业规模和快速进入国际市场快速和有效的方式[10]。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国际化品牌,最终只能沦为他人的加工工厂。中国信息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是品牌问题。“中国制造”本身给品牌建设带来了困难,因为消费者看到中国品牌就会和便宜联系起来,因此必须通过国际化来树立我们自己的品牌。创国际名牌是海尔的重要目标,现在海尔品牌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品牌声誉和消费号召力,这种声誉和号召力也成为海尔国际化过程中的宝贵资源。
国际市场是国内市场的网络延伸、服务延伸和业务延伸。自从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J.Hopland)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杰尔(R.Nigel)[11]提出战略联盟的概念以来,战略联盟就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战略联盟不必招受并购导致的额外债务负担以及并购中最常见的弊病,即公司文化和管理风格不相容使并购整合失败。它可以使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共担风险、获取知识、进入新市场。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战略联盟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实现快速成长的一种重要战略,也是跨国公司进入新兴国际市场最为广泛使用的成长方式。21世纪,在任何领域,坚持单枪匹马作战的跨国公司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所以要更好地驰骋在信息制造业的战场上就要很好地实施战略联盟,走国际化道路。
在中国加入了WTO,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之际,我们实在有必要以全新的经营理念重新来认识一下中国市场上美、欧、日、韩各跨国公司新一轮的竞争战略,会发现有的已经完成了全新的企业设计,正在进入新的利润区,有的通过重新整合全球资源探索出了新的盈利模式,正在实施新的战略规划。所以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在这新一轮的竞争中国际化战略是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同业竞争以及需要相关支持行业
1.国内同业竞争。在国内信息制造业不能发挥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如果将现有资产向国内其他行业转移,就可能遇到技术适用性、竞争抵制、资产专用性等障碍,如果企业向国外直接投资设厂和实施国际化战略,向国外的市场扩展,在全球范围内实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因地制宜地进行组装或者生产,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企业的对各类资源的需求,还能针对国际市场的需求状况卓有成效的配置供给。
进行战略调整,结构优化以及技术革新。大型企业对一个产业的竞争优势尤其重要,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大型企业的数量上不断增加,同时大型企业的创新能力也增强了。大型企业在2008年的R&D经费为336.07亿元,占整个行业的R&D支出费用的69.5%,大型企业的R&D支出占整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大型企业的生产要素的创造性对我国信息制造业的影响起决定性作用。也正是一批大型企业发展起来,才使我国信息制造业从无到形成与国际上同类产品竞争的局面[12]。
2.需要相关支持行业。2009年电子计算机整机制造占36.5%、通讯设备制造占19.9%,两者在整个信息制造业中的占比超过50%,而电子元件制造占19.47%、电子器件制造占14.42%、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占8.76%、广播电视设备制造占0.95%,这些较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份额偏小,尤其在高端电子元器件领域中国主要依靠进口。中国信息制造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7065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1.57万亿元,虽然目前信息制造业产值已经跻身全球第一位置,但是从2005年以来开始大幅度下滑。从全球信息制造业发展趋势看未来信息制造业总体增速将放缓[4]。
中国最具优势的就是廉价的劳动力,除此之外,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很少能有竞争力,也很少能有相关或支持行业作为发展的支撑。对于信息制造行业来说,他要求在国内市场上要有坚实的研发实力作为创新和发展的坚强后盾,要有成熟的工艺流程、产品设计和制造作为坚实基础,完善的服务产业为发展支持,这样提高的不仅仅是劳动生产率,更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创造更多的利润。
在信息制造业产品价值链形成过程中,要经过研发、融资、投入品采购、人力资本组织与培训、生产制造、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且大部分时间处在生产制造过程之外的产品价值形成与实现的服务性过程之中,这些过程可以在企业内部,通过内部组织完成,也可以把某些价值链形成过程外包给专业化服务企业。现代信息制造业工艺日趋精细复杂、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的情况之下,产品创新加快,生命周期缩短,科技含量日益提高,信息制造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必须把资源配给到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方面,而把生产过程的其它方面特别是生产性服务环节中占有的资源节省出来,将生产性服务活动交由市场专业化企业完成,这是信息制造业降低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的有效途径。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就是在参与产品价值形成和实现过程之中,为生产最终消费品而不断提供要素投入和所需服务的产业。它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零售与批发业、企业研发与人力资源培训与服务、社会中介与代理、信息技术服务、投资、贸易与管理咨询等。随着这些服务业不断发展,成为信息制造业大企业“走出去”的有力支撑。
四、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的对策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笔者将从宏观、微观层面上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发展。
(一)宏观层面
1.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大政府鼓励政策,制定符合我国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相关标准,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并提供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措施。在发展初期,我国信息制造业以市场换技术取得很大的发展。因此建议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和融资渠道,建立健全支持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完善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机制,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议政府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完善资本结构,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并为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建议行业协会为企业提供相关专业服务,协调与仲裁等贸易纠纷,从而更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贸易争端等问题。
2.引导产业集群发展与战略升级。首先发挥企业的规模效应以及比较优势,提高在国外的国际竞争力;再者是将更多信息制造业大企业推向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展国外市场,促进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进一步做强大。
3.促进政府间交流。信息制造业国际化不仅需要开发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更要求在发达国家的市场占有重要份额,所以通过促进政府间交流可以帮助企业顺利降低贸易壁垒,并享受诸多优惠政策,为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境外投资和贸易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及时了解当地市场信息和发展动向,更好地贴近市场,从而增加产品的竞争力,并最终推动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外业务发展。
(二)微观层面
1.选择合适的国际化方式及战略。每个企业都要根据自己的背景、文化,以及发展方向来探索和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国际化方式,比如投资设厂的进入模式(海尔在1998年开始投资美国、德国);并购或合资的进入模式(2004年联想以12.5亿元并购IBM的PC业务,跻身世界PC三强);设厂和并购相结合的进入模式;从贴牌生产到自主品牌的进入模式(格兰仕依靠OEM顺利走出国门,2007年3月在法国成立第一家自主品牌专卖店)。
另一方面,自有品牌建设意义重大,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自主创新的产品比例不高,品牌观念不强,所以要增强品牌保护意识,建立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体系,打破一些地区的行政性垄断和地区封锁,拓展品牌企业的发展空间,改变“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不利局面。同时,中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应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与国际领先的运营商进行战略合作,学习他们在综合信息开发、提供“综合信息通信解决方案”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提升服务国内客户的能力,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早日实现“世界一流”的战略目标。
2.注重产业的结构比例和专业化水平。通过国际化建立一个更加开放的产业网络,构造产业战略联盟,以外部资源支持集群内部企业发展,集群内部之间学习以及区际间学习,从而集群能够不断的获取知识,并在组织内传递并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而且还育断下断地增强组织有身的能力,进而持续提开集群的动态能力,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从而又促进了信息制造业大企业的进一步国际化。
[1]Lee,J.Manufacturing globalization:new challenges for the computer-integrated manufacturing[C].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Technology,1994,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1994.206-207.
[2]李好好.德国移动通讯业的发展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1):38-40.
[3]周双燕,郑循刚.中国信息制造业概况及发展前景[J].兰州大学学报,2010,(S1):155-156.
[4]穆荣平.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0,(3):55-62.
[5]张诗高.中国通信设备产品出口竞争力分析[J].经济师,2004,(9):80-82.
[6]莫利加,李菊霞.华为公司国际化动因、区位选择与绩效[J].企业家天地,2008,(8):125-126.
[7]徐加,付建彬.联想收购IBM全球PC事业部案例分析[J].经济论坛,2005,(22):67-68.
[8]王育琨.华为的间接路线战略(二)——全球性力量时代?[J].经理人,2005,(11):46-49.
[9]安筱鹏,乔标.我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的进程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J].经济前沿,2008,(8):55-57.
[10]张磊.全球优化战略与中国企业国际化[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81-83.
[11]王革,吴练达,张亚辉.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进与展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1):102-107.
[12]张忠衡.沃达丰全球化战略对海外扩张的启示[J].当代通信,2005,(19):40-41.
On the Motiv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bout Large Enterprises of China’s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Luo Fan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ngbu Anhui 233030,China)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motivation about large enterprises of China’s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w that:the macro motivations including promoting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occupying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exer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spanning the trade protectionist barriers to expand exports.The micro motivations including enterprises’strategy,horizontal competition and related supporting industries.Meanwhile,this pape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from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to better facility large enterprises of China’s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ternationalization;motivation
F270
A
1672-0547(2011)05-0045-04
2011-09-13
罗 凡(1988-),女,安徽宣城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问题研究》(编号:10YJA790048)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