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及其协调性区域差异比较

2011-01-05

统计与决策 2011年2期
关键词:宁夏西藏人口

杨 帆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 610074)

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及其协调性区域差异比较

杨 帆

(西南财经大学 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 610074)

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西部地域广阔,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及其协调性的区域差异显著。文章立足于在总结和结合实际的前提下所构建的针对西部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分别对我国西部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以及三者协调度的区域差异进行评价和比较,并得出相关结论和建议。

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区域差异;因子分析

人口、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将其归纳为两条主线,一个枢纽。两条主线分别是“人口-经济-资源”和“人口-经济-环境”,经济发展在其中处于枢纽地位,其他关系均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得到体现[1]。在这两条主线中,人口都处于基础地位,通过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影响。本文针对西部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以及“人口-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讨论。据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我国西部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市和自治区,文中所讨论的“区域差异”即指这10个省、市和自治区之间的差异。选用2008年的年度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其中受价格水平变动影响的指标数据,均按照可比价格进行了处理。数据来源包括:“中经网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2009)》。

1 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

1.1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是评判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主要依据。一般情况下,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满足科学性、典型性、可比性、层次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本文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现有文献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讨论和应用[1~6],并且结合西部区域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在人口方面,从总量水平、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和结构方面考虑;在经济方面,分别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经济效益和结构方面考虑;在环境方面,分别从污染状况、生态状况和环境治理方面考虑。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1.2 评价方法

为了对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环境发展以及三者之间的协调性进行评价,在选定指标体系后,需要以某种方式将各指标综合考虑,以求从总体上对目标得出评价结论。由于各个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重要程度不同,在评价时,需要对各指标赋以不同的权重,然后进行综合。确定权重并进行评价,常用的方法有德尔菲法(delphi)、相对比较法、连环比率法、线性加权法、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各种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或是利用专家或个人的经验主观确定,或是根据指标的统计性质客观确定,又或是综合主观和客观来综合确定。由于指标较多,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10],分别对我国西部各区域人口发展、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和比较,在此基础上,计算三者的协调度,并进行区域间的比较。本文计算系统间协调度时采用如下方法[7~9]:

(1)两系统间协调度的计算

表1 西部“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C(i,j)是i系统和j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表示两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C(i|j)是i系统对j系统的协调系数,Xi是i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指数,Xi|j是i系统与j系统协调发展时i系统的发展水平指数,即以j系统为参照时i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指数,是j系统对i系统协调程度的要求。通常情况下,Xi|j的确定需先建立i系统发展水平指数与j系统发展水平指数的回归方程Xi=a+bXj,当Xi与Xj的比例系数b确定后,则Xi=bXj。S2是i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方差。

(2)三系统间协调度的计算

其中C(i|j,k)=(Xi-Xi|jk)/S2

C(i,j,k)是i系统、j系统和k系统之间的协调度,表示三系统发展的协调程度。C(i|jk)是i系统对j系统和k系统的协调系数,Xi是i系统的实际发展水平指数,Xi|jk是i系统与j、k系统协调发展时i系统的发展水平指数。Xi|jk的确定需先建立i系统发展水平指数与j、k系统发展水平指数的回归方程Xi=a+bXj+cXk,当 b 与 c确定后,Xi=bXj+cXk。 S2是 i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方差。C(i,j)、C(j,k)和C(i,k)分别是三个系统两两间的协调度。

1.3 数据的标准化

由于各指标测度值表示不同的含义,需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当对系统的评价随指标值的增大而增大时,这样的指标为正向指标;当对系统的评价随指标值的增大而减小或随指标值的减小而增大时,这样的指标为负向指标。本文采用如下公式进行数据的标准化[11]:

2 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区域差异比较

2.1 西部人口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人口发展的10个指标可用三个公共因子表示,分别用P1、P2和P3标识,它们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共为86.36%,可基本反映原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同时,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共因子P1在年末总人口数、就业人员总数、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四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其中,前两个是反映人口总量的指标,后两个是反映总量变动的指标,所以,P1为反映区域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的因子,样本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越高,反映人口总量及其变动越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公共因子P2在平均预期寿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和6岁及6岁以上人口未入学率四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公共因子P3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每十万人口平均高校在校学生数两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由于P2和P3所反映的指标都包括反映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某些方面的指标,因此,P2和P3含义的区分并不绝对,两者一起为反映区域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的因子,样本的得分越高,其人口质量和分布越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表2 西部各区域人口发展因子及综合得分

表3 本部各区域按“人口发展综合得分”分类结果

如表2,在P1因子方面,四川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区域,说明四川人口总量及其变动相比其它区域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就业人员总数是人口总量水平一个方面的指标,这也反映了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劳动力的供给较其它区域更充足。陕西和云南得分相当,说明在人口总量和变动方面,两区域差异不明显。重庆和贵州之间的差异也较小。宁夏和新疆的得分最低,其中,宁夏2008年末人口总量仅有约617.7万人,而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在西部排名第3,达到了9.69%;新疆虽然2008年末人口总量达到约2130万,但其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在西部最高,达到11.17%。宁夏和新疆都为少数民族聚集区域,应主要着眼于控制区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甘肃、西藏和青海的得分位列中间,其中,甘肃尽管人口总量水平较高,但其人口出生率也很高,2008年为13.22%。西藏和青海的人口总量水平均较低,且其人口出生率在西部排名第2和第3位。

P2因子和P3因子综合来看,得分较高的是陕西、重庆、宁夏。这三个区域在人口结构方面表现相对突出,其中重庆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为西部最高;陕西在人口的科技素质和身体素质方面相对较好,其人口质量得分较高;宁夏在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方面的得分比较均匀。在P2和P3因子方面得分最低的包括云南、贵州、西藏。其中,贵州和云南两区域,除云南的第三产业比重仅次于重庆列西部第2之外,人口质量和结构的各个指标水平在西部相对较低;西藏的人口质量问题尤为突出,其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比重和6岁及6岁以上人口未入学率在2008年的水平均超过30%,为西部最差。

以各因子按其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综合三个公共因子而得出各区域人口发展综合得分,见表2。同时,利用聚类分析[10]依据得分结果的客观统计性质把各区域按照综合得分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四川的综合得分是西部最高,其和陕西、重庆共同分在“相对较好”的一类,表明这三个区域的人口发展相对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云南、贵州和甘肃的综合得分差异不大,被分在“相对一般”类别;宁夏、新疆、青海、西藏的综合得分最低,被分在“相对较差”的类别中,这几个区域的人口发展相对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表4 西部各区域经济发展因子及综合得分

2.2 西部经济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经济发展的11个指标可用四个公共因子表示,分别用E1、E2、E3和 E4标识,它们对样本方差的贡献达到了93.056%,可以反映原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共因子E1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三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由这三个指标的意义可知,E1主要是反映经济发展中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情况的因子,样本在E1上的得分越高,说明样本的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发展越好。公共因子E2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四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四个指标均反映经济发展中的人均经济水平,因此,E2是反映人均经济水平的因子。E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两个指标上载荷值较大,说明E3是反映区域经济总量的因子。E4在第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和地区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上的载荷值较大,由于第三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是否提升已经是评判一个区域经济质量重要因素,因此,E4可以看成是反映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质量状况的因子。

如表4所示,在E1因子方面,陕西和青海得分较高,这两个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较快,分别达到了25%和22%,且第二产业在总产值中的比重较大,说明它们的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宁夏、新疆、重庆和甘肃在经济增长和结构方面差异不大,它们的共同特征是第二产业在地区产值中的比重比较高。贵州、四川和云南三个区域的得分较低,它们的经济增速和三产比重在西部处于中间水平。西藏在E1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区域,其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为西部最低,仅为15.7%,同时其二产比重在西部也最低;值得注意的是,西藏的三产比重在西部却为最高,达到了55.5%,这与其经济总量较小不无关系。在E2因子方面,重庆和宁夏得分较高,其中重庆的人均经济情况显著优于其它区域,各个人均指标得分均列西部之首,这是由于重庆的经济总量不小,但其人口总量却不多;宁夏也是由于其人口较少,2008年末人口总数在西部仅多于青海和西藏。四川、西藏、陕西、新疆、云南和青海在人均经济发展方面的得分差异不大,其中西藏的经济总量虽然很小,但其人口数量在西部最少,因此其人均经济状况与其它区域差异不明显。贵州和甘肃在E2因子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其它区域,说明这两个区域的人均经济状况在西部相对较差。

在E3因子方面,四川、云南和陕西得分较高,其中四川的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四川的经济总量在西部最高,其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11503.3亿元;云南和陕西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也超过了5000亿元,这三个区域已经成为西部的经济发展极。新疆、重庆、贵州和甘肃在经济总量水平方面的得分差异较小,其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900亿元到4800亿元之间,其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均超过1500亿元。青海、西藏和宁夏的经济总量水平在西部最低,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地区生产总值均不超过1000亿元,特别的,这两个指标在西藏的水平均不到400亿元,这些区域是平衡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在E4因子上,贵州、云南和重庆的得分较高,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特征是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较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表明了其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传统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已经逐渐被新型服务业所挤占,这三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质量较好。甘肃、陕西和宁夏的得分差距不大,其各指标得分比较均匀,经济发展的质量位于西部中间水平。青海、西藏、四川和新疆在经济质量方面的得分较低。

表5 西部各区域按“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分类结果

西部各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如表4所示。按照聚类分析的结果,陕西和重庆被划分在“相对较好”的一类,表明陕西和重庆的经济发展总体状况优于西部其它区域;西藏由于多个因子的得分较低,其单独被分在“相对较差”一类,说明在西部的经济发展方面,西藏是应该重点考虑的区域。其它区域均被分在了“相对一般”的类别中,表明这些区域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各有差异,但其总体评价相当,各区域应根据其经济发展情况中自身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见表5)。

2.3 西部环境发展区域差异分析

环境发展的12个指标可两个公共因子表示,分别用H1和H2标识,它们对样本方差的贡献率共为83.046%,也基本反映了原指标值所包含的信息。由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知,公共因子H2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三个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些主要是反映生态状况的指标,因此H2可看成是反映环境发展中生态状况的因子。H1在其它所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了环境污染及其治理,因此,H1是反映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因子。其中,样本在H1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样本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上表现较好,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在H2上的得分越高,表示样本在生态环境上表现较好。

如表6所示,在H1因子方面,四川的得分仍然显著高于其它区域,通过对指标值标准化得分的分析可知,尽管四川环境污染状况并不明显好于其它区域,但其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表现却在西部最为突出,各种污染处理设施数量均多于其他区域,这表明要优化环境发展的总体状况,不但需要减少污染,同时应明确环境污染治理对于可持续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陕西、重庆、甘肃的得分较为接近,其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综合评价位于西部中间水平。贵州、新疆、宁夏、青海、西藏这几个区域的得分较低。尽管它们环境污染状况一般,但其在环境污染治理上的投入不够。西藏的得分位于西部最低,尽管西藏的环境污染总体上来说在西部最轻,但其环境污染治理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区域,这严重影响了其在环境污染及治理方面的得分。

表6 西部各区域环境发展因子及综合得分

表7 西部各区域按“环境发展综合得分”分类结果

在H2因子方面,青海和西藏的得分相对较高。青海和西藏的地理位置特殊,其生态区及湿地面积较大,如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均超过30%,青海的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5.72%,因此其环境发展中的生态状况在西部的评价相对较高。四川、宁夏、甘肃、陕西、云南和新疆在环境生态方面的得分位于西部中间。贵州和重庆的得分在西部最低,两区域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均只有0.5%左右,重庆由于重工业发达,其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位居西部之首,这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西部各区域环境发展的综合得分如表6所示,四川的综合得分显著高于其它区域。利用聚类分析把各区域按照综合得分分类,结果如表7所示。四川被单独划分在“相对较好”的一类,表明四川的环境发展总体状况明显优于西部其它区域;云南和陕西的综合得分比较接近,被分在“相对一般”类别,这两个区域在环境发展方面的表现有待提高;其它区域在环境发展方面的综合得分较低,被分在“相对较差”的类别中,它们的环境发展状况需引起高度重视。

3 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性区域差异分析

根据上文所得西部各区域人口、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综合得分以及协调度的公式,得到我国2008年西部各区域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同时利用聚类分析对各区域的得分进行分类,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首先,陕西、云南、甘肃和新疆被分在表示协调程度“相对较好”的一类,说明整体上这四个区域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发展协调程度相对较高。其中,陕西和云南的得分超过0.9,显著优于西部其它区域。其次,宁夏、四川、贵州、重庆和青海被分在表示协调程度“相对一般”的一类,宁夏、四川、贵州和重庆的协调度差异较小,而青海在此类中的得分较低,小于0.6。最后,西藏单独被分在表示协调程度“相对较差”的一类,且其得分仅为0.3472,说明西藏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协调性上远远落后与西部其它区域。

4 结论及建议

(1)总体上,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协调的整体战略。不再片面注重经济总量的发展,在考虑经济质量和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的根本性转变。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加大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宣传力度。建立人口、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和配套政策。

(2)人口发展方面。对于由于人口出生率过高而影响人口综合发展的地区,采取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继续落实计划生育相关的基本国策,如宁夏,新疆,甘肃,青海等。减少制约人口迁移的制度障碍,促进人口迁移以平衡区域间的人口地理分布,对于四川、云南等人口较多的区域,完善劳务输出等相关措施;对于青海、宁夏等人口较少的区域,以补贴等形式加大政府投入,鼓励和吸引外来者创业。对西藏、甘肃、贵州等科技水平总体落后的区域,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在贵州、西藏、云南、宁夏等区域,继续加大第三产业发展的力度,提高城市化水平。

表8 西部各区域按“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类结果

(3)经济发展方面。部分区域在注重经济增速的同时,应大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如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对于人均经济水平较低的四川、贵州、甘肃等区域,一方面控制人口数量,另一方面加大经济发展力度。另外,对于整个西部而言,应给予那些经济总量明显落后的区域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投入、国家投资,特别是青海、西藏、宁夏等少数民族人口聚集地区。

(4)环境发展方面。对于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的区域,如四川、云南等,加大对于工业废水排放等环境污染源头的管理和监督,利用经济手段加大重度污染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对于环境治理投入不够的区域,加大环境治理的投入和力度,使地方政府切实认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全局性,如新疆、宁夏、青海和西藏。在重庆、贵州、陕西等区域,增加生态保护区和湿地的保护力度,以提升环境自我修复的能力。

(5)针对西部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的区域差异,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基本思路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政策。根据西部各区域人口、经济、环境的发展态势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人口战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具体政策上有所区别。

[1]秦耀辰.区域系统模型原理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戴西超,谢守祥,丁玉梅.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5,(3).

[3]黄友均,许建,黎泽伦.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的初步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4]史锦华.民族地区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协调评价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09,(3).

[5]陈静,曾珍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模型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4,(6).

[6]吴文恒,牛叔文.甘肃省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2).

[7]白雪梅.社会协调发展的测度方法[J].统计与决策,1998,(1).

[8]王维国.论国民经济协调系数体系的建立[J].统计研究,1995,(4).

[9]刘晶,敖浩翔,张明举.重庆市北碚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度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3).

[10]何晓群.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郝海,踪家峰.系统分析与评价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F124

A

1002-6487(2011)02-0082-04

(责任编辑/易永生)

猜你喜欢

宁夏西藏人口
都是西藏的“错”
《世界人口日》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宁夏
人口最少的国家
1723 万人,我国人口数据下滑引关注
神奇瑰丽的西藏
宁夏煤电博弈
一个人的西藏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