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2011-01-04戴晓玲

关键词:城市雕塑艺术品雕塑

董 奇,戴晓玲

(1.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设计系,浙江 杭州 310002;2.浙江工业大学建筑系,浙江 杭州 310014)

一、引 言

城市公共艺术对我国而言是近年来才从西方引入的一个概念。不过一般认为,城市雕塑和壁画这两种已被广泛采用的艺术形式就是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理论界,自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2003)[1]一书激发起公共艺术的话题起,不断有新的理论书籍和研究成果发表。不少高校都开设了公共艺术的课程,也出版了相关的教科书①。通过文献检索,作者发现,一方面公共艺术理论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而在另一方面其配套的法规和管理措施还未健全,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匹配的现象。对城市规划学科而言,尽管在本世纪初“城市雕塑”就被纳入它的视野②,然而“公共艺术”还属于一个较陌生的概念。2006年,时向东曾做出这样的判断,“内地至今尚未从政策层面给予公共艺术明确的界定,也没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有效的公共资金支持”[2]。但在最近一两年,这种局面悄悄地发生了变化。2009年3月,深圳市政府决定将原“深圳雕塑院”更名为“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为市规划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全国首个从事公共艺术的专业机构。2009年10月,台州市在其2005年以来实施 “百分之一文化计划”示范工程的基础上,出台了项目管理细则,对哪些项目应拿出建设投资总额1%的资金,以及应该用于哪些类型的公共文化艺术设施建设进行了详细规定。2010年12月,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近年来以城市雕塑为重点的公共艺术建设发展很快,城市公共设施艺术化取得了重大进展。依据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委员会办公室[2010] 10号文件精神,2010年优秀城市雕塑建设项目评选奖项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 “公共设施艺术化范例奖”。

以上三个事件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业界人士开始认识到,尽管城市雕塑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并非其唯一的艺术附载形式。将城市雕塑向公共艺术的概念扩展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相应的,就很有必要向西方的成熟经验取经,在原有“城市雕塑规划”的基础上,将其升级为“公共艺术规划”。目前,国内第一个公共艺术总体规划已由深圳雕塑院在2005年编制完成[3][4]。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作者通过对中西方相关文献的分析、归纳和比较,在本文中对城市公共艺术的相关理论作一探讨。

二、城市公共艺术的作用和价值

城市公共艺术品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中央美院教授王中将它的作用整理为七点:发现作用、拯救作用、沟通作用、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社会和谐、增强社区认同以及促进文化繁荣[5]。时向东则把公共艺术介入城市问题的功能归纳为四个方面:改善城市环境;缔造城市景观,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促进城市公共文明[2]。Selwood在《公共艺术的益处》一书中指出公共艺术可以对应的一系列城市问题:强化当地的特色;吸引投资;推进文化旅游;提高土地价值;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城市空间的使用;减少破坏行为[6]。在美国西雅图的一份公共艺术规划中,公共艺术品的功能被具体化为四点:提升步行环境的行人体验,提升或创造场所,提升或创造连接,提升或创造个性[7]。

以上这些不同来源的说法说明公共艺术所具有的价值是多层次的。由于公共艺术基本都由公共资金资助,那么政府所看重的价值侧重点必定会影响公共艺术主题、形式与布局的选择。在考察了国内外多份雕塑规划和公共艺术规划文件③以后,作者发现按公共艺术主要受众是城市访客还是本地居民分类,把公共艺术品能产生的作用和价值分为“对内、对外”两块。这种分类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公共艺术发展的趋势。

文献分析显示,西方在早期比较看重公共艺术对塑造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方面的对外价值。然而近年来很多政府开始重视公共艺术对内的那部分价值潜力(表1)。例如,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的公共艺术规划明确指出,这个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持久的公共艺术藏品库,以此激励社区居民,提升城市的宜居型,吸引游客并成为社区自豪感的重要源泉[8]。亚特兰大市则希望借助公共艺术来提升并激活城市公共空间,反映社区价值以及身份认同[9]。

对比而言,国内的大部分雕塑规划还停留在西方早期阶段,片面重视艺术品对外的价值,即它能帮助塑造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乃至吸引投资,推进文化旅游等功能(表2)。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公共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现象与它的“对外价值”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是分不开的。然而,提高政府的认识水平,使之同时也重视公共艺术的“对内价值”,应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城市公共艺术的现状与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带动了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我国公共艺术建设的热潮。其中涌现了很多被人称道的精品佳作,然而滥竽充数之作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作品既不具备审美价值,又不能得到市民的接受和认可,成为尴尬的城市空间陌生品甚至垃圾[10],导致公共艺术所能为城市带来的积极作用未能得以充分实现。其问题主要包括:

1.艺术品的总量不足。不少国内城市都与国外城市进行过雕塑总量、密度等属性的对比研究。例如张仁照在对宁波现有城市雕塑进行了摸底调查之后,把宁波的城市雕塑与同样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美国费城进行了比较[11]。通过比较发现宁波城市雕塑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④。又比如上海金山区雕塑规划前期研究发现,中心城区与镇区公共开敞空间雕塑太少,尤其是镇区和社区,有些镇区和社区甚至没有一个高水准的雕塑作品[12]。很多城市都提出,公共艺术品数量的不足,与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有关。借鉴在美国盛行的艺术百分比计划来解决经费问题成为很多城市的首选。目前有非常多的相关研究正在进行中。

2.艺术品的质量有待提高。首先,从整体来看国内公共艺术的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面,在艺术形态上比较单一。时向东认为,内地的城市雕塑面临着泛滥的危险[2]。不管环境需不需要,一律采用雕塑的形式,似乎没有城市雕塑,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就不能完整体现,城市雕塑成为了一种现代化和精神文明发展的象征。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的许多城市雕塑与公共艺术的追求并不在一个层面。其次就城市雕塑而言,尽管已经有法规条文方面的规定来确保雕塑的艺术质量⑤,然而还是存在不少雕塑具有形式雷同、贪大求快、语言单一、立意肤浅等缺点。题材不够多样化与艺术水准不高是这类批评的焦点。例如《深圳人的一天里》中的都市男女的克隆版、王府井大街《民俗系列》中人物的姊妹篇,在许多城市步行街都会找到[13]。本应作为贴近地域文化传统和市民生活内容的景观,成为了粗制滥造的垃圾。在这种状况下,更有学者呼吁,要避免因城市雕塑无序的“批量生产”而加重的“千城一面”现象的发生[14]。事实上,由于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公共艺术具有公共性和强迫性,受到法规的保护,一旦完成,会因种种原因导致很难将其拆除。因此,城市规划、城市雕塑设计中的点滴疏漏,都会被遗憾地留在我们的城市生活中,成为城市建设的败笔。

3.艺术品的空间布局有待优化。这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种尺度来分析(表3)。

宏观尺度下的布局问题,其一是公平性的问题,即在城市整体的尺度下审视,艺术品的布置不均衡,违背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平性原则。例如杨勇在上海金山区雕塑规划的前期研究中发现,现状雕塑大多布置在政府广场、城镇中心广场或公园绿地内,而与百姓生活更为密切的商业街和街头绿地等公共空间,雕塑则相当贫乏[12]。其二是艺术品设置的结构和层次问题。这一点是规划师们在雕塑规划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例如黄耀志等人指出,城市雕塑的规划,不仅仅是某个雕塑作品的定点定位,而是对整个城市的雕塑作品的布局、分级与分系列的控制与引导[15]。

而从微观尺度下的布局考虑,也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其一是公共艺术品与环境协调性的问题,作品难以与环境融合。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的城市雕塑研究中,郑德福把现状雕塑的问题分为四种类型。其中两类问题(补白型雕塑和格格不入型雕塑)的出现就往往是由于项目委任者或创作者在规划和设计阶段缺乏对所在空间环境的分析与推敲,不顾雕塑与环境的共生性所造成的[16]。其二是艺术品是否能被公众方便到达并欣赏的问题。西方规划非常重视这一问题。在美国具有知名度的学术网站 “公共空间计划”(PPS)中,给出了一篇指南性文章“公共艺术的设计和评论标准”[17],其中提出多项艺术品的安置标准:公共艺术品在场地内安置方式应确保艺术品安放在显著的位置,并能被清楚的识别出来;安置在室内的艺术品应该至少在正常开放时间段对全体公众开放,而不需要特别的门票;安置在室外的艺术品应24小时开放,在公园的则在正常开放时间都可达。此外还给出了七点微观层面的详细布局要求。对比而言,国内的雕塑规划中有关布局的规定几乎都是大尺度的,对微观尺度的艺术品安置方式少有规定。这体现出国内规划师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小尺度布局因素对艺术品效果的重大影响力,需要引起注意。

4.艺术品的公共性需要提升。在学术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被很多人所强调。深圳雕塑院院长孙振华认为公共艺术的基本观念之一是公共性[18]。他提出公共性是区别公共艺术与城市雕塑的一个重要标准。如果有城市雕塑具备了公共性,它们就可以同时被称作是公共艺术。城市雕塑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是它众多的可能方式中的一种,即公共艺术可以借助城市雕塑的方式实现它的公共性。这种观念被不少学者所认同。在类似的逻辑下,鲁虹甚至提出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在中国并没有出现,他给出的理由是——“因为在中国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在公共空间里如何安放艺术品,从来就未曾拥有过真正的发言权”[19]。

的确,很多学者观察到公众对城市中的艺术品只是被动接受这样一个局面。不少艺术家以文化精英自居,任凭自己发挥个性,将其神秘莫测的艺术作品强加在公共空间中,这往往会导致公众对艺术品的反感⑥。以南宁市为例,近年来由于建设的部分城市雕塑不被广大市民所接受,先后拆除了凤凰高飞、五象、朱槿花三座主要城雕。其中朱槿花雕塑由澳大利亚DCM建筑事务所设计,建于2002年,仅仅经历8年就寿终正寝。这个事件引起了媒体的关注:为何这些造价不菲的雕塑在建设、拆除的过程中,不充分征求市民的意见?建设城雕时,政府部门能不能给民众更多的“话语权”?[20]解决公共性问题的钥匙显然在于提高公共参与的程度。然而,如何设计公共参与的方式使之不成为一个走过场,如何靠法规条文落实公共参与的具体内容使之不成为一句口号,仍然是急需讨论的议题。

四、公共艺术规划的作用及机制

以上总结的四方面问题正是导致公共艺术本应产生的正面效应和价值而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原因所在。除了数量不足的问题需要依靠拓宽资金来源得以解决外,公共艺术规划通过对艺术品的选择、实施与管理进行合理指引,能对后面三方面的问题给予有力的回应。

(一)可以提高艺术品的总体质量

首先,制定公共艺术规划,能够通过依据具体环境特征对艺术品的尺度、材质等进行适度限制,从而改善艺术品与环境的协调性,提高其质量。其次,它还能通过改变艺术附载形式的单一性来提高质量。在我国现有的政策框架下,由于公共艺术中只有城市雕塑这种形式得到了国家配套政策的支持,城市雕塑面临着泛滥的危险。事实上,除了雕塑以外,很多附载形式都能产生好的公共艺术品,艺术与建筑、景观、公共设施相结合也是近年来的一个趋势。在公共艺术品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以后,将极大丰富设计思路。例如,以往的思路可能是在重点桥梁两侧放置雕塑,而现在却可以把桥梁本身当作艺术品设计。墨尔本港区公共艺术计划中的Webb步行桥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由建筑事务所Denton Corker Marshall与艺术家Robert Owen合作设计,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于2005年被授予国家级的城市设计奖。

(二)可以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

公共艺术规划的制定将能优化艺术品的空间布局,使公共艺术建设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避免盲目性。在宏观尺度、规划制定前期,一般都会对现有公共艺术品进行一个彻底的摸底工作,将艺术品的各项特性记录归档,有些还会进行评估。这项工作不但利于管理部门对艺术品进行定期的维护保护,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确保公共艺术在整个城市 “公平”的布局提供基础性资料。西雅图北门地区的公共艺术规划就明确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新的艺术品应安置在较为缺乏的地区[10]。亚特兰大的规划也提出了布局的公平性原则,它还在布局标准中特别提出,要让艺术品在城市中散布,而不是向以往那样集中在中央商务区[9]。这条标准与上文所提到的公共艺术价值趋势转换 (由重视对外价值转变为对内对外价值兼顾)是一致的。美国尤金市的规划也考虑了公平性问题,不过它采用的是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市民艺术品的分布情况是不是均匀和公平,并要求他们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缺少艺术品的地区,其中包括低收入邻里、学校、公园、门户位置[8]。

上文已经提到西方对中微观尺度空间布局的重视。以亚特兰大市为例,它的公共艺术规划制定了非常详尽的布局标准。为选择安置公共艺术的场地,它设计了八条标准,包括:1.场地应该有较高的步行人流量,属于城市步行系统的一部分;2.容易被公众看到并到达;3.使艺术品起到吸引人流并激发场地活力的作用;4.应能提升整个公共环境的品质;5.应能提升行人的街景体验;6.帮助创造一个聚集并富有多元活动的场所;7.应能使艺术品成为地标与邻里的门户;8.在城市中散布,而不是集中在中央商务区等。

(三)能够加强艺术品的公共性

在规划中明确公共参与的途径和保障机制是解决艺术品公共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的城市雕塑规划中,已有不少规划加入了提倡公共参与的条文,但少有规划给出具体的保障方式。在大多西方的公共艺术规划中,都非常重视公共参与的维度,采取了各种方式确保在公共艺术品的生产过程中能让该艺术品的受众得到全面的咨询和参与。作者初步归纳了三种能够促进公共参与深度的措施类型。

其一,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进行充分的公共调查,把意见整合到规划中去。以美国尤金市为例,首先它的公共艺术规划是在市公共艺术委员会和由14位市民志愿者组成的责任委员会共同指导下制定的。因此,在规划制定的每个阶段,由市民志愿者组成的责任委员会与具体编制规划的专业人员进行紧密合作。在该规划的前期研究中,责任委员会统领了广泛的社区参与工作,对包括当地政府官员、艺术家、艺术和文化机构成员、居民的五类人群进行调查,共计400多位市民为规划出谋划策。调查结果的汇总意见为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在规划后。

第二种方式是在规划中设置保障机制,使社区居民在与自己相关的具体项目中,通过选择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程序表达意见。在美国费城,每个公共艺术项目都有一个独立的项目选择小组,其成员包括专业艺术人员、艺术家、建筑师、设施的使用者以及社区代表。其选择作品的依据是:艺术价值、艺术家的技术能力、作品与场地的关系。显然,社区代表能够就“作品与场地的关系”这一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种方式是强调艺术家在与当地居民团体合作中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公共空间计划学术网站把美国的公共艺术项目划分为三类:特定场地的项目,基于社区的项目与临时性的项目[18]。其中基于社区的这一类项目就尤其重视艺术家所能起到 “合作者、诠释者、教授者、导师,以及社区和委托人之间联络者”的作用。该类项目常常把社区居民带入了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之中,居民的知识和体验成为艺术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美国田纳西州UrbanArts艺术团体发起的铁艺指导计划为例,该项目让当地的制铁工人培训高中生为社区创作装饰性的篱笆和大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一类公共艺术通过使居民拥有改善他们自己居住环境的途径,就能够有效地提升其自豪感和主人翁精神。另外研究还显示,那些在设计阶段就由艺术家征求了社区建议的作品,能被当地居民所认可,较少发生乱涂乱画或犯罪的现象[21]。

总之,随着我国公共艺术理论和实践的快速发展,采用雕塑以外表达形式的公共艺术品会越来越多。完善公共艺术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具体编制内容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注:

① 如: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樊林.美术鉴赏:造型艺术美学分析 [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金国胜.公共艺术设计:新概念中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规范教材[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金彦秀.高等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系列教材:公共艺术设计 (平装)[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孙珊.公共艺术(高等院校设计艺术专业课程教学系列教材)[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

②一般认为,国内第一个城市雕塑专项规划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安徽铜陵市的城市雕塑规划。近年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布的建办[2006]137文件“关于城市雕塑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影响下,很多大中型城市都编制了自己的城市雕塑规划。

③ 国外公共艺术规划的内容是直接查阅从官方网站下载的文件原文获得的。国内雕塑规划的原始文件资料不容易获得,是通过阅读已发表的期刊文章来了解其内容概要的。

④ 至2000年,宁波市拥有壁画6件,雕塑165件;费城拥有壁画2000件,雕塑550件。

⑤ 文化部、建设部1993年颁布的《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第八条规定,城市雕塑的创作设计必须由持有《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的雕塑家承担,以确保城市雕塑的艺术质量。

⑥即使在西方,到80年代公共艺术中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矛盾还屡见不鲜。直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真正的公共艺术才崭露头角。艺术开始庸俗化、生活化、平民化,并且越来越强调与公众的交流和互动。引自:钟远波.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与历史沿革[J].艺术评论,2009,(07).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时向东.北京公共艺术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3]杜宏武,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探索与实践——以攀枝花市为例的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2).

[4]杜宏武,唐敏.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由来·理论·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9,35(5).

[5]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6]Selwood,S.The Benefits of Public Art[M].London,Policy Studies Institute,1995.

[7]Shaw,B.Northgate Public Art Plan[R].Department of Planning&Development,Seattle Public Utilities and Office of Arts&Cultural Affairs.City of Seattle,2005.

[8]Barney&Worth-Inc.Eugene Public Art Plan[R].Regional Arts&Culture Council l.City of Eugene,2009.

[9]City of Atlanta.City of Atlanta Public Art Master Plan[R]. Department of Parks Recreation and Cultural A ffairs and Bureau of Cultural Affairs,2001.

[10]竹田直树.世界城市环境雕塑 (日本卷)[M].高履美译.台北:淑罄出版社,1989.

[11]张仁照.宁波城市雕塑调查分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0,17(04).

[12]杨勇.金山区雕塑规划[J].上海城市规划,2008,增刊.

[13]张雪.谁摧毁了公共艺术中的 “公共性”[J].美术观察,2009,(06).

[14]黎燕,张恒芝.城市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建设管理需把握的几个要点——以台州市城市雕塑规划建设为例[J].规划师,2006,(08).

[15]黄耀志,李清宇等.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0,(08).

[16]郑德福.基于空间环境特征分析的城市雕塑规划——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为例[J].规划师,2008,(24).

[17]PPS网站文章 “Public Art:An Introduction”“Design and Review Criteria for Public Art.”[EB/OL].https://www.pps. org/.

[18]孙振华.公共艺术的观念[J].艺术评论.2009,(07).

[19]鲁虹.努力使公共艺术成为可能[J].美术观察,2004,(11).

[20]雷小琴,李有姣,周军.“朱槿花”拆除暴露城雕“困惑”——市民期待话语权[EB/OL].广西新闻网,2010-05-25.

[21]Hastings Borough Council.Public Art-Benefits and Possibilities[R].2007.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艺术品雕塑
巨型雕塑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我的破烂雕塑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写实雕塑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