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1-01-04王健曲鲁平3陶岩刘昱宏康鸾司洪旭张蕾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王健,曲鲁平3,陶岩,刘昱宏,康鸾,司洪旭,张蕾

●成果报告Original Articles

构建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王健1,曲鲁平2,3,陶岩1,刘昱宏4,康鸾5,司洪旭1,张蕾1

运用特尔斐法、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从招生情况、课程与教材、师资力量、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五个层面对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就如何提高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与建议,为各培养单位和决策部门提供的参考。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职研究生;教育质量;指导教师;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具有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在职体育硕士)招生资格的院校有21所,具备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院校有62所,研究生的培养类型由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比例正逐渐加大,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教育教学质量已日益成为各方面人士关注的难点问题。本研究围绕如何提高在职体育硕士的教育质量,突出应用性和专业性这一核心命题?如何准确定位在职体育专业硕士这一应用型学位的培养目标?如何突出培养模式针对性?如何使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论文形式、授课方式等更具在职特色?等问题,试图从教育教学质量自我评价为切入点,就如何更好地促进在职体育硕士培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检验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质量和特色的基本标准是什么(个人的满意度、用人单位的满意度、社会认可度)?如何突出在职体育硕士边学习、边工作的培养特点?等重点问题展开讨论,并构建适合我国在职体育硕士教育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强化培养工作的质量意识,为完善在职体育硕士教育质量的保证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1 评价指标内容的筛选

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和专家访谈,初拟一级指标8项(招生情况、课程设置、教学质量、学校管理、学位论文、社会评价、学术科研、师资力量)、二级指标22项和三级指标46项。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了第一轮专家咨询表,请国内46位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对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相对重要程度进行评价。根据他们提出的反馈意见对指标内容进行修改后,进行第二轮专家判定评价指标内容上的一致性,随后再次对指标进行修改、整合,最后形成5项一级指标(招生情况、课程与教材、师资力量、学位论文和社会评价),18项二级指标和32项目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见表1)。

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1 构建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是以上一级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针对本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1]。其中,判断矩阵B中,Pij(i=1,2,…n,j=1,2,…n)表示对于上层要素Ck而言,Pi对P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Pij的取值及含义选择1~9比率标度法,其中,P1表示招生情况、P2表示课程与教材、P3表示师资力量、P4表示学位论文、P5表示社会评价。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第一步,根据判断矩阵,用乘积方根法求指标因素的向量近似值Wi′,计算得出W1′=0.57,W2′=1.64,W3′=0.62,W4′=1.00,W5′=1.74;第二步,将指标因素的向量近似值Wi′进行归一化处理,求指标因素权重向量值W′,计算得出W1′=0.10,W2′=0.29,W3′=0.11,W4′=0.18,W5′=0.31;第三步,计算最大特征向量γmax,γ1=5.106,γ2=5.061,γ3=4.956,γ4=5.013,γ5=5.058;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I。根据矩阵理论,如果γmax>n,可以导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I=(γmax-n)/(n-1)。计算得出,γmax=5.038,C.I=0.009 6,故表明该矩阵通过了检验,具有一致性;第五步,计算C.R。为了度量不同阶矩阵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将C.I与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R.I比较,得出C.R=0.008 6<0.10,表明该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第六步,结论。C.I和C.R均<0.1,构建的判断矩阵具有一致性。得出在职体育硕士教育质量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为:招生情况(0.10)、课程与教材(0.29)、师资力量(0.11)、学位论文(0.18)、社会评价(0.31)。同理,计算得出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表1)。

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1 招生情况

指标包括考生结构(0.13)、考生来源(0.29)和招生考试(0.58)3个维度,其中招生考试由初试和复试构成,初试由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复试内容一般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综合能力的考核等指标[2]。由于在职体育硕士重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实践性的体育专门人才,因此,在复试中注重对考生专项技能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考察测试。

3.2 课程与教材

指标包括课程内容(0.32)、课程比例(0.20)、教学方法(0.24)、教学评价(0.10)和教材情况(0.14)。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职体育硕士的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应体现小型化、前沿化、趋势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注重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强调理论体系与专业知识创新的关系,突出专业基础理论对教学训练管理实践工作的指导性,构建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为主线来课程和教材体系。

3.3 师资力量

指标包括导师队伍(0.32)、导师指导(0.53)和导师构成(0.15)。导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到在职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和管理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一支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导师队伍,不仅可以使学员得到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学养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学位论文

指标包括论文选题(0.20)、论文形式(0.52)、写作与态度(0.13)和论文答辩(0.15)。学位论文的质量是判定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硬指标,也是学生学术水平和科研素养的体现[3]。在职体育硕士学位论文应突出实践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强调与自己所从事的教学、训练、管理、经营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为选题研究的出发点,注重运用专业理论知识阐述实践中问题,提升学位论文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

3.5 社会评价

指标包括实践能力(0.46)、科研能力(0.32)和创新能力(0.22)。社会评价是检验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尺度,也是衡量培养单位教学科研实力的试金石。

4 评价指标体系的修订

抽取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8级在职体育硕士各30名,共1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与回收120份,有效率100%,验证其指标体系的有效性。本研究将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等级划分为:优(85分及以上)、良(75~84分)、及格(60~74分)、不及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让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评价总分[4]。统计结果显示,最高为92.31分,最低50.29分,平均76.58分,标准差8.36;其中认为达到优良等级的学生为101人,占总人数的84.16%。这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我国在职体育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外部效度且具有一定的区分度,能够客观地反映其培养质量的基本内涵。

5 构建我国在职体育硕士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

5.1 启示之一: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骨干

国家对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无疑为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体育专门人才队伍提供了政策保障[5]。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对高层次、专门性、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与日俱增,特别在基层体育领域,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偏低,学位结构不合理[6]。这种状况不能适应当前“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时代要求,因此,积极扩大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规模,符合国情,又能充分利用我国体育院校的教育资源。为此2010年7月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就“全日制(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天津体育学院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就体育硕士的培养理念、定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论文选题、评定标准等方面取得诸多共识。我们认识到:体育硕士与现行的体育学科学硕士在学位上处于同一层次,但规格不同,各有侧重。这个定位在我国体育硕士起步阶段,基本符合高层次人才的标准。

迄今在职体育硕士招收8届,全日制体育硕士招收4届,规模与类别在不断扩大,因此,重新审视体育硕士的定位,修订“在职体育硕士培养标准”是十分必要。实践中,一方面针对学生缺乏从实践到理论层面的升华,不会用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现实,我们在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同时,应突出实践性,注重学生用基础理论诠释并解决体育教学、训练、管理实践中问题能力的培养,教会如何在实践中归纳问题,总结规律。另一方面,在职体育硕士在攻读学位之前,多数学员毕业于体育院校,还有一部分来自“优运教裁”,有一定的教学、训练和管理经历,他们渴望学习本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成果,新方法、新理念,以求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在授课内容上,侧重案例教学;在教学形式上,多采用课堂讨论、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现场专项示范教学课等。

5.2 启示之二:严格招生工作,把好培养第一关,积极探索在职体育硕士培养模式

在招生工作中,严格把好初试、复试关。特别是在复试中,严格按照国家文件精神执行,成立招生复试考核领导小组,制定复试方案与实施办法,每组由五名导师负责考核考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理论、专业知识、专项技能”3个部分,采取差额复试录取,有一项内容不及格不予录取。

试办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以来,随着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体育硕士认识的逐渐改变,报考在职体育硕士的人数有了快速的增长势头;报考群体也从高水平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扩展到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甚至是企业管理人员。由于报考动机多样性和生源学术素养参差不齐,给培养工作带来了挑战。为此,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在不降低生源质量且符合国家文件规定的前题下,给予“优运教裁”考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如部分减免实践课程的学分或承认其他相关院校选修课程的学分等,鼓励此类人员报考体育硕士,有利于扩大稳定的、优质的生源。如近6年天津体育学院报考人数维持在300左右,每年录取50人,录取比例约为;6∶1。

就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而言,影响其培养质量的教师可分为两类:一是公共必修课的教师,二是专业课教学及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我们针对当前体育硕士课程授课教师,多数是由以往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教授担任的实际,探索新教学模式方面的尝试是:第一,成立体育硕士教学督导组,成员主要是市学位办、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体工队、学院的负责人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体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制订,参与教学大纲的修订、论文选题及论文指导等一系列工作;第二,任课教师必须采用案例教学、示范教学、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体育硕士的参与互动;第三,聘请本市高校体育部主任、体校国家级教练担任体育硕士导师,改善导师结构。

5.3 启示之三:优化课程结构,体现在职攻读特点,注重学位论文的应用价值

实践证明,我国在职体育硕士课程设置总体上是合理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7]。由于报考在职体育专业硕士人员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通常多是单一学科的知识背景,大多没有系统接受过本学科教育教学、训练、管理理论的系统培养,而现有的课程设置重心在体育教育基本理论上,对方法论的教学重视不够,核心课程不突出。我们认为,在职体育硕士教育质量提升胡关键在于培养学员运用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面临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应该围绕3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坚持办学指导思想和目标,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制定的在职体育硕士学位设置和实施方案,从入学、毕业和过程培养的各个环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以符合社会需要。

第二,实现个别指导向集体指导的转变,但集体指导不等于批量生产。在职体育硕士既有共性,也应有个性,在课程设置上,应适量减少必修课的比重,增加每个方向的特色课程;在教学安排上,是注重体育硕士的在职特色,在搞好课程教学的同时,安排田野调查和分析,使学生到运动队、运动场、比赛场、健身俱乐部中去,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问题,探索教育教学、训练、管理的基本规律;在论文评价方式上,鼓励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或写出实地考察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减少纯理论的探讨,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课外教学。针对实际操作过程中多数论文选题与学术型论文差别不大,偏理论研究,及论文选题大而空等。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们首先建立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体系,其次协助指导教师转变观念,明确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在学位论文上的本质区别,突出实践性、实用性,强调联系教育教学的实际,鼓励论文选题结合本单位的实际和教学、训练、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完善规章制度,管理服务到位。在入学时将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流程、课程设置计划、论文要求、学籍管理、成绩考核等文件的学生工作手册发给学员,使他们及时了解其整个培养过程。

总之,我国在职体育硕士培养起步时间不长,许多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仍待进一步探讨与摸索。今后我们将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索更加有效的在职体育硕士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致谢:本文研究过程中得到天津体育学院姚家新、李宗浩、张勇教授,北京体育大学胡斌博士,山东体育学院吴耀宇教授,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何玉秀教授的帮助,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1]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98-201.

[2]张惠君.对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68-70.

[3]宋杰,孙庆祝.在职体育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体育学刊,2006,13(5):139-141.

[4]娄方平,李国泰.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98-100.

[5]全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工作文件资料汇编[S].北京:全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0.

[6]熊蜀蓉.对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 099-1 101.

[7]曹健.建立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6):94-96.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Part-time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Sports in China

WANG Jian1,QU Luping2,3,TAO Yan1,LIU Yuhong4,KANG Luan5,SIHongxxu1,ZHANG Lei1
(1.Dept.of Graduate,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2.The Second Dept.of PE and Coach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3.Beijing University of Sport,Beijing 100084,China;4.Dept.of PE,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381,China;5.Dept.of PE,Tianjin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Tianjin 300204,China)

This paper used Delphimethod,hierarchy analysis and expert interview to establish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part time master degree postgraduat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PE.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d enrollment,and courses and textbooks,and faculty quality,academic degree thesis,and social evaluation.The paper offered some suggestion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part timemaster degree postgraduate of professional sports and PE.The results provided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unit and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

professionalmaster degree of sport;part timemaster student;education quality;tutor;evaluation system

G 80-32

A

1005-0000(2011)06-0501-04

2011-02-18;

2011-11-08;录用日期:2011-11-09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王健(1964-),男,天津市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1.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天津300381;2.天津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二系,天津300381;3.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4.天津商业大学体育部,天津300134;5.天津外国语大学体育部,天津300204。

表1 我国在职体育硕士教育质量评价指标内容与权重一览表

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合成权重考生结构0.13招生情况(P1)0.1 0.013考生来源0.29 0.029招生考试0.58 0.058课程内容0.32课程与教材(P2)0.29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前沿性0.26 0.024课程内容的多学科交叉性0.32 0.030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0.42 0.039课程比例0.20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和选修课的比例1.00 0.058教学方法0.24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程度0.36 0.025课题气氛的活跃程度0.64 0.045教学评价0.10评价方法的多样化0.71 0.021考核制度的严格程度0.29 0.008教材情况0.14所修课程是否有较前沿的教材1.00 0.041导师队伍0.32导师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0.33 0.012导师的实践经验0.42 0.015论文、专著、课题的级别与数量0.35 0.012师资力量(P3)0.11导师指导0.53导师指导学生的人数0.20 0.012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次数和态度0.48 0.028导师对学生经费的支持度0.32 0.019导师构成0.15校内导师0.44 0.007外聘导师0.56 0.009论文选题0.20运用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0.40 0.014选题的应用价值0.48 0.017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0.12 0.004论文形式0.52学位论文(P4)0.18专题研究(调查)报告0.37 0.035典型案例分析0.35 0.033大型体育活动策划方案与规划0.28 0.026论文标准0.13毕业论文的规范性0.31 0.007论文撰写的工作量0.24 0.006论文撰写工作的态度0.45 0.011论文答辩0.15概括和表达能力0.48 0.013理解和回答问题的能力0.62 0.017社会评价(P5)0.31实践能力0.46运用理论指导工作的能力0.36 0.051组织教学和训练的能力0.64 0.091科研能力0.32在学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0.54 0.054在学期间参与课题研究的情况0.46 0.046创新能力0.22 0.068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六有五化”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建筑学硕士揽了“瓷器活儿”
V eraW an g
在职硕士全国联考将取消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标与质量保障措施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