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我书《出师表》
2011-01-01周文彰
银行家 2011年4期
我的除夕草书作品《出师表》,大年三十发布在“弘陶书法网”。初一,就读到书法家李建春的评论,初七看到崔自默博士的点评,最近又读到李人毅老师的评价,他们的鼓励,我十分感谢。这里介绍一下我除夕书法的由来和书写《出师表》的过程,以就教于读者。
我是在我不惑之年,即2003年开始学习书法,起先就练草书。
2004年除夕,是我学习书法后的第一个除夕。此时,我学书法刚8个月。
简单的年夜饭后,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我的春节大练字也拉开了帷幕。翻开苏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用废纸试写了两遍,便铺开宣纸,信马由缰地挥洒起来,一气呵成,居然形成了一幅我颇为得意的草书长卷。
我把它铺在地上,若大的房间居然不够展开。我悠然自得地从这一头看到那一头,又从那一头看到这一头,突然脑子里跳出一个构思:每年除夕都写一幅长卷,五年之后搞一个“弘陶五年除夕书展”,一定很有意思。
这一构思付诸实施了。此后每年除夕,我都坚持写一幅长卷,尽管有时可能提前两三天。
2005年春节除夕,我写了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2006年春节除夕,写了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
写完之后,我余兴未尽,又写了一首打油诗《学书感怀》:
春晚帷幕徐徐开,龙飞凤舞笔端来。
耳听手挥除夕夜,乐此不疲已三载。
大江东去望海潮,怒发冲冠写神采。
岳飞柳永苏东坡,词圣激我书情怀。
2007年春节除夕,写了辛弃疾的《沁园春·叠嶂西辞》。
2008年春节除夕,写的是毛泽东的《满江红·小小寰球》。
2009年春节除夕,写的是吴文英的《宴清都·绣幄鸳鸯柱》。
2010年春节除夕,写的是黄庭坚的《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除夕”,后来已成为我的时间符号,有时书写不一定在除夕当天,提前一两天甚至三四天写都有过。
为了保证书写顺畅,我都要提前选好书写内容。七年的除夕,我选的都是名家名词,而且无论是写景、写事还是写志,都是气势磅礴,快炙人口。我感到这样的内容能激发我的书写激情,能形成一幅幅同样气势磅礴的草书作品。
内容选定之后便是反复朗读吟诵,领悟意境,熟悉词句,以便据意而挥洒,凭熟而连贯。看一个字写一个字,甚至看一句写一句,都很难做到一气呵成、气息连贯。
接着就是查找不会草写的字。以前会写但又没有把握的字也要核查,以便每个草法都要准确到位。这七年,每一首诗词中需要查找的字数逐年减少,表明我熟记的草书符号数量在稳步增加。
正式创作之前,我都要练习几遍,以便从谋篇布局到线条运行都不至太生疏。
创作时关闭电话以便不受干扰,脱减衣着以便身手灵活,不叠格子以便信马由缰,凝神屏气以便精气神聚焦。写完一张,放在地上;全部写完,铺成长卷。反复审视,发现字过紧或过松,过浓或过淡,过粗或过细,过大或过小而不协调,立即重写,直到自己顺眼为止。乘势调整,不影响一气呵成。
因为计划着五年后办“弘陶书展”,所以我有意识地设计除夕书法的尺幅形式。清一色的横批长卷肯定不便布展,也会影响展览的视觉效果。于是每年除夕,我首先专注于创作长卷,10米左右,同时也用多条屏来表现。2009年除夕的五条屏的效果甚至好于长卷。作为未来除夕书法展览点缀之用,我还在鸡年写鸡,狗年写狗,虎年写虎。
2010年9月2日,“周文彰除夕书法作品展”在国家行政学院书画研究院开展。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院长马凯观看了展览。
展名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题写,著名书法家沈鹏写序。
沈鹏先生非常赞赏“除夕书法”这个创意,他在序中写道:
“书法展览看过不少,但以某特定时间节点的书法作品办展,似不多见。周文彰除夕书法作品展的特色就在于此。
文彰同志2003年开始学习书法,遂决意在每年春节除夕创作一幅书卷。这是一个创意。他执着地把这个创意付诸行动,从而形成了七幅书法长卷。
因此,这个展览忠实地记录了文彰同志书法学习之路的足迹。七个除夕就是他书法之路的七个阶梯。这条路,他走得扎实而有成效,进步神速,令人惊叹,已在友人中传为佳话。”
展览吸引了一批批学员和教职工前来观看。学员观看,我就当现场解说,用亲身体验动员他们培养一个业余的儒雅爱好。不少人动了心。
许多领导、知名书法家和朋友百忙之中来观看展览。
201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李源潮、马凯同志陪同下来学院视察,在院史陈列室,他看到了马凯同志观看除夕书法展的照片,亲切地询问“除夕作品”的含义和书写内容。
2011年除夕,我决定写《前出师表》。除夕还未到,我就写了一首《辛卯除夕夜》,诗中“明”即孔明——《出师表》作者诸葛亮。
万家守岁万般情,
恐有书痴伴笔行。
泼墨挥毫出师表,
一抒敬意颂忠明。
除夕前一天和除夕当天,我停下我的新书《再造生活——书法当代价值的亲身体验》的写作,忙于写《前出师表》。“快典网”使我大大提高了效率,很快把不会的草字查出,“先帝”、“臣”,“宜”、“事”、“之”、“也”、“于”、“以”、“此”、“所”等字重复率高,也一一备好不同写法。前七幅除夕作品,最长也就100多字,《前出师表》近800字,显然不宜用横批长卷,字也不能像以前那么大,最好以条屏、小字表现。于是,我选了一支小兼毫笔,拿出八尺宣纸,这刀纸虽然薄点,但已存放家中多年,估计爽手。写字台也大,长2.4米,宽1.1米,是由一块缅甸花梨独板加框而成。这块板是在2009年中国国际文化博览会撤展那一天,以非常合适的价格买来的。
一切准备就绪,开写。
过去,四尺或六尺横批,不叠格子,可以驾驭。现在,八尺条幅,不叠格子行吗?试试。
写得非常顺手。不到三个小时,《前出师表》写成了,共六屏,每屏五行。马上找孩子过来,我念作品,她对原文,发现丢了好几个字,赶紧在落款里补救,但感觉不好。决定重写。
午饭后抓紧午睡。怪了,闭了一会眼,睡不着,干脆起床写第二遍。这一回每屏四行,写完两屏,并起来一看,糟了,几个“也”字,有三个写法雷同,特别抢眼。怎么办?
实在没有勇气重写了,写到最后再说吧。
全部写完,正好八屏。骆光宗带着相机来了。小骆年轻,聪明能干,无师自通,会拍照,会在电脑上拼接、脱底、修改、加底色用电脑玩照片那一套,他全会。我演讲的PPT也全是他做的,打字也快,是我的好帮手。我照着作品念,他看着原文对,发现恰好在两个“也”字雷同的第二屏上丢了几个字。
重写第二屏!我来了劲头。其他屏中也有丢字改字的,就算了!
“《兰亭序》不也有涂涂改改的嘛!”我这么想。
照片当晚制作完毕,传给远在太原的丁洁。丁洁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第三个在读博士生,她勤奋好学,文笔优美,对网络也很熟悉,“弘陶书法网”的后台维护工作,就是由她兼的。
除夕当天,2011年弘陶除夕草书《出师表》就上了“弘陶书法网”。
也就从这一天开始,我陆续回复和发出了许多条如下的拜年短信:
新年伊始,万事如意,我祝您新春快乐,并献拙诗《辛卯除夕夜》一首,敬请指正。我仍坚持老习惯:每年除夕写一巨幅草书,今年写就《前出师表》,已上弘陶书法网,与您分享!
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诗引来诗百行。一些朋友的诗很有才情。海南出版社社长蔡磊建议我把“恐有书痴伴笔行”之“恐”改为“总”,我觉得很好。我写此诗时,“伴笔行”尚未发生。现在用“总”字,表示我一直如此,非常贴切,我已采纳。也有朋友提出“辛卯除夕”应为“庚寅除夕”。对此,我请教过一位民俗专家,说用“辛卯”也可。请读者赐教。
除夕当天,我继续写《前出师表》,四尺横着写,上午完成一幅,17张共长23.46米,下午完成另一幅12张,共长16.56米。
辛卯除夕书法,刷新了我个人的多项记录,喜不自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