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工厂可做“小贷”?
2011-01-01金岩
银行家 2011年4期
自2005年7月银监会推出“六项机制”以来,无论是四大银行、各大股份制银行,还是城商行以及信用社和各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都积极采取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小企业贷款的相关政策,并且通过几年的实践,都看到了小企业贷款的巨大市场潜力和丰厚的利润回报。各银行逐渐由被动变主动,从战略层面越来越重视小企业贷款,并积极探索小企业贷款的各种业务发展模式。
从各类机构开办小企业贷款的模式上看,可分为“单户”和“批量”两种。“单户”模式是指以单个企业为分析对象,逐笔进行贷款的分析、审核与发放;而“批量”模式是银行以某类具有特定共性的企业群体为目标客户,以“标准化”的方式,批量地发放小企业贷款。对于目前国内各类机构比较注重的批量贷款模式,笔者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对于“批量”模式的实际效果,也更有待加以时日进行检验。
“批量”模式的几种类型
概括分析目前国内各家银行的“批量”贷款模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打分”模式。银行对小企业客户评价(信用等级)实行打分制,在综合考虑企业经济实力、纳税情况、营运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信用记录、企业成长性、与银行关系等方面因素后,通过电脑软件设置不同的指标和权重,建立评估模型,为企业打分,并根据打分情况确定企业的贷款额度。
“龙头企业”模式。银行与小企业聚集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交易市场、商业街的市场开发商(或管理者)和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大型零售商、商会等开展合作。通过与龙头企业、园区和市场的管理者,或上下游的大企业合作,建立担保关系,通过他们的影响力和渠道优势,将贷款批量发放给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建行的“E贷通”、民生银行的“商贷通”,以及农行开展的小企业贷款等,均为此种模式的代表。
“新科技”模式。银行借助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信贷人员在贷款调查时按照统一要求,拍摄贷款企业的各类影像信息并直接传输至贷款审批部门,审贷委员会成员通过对影像资料中客户的财产情况进行远程评估,确定抵押物的市场价值并最终决定贷款额度。目前在中国南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较多地采用了此方法。
“小额分散”模式。银行针对某类客户,在结合联保、互保等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对符合某些基本特征的客户或企业批量发放贷款。但每笔贷款的金额会严格控制在很低的额度内,一般为1万~2万元左右。此模式的基本理念为“小额会保证损失小,分散会保证风险低”。有些类似于联保贷款,目前在信用社、偏远地区的金融机构等多采用此类方式。
“批量”模式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通过实践,“小企业贷款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因此,银行要发展小企业贷款,首先就要面对的是“人员”与“效率”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一方面,小企业贷款要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要在贷款笔数和贷款金额上实现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目前大多数银行由于内部体制和机制上的一些原因,还暂时不希望人员数量过快增加。因此,许多银行在既想提高效率、又不想多招人的思路主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批量”模式。在短时间内,“批量”模式也似乎解决了“人员”与“效率”之间的矛盾。
然而,大多数银行对小企业贷款的另一个特征的本质认识不清,其实小企业贷款需要逐一对客户进行分析,这相当于农民的工作,付出一分汗水、得到一分收获。因此,如果从贷款的本质和长期贷款的质量来看,小企业贷款是否能够采用“批量”模式,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必须弄清楚:
商业可持续发展。信贷任何时候都是稀缺资源,在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贷款就不能做成扶贫或“普惠”贷款。银行只能给那些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的企业发放贷款,否则就无法保证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决定任何一笔贷款是否可以发放,基本原则就只能是客户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放弃了这一基本原则,贷款的长期质量就很难保证。
客户的千差万别。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虽然可能是同一行业,tPEhVUAPjiau8Fl52xhG9A==但其经营、管理、盈利模式、资产、负债等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用一种模式去做批量贷款,其风险无疑会非常大。虽然批量模式能在短时间内提高银行的贷款笔数和贷款金额。但从长期来说,在不了解客户真实情况基础上的所谓批量模式,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对于银行的长期发展来说,风险也会逐渐积聚并迅速扩大。
银行靠什么贷款。几十年的实践证明银行靠抵押、担保进行贷款,看似保险,其实是风险很大,国有大银行一次次的“资产剥离”,就是抵押物崇拜的结果。银行贷款必须首先要做到对客户心中有数,为此就要亲自给每个客户做“CT”,通过“透视”亲自了解客户的真实情况。否则靠别人,靠抵押,图省事,相信别人,不相信自己,只能是自欺欺人。
“批量”模式的先天缺陷
从目前各类机构批量贷款模式的实际效果看,以上四种模式似乎都还不错。但是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还是没有破除抵押物崇拜,银行自己不想“弯腰锄地”,不想“面朝黄土背朝天”,不想“汗流浃背”。而只想坐享其成,等别人服务,结果也就只能是依靠别人,进一步突出和强化抵押担保,到头来银行自己还是心里没底。因此,以上几种批量业务模式都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信用打分”模式虽然看似最科学,但实践效果最差。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还是国内的银行都大量使用过这种方法,不但没有好结果,而且还引发了金融危机。因此,对于小企业贷款来说更是如此。过去我们一直都在说“小企业没有正规的财务报表”,如果没有办法了解到企业的基本经营情况,那么无论“打分”的方法有多么先进,打分质量都是难以保证的,因为基础数据就不真实。
“龙头企业”模式,在实践中似乎效果一直不错,但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此模式也会遇到以下几大问题:一是信贷风险的高度集中。与龙头企业合作,就意味着银行是把“宝”全部押到了龙头企业上,把贷款的部分决策权交给了龙头企业,把每笔贷款的部分风险也转嫁到龙头企业,这样,贷款的风险就变得非常集中。就像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到来之前,投资者都相信评级公司的信用评级,投资决策全部依赖于评级公司的各类研究报告。当危机到来时,投资者才发现自己原来对风险是一无所知,而评级公司后续的自保行为进一步扩大了投资损失。二是丧失了贷款的主导权。在此模式下,无论是与银行合作地位、还是对其下游小企业的贷款审核,龙头企业都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会变得更为“强势”,这就难免会出现一些难以控制的舞弊行为。三是由于龙头企业过去对于各家银行来说都是公司类业务的“优质客户”,此模式又进一步使龙头企业成为了银行小企业类贷款业务的“优质渠道”,这将使各类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依赖性更强,营销竞争也会更为激烈。就必然会产生各种恶性竞争,以及催生出各种不正之风,增加银行的风险。
对于“新科技”和“小额分散”两种模式,虽然看似与传统的贷款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就其本质来说,依然走的是抵押担保的老套路,银行对贷款用途以及客户未来的还款能力,依然一点都不了解。
从以上分析来看,虽然批量贷款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贷款业务增长与人员短缺之间的矛盾,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银行如何对企业“透视”的问题。因此也就无法了解客户到底有没有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偏离了贷款的核心依靠,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因此,对于小企业贷款,最合适的模式依然应该是基于客户自身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的单户分析,因为批量模式偏离了贷款的本质。小企业贷款既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业务,同时也更是需要对客户逐一进行“安检”的工作。就像机场的安检只能逐个进行,而不能靠别人,搞批发一样。有了这种认识,我们就应该尊重这一客观事实,把握贷款的本质。总想图省事、靠押宝、搞投机取巧是不可能做好小企业贷款的。小企业贷款,就是需要信贷员一笔笔去动手分析,一笔笔去放款,依靠别人、依靠抵押担保,最终都是靠不住和不能长久的。
(作者单位:包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