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培训与专业教育关系研究
2011-01-01余冬梅
计算机教育 2011年4期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对比分析,从多角度阐述两者的异同,并提出高校专业教育与培训企业的培训相结合的新思路来弥补计算机专业教育缺陷,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教育;专业培训;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大学扩招生的陆续毕业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障碍,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尤其突出。由于就业的压力,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很多心理问题,如厌学、对未来茫然、心理压力大。很多学生为了顺利就业就到IT培训企业(机构)接受短期培训,但是效果如何呢?我们的专业教育教学又该怎样面对来自就业以及IT培训机构的压力呢?为此,本文对几年来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做了总结整理和分析。
1 计算机专业教育与专业培训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各类培训企业(机构)都纷纷开展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培训内容从起初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逐步向专业性更强的方向发展。目前,绝大多数的培训企业(机构)的培训项目中都有有关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内容。
近几年,很多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课程结束时,都纷纷到一些IT培训企业(机构)参加培训。在培训时间上,有的要一年,有的要半年,有的要一个季度,培训费用也在几千元到两万元不等,培训时间长短及费用的多少是由培训的科目、目标要求及人才市场需求来决定的;科目越难越多且这方面的人才在需求市场上越紧俏、目标要求越高,培训时间越长、费用就会越高。这些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最后一学年基本上都在培训企业(机构)度过,导致学校里开设的很多课程学生到课率很低,无法正常进行。鉴于就业压力问题,各高校对此问题也是一筹莫展,基本上采取的是默认态度,致使学校的专业教育处在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很多接受过培训的学生认为,在培训中他们学到了很多实际的、有用的东西,能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而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太多,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其次,在培训中学到的技术很实用,从而减轻了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另外,很多培训企业(机构)给学生承诺在培训结束后负责其就业,对学生也有很大吸引力,导致学生宁愿在本校旷课,也要花更多的学费到培训企业(机构)去学习。
2 计算机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专业知识更新不及时
研究发现,高校开设的大部分专业课程长时间没有更新,没有及时跟上用人单位需求的知识和技术更新的步伐,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到毕业的时候很大一部分就已经被用人单位和就业市场淘汰了。刚招聘毕业生就先要进行培训才能上岗,这无形之中加大了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成本,这是用人单位最不愿意做的事情。
2.2 专业教育厚理论薄实践
学校普遍开设的都是基础性和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虽然在培养计划中基本上每门课程都安排了实践环节,甚至还有一些单独的实践课,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其中的原因也不少。
1)由于每个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各种状况都可能发生,教师为了能够解决这其中的所有问题,就必须下功夫提前做好预备,所以实践环节应该是最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设计和实施的。但是高校的教师除了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往往没有过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从而使实践环节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成了学生自学的过程了,对于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去认真研究,但如果教师要求不严,对于那些稍懒惰的学生,技术和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成了空话。
2)在课程考核上,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践环节的考核成绩在整个总成绩中只占较少的比例,这也使学生在思想上对实践环节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3)对于仅有的实践内容也没有和当前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高年级开设的一些专业方向性课程,其原因一方面是教师对当前的社会需求不了解;另一方而是课程大纲中实践内容在要求上长时间不变动,教师也不做思考,抱着大纲要求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没有达到实际效果。
2.3 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缺乏针对性
大多数高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是在把所有学生都被默认成知识基础一般的情况下设置的,尤其是地方高校。对于那些原本基础好的学生不能被区别对待,使他们在大学低年级的时候出现“吃不饱”现象,而此时自学能力还没有完全培养起来,没有自行解决“吃不饱”问题的能力,只好跟着学下去,导致毕业的学生基本都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没有什么特立独行的技能,在就业市场上也就缺乏竞争力。究其原因也有很多:比如,如果做分类教学势必加大教学工作量,各高校的师资充足与否就成了关键问题;另外不同层次的教学就要有相配套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内容的变更,这些是否能跟得上都需要提前做思考等等。
2.4 专业教育忽视就业需求
专业教育忽视就业需求分析是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短板。需求有两重涵义:其一是社会的用人需求,如高校对于当前的IT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问题是模棱两可的。目前没有高校会主动去搜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需求方面的信息,更不会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而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因此,不了解市场需求怎么可能培养出市场愿意要的毕业生?其次是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需求,虽然很多学生毕业后的目标是进入IT企业,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不一定全部选择进入IT行业。为此,高校没有针对不同就业取向的学生以相应的分类性的就业需求指导。有些高校设置了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但是仅凭一门理论课程就教会学生合理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似乎是有些期望过高。另外各高校都设置了学生就业指导部门来专门管理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实际上这些部门的工作却仅仅停留在发布一些就业市场信息、用人单位信息、统计和发布当前的各专业的就业情况罢了,根本无法提供给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各高校的专业较多,每年的毕业生都在几千人,仅靠学校设置的由几个工作人员组成的部门来完成所有学生的就业指导难度是很大的,因此,如果将就业指导工作分解并下移到各个二级学院或系,可将当前的指导难度降低,而且工作下移到学院或系之后,由于负责的面小了,工作人员会更容易熟悉该学院或系的专业情况,在指导上也更有针对性。
3 IT培训企业(机构)的优势
全国开展IT培训的公司将近2000余家,仅1999年到2000年之间就有近200多家公司通过国际IT培训认证机构进入市场。北京海淀区中关村IT培训机构有465家,70%以上的培训机构规模较小,开展的培训项目也少。其中,知名的、能独立进行认证培训的机构有30多家,如,北大青鸟培训中心、新东方IT教育、中科院软件所培训中心、天极网校、清华万博、前景创收、北京长城计算机学校等。
3.1 接近社会,更了解企业需求
IT培训机构属于商业运营,他们对于不同的IT企业人才需求都很了解,并针对需求进行教学和培训。企业原本用于自己花成本进行的岗前培训无形中转接到了培训机构,培训机构进而又转接到了受训学员的身上,学生为了顺利找到工作,就自愿接受这份培训成本了。另外,由于培训企业(机构)是盈利性质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接受培训,他们就会主动到企业去了解企业的用人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项目,这样解决了受训人员顺利就业的“走”的问题,也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招生中“来”的问题。
3.2 弥补了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知识应用的不足
学校的专业教育是在基础知识和技能上狠下功夫的,而对于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实际应用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培训企业(机构)正好弥补了这一缺口。在了解了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和人才需求之后,就先派自己的员工去学习,然后回来培训学生,这样使学生学到的都是在学校没有深入接触的内容。
3.3 具有实战工程经验的师资和模拟实战的教学模式
目前很多专业培训企业中,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培训企业,他们在授课教师的培训及要求E相对较高,基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实战经验和体会,而且在他们培训学员的过程中生师比较低,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三对一教学,这样就能够及时且全面地了解学员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更好地辅导,学员的技术水平提高速度较快。另外,培训企业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采取的是学员团队式学习模式,学习环境及工作要求等都与IT企业的工作环境很相似,这种接近于现实IT企业的工作和学习模式,使学生在结束培训后可以更自然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对接,减轻了就业心理压力也缩短了适应期。
3.4 招生中有很强的渲染性
培训企业(机构)的盈利性质导致其需要吸引很多愿意接受培训的人员,因此,他们在招生宣传上也是花了很大的力气,非常具有渲染性。他们会根据受训人员的不同心理专门设置一些具有诱惑力的招数来吸引学员报名,这也是当前培训业经营火爆的原因之一。
4 校园的专业理论教育与IT培训企业实践培训的结合
从以上的分析研究中可以发现,在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过程中,高校有高校的不足,培训企业又有它自身的优势,如果将大学的专业教育与培训企业的专业培训结合起来,就可以弥补本文第2部分中叙述的校园教育中的一些缺陷,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但高校在进行与企业联合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教学与培训的方式、时间、内容、考核要求等方面的周密安排。
经过分析,笔者认为在进行二者结合过程中可做如下安排:在方式和时间上可按照7+1或者6+2模式,即学生在高校学习6~7个学期,在培训机构学习1~2个学期,一共加起来是8个学期。学生通过前期大量的时间在学校进行全面的基本专业知识储备,可以对专业方向有个较全面的了解,并对当前行业就业需求、自身特长与爱好进行理性分析,最终有针对性地选定自己后期将接受的专业培训项目,更有利于未来就业。在内容上,可将学生及社会行业就业需求纳入考虑范围,不能一概而论、不能长期一成不变,即应根据学生需求、就业需求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及培训目标,并将职场的职业操守作为内容的一部分融入训练始终,高校应对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师资等方面进行考察。在考核要求上,高校与培训机构须达成一致,给培训机485tZTDK5/3dNixiA4xzjwWPXc1cA1By94EwuIoGImM=构较为独立的考核权利,高校应认可培训机构给出的考核成绩,并作为学生有效专业实践成绩的一部分录入学生学籍档案。在后勤保障管理上,尽可能实现统一食宿、统一管理,做好考勤记录并将其计入总成绩的一部分。
培训企业是具有商业盈利性的,追求利润是他们的本质,在进行校园教育与专业培训结合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这一点。一旦进行校企联合,培训企业的生源就不成问题了,它所带来的潜在问题是培训企业是否还愿意花大力气解决他们自身成长的问题,如对IT企业人才需求情况了解得是否真实和全面、他们的师资和设备是否能达到企业人才需要的培训要求等等。因此,在进行联合前还应该进行责任约束,应签订相应的委托培训合同,以确保学生的利益。
5 结语
目前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值得所有从事计算机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的思考和探索的。高校与培训企业进行联合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子,但不能完全迷信于专业培训,它只是专业教学的有益补充,不能替代专业教育中的全面学习。
(编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