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
2011-01-01伏六明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有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旅游产业 和谐社会 联系与作用
中国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58-02
构建和谐社会表现出来的每一个特征,都与投资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人居环境息息相关。旅游产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元素,有着其它产业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和发展特点决定了其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致性,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阶段,旅游业的综合功能日益明显。它对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平衡国民收入再分配,缩小城乡差别,增加社会就业,保护自然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旅游产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为
和谐社会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的自我和谐。旅游业的属性和特点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必然的联系。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和谐因素。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呈现出较大的城乡矛盾、贫富差距、就业压力和社会保障等问题。旅游业的发展,为缓和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显示了它较强的功能作用。
1、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带动功能性。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使其产业链拉大,促进了产业格局变化,有效地缓和了社会失业和就业的问题,使休闲产业就业人数占整个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大大提高。据统计,一个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可带动5个相关间接就业人员。目前,我国有直接旅游从业人员1500多万人,旅游业已成为事关亿万民生的大产业,成为社会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较强的综合带动功能,促进了就业者自身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
发展旅游业,更与发展文化产业紧密相关。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旅游则是推动先进文化传播、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渠道。发展旅游业,还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关。亿万公民参与国内旅游,使他们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及各地情况有了第一性的了解,有助于激发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国之志;上千万公民参与出国(境)旅游。也利于他们了解世界,增长见识,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寻找“走出去”拓展经贸活动的商机。至于近年来迅猛发展的“红色旅游”,则被中央领导同志评价为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对青少年教育的文化工程,是促进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另外,旅游业在配合做好外交、外宣、外经贸、对台和促进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稳定繁荣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所以,发展旅游业。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乃至政治各个方面。把旅游工作进一步抓好了,把这个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于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作用是多方面的。
2、旅游业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和社会阶层的贫富差距。“旅游扶贫”是促进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良好切入点。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可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增加农民收入,平衡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城乡、乡村之间的统筹发展。(2)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发展乡村旅游,吸收了大量农民就地就业。城郊和景区周边的乡村“农家乐”、“渔家乐”,使农民在农闲时也能创造经济效益。如湖南3000多家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对扩大农村就业面,繁荣农村经济也起了较大的积极作用。(3)帮助了农民脱贫致富。发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和农户直接成为经营者,农民增加了收入。同时,很多农产品就地转化为消费品,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据测算,一个年接待量为10万人次的乡村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名农民就业,1000个家庭收入增加。(4)提高了农村文明建设程度。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城乡交流,把先进的文化传播到农村。在满足旅游者消费需求的同时,丰富了农民自身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有助于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5)提升了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民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许多农民在经营中能自觉增强现代化管理意识和市场意识,使人与人在增进了解的同时能够和谐相处。
3、旅游业极大地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势。坚持以人为本,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社会,大力培育绿色产业体系,转变传统的依靠投入更多的资源来推动经济的增长方式,旅游业的本质属性就决定了其在这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1)从产业特性上讲,旅游业资源消耗小,环境成本低,有利于自然、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永续利用。有利于改变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的传统方式,并形成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方式。(2)发展旅游业可替代部分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减少生态的破坏,促进可持续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休闲旅游业来缓解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而造成的生态不平衡。(3)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可以有效地增强当地政府和群众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达到维护环境、保护资源、亲近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目的。
4、旅游业可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区域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的统筹。(1)发展旅游业还关系到社会发展。有利于扩大城乡人员交流,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特别是近年来我们旅游行业着力推出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和“都市旅游”的快速发展,使城市和农村互为“旅游目的地”、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互为“客源”的大旅游格局有了深化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扶贫攻坚问题和城乡就业再就业问题中作出了重大贡献。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大显身手。(2)发展旅游业,既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的人员、信息和资本的流动,也有利于促进一个区域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之间的人员、信息和资本的流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向协调平衡的方向发展,有助于信息、资金、技术和财富流动和转移,从而促进区域尽快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因此,发展旅游业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大显身手。(3)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带动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可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大显身手。(4)发展旅游业,有利于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各类国土资源,把荒山野水、古村、遗址、遗迹等变得与繁华闹市一样具有吸引力,而且只要规划得当、管理到位,生态环境资源不但不会受到破坏,而且还能升值,更能永续利用。所以,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5)发展旅游业,有利于促进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与国内外接轨的步伐,有利于促进一个区域同国内外交往,增进对外交流与合作,使本区域更加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
5、旅游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土资源的全面、合理、有效和长期利用,与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国策总体目标一致、矛盾冲突最小。(1)旅游资源丰富是优势。从全国看,我国旅游资源总量之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国家之一,在世界上具有明显比较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确实存在着日益突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短缺的瓶颈约束,但同时也存在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未被更好地、更加合理地开发利用的问题。我国人口多,耕地少,2003年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的1/4;我国石油、天然气、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也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和4.1%、25.5%、9.7%。目前,我国正处在资源消耗强度较高的工业化阶段,发展已经受到了资源供给的制约,但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的格局也仍未改变,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扭转,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等问题愈加突出。我们就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看到一、二产业赖以发展的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的同时,还要看到在国土资源方面,我国也有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而旅游资源就是其中之一。比如,约占我国陆地面积2/3的西部地区,就蕴藏着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明显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2)我国旅游资源的增量还在不断扩张,旅游产品不断扩大。随着旅游业在我国和全世界日益兴旺发达,特别是旅游资源观的不断扩宽,旅游产品在我国的覆盖面积已经延伸到众多领域,我国旅游资源的增量正在不断扩张。我国这几年着力倡导的创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活动,使一批工厂和农村成了新的旅游区(点)。使“三农”(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三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工人工作生活)成了新的旅游资源;“都市旅游”的发展,使一批城市的建筑物、广场、街道、社区成了旅游资源;“科教旅游”的发展,使一批科研、教学单位成了旅游资源;其他“特种旅游”的发展,也使一批医疗保健单位、商贸单位乃至军队、武警部队的训练基地成了旅游资源。与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形成反差的有吸引力的一切事物,都能成为旅游吸引物,都能成为旅游资源。这就是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在概念上的最大区别2,--。这种区别,将使旅游资源之水长活,永不衰竭;旅游资源之树常青,永不枯萎。(3)旅游资源可以永续利用。旅游经济可以说是“眼球经济”、“体验经济”,看的是风光景物、体验的是与日常生活环境不同的事物。除了作行、游、住、吃、购、娱活动的人要消耗一些物质外(而这正是发展旅游业以拉动其它相关产业发展的必须),作为资源主体的风光景物并未被“消耗”,只要规划科学,管理到位。就可以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4)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小,而且比较容易搞好保护。旅游业在世界上被称为“无烟工业”,是各种产业中在环境与发展两者关系上矛盾冲突最少、目标最为接近的产业。一个地方,如果连旅游业都不能搞,那就意味着是“绝对保护”,除了种草、种树以外,大体可以说是什么人类活动都不能进行、什么产业都不能发展了。总体来看,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陆续建成的数以万计的大大小小景区(点)中,资源升值、生态环境优化的是绝大多数。所以,发展旅游业,是促进国土资源全面、合理、有效和长期利用的一个重要工作方向。
二、旅游休闲对人自身的和谐作用
1、旅游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旅游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越来越多。当日常生活的紧张、压力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时,人们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未来的旅游消费需求更趋向体验化、个性化、理性化和多样化。
2、旅游活动也是一个学习实践和陶冶情操的过程。旅游不仅g---种单纯的游乐,它还能增加人的阅历和经历,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获取灵感,践行伦理,提高生命质量,提升生活品质,促进旅游主体自身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会不断增加,在旅游过程中,人们可以充分实现自身价值,境界得以提高,生命得以和谐。
3、旅游产业本身具备了生态优化的功能,协调了人与自然的体系。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休闲旅游等都具有改善生态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的作用。只有在人与身心和谐的条件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意境。
三、旅游产业发展使其自身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加和谐
1、构建和谐社会,可倡导健康、科学、积极的休闲方式和方法。随着我国传统法定假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不断增多。从1999年10月1日起全面实施春节、“五一”、“十一”、端午、清明、中秋等黄金周假日制度,至此。我国每年的法定假期已达到120多天了,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但由于文化教育及传统习惯的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旅游休闲的价值认识不够,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不科学、不积极的休闲方式和方法,这就导致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利用空间狭小,选择余地不大,休闲情趣单一,思想观念陈旧等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一是要提倡健康的旅游休闲方式,树立正确的休闲观,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二是要加强旅游休闲意识教育,走出观念上的误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三是要注重多元化旅游休闲,通过创造人文氛围,构筑文化意境,倡导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旅游活动,充分发挥旅游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多功能作用,从而达到个体身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的今天,旅游需求正在成为大众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而且,旅游业是一个有助于人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健体强身的学习型产业和健康型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业,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2、发展旅游业要以人为本,实现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和谐。国内外旅游发展趋势告诫我们,发展旅游业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和谐。旅游主管部门、旅游业经营者和旅游者都要有一个对调控政策、经营方向以及旅游目的的重新认识的问题。旅游行业要倡导尊重人、关注人、信任人、发展人、激励人;做到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注重管理的公平性,使员工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使员工的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并超越他们的期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使员工各尽所能又和谐相处。创造出一种旅游服务行为与文化相一致的企业文化。政府的视线应从单纯对数量的关注(如旅游者的数量、收入情况等)到兼顾旅游质量方面,即旅游对旅游者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欣赏能力,旅游对促进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交流等方面问题的观察、评估。这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是旅游经营者必须把握好的基本功。
3、发展旅游业必须树立诚信经营思想。目前我国正处在旅游市场的培育阶段,失信的事时有发生,人为地影响了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和谐。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旅游市场之灵魂。要使经营者与旅游者和谐,必须以诫为先,公平交易,诚实守信,信守合同约定。
4、发展旅游业必须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品结构的目标是产品多样化。一是优化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和特种旅游三种产品的结构。现在我国的旅游业还是靠单一文化性的观光旅游立足,要使得观光’度假、特种这三种品种之间协调发展,结构逐步优化。其中还应该形成三个层次的旅游产品,第一类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第二类是文化含量比较高的旅游产品;第三类是惟我独有的并能在国内外拿出来的拳头产品,旅游产品开发要持之以恒地实施精品化和品牌化战略。
参考文献:
1.梁滨.论和谐旅游目标下乡村旅游文化的挖掘[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3)
2.朱静,李想.论和谐旅游[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0(3)
3.季玉群.论和谐旅游的文化建构国际旅游与世界和谐高层论坛论文集,2008
4.粱留科,曹新向.和谐旅游的价值、构建及其实现[J].经济地理,2007(7)
5.邹蕾,骆高远.论旅游者权益保护与和谐旅游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9(1)
6.李国庆,邢志勤.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旅游[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