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战略思考
2011-01-01江燕玲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国际化趋势日趋明显,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重庆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开放阶段。重庆旅游业也应顺应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文章简要概述了旅游业国际化的概念,分析了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重要契机,提出了有利于实现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战略路径。
关键词:旅游业 国际化 战略 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55-02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接待16亿人次的国际旅游者。国际旅游消费收入将达到2万亿美元,国际旅游人数和消费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的增长率,国际旅游人口将占世界总人口的3.5%。旅游需求和旅游人次的大幅增长必然要求旅游业发展方式发生质的飞跃。重庆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开放阶段,重庆旅游业也应顺应全球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
一、旅游业国际化相关概念厘定
国际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个方面或各个方面与全球进行衔接、与世界惯例进行接轨的过程,国际化的核心是积极参与全球运作,逐步融入全球网络。旅游业国际化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实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依据。目前,学术界对旅游业国际化的衡量标准鲜有直接的、明确的定义。而对于国际化旅游城市的定义有不少代表性的观点。如张广瑞认为国际化旅游城市至少应具备四个条件:①具有国际标准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②遵循国际惯例,让旅游者处处感到方便;③具有独特而广泛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④友好文明的社会环境。罗明艾认为国际旅游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相融合的产物,具有国际知名度高、经济开放度大、城市功能强、旅游产业发达、城市管理水平高等基本特征。张婷等认为国际旅游城市作为旅游产业和城市国际化共同发展的产物。是指经济社会发达,其中旅游产业成为城市主要支柱产业并成为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性城市。国际旅游城市的本质在于城市的国际型旅游的职能。而不是巨走的城市规模。结合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旅游业国际化的衡量标准至少应包括以下六点:(1)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科学合理;(2)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产品具有较高国际知晓度;(3)旅游设施完备;(4)旅游交通便捷、通达;(5)旅游行业管理水平世界一流;(6)能为世界各地旅游者提供无障碍旅游服务。
二、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战略契机
1、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没有改变。“十二五”期间。世界经济将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恢复期,全球经济可望温和回升,低碳经济成为主导发展方式,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广,将为旅游业国际化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自由贸易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实施,对于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是重要机遇。从全国来看,2010年我国经济继续保持10%左右的高位增长态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总额39万亿元,人均GDP将达到4000美元左右。处于消费总量快速增长期和结构加速升级期,人民生活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消费升级、城乡互动催生新的“消费革命”,国家经济结构也将随之调整,未来一段时间内,旅游业将成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产业。这也为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就重庆自身而言,由于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直辖市,是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统筹城乡、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开发西部等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14”总体部署、国发[2009]3号文件出台等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十二五”时期是重庆市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的攻坚时期,拥有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成渝经济区建立、两江新区成立等重要机遇。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决定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将重庆打造成为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西部旅游高地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2、良好的外向经济支撑。“十一五”期问,重庆外贸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开放环境明显改善,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经济合作进展喜人。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420亿美元,年均增长22.8%,约是“十五”期间累计总额的3倍,其中2010年预计进出口总额12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达到13%,出口依存度达到8%;全市出口市场多元化步伐加快,已与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经贸关系。服务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被国家商务部批准为国家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10年全市服务贸易总额预计达到30亿美元,约是2005年3.2亿美元的10倍。利用外资水平跃上新台阶,“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46亿美元,年均增长63.4%,是“十五”时期利用外资总额28亿美元的5倍多,2010年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十一五”期间累计有16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渝投资或兴办企业,数量是2005年底49家的3倍多。
3、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具有良好的内部条件。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十一五”时期,重庆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幅均超过20%,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幅超过30%,入境游和出境游人数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旅游业涉外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旅行社353家,其中出境旅行社26家;星级饭店266家,其中,五星级11家,四星级53家,三星级123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87家,其中5A级景区2家。4A以上景区33家,3A级旅游景区26家。重庆旅游交通体系不断完善。随着“畅通重庆”建设的深入,推进重庆市水陆空立体变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区域性交通枢纽基本成形。此外,国家战略也将推动重庆市外部交通建设。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规划》,到2020年,将修通兰州至重庆、南京—武汉—重庆—成都高速铁路,新建重庆—贵阳高速铁路。高速客运铁路的建成加速旅游客流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的强度和规模,推动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加速发展。重庆市旅游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到2015年,全面建成形象鲜明、产品多元、服务一流的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旅游集散地和西部旅游高地,重庆旅游产业效益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旅游业成为重庆市战略支柱产业之一,成为提高人民群众福祉的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生态建设、对外开放的重要产业。重庆市成为中国以旅游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典范。同时,力争到2015年,入境旅游人数超过30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6亿美元,旅游总收入突破1800亿元。旅游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超过7%;到2020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总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隔达到5亿人次和2800亿元以上。
三、重庆旅游业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1、目的地品牌国际化。推动重庆旅游业目的地品牌国际化,要不断推动重庆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国际化延伸与扩张,重点打造一批重庆旅游目的地国际化品牌。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强化开放能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加大“引进来、走出去”力度,借助外力,引进、消化、吸收来自全世界的资金、项目、技术、管理、人才和发展理念,提高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促使重庆旅游市场规则和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重庆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依托大小三峡、天坑地缝等自然生态旅游品牌,大足石刻、合川钓鱼城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两江游、山城夜景、温泉之都等现代旅游品牌,将长江三峡打造成为国际黄金旅游带和世界级旅游精品,将大仙女山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山地特色旅游度假区、大足石刻建设成为国际文化休闲旅游区、钓鱼城建设成为欧洲人朝拜的胜地、金佛山建设成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
2、行业管理国际化。推动重庆旅游业行业管理国际化,要适应国际旅游需求多样化、休闲化、散客化等趋势,完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推进目的地信息系统建设和景区数字化管理,提升重庆旅游景区环境配套国际化水平。高标准建立健全重庆旅游标准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资源经营、旅游接待、景区开发等大型旅游集团,扶持一批旅游装备、酒店设施、休闲产品等生产、营销龙头企业,提升酒店、旅行社、餐饮企业及旅游购物、住宿、景区、演艺等服务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国际化水平。加强重庆旅游行业法制建设。构建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公共平台,完善旅游投诉处理系统,健全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旅游服务质量保障体系,加强价格诚信机制和旅游行业信用等级建设,净化旅游环境,构建重庆旅游市场国际化新秩序。
3、设施水平国际化。推动重庆旅游业设施水平国际化,要加强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国际旅游者到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的便捷性和进行旅游活动的便利性。把握重庆建设全国公路枢纽、铁路枢纽、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西南地区航空枢纽的机遇,统筹衔接交通运输方式,完善旅游景区与变通网线的连接道路建设,加强针对国际旅游者的旅游交通服务,增强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构建便捷旅游交通体系。完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和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加强市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各旅游目的地、集散地、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不同等级的旅游集散中心。提升旅游厕所档次,加强旅游接待设施建设和风貌整治,高标准建设一批住宿、游览、购物等旅游接待设施,高标准设计景区标徽、字体、色调、员工服装、纪念品包装等,充分体现国际性,为重庆旅游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和保障。
4、人才开发国际化。推动重庆旅游业人才开发国际化,要立足长远,紧扣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在认真分析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和旅游人才成长规律基础上。系统制定重庆国际化旅游人才战略培养规划,加强旅游人才资源国际合作交流。建立国际化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利用西部地区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凝聚海内外高素质旅游人才,为加快重庆旅游国际化进程服务。加强旅游学历教育,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加快建立旅游中职、高职、本科、硕博层次齐全的教育体系,为重庆旅游业国际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5、营销宣传国际化。推动重庆旅游业营销宣传国际化,要加大营销宣传力度,进一步增强重庆旅游产品的对外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力塑造重庆旅游国际化新形象。加大旅游营销投入,整合旅游营销资源,强调整体营销行为,设立旅游宣传营销中心,实施旅游目的地全球营销计划,以六大旅游精品(山水都市、温泉之都、长江三峡、大足石刺、乌江画廊、大仙女山)为重点。构筑户外广告、网络、电视、报纸、手机短信、主题活动“六位一体”的重庆旅游国际化宣传营销体系。依托西部国际会展中心等,积极申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把西部旅游博览会、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节、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打造成世界知名旅游节庆品牌。
参考文献:
1.万绪才,丁敏,徐菲菲.南京市旅游国际化水平评论及其发展构想[J].经济管理,2007(22)
2.张广瑞.简谈国际旅游城市应具备的条件[J].旅游学刊,1994(1)
3.罗明义.论国际旅游城市的建设与发展[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4.张婷,程遣品,黄燕玲等.桂林创建国际旅游城市的战略研究[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