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淄博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

2011-01-01于清波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也是考察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从近几年来淄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情况出发。采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的方法,对淄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08-02
  
  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1、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所谓产业结构,是指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个体系,它包括构成该体系的各子系,即产业部门的构成形式及地位、各子系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本文所分析的产业结构主要集中于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在生产规模上的比例关系和三大产业之间的关联方式。就业结构,是指劳动力在三大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同时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经济发展的水平。产业结构演进和就业结构调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方面,产业结构演进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调整,即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就业结构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合理的就业结构对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发展,将影响一个地区整个经济发展状况。
  
  2、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会受到经济体制、生产效率、资源供给以及消费需求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会通过影响产业结构进而影响就业结构。许多经济学家在揭示产业发展规律的同时,也研究了劳动者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规律。
  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最早研究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考察了劳动力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得出了这样的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国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各产业问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逐步增加。劳动力在产业间的转移是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的相对差异而造成的,人们总是向着具有较高收益的产业转移。
  继克拉克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作了进一步探讨。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第一产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
  第二,在工业化阶段,第二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都会提高,其中前者上升的速度会快于后者。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会不同程度的下降。
  第三,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及占用劳动力比重会持续地处于上升状态,其中在工业化中、前期阶段,其劳动力比重的上升速度会快于国民收入比重的上升速度。
  
  二、淄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状况分析
  
  1、产业结构发展分析。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从2005年—2010年,淄博市的经济总量得到了飞速发展,GDP逐年增加,从2005年的1430.95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866.75亿元,增长了近一倍。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42%下降到了2010年的3.7%,呈现不断下降的状况;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66.8%下降到了2010年的61.6%,也呈现不断下降的状况;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从2005年的29.0%上升到了2010年的34.7%,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由高到低已形成了“2—3—1”的格局,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但是按照西蒙·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越低。淄博的第三产业还存在比重偏低、发展滞后、层次不高等问题。
  
  
  2、就业结构发展分析。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平稳上升,由2005年的29.5%上升到2010年的33.8%。这说明淄博市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下降,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可以推测,不久的将来,淄博市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将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淄博市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3、淄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六年来,淄博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都有了不断的提升和发展,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已形成“2—3—1”的格局,劳动力就业结构仍然为“2—3—1”的格局,说明就业结构基本吻合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但是,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结构间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为了更清晰地分析淄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问题,本文引入就业结构偏离度的指标,它主要反映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一种不对称状态,结构偏离度=(产业产值比重,就业比重)-1。由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结构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均衡。当结构偏离度为正时,表明三次产业中产业产值份额大于就业份额,反之亦然;当结构偏离度为零时,两者结构处于均衡状态。
  从表3可以看出,淄博市第一产业偏离度较大,达到-0.87左右,说明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要大于第一产业的产值份额。其原因是淄博市第一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较低存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虽然为正值,但是数值偏大。主要原因是淄博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第二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有了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劳动者的使用数量在逐渐地减少。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第二产业来说,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小,几乎为零,较为合理,说明淄博市第三产业在实现产值增长的同时,就业人数也在不断的增加。从发展趋势来看,第三产业仍然有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三、淄博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
  
  1、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面对从事第一产业劳动力偏多、生产效率较低的现状,应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产品结构优化和农业产品品种结构优化来实现。在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品质的同时,应重点发展畜牧、水产、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着力加强农村水电、交通、通讯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带动商贸物流、运输、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农业产业自身的劳动力吸纳力。进一步调整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促进就业结构的合理化。
  
  2、优化工业产业结构,提升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虽然淄博现在处于后工业时代,但是第二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淄博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重要因素,可以说第二产业是关系地区人均收入提高和就业结构提升的关键产业。现阶段根据淄博的实际情况,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应确定以机电一体化、化工、医药、纺织服装、食品加工、陶瓷材料为主导的产业布局。集中力量策划建设一批专业化的园区域基地,促进更多的高新技术项目、环保项目在园区落户,形成龙头项目带动、关联企业密集、协作配套完善的区域性产业集群中心,这将非常有利于发挥第二产业吸纳第一产业富余劳动力的潜力。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从表3可以看出,近六年来淄博市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劳动力比重虽然都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偏低。从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来看,当经济增长一定时,只有将劳动力尽可能多地向第三产业配置,才能实现就业最大化,第三产业是吸纳新增劳动力和转移劳动力的巨大“蓄水池”。淄博市第三产业在接纳转移劳动力方面有很大潜力,将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一方面,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技术含量较低,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一些部门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这些部门拥有更加充分的竞争环境和灵活的用人机制。需要注意的是,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必须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淄博实际情况出发,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在搞好商业饮食业、运输和仓储业等传统行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重点发展现代旅游业、现代物流业。
  
  4、提高劳动力素质,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加快提高劳动者素质。从目前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看,已经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这就要求劳动者应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从表3中可以看出,淄博市第一产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从现在的实际情况看,第二、第三产业也存在一定的失业人员和未就业人员,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因为缺乏应有的劳动技能难以就业,从而使就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利用好淄博市职业教育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文化基础、道德素质等一系列综合素质,以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机会。
  (2)完善劳动力市场,促进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在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需要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和健全的就业机制。因此,淄博市应该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利用现代的信息化途径,加快建设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促进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整合劳动力市场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资源,促进劳动者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参考文献:
  1.蒋选.面向新世纪的我国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2.白永秀.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J].延安大学学报,2008(4)
  3.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7)
  4.史丹.苏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J].商业现代化,2007(12)
  5.王晓君,刘爱芝.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