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比较优势
2011-01-01汪鼎喜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究竟有哪些机遇?有哪些优势?文章对这方面的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认真的梳理。
关键词:大湘南 承接产业转移 机遇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07-02
大湘南是指湖南的郴州、衡阳、永州。湖南“十二五”规划在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表述中,对“加速崛起湘南”的提法是:充分发挥湘南区位、资源优势,重点对接粤港澳和北部湾经济区,提升合作层次和水平,抓住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那么,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究竟有哪些机遇?有哪些优势?显然,梳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大湘南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对落实中共湖南省委提出的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一、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机遇
1、面临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涌采的机遇。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分工体系的完善,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了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整体看来,产业转移是依照国际发达国家或地区——承接国较发达地区——承接国欠发达地区的路径转移。产业转移必然带来大量资本、技术等要素,这些正是欠发达承接地所欠缺的,随着产业转移的推进,要素在产业承接地的累积效应会越来越明显,这些要素将为经济的发展带采强大的动力。
2、面临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机遇。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日益稀缺,使其价格持续上升,这直接导致企业在当地的生产和经营成本急剧增加,原有的依靠低土地租金和低劳动力工资来压低生产经营成本所形成的产业发展优势渐渐丧失。东部地区迫切需要把原有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一方面可以依托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低廉的土地租金和劳动力价格维系原有的产业成本优势,使其得以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则可以抓住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腾出空间和资源来发展新兴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进而实现自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基于此。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使中西部地区面临沿东部海产业大举向内地转移的机遇。
3、面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的机遇。2004年,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港、澳、穗举行,会上“9+2”政府领导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正式启动。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浪潮中,湖南提出了“打造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的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湖南选择地缘上毗邻广东的湘南三市——衡阳、永州、郴州作为湖南建设承接沿海及珠三角产业转移基地的突破口。
二、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
研究表明,大湘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1、区位优势。大湘南是湖南历史地理与湖湘文化的源头之一。湖南因湘江横贯南北,而简称“湘”。湘江是湖南人民的母亲河,流经湖湘千里沃野,养育了一方儿士。一泻而下的湘江,由潇湘、蒸湘、漓湘会流而成,其潇湘、蒸湘之源就在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大湘南。“大湘南”地处梯级过渡地带,拥有土地面积57153平方公里,人口近1800万;2008年三市GDP达2346亿元,约占湖南全省的23%,举足轻重。如何发挥其独特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湖南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接受粤港澳经济辐射的先行区域,一直是湖南决策层次思考和探寻的重大课题。湖南南岭化工厂党委书记陈光正说:“湘南三市,紧邻广东、广西、江西三省区。是湖南省面向南部沿海地区的战略要地,已经逐渐成为东、中、西三大梯度承接的重要地带,有望成为珠三角区域经济中重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出口加工基地、能源基地、优质农产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这是区位优势”。据研究表明:从区位优势看,大湘南是沿海产业转移的理想之地。因为它是珠三角对外辐射的第一梯度区。它的原材料采购半径与制成品发送半径又比沿海大为缩短,而且可以全方位360度的辐射出去,投入的产出率高。大湘南完全有理由。也完全应该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3ViZmVzzeEtW4hzHXSZVtKs7pJhr5aRbaBEOfRecbk=基地。
2、要素禀赋优势。湖南师范大学李晓青学者认为:区域的要素禀赋差异是区域产业互补性的前提,区域间产业的梯度性为区域融合提供了可能。湖南地广人多,矿产品、农产品资源都很丰富,这些资源正是广东经济快速发展所必须的。要素的流动支持了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要素的不完全流动又吸引了一部分产业采湘发展,成为产业转移的直接推动力。基于不同要素禀赋所形成的产业梯度格局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珠三角地区正面临国际产业调整和升级,必然有部分产业难以适应当地高地价、高工资、高环保要求等压力而外迁转移。湖南与广东省存在明显的产业梯度差异,如劳务成本低于广东省约40%—50%,工业用水价格比广州等发达地区低近30%,综合营销成本只相当于广东74%,湖南正是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利用丰富的土地、水、热资源,大力发展创汇农业,建立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
3、资源优势。瑰丽的山水,丰富的资源,使大湘南成为一方风水宝地。这里有覆盖率占60%以上的茂密森林,有着钨、铋、钼、石墨等在全国居首的大量富矿;有着五岳独秀之南岳、白云飘飞之九嶷山、烟波浩渺之“南洞庭”东江湖,千种风情,万般美景。衡阳市:号称“三乡之地”,是全国“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和“鱼米之乡”,交通发达。已经成为全国45个公路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工业基础雄厚。目前已形成冶金、机械、化工、轻工、医药、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建材建筑、生物工程、煤炭采选、金属非金属采选、化学矿采选等36个门类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衡阳作为全国区域性工业加工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凸显,输变电、钢管材加工、有色金属冶炼、汽车及零配件、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已形成五大主导产业;人才资源富集。衡阳已成为湖南主要高校聚集区之一,市内拥有南华大学、衡阳师院、衡阳财经工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衡阳技师学院等多所高校,在校学生近10万人。郴州市:拥有雄踞南北交通、物流要道的比较优势,又是我国著名“有色金属之下部分”,钨、钼、铋储量全国第一,旅游资源亦很丰富,是全国9个加工贸易重点承接基地城市。永州市:所辖蓝山县、宁远县、道县、新田县四县,“一县一品牌、一园一特色”,已成为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一方热土。目前四县已建成标准厂房面积近60万平方米,落户进出口100万美元以上规模的加工贸易企业超过130家。这里已产生明显示范效应,点亮了“大湘南”县域工业的希望之光。据《三湘都市报》2008年1月23日载文披露:湘南三市不但拥有良好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林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还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人、地、水、电等生产要素价格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4、政策扶持优势。加快湘南地区的开放开发一直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198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并报国务院批准湘南地区为改革开放过度试验区,在毗邻广东的边境建立一个弹性地区;1992年提出“放开南北两口”;1995年省七次党代会和2001年省八次党代会分别提出促进“一点一线”地区加快发展。2007年5月21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郴州召开衡阳、郴州、永州三市市委书记、市长座谈会,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开放,敞开南大门,对接粤港澳,加快推进湘南大开发。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在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采取8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强力推进湘南大开发。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把打通出省通道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点,构建立体、高效、快捷的现代交通运输网络。二是产业政策方面,支持三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纳入省50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投资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集群发展项目和纳入省“双百”工程的重点技改项目,予以重点扶持。三是土地利用方面,加大对三市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园区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先保障其用地需求。四是财政金融方面,重点提高财政新增增量在市县留成的比例,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大对湘南地区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和具有自主品牌、自主研发产品的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五是国企改革方面,扶持湘南地区7家省属国企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其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六是旅游方面,整合三市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加强区域旅游合作。七是人才方面,在“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条件专家选拔工作中,对湘南地区实行计划单列。试行湘南37e0483d72b025483e67747954537fdb地区特聘专家岗位制度。支持三市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申报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或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八是海关方面,认真落实国家进出口税收优惠政策,对三市审批减免税500万美元以上的减免税项目,实行提前介入、全程服务。改善通关环境,推动区域通关改革。2009年初,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湘南地区开放开发的决定》,时任省长周强、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先后率省直多个部门深入“大湘南”进行调研,破解产业承接各种难题。2009年5月16日,湖南省委、省政府“两办”下发文件,给予郴州市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先试”34条政策措施。2010年11月27日,省委九届十次全会通过《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正式将“加速崛起湖南”写进“建议”中,并写明:“把湘南建成全省对外开放的引领区、产业承接的先导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参考文献:
1.张其仔.比较优势的演化与中国经济升级路径的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9)
2.郭元唏,常晓明.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3.彭万里.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及思考[J].中国外资,2008(11)
4.任静.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