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
2011-01-01熊雁兵官怀段利武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城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文章深入分析了云南省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巍山县县域经济的具体措施: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等基础性工作。重点要以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具体是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第一产业新突破;做强特色工业项目,实现第二产业新突;发展特色旅游。做大文化产业,实现第三产业新突破。
关键词:巍山县 县域经济 特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03-03
在我国,县域经济处于中央经济、省域经济和市域经济之下,乡镇经济之上,县域作为城乡结合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县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中聚集诸种资源要素、最具发展潜力的基本细胞或基本单元,是我国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备的关键性层次,也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关键的层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推动城镇化的原动力,有利于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县域经济,是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需要,是巩固基础政权、繁荣地方经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云南省巍山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经济比较落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缓慢,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差距不断地扩大,因此研究巍山县县域经济非常必要。
一、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1、巍山县自然现状。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总面积2200平方千米,其中山区2052平方千米,坝区148平方千米。巍山县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温暖,夏季多雨,冬春干。巍山县境内共有23个民族,其中汉、彝、回、白、苗、傈僳等6个民族为世居。截至2010年末。全县总人口307958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7人。全县10个乡镇、83个村民委员会及82%的自然村通路,县乡公路全部弹石化,村组公路通路率达90%。
2、巍山县“十一五”期间经济状况及分析。“十一五”期间,巍山县经济发展总体发展迅速(如下图所示)。

生产总值,从2006年到2010年,平均年递增12.93%,高于全国水平。第一产业从2006年到2010年,年平均递增9.56%;第二产业从2006年到2010年,以年平均递增17.81%的速度迅速发展;第三产业从2006年到2010年,以年平均递增13.62%的速度迅速发展。
二、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巍山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经济基础、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存在很多不足,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1、经济起点低,规模总量偏小。横向看,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人均GDP还是人均财政收入与全国和云南省平均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巍山县生产总值也只达到22.21亿元,人均GDP为7212元(全国29784元;昆明9616元)。2010年财政总收入2.14亿元,人均只有695元。巍山县目前还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
2、产业结构不合理。巍山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第三产业的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第三产业在县域经济的主导地位还不够突出。另外,一产生产力水平低,二产竞争力不强,三产滞后。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基本没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工业企业数目少,且规模较小,产业层次较低。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产业出现断层。产业间的断层和低水平建设严重地制约了地区经济发展。2010年巍山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8.12亿元,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除经济总量偏低之外,内部结构也不合理、效益偏低。一是旅游业为主,传统的商业、金融、保险、科技等,仍然发展不足。二是第三产业增长方式粗放;效益偏低。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在经济体制转换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一家一户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市场经济缺乏更直接的联系,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农业生产的商品率低、比较效益差,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致富。巍山农业产业化在一些乡镇刚刚起步,形成了以啤大麦生产,畜产品、优质肉牛、肉羊等肉制品和核桃、梅果、菌类、中药材为重点的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但现有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加工品种单一。多数还处在初加工阶段;农业生产加工企业的带动能力比较弱。缺少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链条短,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还没有形成。农业还处在粗放式的经营阶段,农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高、产品缺乏竞争力。
4、城镇化水平不高。巍山县经济发展的活力还不足,无论从地区生产总值发展指数、工业企业的发展速度来看,巍山经济发展的活力还没有完全释放,经济还在低水平运行。工业化速度的缓慢,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2010年,巍山县的人均GDP为7212元,但城镇化水平却只为12.52%,城镇化水平比国际标准水平(36.3%)低20多个百分点。县域工业化速度不均衡,导致巍山城镇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文化、大仓、永吉、庙街等镇为代表的坝区,其城镇化水平达到了20%,山区乡镇地区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几乎没有规模以上的乡镇企业。
5、文化产业发展不足。巍山县历史文化和艺术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大。巍山县,巍山源名于蒙舍坝子南部的巍宝山。巍山县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比如巍宝山既是道教圣地又是风景名胜区,被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巍山县城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是巍山文化产业只停留在为旅游服务的粗放的、辅助的功能上,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
三、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1、基础设施落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能够降低企业各种成本,而且还有利于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近年来,巍山县的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基础设施的投资期长、需求资金大的特点,加之地方财力的有限性,在基础设施投入方面非常少。这些原因导致了基础设施的供给严重不足。交通是基础设施中最为基础的设施,它不但是县域内部之间要素合理流动、进行有效配置的前提,而且也是县域地区加快和外部沟通的重要桥梁。目前巍山县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公路建设滞后,并且交通闭塞,道路呈现“等级差、质量差”两差局面,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与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协调。除此之外,在农业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失修严重。农田的基本水利设施缺乏,农业抗灾能力差。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了巍山农业很难持续、高质量的发展。
2、企业融资环境差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巍山县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由于小企业经营成本高、受市场和原材料的影响大,对信贷的需求量也较大。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对县域机构的收缩政策以及农村信用体制自身发展的局限,银行一般将资金投向“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和优质客户。另一方面,由于县域经济中信用,市场信息不对称,确实存在不良贷款,银行为了降低营运风险,则出现借贷难。资金缺乏使企业没有能力再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无法取得规模效益,企业只能自身积累,发展缓慢。发展资金的缺乏已严重影响到巍山县经济的增长。
3、市场化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一是巍山县各类市场的发育不平衡。市场交易还处于传统的有形市场阶段,无形市场发展缓慢。虽然企业和政府共同构建了企业信息平台,但是其作用还没有明显的发挥,电子商务平台还没有形成。二是市场分割、地区保护现象较为严重。各乡镇从自身利益出发对市场人为地封锁、保护。各种形式的市场壁垒破坏了市场的统一性、开放性和竞争性,缩小了市场规模,限制了资源的合理流动,降低了市场效率。三是市场体系不完善。现有市场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缓慢,生产企业较多,从事专业流通的企业较少,缺乏与市场相配套的大型的流通组织;同时市场体系中的法制、法规建设滞后,没有形成与现代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制度。市场交易、市场管理混乱,无形地增加了企业的交易费用。
4、科技人才缺乏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在巍山最突出的表现为人才资源稀缺,高级人才严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巍山经济加速发展的瓶颈。一是人才总量少,高级人才更少。巍山县现有各类人才总数3000人左右,占全县人口的1%左右,远远低于全国(2.8%)的水平。随着大专院校毕业生分配的市场化和各地人才市场的开放,这种人才短缺现象将愈加严重,本地人才流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同时,因县域自身生活环境差、对现有人才资源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影响着本土人才的“回归”,人才难求,人才外流。另一方面,现有的人才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科技人才的作用和社会地位并未被真正认识和承认。两个方面的矛盾导致人才短缺。人才短缺导致科技创新缺乏主体,加之用于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巍山科技发展落后。
四、巍山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根据巍山县资源、县情的基础,巍山县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对策是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统筹,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改善企业投融资环境等基础性工作。重点要以特色经济和第三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发展特色农业,实现第一产业新突破。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调优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立足本县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一是巩固提高优质肉牛、生猪、黑山羊、泡核桃、优质稻、啤大麦、茶叶、水果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花卉、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强化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二是重点建设6个优质农产品基地:优质稻基地、啤大麦基地、油菜基地、生态茶基地、烟叶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进一步扶持和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三是巩固烤烟支柱地位。把烤烟作为巍山县不可替代的支柱产业。认真抓实烟叶生产。不断增加投入,依靠科技,提高烟农科技水平,建立以“基本烟农、基本烟田和基本设施”为主的烟叶生产制度,建好优质烟基地,抓实烟水工程建设,提高烤房标准化、智能化程度,提升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水平,打造巍山烟叶品牌。四是壮大畜牧支柱产业。以生猪生产为基础、优质肉牛和黑山羊发展为重点,狠抓畜种改良、科学饲养和疫病综合防控,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率。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建设,尤其是巩固发展巍山县滇西大牲畜交易集散中心的地位,扶持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引资力度,提高畜产品产量及附加值。继续大力做好巍山在动物高新技术方面的优势项目——牛胚胎移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建立高产奶牛胚胎中心,在全县大面积推广胚胎移植技术。同时扶持一批养牛大户,使高新技术运用下的肉牛养殖成为第一产业中的一个经济增长点。五是大力发展以泡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做好与周边著名核桃加工企业的合作,提高经济效益。积极发展红雪梨等特色经济林品种,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野生食用菌资源。积极引进和扶持林果加工企业,提高林果产品附加值。
2、做强特色工业项目,实现第二产业新突破。巍山县要把工业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认真落实工业强县战略。一是加强中长期工业发展布局规划,为企业发展留足空间。在工业小区的规划建设上,合理规划园区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要解决好与巍山名城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关系;要尽量形成产业集聚,形成特色小区,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率;要着手工业用地收贮工作,为工业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完善五里坡工业小区基础设施,重点抓好五里坡工业小区二期规划建设和甸中农产品工业片区的规划建设,着力做好现代物流、信息中介、要素市场等体现城市区位优势和集散功能的生产性服务工作,同时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二是把矿冶业建成巍山县最大的工业产业。对于巍山县矿冶业的持续发展,加大地勘工作力度,明确矿群、数量、分布、地质储藏及开采难易状况等,为巍山县矿冶业的做强做大打牢基础;现有矿山秩序整顿工作要依法、从严管理,科学合理采矿,大力提高资源利用率;矿业发展要实现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换,大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加快冶金工业发展步伐,同时做大做强非金属矿产加工业。三是要立足资源和传统技术优势,强化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建设,持续发展中药制药、民族扎染、烟花爆竹、再生纸制造、饮料酒、名特食品等传统行业,既能创造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机会,又能创造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要加强工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战略。推进工业又好又快发展。让县域乡镇企业与大理州及其他城市技术先进的工业企业合作,开发出专、独、零小产品,既可以充分发挥其是拾遗补缺的作用,又有利于本地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要积极发展和扶持各种所有制、多种组织形式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提高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结合巍山实际情况,少数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选择自主创新,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则在相对劣势的领域选择模仿创新。在模仿创新中,也要将重点放在模仿与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上,进一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借助科研单位较强的研发能力,找到本地企业与科研单位的最佳结合点,通过技术入股、共建技术中心和共建经济实体等紧密型合作模式,加快县域企业技术进步。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政府出台引导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强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形成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投入机制。在国家知识产权的相关法规下,制定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充分发挥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专利申请、成果转化等机制,加速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的转化应用。同时,实施以大项目带动大产业战略,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3、发展特色旅游,做大文化产业,实现第三产业新突破。巍山旅游资源丰富,在发展县域经济中要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自然禀赋,发展旅游业。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体现巍山的特色,突出巍山生态资源。紧紧抓住省、州实施旅游二次创业的契机,按照《巍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规划》、《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试行)》。借助成功举办彝族祭祖节系列活动,进一步做好每年一度的彝族祭祖节系列活动,不断提高巍山旅游的知名度。在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巍山县的传统商业、酒店业必然会被带动,一些巍山特产,如扎染布等民间产品销量会大增,有利于第三产业的激活和良性发展。一是以“一城一山”为重点,着力打响“南诏古都、彝祖故里、红河之源、鸟道雄关、和谐回村、道教胜地”六大品牌。搞好旅游规划,充分挖掘名城文化、道教文化、南诏土主文化、南诏根源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合理利用文化资源,形成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二是依托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繁荣文化事业,探索和发展名副其实的文化产业。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机制,积极引进、扶持、培育和发展文化龙头企业及经营人才,把文化引向产业化发展道路,使文化、旅游、经济有机结合,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为核心,把巍山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融入全县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赋予巍山农业、工业,尤其是旅游业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运用经营文化的理念、市场化的手段、企业运作的方法发展文化产业,逐步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发展1-2家优势文化企业,推动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民间工艺品产销、民俗文化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经济。加大巍山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永建东莲花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和利用力度,打造南诏旅游小镇,创建巍宝山4A级景区。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好“文庙一县衙—西门”和“等觉寺”片区的规划保护和建设利用;合理开发房地产和民俗风情休闲商业街区,提高文产经济附加值,继续举办彝族祭祖节系列活动,使巍山作为彝族发源地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力不断增强。四是合理规划并有序实施伊斯兰风情、红河源、龙于图山、鸟道雄关、小湾库区等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积极促进县城新区宾馆酒店的建设和在古城民居中修建接待设施的引导工作。抓好导游及旅游服务行业队伍建设,促进服务水平提高。鼓励和指导民营经济从事扎染制品、金银制品、传统名特副食品等旅游商品开发。下大力气抓好旅游宣传促销,突出客源重点,主动宣传和推介巍山,扩大巍山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参考文献:
1.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南京社会科学,2003(7)
2.陈清.关于县域经济问题的若干思考学术论坛,2004(1)
3.陈满雄,刘贵文.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策略思考.学习园地,2006(3)
4.谷家栋.拓展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之路,决策探索,2004(3)
5.贺耀敏.集群式经济:我国县城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兼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几个认识误区.西北大学学报,2004
6.胡退,张宗和.解读“富阳现象”——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李新功.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民营+创新+特色三位一体学习论坛,2005(1)
8.梁志刚.县城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系重构.宏观经济研究,2004(6)
9.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M].2005
10.刘亦陈,朋瑞勤.江西县城经济发展战略问题探讨.企业经济,2003(1)
11.闫天池.论我国贫困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7)
12.闫天池.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刍议.中央财经人学学报,2003(4)
13.王长远.县城经济发展战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
14.王曼.李小琳.中部崛起中的县城经济.特区经济,2006(4)
15.万晓琼.欠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县城经济的思考.求是2004(8)
16.万军等.县城经济发展模式研究生产力研究,2006(3)
17.伍新木.县经济概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18.谢勇,尹继东,何玉长等.论中国浅内陆省区域经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9.禹志明.特色经济撑起了安溪.福建税务,2003(4)
20.张学军.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经济论坛,2005(8)
21.张秀生,卫鹏鹏等.区域经济理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67
22.赵国如.县域经济的发展理念与思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若干问题探讨.重庆大学学报,2002(2)
23.朱丽萌.关于江西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江西社会科学,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