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少年射击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专项训练
2011-01-01蔡燕红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示:少年射击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专项训练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许多教练员关注的重大课题。文章探讨了作者在业余体校射击训练中采用专项不间断的刺激与调节青少年运动员的神经中枢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达到和形成运动员良好的动力定型的目的。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射击成绩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关键词:射击运动员 少年 心理和心理机能专项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25-01
一、少年射击运动的专项特征
在射击队里常有这样的现象:某某队员因病或因事较长时间不能参加训练(半个月、一个月或三个月时间),待又重新投入训练时,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即可恢复到较好的技术状态,而且很快通过了中断前的技术水平。有部分少年运动员的全年最高成绩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笔者在年度比赛结束后,结合年终总结就发现,有3—4年训练水平的少年男女运动员,比较明显地反映了类似这样的规律。
例1、卢某某,女,16岁,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2005年停训时间近3个月,6月中旬恢复训练,7月底参加福建省年度比赛,在气手枪中以369环获第二名,达二级运动员标准。
例2、袁某某,男,16岁,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2005年3—6月停训学习,参加中考停训时间近4个月,6月中旬恢复训练,同年7月底参加福建省射击比赛,获3×20队赛冠军,气步枪获第二名。
例3、张某某,女,17岁,2002年底进入龙岩市体校射击队,2006年6-7月中旬停训复习,参加文化课考试,停训时间近40天,7月中旬恢复训练,同年10月底参加福建第十三届运动会,25m运动手抢慢加速,以584环获第1名,气手枪以381环获第一名,两项都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通过对上述3例训练比赛成绩的分析表明,经过3—4年较系统训练的少年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竞技状态和专业技术水平变化有基本规律可循。
1、冬训后适当休息有利于提高成绩。少年运行员在系统训练中经过3-4个月的时间,中途停训,后又经过1—3个月大运动量冬训,在冬训末可恢复到全年较好成绩,复训期成绩呈下降趋势,进入冬训(10月份后)又逐渐高起来,但成绩低于冬训后期。
2、夏训中运动成绩滞后,并下降趋势。根据笔者多年从定性定量的方面观察,少年运动员大多在8—9月夏训中训练水平全年最低(除个别运动员外),这是由于离后调整、气候炎热,睡眠时间短等多种原因造成。
3、比赛间隔期积极调整,有利于提高大赛成绩。当少年运动员在第一个比赛中技术水平发挥好取得最佳成绩后,不要采用快马加鞭的方法。可有意识地中断一个适当的训练期,给运动员从生理、心理、战术、人际关系等方面一个宽松的空间,让他更多地回顾比赛的经验教训,唤起一种成就感和拼搏欲望,全身心放松,再精神饱满地参加下一赛事,可达到延长高潮期的效果。
4、有规律的间隙训练利于成绩提高快。对有一定基础的少年运动员,中断一定时间(10天、20天、30天)后,经调整、收心、专注,再继续训练10—30天。一般可能出现良好的竞技状态,少年运行员全年最高成绩有时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产生。
以上4点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少年运行员,在训练和比赛期间进行不同的训练计划和易地训练都相适应,没有大的变化;而那些训练时间短。运行技术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对以上规律表现不明显。
据调查,一般业余体校射击队每天技术训练的时间为早上一小时,下午两小时,每周训练时间18小时以上。每周举枪1500次左右,人均每年度用子弹300发左右。运动量、运动负荷和强度方面,在每年冬训12月至第二年4月份最大。为此,笔者认为教练必须掌握以上规律,从而在训练比赛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少年运行员生理机能是影响专项特征的重要原因
1、少年运动员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学技能的快速增长期,神经系统灵活性高,可塑性大,对新事物易接受,善于模仿,但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不够均衡、易受刺激,动作技术易变形。
2、少年运动员大脑皮层神经耐力较差,兴奋性占优势,灵活性高,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专注于一种活动,单调重复的刺激对大脑皮层活动起抑制作用。据资料表明,年龄与注意力呈正相关。7—10岁为20rain,11—12岁为25rain,12—13岁为30min。
3、少年运行员心肺机能较弱,无氧代谢供应能量能力差,负氧债能力差。
三、大脑皮层的耐受力是提高射击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
1、射击运行是一种高度协调,十分准确的静力性运动项目,运动员必须在较长时间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不走样地做几十次,甚至上百次、上千次,一致性精神性的重复动作。因此,大脑皮层的耐受力增大,精神紧张,注意力集中,射击运动精力消耗比体力消耗要大若干倍。
2、在训练和比赛中,我们要求少年运行员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不客观的,也做不到。如果把注意力假定为100%,少年运动员就必须经常暗示自己在101%、102%、103%等的状态下训练、比赛。这样大强度。超时限的成百上千次的重复训练。给少年射手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带来巨大的负担,长时间的超时限,会造成射手兴奋、抑制协调转换的能力减弱。
例1、饶某某,女,17岁,训练结束后,被教练留下,没连打10个10环不许下课,结果越打越差。
例2、李某某,女,16岁,进入省队训练后,不间断地大运动量和高强度的训练。原速射成绩295环以上,动作和心理出现问题后,怕打速射。速射成绩一落千丈,最后只好放弃慢加速项目。
3、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随着年度比赛的临近,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是大运动量、长时间为基础,每天训练时间在6-7小时左右,如果教练不适时调整,少年射手大脑皮层的相关神经细胞长时间的超负荷,结果就会产生超限抑制。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紊乱,带来一系列的恶果,失眠、心烦、脾气暴燥,动作失调。在训练中笔者经常注意到个别运动员,明明知道10环的动作该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出来;明明知道精力回收,但她却在击发瞬间去看瞄区。
四、小结
1、以上分析的各种现象都是由射击项目本身的特征和少年生理机能决定的,根据运动员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采用较长时间停止或中断训练,使得少年射手的中枢神经系统得到积极的休息和调理。从而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在较高的协调情况下,更准确、有力地相互转化,这样才能使少年射手做出更为准确的一致的动作来。
2、只要我们严格遵循少年运动员生理机能、心理特征和射击项目特点,按照二者有机结合的内在规律去操作,完全可以按照周期、年度、阶段比赛任务的要求,把每一个训练年度划分为若干训练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中,安排适当的时间去总结、学习、调整、休息,等待大脑皮层、中枢神系统疲劳恢复后,再上一个新台阶,安排更大负荷的训练计划。这样一来,少年运动员会处在心情愉快、目标明确的状态下,训练和比赛就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取得更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运动生理系统[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写组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中国国家体育局编写.射击培训教材[M].人民体育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