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思考和对策
2011-01-01王维杰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一种思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潮登陆我国,并向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迅速扩展、蔓延。正在而且日益严重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有了一系列后现代特征。如何正确理解和看待这一思潮,如何应对这一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高校 后现代主义思潮 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06-03
在上个世纪即将结束的:三十年,“现代性”遭到了全面的挑战,一时间,“后现代”一词在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社会生活中逐渐成为一种很普遍的标签,甚至成为20世纪终结的显著标志。虽然它主要是被用来指称那种不被看好的、甚至被视为没有什么好结果的运动,虽然那些被归为“后现代”思想家的理论观点常常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虽然许多人对这个思潮及与其相关的思想运动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一些疑惑,甚至进行指责,但由于这个思潮给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以至于没有人能够逃避所谓“后现代”社会的支配和控制。所以正确和客观地认识这个思潮就变得极为必要了,这无论对西方人还是对我们中国人,概莫能外。在当下中国继续关注并深入研究后现代问题,有其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尤其是以大学校园和青年大学生为对象进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研究,对于深入批判研究当代西方的精神文化。深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内在矛盾,导引大学生学会鉴别各种文化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无疑是高等教育履行人才培养的主要职责和任务。
一、应从学理上为大学生阐明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后现代主义
从文字上考证“后现代”一词的最早出现,很多学者做了这方面的工作,但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一种哲学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一词出现在哲学领域还是80年代以后的事情,主要是用于指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其次才是指对现代理性主义、乌托邦主义以及后来所谓的“基础主义”等的普遍反对,认为这些主义都是试图为知识和判断确立某种永恒不变的基础。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发展,是以后现代主义哲学为其理论基础与思想核心的。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形成又是同现代西方哲学中各个流派的升降沉浮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现代西方哲学中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潮流。科学主义思潮中的分析哲学,拘泥于狭小的认识论圈子之中,带有从命题到命题的逻辑演绎的局限性;人本主义思潮中的存在主义,有着过分注重人的自由任性和非理性主义的弊端。这些局限与弊端。使得它们的发展由势盛走向势衰。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伴随着现象学、分析哲学的式微和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的衰落,以后结构主义和哲学解释学的兴起为标志而登上当代思想舞台的。
后现代主义哲学起初是以彻底否定现代哲学的面貌出现的,人们称其为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后在回应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了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
激进性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福科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哲学解释学,以美国哲学家蒯因、罗蒂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它们的理论来源尽管有所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各异,但却有着共同的理论前提、理论倾向、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这就是它们从否定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前提出发,拒斥“形而上学”(本体论),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理性主义,宣扬所谓不可通约性、不确定性、易逝性、碎片性、零散化,最终陷入了以推崇主观性和相对性为特征的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为了彻底否定以往的哲学传统,论证自己的理论观点,他们采取了一些迥异于传统的方式、方法。
德里选用解构的方法(拆解结构的方法),即从内部突破的策略。通过揭露近现代哲学文本(以文字形式出现的对象)自身的矛盾。拆解其原有的结构,消除结构中一切确定的和固定的东西,颠倒中心与边缘的关系,消解中心和主体。从而颠覆文本原有结构。按照德里达的分析,在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人们总要认定一种不受质疑的“真言”(理性的声音或上帝的旨意),总得有一种语言文字与其语意不可再分的“逻各斯”(logos)。它是认识的出发点或中心,既置身于人的认识系统之外,又维系着人的认识系统。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恰恰是传统形而上学体系的致命矛盾,甚至可以说是一切结构的致命矛盾。既然这些“中心”都是置身于结构之外的,那就说明这些结构是“中心消解”的。一旦“中心”不复存在,那么结构系统中原先在价值论上被认为是主要和次要的对立关系,不就可以颠倒过来吗?例如言说与书写、存在与非存在、本质与表象、真实与谎言、所指与能指等,一般认为前者比后者更加重要。然而,一旦认识到这些结构是一个中心消解的结构。那么,人们在价值判断上就不妨把后者看得更为重要。
新实用主义者罗蒂以宣扬后哲学文化的方式否定传统哲学。他认为启蒙运动的先知们否定了中世纪的神学文化,使神学文化变成了后神学文化,即哲学文化。现在呢?人们已经不再相信那种主张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的大写哲学了。在大写哲学消失以后,接替哲学文化的就是后哲学文化。在后哲学文化中,不讲本质、不讲基础、不讲主客:分、不讲结构。后哲学文化是没有核心、没有标准的多元文化。
激进的后现代主义的成功及深刻在于它的彻底的否定性,它的彻底的反传统精神,这种精神对于人们清理几千年来形成的层层思想束缚及思想沉疴具有深刻的解放思想的意义。然而,它的失误及片面也在于它的彻底的否定性,这使它发展到极端,有走向否定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多元论的危险。
以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小约翰·B·科布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在回应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哲学中后起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对现代哲学也是持基本否定态度的。但不主张激进性的彻底摧毁,而是强调批判性的反思,实现对现代哲学的超越。他们主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反对个人中心主义,认为每个人都不可能单独存在,自我不是自足的,永远处在与他人的关系之中,是关系网中的一个变汇点,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因此,个人应养成“倾听他人”、“学习他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德。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世界万物都有其价值和目的。自然不是人们统治、占有、掠夺的对象,而是有待人去照料的花园,从而超越了现代哲学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元对立论;在不同社会群体的相互关系中,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价值与利益。反对男性中心主义、父权制。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具有乐观主义的色彩。它积极寻求重建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福柯的原话是:“我们承担了在人和他的科学,他的发现和他的世界——一个具体的世界——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的任务。”所谓重新反思人与世界,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重建一种人与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将“人是自然的主人”变成“人是自然的管家”。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将“他人是地狱”变成“他人是协作伙伴”。“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作法,这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十分可贵的。不足的是由于急于建设,忙于拯救世界,指导人生,势必使自己的理论缺乏严格的推敲,结果产生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粗制滥造的现象,甚至产生前后相矛盾的现象。
后现代主义标明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过去传统观念的特殊思维方式。它批判了僵化的个性和现实的等级制度,对现有的秩序和权力等级加以质疑,表现出一种叛逆性和价值选择性,并宣布:追求终极之物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不再是被秩序等级所固定,相反,世界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一个不断建构并解构的过程。事物的意义不是被决定,而是相对的,不断生成变化的。
二、应让学生学会正确辨析作为一种具有“反”特征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一个严整而统一的理论系统,多是自己阐述自己的哲学理论,互相之间也存在一定观点冲突,但其基本思想和主张却是接近或一致的。概括言之,后现代主义哲学普遍具有“反”的鲜明特征。
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声称,传统的哲学认为在言语、文字之外还有根本性的事物(物质或精神)存在,这是一种既无根据、又无意义的形而上学观点,应当加以否定和抛弃。从这一观点出发。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传统哲学所主张的二元对立如物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在场与不在场、光明与黑暗等等,以及基于这种区分所做的主要与次要、中心与边缘之区分,都是错误的,二元的区分应当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另外。后现代主义哲学还从反逻各斯中心主义出发反对理论的整体化或系统化,反对建立理论系统。
反认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认识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西方近代哲学家则把认识论问题视为哲学的中心问题进行研究。后现代主史哲学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把人类的心灵比喻为一面能正确反映客体的镜子是毫无根据的,应当抛弃这种主张。正确的认识论应当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或者是一种语言游戏论与解释学相结合的语言哲学理论。后现代主义者认为,语言并不表述实在,而只是一种其意义随语言规则的变化而变化的游戏;语言的交流也不具有客观确定的内容,而只具有语言游戏的约定性。从反认识论的基本立场出发,后现代主义哲学反对传统哲学的表象主义、本质主义、基础主义。
反文本的意义确定论。西方传统哲学的观点认为,文本体现了作者的原意,读者只有通过阅读文本,并借助于移情作用。才能正确领会和理解文本作者的原意。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读者阅读文本只是进行一场语言游戏,文本的内容是根据读者的语言游戏而决定的,因而阅读文本不是读者消极、被动地去理解、把握文本中作者的原意,而是积极、主动地“创造”文本的内容和意义,并从这种“创造”中获得“享乐”、“快慰”或“愉悦”。
反真理和权威。后现代主义哲学从语言游戏论出发,认为把真理说成是主观与客观相一致、符合或对应的传统哲学的真理论是形而上学,是统治者骗人的把戏和愚弄人民的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抵制人民的反抗。传统哲学的真理论还造就了权成,所以应当反对权威。反对哲学至上主义。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哲学高于其他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是科学之王,政治、文学、艺术、法律等都应受哲学的指导与监督。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这是一种哲学至上主义,必须加以否定,哲学应当与其他意识形态处于平等的地位,与其他意识形态进行平等的对话。
反科学主义。西方科学主义认为,只有实证的知识才是真理,一切人文学科都应当自然科学化,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自然科学只是一种具有实用性、工具性的知识,并不能把握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生的意义,所以,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应当反对科学主义。
反传统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一切占主流地位的传统意识形态都是建立在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必须加以否定,而代之以“语言游戏”为基础的反主流文化和传统的传统。
反一元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既然没有客观真理、没有权威,只有各自不同的意见,那么在思想文化方面就应当反对一元主义,实行多元主义,让不同的意见和主张同时并存,共同繁荣。因此,后现代主义哲学提倡容忍原则,反对任何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别人之上的“专制主义”和“恐怖主义”。
三、作为一种具有鲜明主张和个性的后现代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哲学流派,后现代主义者的队伍非常庞杂,所以他们的观点也存在着矛盾之处,但总的说来,他们具有基本一致的观点,而且是具有鲜明主张和个性的观点。
首先,后现代哲学倡导突破所有思想领域禁区。罗蒂认为,作为一个后现代哲人,必须注意现代社会中扭曲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事实,使西方思想从形而上学的独断中解放出来。形成一种开放宽容的民主文化氛围。没有任何一种西方政治势力或权力中心可以垄断控制思想探索和精神自由,也没有任何一种新观点或学说可以独自称雄定为一尊,而无视其他观点和学说。世界进入后现代,就意味着从黑格尔式的绝对的独断论中挣脱出来。一切都是由对话而沟通,一切意义都是由解释而生成,一切都不从先验设定的框架出发,而是从具体的实际事实出发。在过去,客观事实服从主观标准,而现在标准必须服从事实。其方法就是:牢牢把握具体事物。哲学如果能够与事物的力量配合,并且把日常生活的意义说得清楚而一致,科学与感情就会紧密相连,生活实践和想象就会密不可分。同时,真理也不再是黑格尔式的绝对理念,真理是人们走向自由和解放的产物,对真理的认识只能是人的理解和自我理解活动的结果。可以说,后现代哲学精神就体现在所有思想领域禁区的突破里,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触角仲向自己陌生和渴求的精神领域。
其次,后现代哲学主张对话启迪。过去,在理性的明晰要求下,心灵被认为是反映实在的镜子,而知识则被看作是这种反映的精确化和系统化,哲学也因此成为对获得知识的方法所进行的研究、检验、修补和揩净镜子的活动。即知识是由于一种特殊的镜式本质而确立的,而镜式本质使人类能够反映自然。罗蒂认为,心灵并非是平面单纯地反映自然现实,相反,如莎士比亚所说,心灵犹如一面中了魔法的镜子。布满了迷信和欺骗。而真正的哲学是“无镜的哲学”,是由对传统知识扬弃而出现的新解释学,是人类在对话中达到理解并增进共识的哲学。哲学不在九霄云上,它就在我与你的对话之中;哲学不是一个又一个体系的罗列,哲学是一种心灵的启迪和对人类精神境界的不断超越。与传统哲学不同,后现代哲学放弃了对同一性、确定性的追求,而追求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使哲学不断进入文学、历史、人类学、政治学各文化领域。后哲学研究成为一种“文化批评”,哲学家变成了“文化批评家”。这类后现代“文化批评家”,从不打算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甚至也不可能在精确的论证和命题之间达成一致,他只是自然地宽容地看待事实、标准和争端,因为没有超历史的观点,因此,任何标准都不可能具有先验绝对性,任何结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后哲学文化打碎了千年形而上学的梦幻,从绝对理念、先验设定、终极价值走向了具体历史、个体经验、理解阐释。追求不确定性、可能性、价值多样性和真理的解释性,成为后现代哲学文化品格。
再次,后现代哲学是非中心、无主导性哲学。综观西方哲学全景,西方思想家梦寐以求的是一套去差异求同一的整体性观念,而哲学就是这种把握变化中之不变者、辨析流动中之恒定者的思维方式。无论是古希腊的“爱智”,还是中世纪的宗教论辩、近代的形而上学,都围绕着这一轴心推演各自的谱系。然而后现代哲学认为,今天,作为对科学、道德、艺术或宗教所提出的永恒性问题或认识问题的仲裁者的哲学已经终结。在新解释学与解构学声势夺人的今天,再认为存在一门只关心具有根本性问题的超级科学已值得怀疑;再抱着在人类生活的思想和艺术实践中存在着一种“第一原理”的看法,已显得陈旧过时;再固守有独立于历史和社会发展之外的“永恒不变的哲学问题”,似乎就有些冥顽不化了。罗蒂坚持说,当务之急是转换视界,摈弃西方特有的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或在人类、科学、政治、诗歌、哲学活动中寻求一种自然等级秩序的虚妄,对一切合法性的根基加以质疑,摧毁哲学中源远流长的对“心”的信任,使人们广泛丧失对镜喻本质的信心。从而走向与非历史的永恒模式相反的历史主义文化思考,并逐渐达到“后现代哲学文化”之境。那么,究竟什么是后现代哲学呢?
所谓“后现代哲学”,在罗蒂看来,即那种打破传统形而上学中心性、整体性、倡导综合性、无主导性的哲学。这是一种具有“美国后工业社会哲学精神”的新哲学,或者如德里达所说,“是非哲学式地写哲学,从外边达到哲学”。后现代哲学文化不再追求永恒不变的终极真理,也不贬斥历史的、变化的、偶然的因素。更不把哲学看成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后现代哲学文化注重解释学精神,通过对整体性的瓦解走向差异性。后现代哲学意味着人类不再虚妄地将形而上学虚设的真理作为崇拜对象,而是不断促进人类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教育等多面多维的文化对话,陶冶人们的性情,启迪人们的智慧。后现代哲学家是一些能理解各种事物相关方式的专家,但没有特定的标准所遵循的特殊“方法”可供利用。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实用而具体。它促使人不再盲目接受未经检验的信条,而是通过实践和博览群书,在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中,去理解历史、时代、个体。在这个意义上,罗蒂认为,后现代哲学文化中的哲学任务是:“在思维中使它自己处身的时代得到理解”。这是后现哲学所能做的一切。
对于当代后现代主义的讨论,目前国外的高潮似乎已经过去,国内在一定范围仍是热点。但国内外对其评价都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褒之者赞其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后现代话语”被认为是最普泛、最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贬之者则责其把现代哲学引入歧途,以至从根本上消解哲学。双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论点找出根据。这当然反映出大家在这方面的观点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有时是出于对后现代主义所指理解各异。要在解读和评价后现代主义上取得一定程度的共识,或者至少做到能相互沟通,首先应当对后现代主义不同所指有明确的区分。
参考文献:
1.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三联书店,2001
3.福柯.词与物[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福柯.知识考古学[M].三联书店,1998
5.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M].三联书店,1987
6.罗蒂.后哲学文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7.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8.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M].译林出版社,2001
9.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
10.大卫·雷·格里芬超越解构一建设性后现代哲学的奠基者[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1.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学理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