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

2011-01-01刘雅男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关注,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入手,在全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等方面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90-01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管理层报酬分红动机
  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隐性报酬如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驱动力。
  
  (二)融资动机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普遍加强,公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防范与治理
  刘雅男
  摘要:针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状以及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操纵行为的关注,文章从盈余管理的涵义入手,在全面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准则质量、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等方面防范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动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90-01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中有关盈余信息进行管理,致使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不能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行为。其目的是影响以企业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或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管理层报酬分红动机
  由于公司盈余将直接或间接决定或影响管理者薪金水平的高低,上市公司管理层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另外,隐性报酬如声望、政治前途、职务消费等,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也具有驱动力。
  
  (二)融资动机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意识普遍加强,公司盈余无疑是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势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盈余管理,以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
  
  (三)市场动机
  市场动机包括:第一、便于二级市场炒作;第二、为并购增加筹码;第三、改善二级市场形象。
  
  (四)实现盈利预测目标动机
  中国证监会制度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会计数据中包括会计年度利润总额、每股收益、市盈率等与公司会计盈余有关的财务指标。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预测年度结束后,对出现重大预测偏差的做出解释。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各种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对其产生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
  公司管理层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避免违约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为了管理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者的一种工具。
  
  (二)从会计准则设置的角度
  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准则的漏洞或者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他目标的会计政策,由此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三)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而小股东的投机气氛太浓且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监督公司经理层财务会计报告生成及其最终披露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四)从外部审计的角度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外在约束力量,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其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引入并规范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提高公司业绩。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充分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行为。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被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损益仍然不通过收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进行利润操纵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则,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最后,在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增加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透明程度,发挥会计准则的前瞻性,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审计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新准则的发布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上市公司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能力。首先,改革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发包”权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公允性。其次。应由职业经验较为丰富和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注册会计师编制上市公司审计计划及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盈余管理方式。再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加大其承担过失的法律责任,以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量。司盈余无疑是评估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那些不能通过发行股票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企业,势必采用各种手段来加强盈余管理,以争取更多的银行贷款。
  
  (三)市场动机
  市场动机包括:第一、便于二级市场炒作;第二、为并购增加筹码;第三、改善二级市场形象。
  
  (四)实现盈利预测目标动机
  中国证监会制度规范中要求上市公司公布的预测会计数据中包括会计年度利润总额、每股收益、市盈率等与公司会计盈余有关的财务指标。上述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在预测年度结束后,对出现重大预测偏差的做出解释。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多视角分析
  
  上市公司管理层出于管理回报动机、避税动机、债务契约动机等各种利益的驱动而采取盈余管理行为是客观存在的,对其产生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探析。
  
  (一)从交易费用的角度
  公司管理层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往往通过操纵会计信息来避免违约和降低交易成本,于是盈余管理成为了管理者将内部信息传递给其他利益关系者的一种工具。
  
  (二)从会计准则设置的角度
  会计信息提供者在受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在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前提下通过准则的漏洞或者尚未规范的空白地带来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评价或其他目标的会计政策,由此导致盈余管理行为的出现。
  
  (三)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是大股东控制下的盈余管理,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实现了对小股东财富的掠夺,而小股东的投机气氛太浓且普遍存在搭便车心态。公司治理信息披露透明度差,董事会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核心在监督公司经理层财务会计报告生成及其最终披露中不能发挥关键作用。公司缺乏来自资本市场、经理人市场的竞争,管理层薪酬外部竞争优势弱化,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的监督软弱。所有这些因素都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四)从外部审计的角度
  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是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和变更的外在约束力量,但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无法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立场,其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四、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当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公司的治理结构,用理性的态度引导和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一)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1、优化股权结构,培养机构投资者,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的国有股权“所有者缺位”是上市公司治理不力最主要的原因。通过国有股减持的同时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形成有监督能力的股东,参与公司的决策并对企业管理层实施有效监督以控制其盈余管理行为。
  2、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促进董事会的有效运行。为了加强对董事会的监督和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形成对经理层和大股东的制衡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引入并规范外部独立董事制度,同时设立具有相当独立性的审计委员会,授权由审计委员会负责外部审计师选聘工作以保持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3、改变经理人薪酬模式,提高公司业绩。建立有效的经理人激励机制,与此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经理人市场,发挥声誉机制的作用,充分激励和约束经理人行为。
  
  (二)加强会计准则的建设,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
  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的情况,可通过研究使用不同的信息披露形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出公布全面收益表以及改进现有的基本财务报表结构的设想,缩小管理当局通过选择其实现的时间安排和金额分布进行盈余操纵的空间。其次,被划分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损益仍然不通过收益表而直接进入所有者权益,公司管理层可能通过利用金融工具的分类以及证券投资的确认时间进行利润操纵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再则,可以通过完善公允价值的规定,减少一些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以体现在特殊情况下的资产价值。最后,在未来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改中,应增加准则制定过程中的民主透明程度,发挥会计准则的前瞻性,严格限制可能导致会计信息模糊和失真的处理方法,尽可能缩小会计人员人为估计和判断的范围,避免企业执行会计政策的主观随意性,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三)加强审计独立性,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
  新准则的发布对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注册会计师面临的上市公司具体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应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的能力。首先,改革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发包”权力,加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保证其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公允性。其次。应由职业经验较为丰富和专业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的注册会计师编制上市公司审计计划及审计工作底稿,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盈余管理方式。再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失实的审计意见,应对造成的经济后果加大其承担过失的法律责任,以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