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居民消费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路径选择
2011-01-01王怡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一架马车。扩大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未来持续稳定增长的保障。扩大居民消费内需应做好宏观调控,增加政府投入,改善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提升服务性消费比重,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消费支出需求,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为引导和扩大消费创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
关键词:扩大 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0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75-02
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源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是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的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居民消费需求现状及原因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发展的速度从2001年至2009年十年间基本慢于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速度。需求总体呈现出“扩而不大”的形势。消费问题已经成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瓶颈。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如下:
1、重积累、轻消费,使得储蓄居高不下,消费持续走低。消费和积累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1985年以来,我国呈现出积累率走高,消费率走低的态势。我国的居民消费率2008年已经降到了改革30年来的最低点。GDP中老百姓用来消费的比例才刚超过1/3,这不仅比我国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低了17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差30个百分点左右。
2、产业结构失衡,影响了居民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重工业倾向导致高投资、低消费需求格局。在我国第二产业始终占绝对优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一直在40%左右徘徊,不仅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印度50%的水平。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金融、教育、咨询、医疗、家政等行业发展滞后。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升级,也影响全国的就业水平。
3、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1)政府和企业所得快于居民所得。从1995年到2008年,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长了8.8倍,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了17.69倍,而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只增长了2.68倍、2.01倍。政府和企业所得快于居民所得。(2)税收没有发挥好调节作用。在我国现行税收体系中,财产税和资本利得税基本缺位;直接对收入进行调节的个人所得税规模小、征管手段落后,起不到很好地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3)居民财产性收入过低。数据显示,2002年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收入占居民收入比重为70.2%,财产性收入只占1.2%。2008年人均财产性收入超过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速,但财产性收入比重也只有2.3%。(4)收入差距拉大。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已达到0.49,在全世界190国家地区中倒数10名以内。收入差距拉大。
4、公共服务不足,二元差异明显。2009年。我国人均GDP达3500美元,然而,当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为37.51%,与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和3000-6000美元之间的国家相比,分别低5.19和16.49个百分点,我国2008年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比重不足11%。而在欧美国家,财政的50%用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社会保障能力有限、政府服务供应不足,客观上挤占了居民消费。城乡二元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决定了我国落后的消费模式。
5、消费信贷不发达,限制消费规模。由于我国消费信贷发展时间较短,提供消费信贷的机构偏少;消费信贷规模不够大。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5%的人享受过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在我国消费总额中信用所占比重不足1%;消费信贷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个人信用制度,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消费信贷品种单一。
6、历史文化影响积淀,消费观念保守。除此而外,由于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刚进入小康阶段,再加之受东方文化和消费传统影响,消费观念还相对保守,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的提高。
二、扩大我国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分析
1、搞好宏观调控,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强居民消费保障。(1)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努力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建立工资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工人劳动技能和在职培训等,提高劳动力素质。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信心。(2)ce3fa9b73585a58975228e01a9a85d60b1ed03119dbc2f524f754fe09e07fdeb完善再分配机制。增强政府可用于再分配的财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居民的转移性收入,重点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通过财税金融杠杆和国有资源,弥补初次分配中过大的差距。采取减免和调整税费让利于民;调整税制结构,避免通过税负转嫁到低收入群体上。推进和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完善征管制度,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3)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加大直接税在税收体系中的比例。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免征额,增加累进级距;适时开征资本利得税。切实发挥好税收的调节分配作用。
2、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增强居民消费信心。(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以增加政府公共服务消费来拉动和激活居民消费。适当提高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增长部分也主要用于公共服务。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保证基层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制定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增加对落后地区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把民生改善和社会进步作为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方面,以技术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大小作为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真正实现以法治保。加快落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全覆盖。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资金投入上,要多向农村和弱势群体倾斜。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制度。加大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与转移支付的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福利和社会慈善事业。提高社保的统筹层次,以“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确保底线、自由流动、资金调剂”为原则,建立全覆盖、保基本、可接续、可流动的社会保障体系。(3)促进就业。坚持扩大就业和稳定就业两手抓。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的政策,统筹研究现行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税收政策等问题,并加强职业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发展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鼓励非国有经济参与服务业发展,加快金融、医疗、教育、培训、咨询、文化等服务业的改革和发展。通过改善有效供给,缓解结构性供给不足矛盾,不仅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也将激活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
3、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需求增长潜力。(1)大力培育新消费热点。旅游消费。加快转变旅游业发展方式,打造一流服务和管理的旅游业。文化消费。包括新闻出版、影视、文化娱乐在内的文化消费。3G电信、体育健身、网络动漫、网购等热点消费。(2)培育消费文化,完善消费政策。通过制定正确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需求向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转变,一方面,要推广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另一方面,适度鼓励超前消费。(3)加快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消费信贷。完善和加强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包括建设个人信用体系和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创新信用消费的金融工具。大力发展消费性金融公司,努力完善消费信贷环境。
4、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扩大农村消费需求。一要统筹规划,按照有重点地发展联动城乡的特色小城镇、积极发展主体功能完善的中小城市、着力打造高端形态的龙头型大城市的城镇规模重组规划下,推进城市群发展。二要彻底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制度性障碍。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逐步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实行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政策。三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建设区域的市场中心,以带动县域及小城镇市场、农村市场发展。积极改善路网布局,完善与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联结。
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方面,一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种植业补贴的范围和力度,使农产品保持合理的价格。解决好农村居民土地使用权补偿问题。做好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工作。二是根据农村需求特点,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满足消费需求的增长与变化。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商业网点规划,改善农村消费环境。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09sky015]
参考文献:
1.樊彩岳“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0(20)
2.郑雏校.新形势下搞活流通与扩大消费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0(17)
3.姜作培.扩大消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性选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2008(6)
4.杨承训,吴莲.扩大消费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J]郑州大学学报,2006(6)
5.文中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