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新农合病人住院费用及统筹基金流向分析
2011-01-01史芳朱伟张传排刘海明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通过对河南省濮阳市新农合病人住院费用构成及其变化和统筹基金流向分析,了解该市新农舍运行状况,探讨新农合基金运行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建议。方法:通过现场调查获取濮阳市新农合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2008年至2010年新农合病人住院费用构成及其变化和大病统筹基金流向进行分析。结果:濮阳市新农合基金使用率在国家政策控制范围内,但呈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为93.30%,2010年降到81.14%;次均住院费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实际住院补偿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有下降趋势。结论:濮阳市新农合总体运行平稳,但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运行 分析
中图分类号:F840.6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52-02
2003年1月,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明确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农合)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至此,新农合作制度在全国开始施行。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开展新农合的县(市、区)达2716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33亿人(比上年增加1800万人),参合率达94.19%。随着新农合工作的深入,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促进了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的提高,尤其是住院率的提高,有效缓解了广大农民“看病难,看病贵”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新农合作为一项党和政府的重要政治决策,作为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只有让参合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从新农合中受益,才能保证其长远发展。在新农合基金运行过程中,参合农民就医后,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费用,第三方付费的存在,使新农合作基金面临医疗机构和参合农民的道德风险,增加不合理的医疗费用支出,加之筹资水平相对的较低,医疗费用的风险合理控制,提高新农合基金的运行效率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新农合基金的安全运行和费用的有效控制是新农合制度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研究的难题。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濮阳市新农合办公室电子信息平台(市级平台)以及各县区2008年、2009年及2010年新农合信息报表,报表包括新农合基金情况调查表,补偿情况调查表,基本情况月报表,基金使用情况月报表。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内容包括濮阳市近三年来的新农合资金流向情况和参合农民受益情况,以及基金流向的发展变化趋势。
为保证本质量,在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几个方面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反复核对数据,确保准确、完整。
二、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濮阳市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东北部,黄河下游北岸,冀、鲁、豫三省交界处。东西长125公里,南北宽100公里,辖两个市区和五个县,总人口387万人(2008年末),城镇化率达到了32.2%;其中城镇人口96.93万人。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774.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3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77元。2006年启动新农合试点,2007年全市五县二区全部实施了新农合制度。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濮阳市新农合参合率分别为88.25%、97.32%和98.31%。2010年,濮阳市新农合参合农民从2008年的2981834人增加到2010年的3020254人,覆盖率从2008年的88.25%增长到2010年的98.31%,高于河南省96.51%、全国95.00%的平均水平。
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濮阳市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率(包含上年度统筹基金结余)分别为78.9%、81.28%和88.23%。
2、新农合住院病人医疗总费用及其补偿情况。2010年,医疗总费用比2008年、2009年均有增长,但实际补偿比均比2008年有所下降;2010年实际补偿比除省级医疗机构外,其余均低于2009年水平;各级医疗机构补偿比均呈下降趋势;2009年,住院总费用比2008年有所增长(见表1)。
3、新农合住院病人次均医疗费用和补偿情况。
2009、2010年在各级医疗机构次均医疗费用均高于2008年;次均补偿费用方面,乡级、省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呈逐年上升。县级医疗机构先升后降,市级医疗机构逐年下降;各级医疗机构次均费用补偿比均呈下降趋势(见表2)。
4、大病统筹基金医疗机构补偿流向情况。2010年,濮阳市参合农民就诊补偿金额均高于2008年和2009年;在乡级医疗机构就诊费用补偿比例比2008年有所下降,县级、省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就诊费用补偿比例有所上升(见表3)。
新农合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农村居民看病就医问题而建立的一项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自2003年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和财政补助的大力支持下。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广大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新农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参合农民的人均筹资水平得以大幅度的提高,新农合基金总量也得以显著的增加,农村地区已全面建立起新农合制度,制度框架和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卫生服务利用率得到提高,参合农民看病就医的基础得以巩固,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得以增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状况得到缓解。
濮阳市2010年的参合率达到98.31%,高于河南省96.51%、全国95,00%的平均水平性。2008年、2009年和2010年濮阳市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率(包含上年度统筹基金结余)分别为78.9%、81.28%和88.23%,均在国家政策控制范围内(75%以上)。
2009年参合农民次均住院费用、次均住院补偿均比2008年有所上涨,在县级、乡级医疗机构次均住院费用低于东部地区2006年水平0。2010年次均补偿比为41.18%,比2008年减少6.38个百分点,高于2008年全国实际住院补偿比38.09%水平,而低于安徽省46.08%水平,但次均补偿比逐年下降,说明参合农民补偿相对减少,受益程度有所降低。
参合农民补偿费用方面,乡级、县级、市级、省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均呈先降后升,以2009年度最高,其中乡级由2008年的33.82%降到2010年的29.85%,县级上升到27.12%,省级及以上上升到10.13%,乡级医疗机构补偿费用的比例有所下降。
2010年次均住院费用为3219.09元,显著高于2005年河南省新农合基金调查次均住院费用为2352.10元水平,次均补偿费用为1325.69元,实际补偿比为41.18%,实际补偿比例偏低逐年降低,低于2008年、2009年47.56%、43.92%水平。结果显示,次均住院费用随着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的增高而增高,尤其是市级、省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增幅明显,这与郑建刚等的研究相一致。参合农民次均自负费用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逐年上涨,农民个人负担增加。次均住院费用和次均自负费用的增高,容易导致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现象,不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也不利于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的受益面扩大,不符合新农合政策的初衷。因此,应加强乡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力度,引导农民将住院需求尽量消化在基层,一方面方便群众就医,减少住院费用的开支水平,减轻农民的就医负担;另一方面还可以增加新农合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参合农民的受益面。
总体来说,濮阳市新农合运行平稳,但应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管,控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提高实际住院补偿比。
注释:
①王红漫,傅强.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因素探究——中国东部某富裕省份实证动态研究.《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8(3)131—138.
②顾李忠,霍振国,张晓,等.从费用控制入手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运行效益[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8(11):810-813.
③程念,付晓光,汪早立.2006年东部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8,(8):38—40.
④张宇,徐恒秋,夏北海.安徽省2007—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1):34—36.
⑤田庆丰,张智民,王耀平,等.河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基线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5,(4):51-55.
⑥郑建刚,袁兆康,廖小兵,等.新农合对农民医疗费用影响的五年连续追踪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2):91-93.
⑦朱伟,吕建明,史元峰,等.河南农村医疗费用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