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毛泽东农业发展思想
2011-01-01蒋玉林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如何把中国的农业发展上去,且尽快地将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对此,毛泽东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要支援;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要搞好综合平衡;提倡科学种田,要按“八字宪法”办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必须注意保持水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推行机械化等农业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对于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农业发展思想 国民经济基础 综合平衡 科学种田 兴修水利 机械化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 030-02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如何把中国的农业发展上去,且尽快地将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毛泽东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开始,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对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很有价值的农业发展思想。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要支援农业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这是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观点。建国后,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就是在发展国民经济时如何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就这一问题,毛泽东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其一,农业关系国计民生,工业要支援农业。鉴于前苏联在处理工业和农业关系问题上所出现的失误,即过分重视重工业而忽视了对农业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吸取经验教训,要想少走弯路,就得引以为鉴,处理好我国工农业的关系。他提出:“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民以食为天,“须知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吃饭问题是第一件大事。”他认为,农业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关系到城市居民和工人的吃饭问题,关系到轻工业的原料问题,关系到重工业的市场问题,关系到出口赚外汇的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资金积累问题等。所以,“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基础”,“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要说服工业部门面向农村,支援农业。”因而,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光搞工业,不搞农业,不但工业没有了坚实基础,国民经济的基础也必不牢固。要搞好国民经济,就必须“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为了真正地把工业和农业都搞好,他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方针。其二,农民的情况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权的巩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所以农民问题历来是一个极端重要的问题。“我国有五亿多农业人口,农民情况如何,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权的巩固,关系极大。”农民的情况在当时,最为紧要的就是吃饭问题,所以,“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我们应当十分注意农业问题。”“农业搞好了,农民能自给,五亿人口就稳定了。”国家也就稳了。因而,关注农民的情25ea3618f97c692ef1def6a563fdb806e3727a761e2c02fa24d07705afb68ffa况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有关工农联盟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犯政治错误。“农民同盟军问题的极端重要性,革命时期是这样,建设时期仍然是这样。无论在什么时候,政治上犯错误,总是同这个问题相关联的。”
二、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要搞好综合平衡
“农,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如何科学、合理地促进农业的大发展,为国民经济打下牢固的基础?毛泽东提出:“农业也要综合平衡,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个方面。”对于这五个方面的关系,他举例说:“蔬菜是农,猪牛羊鸡鸭鹅兔等是牧,水产是渔,畜类禽类要吃饱,才能长起来,于是需要生产大量精粗两类饲料,这又是农业,放牧牲口需要林地、草地,又要注意林业、草业。由此观之,为了副食品,农林牧副渔五大业都牵动了,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由此可见,处理好了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可以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处理不好这五个方面的关系,则会使它们互相削弱,难以发展。而在五个方面,毛泽东认为,最为基本的和最为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农林牧三个方面的综合平衡,他形象地说:“我认为农、林业是发展畜牧业的祖宗,畜牧业是农、林业的儿子。然后,畜牧业又是农、林业(主要是农业)的祖宗,农、林业又变为儿子。这就是三者平衡地相互依赖的道理。”因而,在发展农业,处理农、林、牧、副、渔的关系方面,做到“农、林、牧三业要结合。”“必须要有这三种结合,否则对于农业不利。”为了使农、林、牧、副、渔,特别是农、林、牧能够综合平衡地发展,他强调不仅要懂得农业,还要懂得土壤学、植物学、作物栽培学、农业化学、农业机械等;还要懂得农业内部各行各业,如粮、棉、油、麻、丝、茶、糖、菜、烟、果、药、杂等;还要懂得畜牧业,如猪、牛、羊、马、鸡、鸭、驴、骡、犬、兔等。
另外,他还特别强调了林业的发展问题。他指出:“森林是很宝贵的资源。”“林业是个很了不起的事业。……林业,森林,草。各种化学产品都可以出。”正是这样,他强调一定要搞好绿化工作,“这个绿化,不要以为只是绿而已,那个东西有很大的产品。森林这个东西是多年生,至少是二十五年生,这是南方;在北方,要四十五年到五十年。”所以,“南北各地在多少年以内,我们能够看到绿化就好。这件事对农业,对工业,对各方面都有利。”总之,“所谓农者,指的农林牧副渔五业综合平衡。”这是发展农业的战略方针。
三、提倡科学种田,要按“八字宪法”办事
建国后,面临只有世界1/14的耕地而要养活世界1/4的人口的问题,毛泽东提出,必须搞科学种田,按照“八字宪法”办事。他说:“我看中国就是要靠精耕细作吃饭。”他很有信心地认为,只要我们科学种田,实行了精耕细作,不仅可以解决六亿多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还可以使中国变成世界上第一个高产国家。就如何达到高产的问题,他首先提出先搞试验田的形式。通过搞试验田找出增产的方法。他说:“种试验田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县、区、乡和合作社的领导干部,都搞那么一小块田,试验能不能达到高产,用什么方法达到高产。”他认为高产是来自于科学种田,而非盲目蛮干。后来,他又根据我国农民群众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技术成果,于1958年提出来了农业八项增产技术措施,即“八字宪法”,也就是必须抓好“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八个方面的工作。所谓土,即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规划;肥,合理施肥;水,兴修水利和合理用水;种,培育和推广良种;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管,田间管理;工,工具改革。对于这“八字宪法”,他认为:“首先应该是‘土’,第二是‘肥’,‘水’要放在第三位,然后是种、密、保、工、管。”在实践中如何正确贯彻这“八字宪法”,他没有定出一个死的标准,他要求要因地因时因条件制宜,要有灵活性。比如。“密植问题。不可太稀,不可太密。……上面要精心研究到底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作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八字宪法”,体现的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是对当时我国的农业技术的一个革命。实际上,对于农业耕作,毛泽东早在1942年12月就提出了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他说:“要因地因时制宜。农业的地区与时间不同,发展的方法也不同。……指导农业,要依各种不同地区而采取不同方法……在时间上也要有分别……不但在大的区域之问要有分别,就是在一县、一区、有时甚至在一乡之内,也要有这种分别。”可见,对于发展农业,毛泽东历来是非常重视地域、时问、气候、条件等方面的差异的。
四、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必须注意保持水土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建设,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也应予以极大的注意。”建国后,为了保证农业的发展,1955年,他对我国水利事业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和展望,他说:“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小型水利是各县各区各乡和各个合作社都可以办的,十分需要定出一个在若干年内,分期实行,除了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的水旱灾荒以外,保证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规划。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群众有很大的力量。几千年不能解决的普通的水灾、旱灾问题,可能在几年之内获得解决。”在他的领导下,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到1959年冬。全国参加搞水利的人有7700多万。”不仅如此,毛泽东一再强调,为了解决我国的水利的基本问题。我们要继续搞这样大规模的建设。他提出,虽然从短期来看,兴修水利成本大、代价高,“但是,从长远来看,粮食可以增加得更快,农业生产可以稳定增产。”正是我们搞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1959年的特大旱灾面前。我国的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作用,大大减轻旱情,减少了损失。正如毛泽东说的:“1959年以前,我们农业的生产,主要靠兴修水利。1959年我国七个省遇到很大的旱灾,如果没有过去几年的水利建设,要不减产而能增产,是不能设想的。”
由于我国耕地面积少,为了解决吃饭和耕地之间的矛盾,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开垦荒地,以扩大可耕作的土地面积,减小吃饭的压力。就开垦荒地来说,这是一种从人类自身利益出发的改造自然的行动,这剥听亍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必然会给自然带来破坏,如果在垦荒时没有考虑到自然的承受度,如果垦荒带来了水土的流失和生态的失衡,那么这种行动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反而损坏了人类的利益。所以,在垦荒的同时,毛泽东强调:“短距离的开荒,有条件的地方都可以这样做。但是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这说明,毛泽东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要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问题,这实际上也就涉及到了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五、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推行机械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要改变这种状况,毛泽东认为,根本的问题是改良农具、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他说:“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达到机械化,就得进行改良农具,实行农耕工具的革命。所以,“改良农具运动应该推广到一切地方去。它的意义很大,是一个伟大的革命,迅速有效。现代化机械与改良农具的对立统一。”就改良农具问题,他在1959年4月进行了初步规划,即“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不仅如此,同时,他还对具体推进的步骤做了较为详细的设定。但是,到了1959年12月,他又指出:“我们要实现全盘机械化,第二个十年还不行,恐怕要第三个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实现工业化。“在一个时期内因为机器不够,要提倡半机械化和改良工具。”为了给机械化创造条件,毛泽东提出要给地方一些制造机械的权力。他说:“为了农业机械化,多产农林牧副渔等品类,要为地方争一部分机械制造权。……一切统一于中央,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这就涉及到了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对于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毛泽东认为,首先,“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是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必备条件,更是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前提。其次,“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人口会减少。”也就是说,随着机械化的推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进而就会使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被解放出来。为了使被解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不至于都涌向城市,导致城市人口过分膨胀,他提出农村要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等思想,“要使农村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的生活水平大致一样,或者更好一些。”
毛泽东关于农业发展的思想。其中很多方面都是非常合理的和科学的,他的一些思想观点已经涉及到了科学发展观的层面,例如,关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要一手抓工业、一手抓农业,工业要支援农业;农业的发展要搞好综合平衡。要搞好绿化;要提倡科学种田,要因地因时制宜;要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等。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搞好农业也是具有现实启示意义的。比如,我们今天在工农差距巨大的情况下,如何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在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下,如何更有效地去保护自然、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欠缺的条件下,如何引导他们科学种田;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口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增强供养能力;在旱、涝灾害不断出现,且日趋严重的趋势下,如何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在广大农村靠着传统耕作方式、手工工具搞饭吃的情况下,如何推行农业的机械化等等问题,我们都可以从毛泽东的农业思想中得到一些启示,都能或多或少地找出一些答案。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②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③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⑤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⑥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⑦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