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地区红色人物概述

2011-01-01徐晓宗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在川东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批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辈和英杰。他们的生平和事迹已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关键词:川东地区红色人物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4-03
  
  在川东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共和国赫赫有名的将军和革命前辈。川东游击军和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被毛泽东亲笔书赠为“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神剑将军”、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以文武双全扬名军中。巴山儒将魏传统以及唐在刚、徐彦刚、陈伯钧、李中权、蔡长元、孙继争、向守志、任恩忠、严政、瞿道文等大批战功卓著的将军赫赫有名。开国元帅徐向前、大将许世友、曾担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这些革命先辈和英杰,已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永远值得巴渠儿女骄傲和自豪。
  
  1、“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王维舟。王维舟(1887—1970),四川宣汉县人。1920年,他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实现了思想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冬,他赴苏学习,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他回到故乡清溪场,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为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1927年春,他在武汉转为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宣汉县组建了川东游击军,发动武装起义,与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相呼应、配合,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潮。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同志任军长,并率领三十三军投入了反“六路围攻”,保卫苏区的坚苦卓绝的斗争。在极端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王维舟坚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忍辱负重,始终不渝地维护党的团结。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王维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为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巩固八路军的总后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时期,王维舟率领部队英勇杀敌,保卫党中央,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猖狂进攻。解放初期,他为建设大西南,为大西南的繁荣昌盛,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忘我工作。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赤胆忠心,即使在假话、大话弥漫的日子里,他也从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而是坚持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作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2、“军中才子、神剑将军”的张爱萍。张爱萍(1900—2003),达州市通川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先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张爱萍上将是我军著名将领,开国上将,曾参与组织领导原子弹、导弹、卫星等研制试验工作,1964年10月,成功地组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为发展我国国防科研事业和国防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军中才子”之誉,通晓诗词、书法、摄影艺术。
  
  3、“暴动领袖、凛然就义”的李家俊。李家俊(1903~1931),四川万源市人。中共党员,川东游击军创建者之一。1922年,李家俊考入上海周济医学院。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于是毅然弃学,先后到上海、北京、山东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因患肺病,于1924年夏返乡接办厚坪小学,实施新文化教育,提倡男女平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万源党小组,与王维舟、唐伯壮商议在川东举行武装起义,并担任起义领导小组组长兼总指挥。5月12日,起义军首战告捷,歼灭军阀刘存厚部一个连,在川东地区升起了第一面农民武装斗争的革命红旗,起义队伍先后打败了万余敌军的三次围剿,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起义失败后,李家俊被调到四川省委工作。1931年春,省委西迁成都后。李家俊担任川东特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各地军事武装斗争。他在重庆开展斗争中,英勇机智。神出鬼没,善于化装,巧于应变,与敌周旋,坚持斗争达五个月之久。1931年10月26日,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严词拒绝了刘湘的利诱劝降,严刑拷打,他誓死不屈。敌人知其意志不可动摇。遂于10月29日将其杀害于重庆罗家湾。就义时昂首挺胸,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军阀!”时年29岁。
  
  4、“秋收勇士,开国上将”的陈伯钧。陈伯钧(1910—1974)。四川达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纵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十三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5、“红军司令、魂留浙赣”的唐在刚。唐在刚(1903—1935),四川开江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因组织北工大学潮和联络社会进步人士进行社会变革的斗争,被北京反动军阀逮捕。后积极组织越狱,带领一批难友逃出牢笼。1928年,党派唐在刚到江西省委工作,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并致力于创造、巩固和发展赣东北苏区的工作。1930年,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7月,中央代表到赣东北推行王明“左”倾冒除主义,将唐在刚贬为省委后补委员。唐在刚不计得失,积极开展余江县的各项工作。1933一年初,唐在刚在红十军被调往中央苏区作战后,同省委书记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新红十军。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怀玉山战斗失利。苏区也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作战方针,大部丧失。唐在刚重任在肩,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怀玉山突围部队为基础,拨出闽浙赣军区红三十师1个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军浙江,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领导红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由于叛徒告密,唐在刚等10余人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唐在刚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用最后一颗子弹对准自己的胸膛,从容自尽。这位被敌悬赏3万元而未得手的优秀红军指挥员,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32岁。
  6、“井冈英雄、红军名将”的徐彦刚。徐彦刚(1907—1935),四川开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徐彦刚受毛泽东委派,参加了对袁文才农军的改造工作。该部后编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他任团参谋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进剿”、“会剿”作战。1932年3月,徐彦刚升任红三军军长,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同敌人拼死冲杀,重创守敌,连克两座城池。1933年1月,徐彦刚升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中,他先是与红一军保卫局长罗瑞卿指挥两个师以迅猛的动作歼敌第五十二师师部及2个旅,接着,又指挥部队将敌第五十九师残部歼灭于登仙桥,活捉敌师长陈时骥。继而在草台岗战斗中,率红九师采用中间突破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九师一部,毙敌第十一师长。6月,在红一方面军进行的整编中,调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10月,徐彦刚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60多个团的兵力对湘鄂赣党政军机关及红十六师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徐彦刚立即与省委书记傅秋涛组织党政机关及部队分3路突围。徐彦刚率红十六师第四十六团于7月中旬突过麦市河,拟到靖安、奉新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途中,他不幸身负重伤,他带着警卫员和卫生员到永修县云居山养伤。9月,不幸被向国民党邀功请赏的叛徒黄盛彬三兄弟杀害。
  
  7、“黄埔学子、坚贞不屈”的唐伯壮。唐伯壮(1899~1929),四川达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七•一五”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后,他同学校革命师生奉中央军委命令,离开武汉,前往南昌参加起义。船到九江太古码头被军阀张发奎部拦截,错过起义时间,后转到上海。同年秋,他受党派遣回到达县组织武装斗争。他在梁山虎城,达县南岳,大树建立农民协会、工会和妇女会。同时将上级党组织发的文件转发地方党组织,使其了解形势,明确任务,进行武装起义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不久。他遇到在万源、宣汉、开江、梁平等地领导武装斗争的王维舟。王派他协助李家俊在万源、宣汉一带组织武装起义。1928年冬,受任参加川东党的领导工作。此间,他联络了一批黄埔军校同学和军阀部队的下级军官,准备了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翌年春,任万源固军坝武装起义部队的党代表。5月,与总指挥李家俊等在万源白羊庙打响了第一枪。歼敌一个连,缴枪57支,俘虏30多人,旋即建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唐伯壮任政委。1929年9月,唐伯壮不幸在家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其以厚禄引诱失败,便酷刑加身。唐伯壮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狱中月夜感怀》一诗中写道:“拼将壮志誓牺牲,踏破血路追先烈。壮志未酬系囵圄,此生遗恨终难灭……”。9月20日,军阀刘存厚下令在达县监狱将唐伯壮秘密处死,刽子手用石灰袋子将其嘴鼻捂住,窒息身亡。
  
  8、“军委书记、血洒蓉城”的覃文。覃文(1908—1933年),四川开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受省委派遣,到梁山、达县、开江三县边境的虎(城)、南(岳)一带,发动农民运动,组织武装起义。7月在忠县黄钦坝成立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任政治部主任。30日,奉命率部向武汉方向进军,在石柱遭敌围攻,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大而失败。1931年春,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到南部县指导工作,深入升钟寺、保城城区,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捐斗争。1932年2月,主持召开“南部会议”,传达省委指示,作出反帝、反封建、反“立三路线”,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议。11月,领导了震撼全川的升钟暴动。成立川北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任政委。193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同年6月。改任中共四川省委军委书记。指导全省开装斗争,组织各地武装暴动,牵制敌人兵力,声援红四方面军。1933年9月15日,在前去与同志接头途中,突遇敌人戒严,被叛徒认出逮捕。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毫不动摇,以“要杀要剐由你们,要我叛变革命办不到”作回答。10月10日,被敌人秘密杀害在成都忠烈祠附近。
  
  9、“县委书记、喋血洪口”的龚堪颜。龚堪颜(1912—933),四川达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领导的夺取蒲家乡政权的斗争,从事农民运动。1929年,担负达县与固军坝起义总指挥部的联络,传递情报,输送游击队员和武器弹药,受到总指挥李家俊和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的高度赞扬。1929年冬,敌人在达县疯狂清共,便转移到宣汉、开江,直接在王维舟的领导下工作。1931年春,转移到成都,在国民党第24军兵工厂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参加了成都各界“市民讨日大会”,游行示威。1932年2月4日,组织工人支持“国民救国会议四川各界民众促进会”的成立。3月7日,带领工人参加了成都市8万余人的示威大游行,强烈要求川军出川抗战。1933年春,积极扩大农会、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发展游击武装。不久,担任川东游击军第二队政委,与支队长王波一起率游击队紧靠红四方面军外沿作战,不断袭击敌人兵站和交通要点。宣达战役中,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将敌击溃。宣达战役后,担任中共宣汉县委书记,领导宣汉人民进行建党建政和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红三十三军成立后,担任第九十八师政委,与师长蒋琼林一起在达县蒲家、宣汉双河一带扩充队伍,准备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11月13日,在双河场召开的绥定道委党团活动积极分子大会上,被张国焘“左”倾错误路线以“知识分子不可靠,能上中学念书就是土豪劣坤”的罪名将其逮捕,后借口“调到通江学习”,秘密杀害于洪口。
  
  10、“红军师长、冤死沙场”的蒋琼林。蒋琼林(1906—1934),四川开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合法身份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新戏演出队和宣传队,张贴图文并茂的标语和意境清新的图画,宣传教育群众。1931年2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在家乡巧妙地开展铲锄恶霸的斗争。1932年2月,奉调到中共四川省委学习,同年夏,受省委派遣,到达县蒲家场,协助王维舟、杨克明组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开创宣(汉)、达(县)、城(口)、万(源)特区,主持农村工作兼锄奸部主任。1933年春,被任命为川东游击军第三支队队长,率部在宣汉王家场、芭蕉场和达县蒲家场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会同第一支队率轻骑深入虎穴,锄奸除恶。1933年9月,奉命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旋即率部配合红九军二十五师,将围困在南坝境内的敌军8个团一举击溃,与主力红军会师。同年10月,与王维舟、杨克明等配合红四方面军解放宣汉、达县、城口、万源,赶走军阀刘存厚,建立川陕省绥定道委。同年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被任命为该军九十八师师长,奉命在东线作战,阻击军阀刘湘对川陕苏维埃根据地进行的六路“围剿”。1934年1月。率部在马渡关一线作战,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正与敌军鏖战之时,被张国焘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从前线调往巴中,秘密逮捕杀害。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1、“红军师长、魂断故乡”的冉南轩。冉南轩(1903—1933),四川宣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随王维舟在宣汉、开江边境筹集武器,发动群众,从事秘密武装斗争。1929年秋,奉命到宣汉七里峡策动兵变成功。1930年夏末秋初,任川东游击军第三支队锄恶团队长,率队先后在开江、宣汉等地击毙敌区长、团总、恶霸、叛徒等30余人。1932年冬,任新编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队长。为配合红四方面军扩展革命根据地,率队深入虎穴,先后捣毁芭蕉、三河两乡团队,缴获大批弹药。1933年10月,在宣(汉)、达(县)战役中,率队在马立爪堵截、歼击南逃之敌一个连。配合红九军、红四军各一部围攻南坝守敌;歼敌8个团,保证了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任第九十八师师长。奉命率部至杨柳关、凉风垭一线,反击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在前线与敌鏖战之时,被调往后方军部。因张国焘搞肃反扩大化,被秘密杀害。其英名已列入中共中央组织部1945年编印的《死难烈士英名录》。
  
  12、“‘特务’队长、威名远扬”的雷玉书。雷玉书(1901~1929),四川宣汉人。1923年,参加王维舟秘密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4年12月,经王维舟推举担任清溪场镇长,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12月,辞去镇长之职,接替王维舟,任宏文学校校长,继续以办农民夜校为名,组织师生进行反对贪官污吏,打倒反动军阀的宣传发动工作。其革命活动引起当地反动军阀的注意,1927年秋,以欠款不交为由将其逮捕。他乘守敌麻痹之机越狱,赴开江协助王维舟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任特务队队长。屡次率队伏击敌军,截取军阀武器,壮大游击队伍。在宣汉之清溪、黄石芭蕉、峡口一带击毙土豪劣绅、反动团阀等十余人。威名大震。1928年秋,王维舟、李家俊等遵照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武装起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奉命在宣汉秘密发动农民,组建游击队。1929年3月,王维舟等在开江普安召开秘密会议,将各地武装人员组成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决定在宣汉、万源、城口三县交界的固定坝发动武装起义。成立起义领导小组,他被任命为副组长兼起义副总指挥。4月27日,按既定部署,率清溪场农民武装40余人,到万源的龙潭与李家俊、唐伯壮等会合,商定起义具体计划。5月12日,起义在白羊庙爆发,他主动承担攻占关帝庙制高点的重任。在占领制高点后与敌激战时,被内奸开枪,弹中左胸。仍捂紧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全歼残敌。战后,指挥部将其移往老家治疗。终因伤势太重,缺少医药,流血过多,于5月20日在宣汉清溪场拱桥河家中牺牲。
  
  13、“烈火上将、身经百战”的向守志。向守志(1917—),四川宜汉县人。1933年10月投身革命。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任副排长,历经三过草地雪山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副连长、连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十团团长,参加了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军区支队副支队长、副旅长、旅长、师长和兼政治委员,率部逐鹿中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志愿军师长,率部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屡立战功。归国后任解放军第十五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部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南京军区剐司令员、司令员、党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4、“军艺元老、巴山儒将”的魏传统。魏传统(1908—1996),达州市通川区人。1926年参加革命,曾任红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秘书长。延安整风时,主编《抗大》半月刊,1946年任四川省委秘书长兼《新华日报》言论委员,1947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1949年4月随毛泽东、周恩来一道进入北京。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1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始任政委兼副院长,当年冬担任院长,一直在艺术学院工作了15个年头,为军艺的创建、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魏传统不仅是位老将军,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在军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15、“哲学大家、省委书记”的杨超。杨超(1911—2007),四川达县人。早在30年代,他在延安就从事哲学教育和研究,并担任中共中央(延安)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抗大”讲解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同志为了写好“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成立了6人小组,他是这个小组的成员。杨超研究哲学,总是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1964年,正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从西昌工业区调任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他跑遍全省进行调查研究,率先提出对攀(枝花)西(昌)的开发,筹建了西昌钢铁公司(攀钢的前身);他大力推广沼气,作为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的一项新举措;他写的《渠江流域综合开发考察》,目前正在分期分段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超致力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他写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著作;他写的《毛泽东过程论思想研究》,大胆地提出r过程论是与实践论、矛盾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辩证认识过程和认识的辩证过程有机的统一,由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五卷本在历史分期及方法论等方面很有创见、很有特色,荣获国家多项大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他着手组织了“四川省邓小平思想研究小组”,集中理论界、党史界的一批专家们进行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开展。杨超长期担任省委主要领导,事情很多,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先后撰写、出版了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四川日报》在“天府名人”栏中称他为著名的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16、“文艺先锋、民主战士”的绿蕾。绿蕾,本名黄道礼(1923—1977),四川开江县人。绿营从1938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20世纪40年代前后,他在《万州日报》、《新华日报》、《民众时报》、《时事新报》、《中苏文化》和《抗战文艺》等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诗歌、散文、随笔、杂感、诗歌评论、文艺理论和译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采、高昂的战斗激情,反映出他反抗国民党统治,崇尚文明、追求民主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人格,在国统区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绿蕾为了动员全县人民迎接解放军解放开江,于12月5日,起草了《告全县同胞书》,油印成几百份传单。于12月8日深夜进行张贴散发。第二天,军警出动,四处捉拿传单的印发者。幸好,解放军的神速挺进打乱了反动军瞥的缉捕行动。在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革命文艺战线上,绿蕾是一位活跃的青年诗人,是一位从事革命文艺创作的先锋。现在,他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研究对象。
  
  17、“笔墨斗士、文坛流芳”的段可情。段可情,(1899—1994)学名传定,笔名白莼、锦蛮等。光绪二十九年(1899年)生于箭亭子街。1918年毕业于达县县立中学,1919年去日本留学,192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4年,曾参加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运动,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从苏联回到上海参与革命文艺团体“创造社”工作,同成仿吾、郑伯奇等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此期间,创作了反映旧社会贫富不均,劳动大众生活困难而奋起斗争的小说《铁汁》;以达县早期中共党员唐伯壮的革命生涯为素材的《杜鹃花》;具有反对封建势力的爱情小说集《巴黎之秋》。同时翻译德国进步诗人海涅等的诗歌,发表于创造社出版的《创造》杂志。段可情的进步作品,多次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继续创作和出版受到严重阻挠。1938年,段可情任四川省立三台高中校长,因与教育厅长办学方针相左,愤然回到达县就任私立通川中学国文教员,一面教学一面从事抗日和进步文化宣传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段可情先后任川北行署委员兼川北大学副校长、川北文联主席、省政府常委、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省文联副主席。1994年病逝于成都。
  
  18、“傻儿军长、抗日功勋”的范绍增。范绍增(1894--1977年),俗名范哈儿,四川大竹县人。13岁人袍哥,1911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后分别任颜德基部和熊克武部团长。民国十二年,任杨森部旅长,后就任师长,不久投靠刘湘,任刘部师长,后升任副军长。抗战爆发后,范请缨杀敌,于民国二十八年亲手组建国民第八十八军,任军长,率部赴汀浙一带抗日,立下不朽功勋,受到战区长官部和军委会嘉奖。不久升任第109集团军副司令。民国三十八年春,范回到重庆,经顾祝同周旋被蒋介石委为国防部川东挺进军总指挥,当年12月14日,范率部在渠县三汇镇起义。解放后,范历任解放军四野五十军副军长、新编师师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河南省政府委员、省人大代表、省体委副主任等职。1977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终年83岁。范绍增性格豪爽、行侠仗义,人生极富传奇色彩。杨平章以范为生活原形,创作的长篇小说“范哈儿i部曲”,即《范哈儿传奇》、《范哈儿抗日》、《范哈儿后传》全国发行,多家报刊连载;刘德一以范为生活原形,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全国播放,产生广泛影响。
  
  19、“宣传战士’新华社长”的熊复。熊复(1915—1995),四川邻水县人。笔名傅容、茹纯。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第三大队政治处宣传股股长、校政治部编辑组组长,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1947年后,任晋绥解放区《晋绥日报》副总编辑,中央城工部四川干部工作队教育长,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郑州、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原日报》、《长江日报》社社长,新华社中原、华中、中南总分社社长,中南文联主席,中南新闻出版局局长。1952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1975年至1987年,任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红旗杂志礼总编辑。是第七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5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20、“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刘伯坚。刘伯坚(1895—1935),是我党我军早期主要领导之一。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与赵世炎、李立三在巴黎组成劳动学会;1921年与赵世炎、周恩来共同发起和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继周恩来后选为旅欧总支第三届书记:1926年秋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与冯玉祥共同组织了震惊中外的五原誓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命赴沪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赴苏学习军事,出席了中共六大会议;1930年回国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参与策划和指挥震惊中外的国民党二十六军宁都起义,旋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红军长征时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在江西仁凤地区空囤被俘,3月21日在江西省大余县英勇就义。刘伯坚烈士是中共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同志称他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川东地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cJSIO-047)和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0度一般项且《川东地区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编号:SLQ20IOB-11)阶段性研究成果]川东地区红色人物概述
  徐晓宗
  摘要:在川东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批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先辈和英杰。他们的生平和事迹已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关键词:川东地区红色人物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24-03
  
  在川东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无数共和国赫赫有名的将军和革命前辈。川东游击军和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被毛泽东亲笔书赠为“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神剑将军”、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以文武双全扬名军中。巴山儒将魏传统以及唐在刚、徐彦刚、陈伯钧、李中权、蔡长元、孙继争、向守志、任恩忠、严政、瞿道文等大批战功卓著的将军赫赫有名。开国元帅徐向前、大将许世友、曾担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都曾在这里浴血奋战。这些革命先辈和英杰,已成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永远值得巴渠儿女骄傲和自豪。
  
  1、“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王维舟。王维舟(1887—1970),四川宣汉县人。1920年,他在上海加入朝鲜共产党。实现了思想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冬,他赴苏学习,参加革命活动。1923年,他回到故乡清溪场,建立了四川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为革命培养了一批优秀干部。1927年春,他在武汉转为中国共产党,从此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1928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宣汉县组建了川东游击军,发动武装起义,与全国各地的武装起义相呼应、配合,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潮。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王维舟同志任军长,并率领三十三军投入了反“六路围攻”,保卫苏区的坚苦卓绝的斗争。在极端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王维舟坚信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忍辱负重,始终不渝地维护党的团结。同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阴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王维舟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为保卫边区,保卫延安,巩固八路军的总后方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战争时期,王维舟率领部队英勇杀敌,保卫党中央,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胡宗南部的猖狂进攻。解放初期,他为建设大西南,为大西南的繁荣昌盛,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忘我工作。他在工作中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赤胆忠心,即使在假话、大话弥漫的日子里,他也从不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而是坚持我党一贯的优良传统作风,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2、“军中才子、神剑将军”的张爱萍。张爱萍(1900—2003),达州市通川区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少先队中央总队训练部部长、参谋长、总队长,红三军第四师政治部主任,第十一、第十三团政治委员,军委骑兵团政治委员、代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江浙省委军委书记,豫皖苏省委书记,八路军苏皖纵队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司令员,新四军三师九旅旅长。三师副师长兼苏北军区副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前敌委员会委员,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七兵团司令员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副主任,国防科委主任,国家科委第一副主任,军委科技装备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张爱萍上将是我军著名将领,开国上将,曾参与组织领导原子弹、导弹、卫星等研制试验工作,1964年10月,成功地组织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为发展我国国防科研事业和国防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有“军中才子”之誉,通晓诗词、书法、摄影艺术。
  
  3、“暴动领袖、凛然就义”的李家俊。李家俊(1903~1931),四川万源市人。中共党员,川东游击军创建者之一。1922年,李家俊考入上海周济医学院。接触了共产主义思想,于是毅然弃学,先后到上海、北京、山东等地进行社会调查,参加革命实践活动。因患肺病,于1924年夏返乡接办厚坪小学,实施新文化教育,提倡男女平等。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万源党小组,与王维舟、唐伯壮商议在川东举行武装起义,并担任起义领导小组组长兼总指挥。5月12日,起义军首战告捷,歼灭军阀刘存厚部一个连,在川东地区升起了第一面农民武装斗争的革命红旗,起义队伍先后打败了万余敌军的三次围剿,坚持了一年零四个月。起义失败后,李家俊被调到四川省委工作。1931年春,省委西迁成都后。李家俊担任川东特委军委书记,负责领导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各地军事武装斗争。他在重庆开展斗争中,英勇机智。神出鬼没,善于化装,巧于应变,与敌周旋,坚持斗争达五个月之久。1931年10月26日,不幸被捕。在狱中他严词拒绝了刘湘的利诱劝降,严刑拷打,他誓死不屈。敌人知其意志不可动摇。遂于10月29日将其杀害于重庆罗家湾。就义时昂首挺胸,大义凛然,高呼:“打倒军阀!”时年29岁。
  
  4、“秋收勇士,开国上将”的陈伯钧。陈伯钧(1910—1974)。四川达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三团排长、连长;赣西第三游击纵队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二团政治委员,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治委员,红三军第七师师长,红五军团第十五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第十三师师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第四军参谋长,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旅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第二分校校长,军事学院副教育长,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副司令员,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旅长,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解放战争时期,任驻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执行小组代表,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合江军区司令员兼东北军政大学上干大队大队长,东北军区第一前方指挥所副司令员,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副院长、代院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5、“红军司令、魂留浙赣”的唐在刚。唐在刚(1903—1935),四川开江县人。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因组织北工大学潮和联络社会进步人士进行社会变革的斗争,被北京反动军阀逮捕。后积极组织越狱,带领一批难友逃出牢笼。1928年,党派唐在刚到江西省委工作,积极领导工人运动,并致力于创造、巩固和发展赣东北苏区的工作。1930年,中共赣东北省委成立,唐在刚任书记,方志敏任省苏维埃政府主席。1931年7月,中央代表到赣东北推行王明“左”倾冒除主义,将唐在刚贬为省委后补委员。唐在刚不计得失,积极开展余江县的各项工作。1933一年初,唐在刚在红十军被调往中央苏区作战后,同省委书记方志敏领导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闽浙赣苏区的第四次“围剿”,创建了新红十军。1935年1月,红十军团在怀玉山战斗失利。苏区也因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者的错误作战方针,大部丧失。唐在刚重任在肩,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怀玉山突围部队为基础,拨出闽浙赣军区红三十师1个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军浙江,开辟新的游击根据地,并领导红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由于叛徒告密,唐在刚等10余人被国民党军重兵围困。唐在刚高呼“共产党万岁”、“红军万岁”的口号,用最后一颗子弹对准自己的胸膛,从容自尽。这位被敌悬赏3万元而未得手的优秀红军指挥员,为了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32岁。
  6、“井冈英雄、红军名将”的徐彦刚。徐彦刚(1907—1935),四川开江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徐彦刚受毛泽东委派,参加了对袁文才农军的改造工作。该部后编人工农革命军第1师第2团,他任团参谋长,参加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历次反“进剿”、“会剿”作战。1932年3月,徐彦刚升任红三军军长,他身先士卒,指挥部队同敌人拼死冲杀,重创守敌,连克两座城池。1933年1月,徐彦刚升任红一军团参谋长。在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的作战中,他先是与红一军保卫局长罗瑞卿指挥两个师以迅猛的动作歼敌第五十二师师部及2个旅,接着,又指挥部队将敌第五十九师残部歼灭于登仙桥,活捉敌师长陈时骥。继而在草台岗战斗中,率红九师采用中间突破战法,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第十一师大部和九师一部,毙敌第十一师长。6月,在红一方面军进行的整编中,调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10月,徐彦刚调任湘鄂赣军区司令员。1935年6月,国民党军调集60多个团的e119ea9c792ddc4586393fe14535d667兵力对湘鄂赣党政军机关及红十六师实施大规模的“清剿”,徐彦刚立即与省委书记傅秋涛组织党政机关及部队分3路突围。徐彦刚率红十六师第四十六团于7月中旬突过麦市河,拟到靖安、奉新一带开辟新的游击区。途中,他不幸身负重伤,他带着警卫员和卫生员到永修县云居山养伤。9月,不幸被向国民党邀功请赏的叛徒黄盛彬三兄弟杀害。
  
  7、“黄埔学子、坚贞不屈”的唐伯壮。唐伯壮(1899~1929),四川达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叛变革命,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七•一五”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后,他同学校革命师生奉中央军委命令,离开武汉,前往南昌参加起义。船到九江太古码头被军阀张发奎部拦截,错过起义时间,后转到上海。同年秋,他受党派遣回到达县组织武装斗争。他在梁山虎城,达县南岳,大树建立农民协会、工会和妇女会。同时将上级党组织发的文件转发地方党组织,使其了解形势,明确任务,进行武装起义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不久。他遇到在万源、宣汉、开江、梁平等地领导武装斗争的王维舟。王派他协助李家俊在万源、宣汉一带组织武装起义。1928年冬,受任参加川东党的领导工作。此间,他联络了一批黄埔军校同学和军阀部队的下级军官,准备了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翌年春,任万源固军坝武装起义部队的党代表。5月,与总指挥李家俊等在万源白羊庙打响了第一枪。歼敌一个连,缴枪57支,俘虏30多人,旋即建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唐伯壮任政委。1929年9月,唐伯壮不幸在家被捕。在狱中,敌人对其以厚禄引诱失败,便酷刑加身。唐伯壮面对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在《狱中月夜感怀》一诗中写道:“拼将壮志誓牺牲,踏破血路追先烈。壮志未酬系囵圄,此生遗恨终难灭……”。9月20日,军阀刘存厚下令在达县监狱将唐伯壮秘密处死,刽子手用石灰袋子将其嘴鼻捂住,窒息身亡。
  
  8、“军委书记、血洒蓉城”的覃文。覃文(1908—1933年),四川开江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受省委派遣,到梁山、达县、开江三县边境的虎(城)、南(岳)一带,发动农民运动,组织武装起义。7月在忠县黄钦坝成立四川工农红军第三路游击队,任政治部主任。30日,奉命率部向武汉方向进军,在石柱遭敌围攻,因寡不敌众。伤亡过大而失败。1931年春,以省委特派员身份到南部县指导工作,深入升钟寺、保城城区,组织农民协会,开展抗租抗捐斗争。1932年2月,主持召开“南部会议”,传达省委指示,作出反帝、反封建、反“立三路线”,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决议。11月,领导了震撼全川的升钟暴动。成立川北工农红军总指挥部,任政委。193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长。同年6月。改任中共四川省委军委书记。指导全省开装斗争,组织各地武装暴动,牵制敌人兵力,声援红四方面军。1933年9月15日,在前去与同志接头途中,突遇敌人戒严,被叛徒认出逮捕。面对敌人高官厚禄的引诱,毫不动摇,以“要杀要剐由你们,要我叛变革命办不到”作回答。10月10日,被敌人秘密杀害在成都忠烈祠附近。
  
  9、“县委书记、喋血洪口”的龚堪颜。龚堪颜(1912—933),四川达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党领导的夺取蒲家乡政权的斗争,从事农民运动。1929年,担负达县与固军坝起义总指挥部的联络,传递情报,输送游击队员和武器弹药,受到总指挥李家俊和川东军委书记王维舟的高度赞扬。1929年冬,敌人在达县疯狂清共,便转移到宣汉、开江,直接在王维舟的领导下工作。1931年春,转移到成都,在国民党第24军兵工厂担任党的支部书记,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工人参加了成都各界“市民讨日大会”,游行示威。1932年2月4日,组织工人支持“国民救国会议四川各界民众促进会”的成立。3月7日,带领工人参加了成都市8万余人的示威大游行,强烈要求川军出川抗战。1933年春,积极扩大农会、妇女会、少先队、儿童团,发展游击武装。不久,担任川东游击军第二队政委,与支队长王波一起率游击队紧靠红四方面军外沿作战,不断袭击敌人兵站和交通要点。宣达战役中,配合主力红军作战,将敌击溃。宣达战役后,担任中共宣汉县委书记,领导宣汉人民进行建党建政和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红三十三军成立后,担任第九十八师政委,与师长蒋琼林一起在达县蒲家、宣汉双河一带扩充队伍,准备粉碎敌人的“六路围攻”。11月13日,在双河场召开的绥定道委党团活动积极分子大会上,被张国焘“左”倾错误路线以“知识分子不可靠,能上中学念书就是土豪劣坤”的罪名将其逮捕,后借口“调到通江学习”,秘密杀害于洪口。
  
  10、“红军师长、冤死沙场”的蒋琼林。蒋琼林(1906—1934),四川开江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利用合法身份在师生中传播革命思想。组织新戏演出队和宣传队,张贴图文并茂的标语和意境清新的图画,宣传教育群众。1931年2月,根据中共四川省委指示,在家乡巧妙地开展铲锄恶霸的斗争。1932年2月,奉调到中共四川省委学习,同年夏,受省委派遣,到达县蒲家场,协助王维舟、杨克明组建梁(山)、达(县)中心县委,开创宣(汉)、达(县)、城(口)、万(源)特区,主持农村工作兼锄奸部主任。1933年春,被任命为川东游击军第三支队队长,率部在宣汉王家场、芭蕉场和达县蒲家场一带坚持游击战争,牵制敌人的兵力,配合红四方面军作战。会同第一支队率轻骑深入虎穴,锄奸除恶。1933年9月,奉命与红四方面军取得联系,旋即率部配合红九军二十五师,将围困在南坝境内的敌军8个团一举击溃,与主力红军会师。同年10月,与王维舟、杨克明等配合红四方面军解放宣汉、达县、城口、万源,赶走军阀刘存厚,建立川陕省绥定道委。同年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被任命为该军九十八师师长,奉命在东线作战,阻击军阀刘湘对川陕苏维埃根据地进行的六路“围剿”。1934年1月。率部在马渡关一线作战,击退敌军数十次进攻。正与敌军鏖战之时,被张国焘以召开“军事会议”为名,从前线调往巴中,秘密逮捕杀害。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1、“红军师长、魂断故乡”的冉南轩。冉南轩(1903—1933),四川宣汉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随王维舟在宣汉、开江边境筹集武器,发动群众,从事秘密武装斗争。1929年秋,奉命到宣汉七里峡策动兵变成功。1930年夏末秋初,任川东游击军第三支队锄恶团队长,率队先后在开江、宣汉等地击毙敌区长、团总、恶霸、叛徒等30余人。1932年冬,任新编川东游击军第一支队队长。为配合红四方面军扩展革命根据地,率队深入虎穴,先后捣毁芭蕉、三河两乡团队,缴获大批弹药。1933年10月,在宣(汉)、达(县)战役中,率队在马立爪堵截、歼击南逃之敌一个连。配合红九军、红四军各一部围攻南坝守敌;歼敌8个团,保证了川东游击军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11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任第九十八师师长。奉命率部至杨柳关、凉风垭一线,反击敌人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六路围攻”。在前线与敌鏖战之时,被调往后方军部。因张国焘搞肃反扩大化,被秘密杀害。其英名已列入中共中央组织部1945年编印的《死难烈士英名录》。
  
  12、“‘特务’队长、威名远扬”的雷玉书。雷玉书(1901~1929),四川宣汉人。1923年,参加王维舟秘密组织的共产主义小组,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思想觉悟提高很快。1924年12月,经王维舟推举担任清溪场镇长,以此为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25年12月,辞去镇长之职,接替王维舟,任宏文学校校长,继续以办农民夜校为名,组织师生进行反对贪官污吏,打倒反动军阀的宣传发动工作。其革命活动引起当地反动军阀的注意,1927年秋,以欠款不交为由将其逮捕。他乘守敌麻痹之机越狱,赴开江协助王维舟组织农民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任特务队队长。屡次率队伏击敌军,截取军阀武器,壮大游击队伍。在宣汉之清溪、黄石芭蕉、峡口一带击毙土豪劣绅、反动团阀等十余人。威名大震。1928年秋,王维舟、李家俊等遵照党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组织武装起义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奉命在宣汉秘密发动农民,组建游击队。1929年3月,王维舟等在开江普安召开秘密会议,将各地武装人员组成四川第二路红军游击队,决定在宣汉、万源、城口三县交界的固定坝发动武装起义。成立起义领导小组,他被任命为副组长兼起义副总指挥。4月27日,按既定部署,率清溪场农民武装40余人,到万源的龙潭与李家俊、唐伯壮等会合,商定起义具体计划。5月12日,起义在白羊庙爆发,他主动承担攻占关帝庙制高点的重任。在占领制高点后与敌激战时,被内奸开枪,弹中左胸。仍捂紧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到全歼残敌。战后,指挥部将其移往老家治疗。终因伤势太重,缺少医药,流血过多,于5月20日在宣汉清溪场拱桥河家中牺牲。
  
  13、“烈火上将、身经百战”的向守志。向守志(1917—),四川宜汉县人。1933年10月投身革命。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任副排长,历经三过草地雪山到达延安。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副连长、连长、副团长、太行军区第十团团长,参加了响堂铺战斗和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军区支队副支队长、副旅长、旅长、师长和兼政治委员,率部逐鹿中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任志愿军师长,率部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屡立战功。归国后任解放军第十五军第一副军长兼参谋长、军长、西安炮兵技术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第二炮兵部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南京军区剐司令员、司令员、党委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4、“军艺元老、巴山儒将”的魏传统。魏传统(1908—1996),达州市通川区人。1926年参加革命,曾任红三十三军政治部主任、秘书长。延安整风时,主编《抗大》半月刊,1946年任四川省委秘书长兼《新华日报》言论委员,1947年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秘书长,1949年4月随毛泽东、周恩来一道进入北京。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64年1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始任政委兼副院长,当年冬担任院长,一直在艺术学院工作了15个年头,为军艺的创建、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魏传统不仅是位老将军,而且是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在军内外都享有崇高的威望。
  
  15、“哲学大家、省委书记”的杨超。杨超(1911—2007),四川达县人。早在30年代,他在延安就从事哲学教育和研究,并担任中共中央(延安)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主任,在“抗大”讲解唯物辩证法。毛泽东同志为了写好“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成立了6人小组,他是这个小组的成员。杨超研究哲学,总是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1964年,正当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他从西昌工业区调任四川省委书记(当时设第一书记)。他跑遍全省进行调查研究,率先提出对攀(枝花)西(昌)的开发,筹建了西昌钢铁公司(攀钢的前身);他大力推广沼气,作为解决农村燃料不足的一项新举措;他写的《渠江流域综合开发考察》,目前正在分期分段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超致力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研究,他写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是中国第一本系统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著作;他写的《毛泽东过程论思想研究》,大胆地提出r过程论是与实践论、矛盾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辩证认识过程和认识的辩证过程有机的统一,由他主编的《毛泽东思想》五卷本在历史分期及方法论等方面很有创见、很有特色,荣获国家多项大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他着手组织了“四川省邓小平思想研究小组”,集中理论界、党史界的一批专家们进行研究,有效地推动了学习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深入开展。杨超长期担任省委主要领导,事情很多,但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一直坚持不懈,先后撰写、出版了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四川日报》在“天府名人”栏中称他为著名的哲学家是当之无愧的。
  
  16、“文艺先锋、民主战士”的绿蕾。绿蕾,本名黄道礼(1923—1977),四川开江县人。绿营从1938年开始从事文艺创作。20世纪40年代前后,他在《万州日报》、《新华日报》、《民众时报》、《时事新报》、《中苏文化》和《抗战文艺》等20多家报刊杂志上发表的诗歌、散文、随笔、杂感、诗歌评论、文艺理论和译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采、高昂的战斗激情,反映出他反抗国民党统治,崇尚文明、追求民主的高尚思想、品德和人格,在国统区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挺进西南,绿蕾为了动员全县人民迎接解放军解放开江,于12月5日,起草了《告全县同胞书》,油印成几百份传单。于12月8日深夜进行张贴散发。第二天,军警出动,四处捉拿传单的印发者。幸好,解放军的神速挺进打乱了反动军瞥的缉捕行动。在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革命文艺战线上,绿蕾是一位活跃的青年诗人,是一位从事革命文艺创作的先锋。现在,他已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研究对象。
  
  17、“笔墨斗士、文坛流芳”的段可情。段可情,(1899—1994)学名传定,笔名白莼、锦蛮等。光绪二十九年(1899年)生于箭亭子街。1918年毕业于达县县立中学,1919年去日本留学,1922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4年,曾参加过多次反对帝国主义运动,1926年初,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从苏联回到上海参与革命文艺团体“创造社”工作,同成仿吾、郑伯奇等从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在此期间,创作了反映旧社会贫富不均,劳动大众生活困难而奋起斗争的小说《铁汁》;以达县早期中共党员唐伯壮的革命生涯为素材的《杜鹃花》;具有反对封建势力的爱情小说集《巴黎之秋》。同时翻译德国进步诗人海涅等的诗歌,发表于创造社出版的《创造》杂志。段可情的进步作品,多次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继续创作和出版受到严重阻挠。1938年,段可情任四川省立三台高中校长,因与教育厅长办学方针相左,愤然回到达县就任私立通川中学国文教员,一面教学一面从事抗日和进步文化宣传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段可情先后任川北行署委员兼川北大学副校长、川北文联主席、省政府常委、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省文联副主席。1994年病逝于成都。
  
  18、“傻儿军长、抗日功勋”的范绍增。范绍增(1894--1977年),俗名范哈儿,四川大竹县人。13岁人袍哥,1911年加入同盟会,先后参加反袁护国战争。后分别任颜德基部和熊克武部团长。民国十二年,任杨森部旅长,后就任师长,不久投靠刘湘,任刘部师长,后升任副军长。抗战爆发后,范请缨杀敌,于民国二十八年亲手组建国民第八十八军,任军长,率部赴汀浙一带抗日,立下不朽功勋,受到战区长官部和军委会嘉奖。不久升任第109集团军副司令。民国三十八年春,范回到重庆,经顾祝同周旋被蒋介石委为国防部川东挺进军总指挥,当年12月14日,范率部在渠县三汇镇起义。解放后,范历任解放军四野五十军副军长、新编师师长、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河南省政府委员、省人大代表、省体委副主任等职。1977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终年83岁。范绍增性格豪爽、行侠仗义,人生极富传奇色彩。杨平章以范为生活原形,创作的长篇小说“范哈儿i部曲”,即《范哈儿传奇》、《范哈儿抗日》、《范哈儿后传》全国发行,多家报刊连载;刘德一以范为生活原形,摄制的电视连续剧《傻儿师长》、《傻儿军长》、《傻儿司令》全国播放,产生广泛影响。
  
  19、“宣传战士’新华社长”的熊复。熊复(1915—1995),四川邻水县人。笔名傅容、茹纯。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任抗大第三大队政治处宣传股股长、校政治部编辑组组长,重庆《新华日报》编辑部主任、总编辑,中共四川省委候补委员。1947年后,任晋绥解放区《晋绥日报》副总编辑,中央城工部四川干部工作队教育长,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中南局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郑州、武汉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原日报》、《长江日报》社社长,新华社中原、华中、中南总分社社长,中南文联主席,中南新闻出版局局长。1952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秘书长、秘书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秘书长、副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社长。1975年至1987年,任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编委会办公室副主任,红旗杂志礼总编辑。是第七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因病于1995年1月3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20、“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的刘伯坚。刘伯坚(1895—1935),是我党我军早期主要领导之一。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与赵世炎、李立三在巴黎组成劳动学会;1921年与赵世炎、周恩来共同发起和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继周恩来后选为旅欧总支第三届书记:1926年秋受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委派回国任西北军总政治部主任,与冯玉祥共同组织了震惊中外的五原誓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奉命赴沪做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春赴苏学习军事,出席了中共六大会议;1930年回国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参与策划和指挥震惊中外的国民党二十六军宁都起义,旋任红五军团政治部主任;1934年红军长征时留任赣南军区政治部主任;1935年3月在江西仁凤地区空囤被俘,3月21日在江西省大余县英勇就义。刘伯坚烈士是中共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诗人,毛泽东同志称他是“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0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川东地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编号:cJSIO-047)和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0度一般项且《川东地区红色资源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编号:SLQ20IOB-11)阶段性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