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定位
2011-01-01李尽晖
经济师 2011年5期
摘要:文章认为,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新疆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民增收服务。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为推进农村“三化”服务,为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服务,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发展服务,已成为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重要条件,也为农民争取平等地位提供了一个契机。要紧密结合新疆实际,把农村的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作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促进新疆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新疆农牧区 农村职业教育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016-0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人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离开了农民的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要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必须提高农民素质,造就新型农民,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必须先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而实现农村的小康必然要受到作为其主体的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制约,要有相适应的农业人口智力结构做支撑,农村教育的战略意义已极为突出。
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属西部欠发达地区。当前,建设新农村,构建农牧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发挥新疆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的优势,挖掘农牧业内部的潜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建设国家重点棉花基地、特色林果业基地、优势畜产品基地、粮食基地为契机,大力发展优势高效高产农牧业和绿色环保农畜产品,提高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深化农牧区各项改革,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使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些既为农牧民职业素质的提高以及新疆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也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当前,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难点区域同样在农村,尤其是地域辽阔、经济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环境比较恶劣的农牧区。没有广大农牧区的小康,就没有新疆的全面小康。广大农牧区的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和谐的新农村离不开农牧民的和谐发展,而实现农村的小康必然要受到作为其主体的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的制约。就少数民族农牧区的实际看,当前新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人力资源开发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滞后,对农村职业教育关注不够;目标定位不准;办学条件较差;专业设置脱离实际,缺乏办学特色;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形成优势;办学模式单一,市场机制缺失;制度约束;低效益高成本弱化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强度;法律保障机制不健全,加之随着普通高校的扩大招生以及社会上对职业教育存在的某种偏见,又由于职业教育质量不高,导致了出现学生招不进、留不住、就业难等问题,使职业教育出现严重滑坡现象。
因此。农村教育问题必须从新疆小康建设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作为新疆农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在加快建设和谐新农村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科学定位少数民族农牧区职业教育,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培育新型农民,促进新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服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农牧民增收
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但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边境省区。农牧业人口、贫困人口、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居多,农村人口素质普遍较低,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很大制约。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共调查1225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629个,镇229个,街道64个,具有行政职能的乡级农场303个,12311个村级组织,其中9327个村,16个居委会,2968个具有村级行政职能的农场。调查结果表明,农业从业人员情况看,全区农业从业人员674.68万人,其中,男性占52.0%,女性占48.0%。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13.1%,21—30岁占26.3%,31—40岁占17.4%,51岁以上占17.7%;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5.4%,小学占40.6%,初中占48.1%,高中占4.7%,大专及以上占1.2%。从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看,2006年末,全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685.93万人。其中,男劳动力355.48万人,占51.8%;女劳动力330.45万人,占48.2%。其中,20岁以下126.59万人。占18.5%;21—30岁184.48万人;31—40岁156.07万人,占22.7%;51岁以上113.44万人,占16.5%。农村从业人员为635.2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92.6%。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89.2%;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7%;从事第三产业的占9.1%。新疆农业劳动力的文盲或半文盲为34.03万人,占5.0%,小学文化程度为262.01万人,占38.2%,初中文化程度为323.19万人,占47.1%,高中文化程度为48.9万人,占7.1%,大专以上的为17.8万人,占2.6%,高中文化水平以上的农业劳动力只占9.7%。由于新疆广大农牧区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难以接受和使用一些新的实用技术和方法。市场意识淡薄,也就无法开辟增加收入的门路。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与收入水平呈正相关的。随着家庭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的提高,家庭经营呈现出向经营非农产业的非农业户方向发展的趋势。因此,要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面向农民,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使农民增强学习和应用农业技术的能力,使农民从体力型向科技型转变。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本质是转化。是劳动力向人力资源化、知识化、技能化、人才化、人才资本化的转化,是一种劳动力素质、劳动技能、劳动资本的提升增值过程。劳动力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被转移数量所占的比例也高。要实现农业劳动力素质从低劳动力文化素质向高劳动力文化素质方面的转化,就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据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4.2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7.73万人,占62.7%;女劳动力16.47万人,占37.3%。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量的6.4%。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看,20岁以下7.07万人,占16.0%,21—30岁18.77万人,占42.5%,31—40岁11.11万人,占25.1%,51岁以上4.89万人,占37.3%;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看,文盲0.94万人,占2.1%,小学12.72万人,占28.8%,初中25.19万人。占57.0%,高中12.72万人,占28.8%,大专及以上1.82万人,占4.1%;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看,乡外县内16.43万人,占37.2%,县外市(地区)内11.28万人,占25.5%,市(地区)外疆内15.32万人,占34.7%,疆外1.17万人,占2.6%。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47.5%;从事第二产业的占9.6%;从事第三产业的占42.9%。可见,新疆外出从事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培训远不能满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需求,新疆农业劳动力需要培训的任务很大。如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效地转移就业。从农村劳动者主观方面看,就是要求劳动者有转移就业的本领即自身拥有一定的劳动技能。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是要求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两方面中,决定因素在于劳动者自身,因为农村劳动者劳动技能与转移就业之间也是呈正相关的。因此,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实质出发,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的投入,促使农业劳动力素质与劳动技能的全面提高,这是加快新疆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也是各级政府贯彻中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农村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则主要依赖于农村职业教育。因此,农村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的转移就业。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推进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
“三化”即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三化”是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三化”的推进首先必须依靠高素质人才。农村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农工商经营一体化,它所要求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农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懂得企业管理知识,还要懂得贸易、营销知识。农村工业化则要求生产经营者与劳动者要懂得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以及工艺流程,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城镇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全面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城镇化率达到50%。城镇化不仅是城镇人口的聚集过程,而且是聚集资本和可用资源,发展二、三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实现农村社会转型,最终实现农村现代化的过程,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事实证明,加快城镇化步伐,是扩大农民就业渠道,减少农业资源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农村城镇化是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农村产业化的本质就是农工商经营一体化,它所要求的人才不仅要懂得农业技术知识,而且要懂得企业管理知识,还要懂得贸易、营销知识。农村工业化则要求生产经营者与劳动者要懂得相关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以及工艺流程,能够掌握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目前,新疆农村工业化与全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新疆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农村工业化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条件之一。它不但是农村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且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产业转移的重要出路,也是逐步缩小工农差别的重要措施。因此,新疆必须把农村产业化、农村工业化问题纳入小康建设的紧急议事日程,大力发展新疆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做到一地一品或多品,以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加工名牌产品,实现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的工业化目标。
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新疆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同时,农民收入也随之下降。据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有关农村劳动力素质状况调查资料数据表明,新疆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而具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村劳动力容易获得城镇就业岗位,低文化程度低素质人群是难以适应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此外。新疆农村建制镇少,集镇多,城镇化尚处于初级阶段。这就要求农民一方面提高素质,拥有多种技能,实现职业多元化;另一方面要求有善于规划、经营、管理城镇的人才。推进“三化”对人才的要求。对农民的要求,都离不开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围绕“三化”的需要,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培养和输送相关人才。
四、农村职业教育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农村社会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是新疆少数民族农牧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它要求农牧民既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又懂得民主与法制方面的知识;同时又要求有农牧区政治文明建设的专门人才,对农民进行民主与法制知识的宣传以及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各族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为农牧民服务的法律人才,则。是推动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农牧区精神文明建设,除了要求农民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之外,还需要有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专业人才及相关管理人才。农村社会发展,需要有懂得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能够开展农村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医疗卫生、农村教育的人才。农村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技术、管理、贸易等方面的人才,还要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相关人才。
五、农村职业教育为发展新疆外向型农业,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人才支撑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边境省区,国界线长5600多公里,分别与8个国家毗连,约占全国陆地国界线总长1/4。作为以农业为主的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新疆农牧业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承受着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面对开放的、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新疆的农业核心竞争力亟待增强,而人力资源是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个弱势的农民群体难以形成强劲的国际竞争力。而要提高新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既担负起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重任,又培养出外向型农业、国际化农业所需的技术人才和国际贸易人才。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打造一批“中坚核心农民”,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效应,实现重点区域农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推进新疆设施农业、特色林果业由“大”到“强”。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提高农产品中新技术含量和商品附加值,增强新疆外向型农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新疆农业产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长远意义。
六、农村职业教育成为鼓励农民自主创业的重要条件,也为农民争取平等地位,促进农民社会合理流动提供了一个契机
为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政府采取了农村税赞改革、发放小额贷款等措施,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当前,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农民企业家、种植能手。他们懂技术,懂经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表明一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农民,特别是新一代的青年农民已不再满足于在自家“一亩三分田”上耕作,他们更为独立,眼界更为开阔,渴望新的知识和技能,渴望凭自己的才智,改变自身的命运,自主创业。目前在农村,相当多的适龄青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接受普通教育,因此接受职业教育就成为农民继续学习,储备知识和技能,自主创业的一条出路。几千年来,农民一直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直到现在,由于国家实行城乡二元化结构,情况还是没有多大改观,农民意味着愚昧、贫穷、落后,是“二等公民”的代名词。究其原因,政治上人微言轻,缺乏足够的话语权,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唯有依靠教育来改变。接受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农民,才有可能利用知识的力量,勇敢争取权利、维护自身的正当权益,摆脱长期以来的弱势地位。
近年来,中央已明确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来考虑,并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使农村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全面实现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农村实现小康是全面小康的重点。农村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农业、农民、农村,既是衡量农村小康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村人口文化技术素质实现农村小康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近20年来,农村职业教育的使命可能还没有哪一次能像现在这样,与解决“三农”问题的大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极大地扩展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6%,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新疆自治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达到18%。在大众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尤为迅速。目前,新疆已有高职高专院校21所。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发展,不仅为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培养了人才,也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创造了就学机会,满足了农村部分家长和学生的需求,在较大程度上能够拉动新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前,新疆基本实现每个县办一所示范型职业学校的目标。基本形成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稳定和拉动作用。包括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培训、教学规范管理、教研科研等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已逐步跟上事业发展的需要,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正在稳步提高。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日趋完善,能基本使农村职业教育大发展有法可依。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农村职业教育为什么要办、办成什么样、怎样来办的问题有了切身的体会,实践上理论上都为农村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指导。所有这些都为新疆农村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奠定了比较厚实的基础,为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本文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规划项目“新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编号:09BJYX05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遇春.我国西北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2李水山.我国农民教育的发展特征和规律[J].职教论坛:理论版,2006(4).
3.李水山.当前我国农民职业教育的难点与科学对策[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5).
4.数据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布[N].新疆日报,2008.5.7.
5.自治区教育厅部署教育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N].新疆教育报2010.6.5《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落实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教育发展任务的分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