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规律的探索
2011-01-01李雪
经济师 2011年5期
编者按:张薰华教授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留校任教至今。1962年—1984年任经济系主任。社会兼职:中国《资本论》研究会顾问,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自1978年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共培养了33名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生。张薰华教授已90岁高龄,潜心研究经济学超过半个世纪,是国内公认的《资本论》研究权威。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规律的探索方面,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理论、土地经济学、环境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颇多建树。因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色研究,曾荣获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不久前,在世界政治经济学会第五届论坛上;本刊记者采访了以耄童之年亲临论坛交流学术、发表演讲的张教授。就经济规律探索的若干问题请教了张教授。
记者:张教授,您已经90岁高龄还亲临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发表演讲,这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探索规律、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使我们十分感动和敬佩。我们有幸聆听了您的演讲扣获奖感言,对您在经济学研究的一系列学术建树尤为钦慕。我们今天采访您,是向您请教经济规律探索的一些问题。您提出科学发展观焦点在生产力发展,请您概要地谈谈好吗?
张薰华:好的。科学发展观是三个词(科学、发展和观点)的组合,亦指用科学的观点去剖析社会的发展。社会只有发展才能繁荣昌盛,所以发展是目的、是硬道理。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主观如何符合客观,就要用科学观点去探索和揭示社会发展规律,实践科学发展观就在于既把握规律性,又在实践基础上据以改革开放,建立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为了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科学发展观唯物辩证地指出:生产力(由人力与物力结合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人力所有者与物力所有者结合的社会形式、包括派生的产品所有者的关系)、上层建筑(生产关系集中表现的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等社会形式)三者之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关系。对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剖析,应该从形式深入到内容。一是从上层建筑深入到经济基础。二是在经济基础上还要从生产关系深入到生产力。“物质的生产关系”是指物质生产力的社会形式。三是再延伸到生产力的源泉——人口、资源、环境。
纵观以上各个层次,无不与人有关,生态环境提供资源,承载人的生存与发展,生产力是人与物的结合,生产关系是人作为生产要素所有者和产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制度是生产关系(人际关系)所形成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关系,意识形态则是这各阶层人际关系中人的思想反映。总之。各个层次都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和以人为本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遵循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者辩证关系的原理,在创新中愈来愈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记者:张教授,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您能简明地阐述一下这个观点吗?
张薰华:我认为:第一,社会生产力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它是在这个系统的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的运动中来发展自己的。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力是自然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杠杆。它自身是人类在运用自然力、改造自然物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巧,是人类智力发展的结晶。在科学技术力中。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渗透到生产基本要素(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因此,生产力的要素就成为人化的科学和物化的科学,科学也因此成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动因。
第二,直观地讲,这里讲的科学好像限于自然科学。其实,科学是人类社会智力发展共同的结晶,它所渗透的生产力又总是以社会形式表现出来,因而又和社会科学分不开。自然界的运动延伸到人的产生,进而延伸到社会科学。这对经济科学来说,尤为明显。
第三,就自然科学来说,它的各门学科通过边缘科学连成整体。科学的整体化不仅带来技术的飞跃,而且使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科学密集的技术。我们要着眼于这样的新技术来创造新的社会生产力。
第四,科学是精神产品。这种产品的直接生产者是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科研工作者,生产知识分子的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再生产又和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分不开。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者他们追求的是科学,又是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他们对科学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至关重要。
记者:张教授,您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和研究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为我国的环境科学,特别是环境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请您谈谈什么是环境科学和环境经济学。
张薰华:环境科学是人们系统认识环境的各种运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的知识体系,这是一门文理交叉的新兴学科,其中由自然科学进入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便是环境经济学。
具体说来,地球表层是生态系统的载体,系统所依附的部分成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命赖以生存的环境(生境),它为生命的发育提供阳光、水、大气、土地以及蕴藏其中的有机化合物。二是生命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先是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然后是吃植物的动物、吃动物的动物,再是分解动植物代谢物的微生物,代谢物再化作春泥供植物吸收,或作为饲料供动物食用。生命系统与生态环境复合为自然生态系统。三是人,作为自然的人,只能在生态规律制约中生存;但作为社会的人,当他未认识生态规律时,却会做出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人的社会经济活动应顺应生态规律,从而与自然生态环境复合为人工生态环境,人类的社会生活才能可持续发展。如何趋利避害,使人类有着美好的未来,这就需要科学知识。其中,揭示第一层次规律的是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揭示第二层次规律的是环境生物学或生态学,揭示第三层次规律的是环境社会科学。环境自然科学和环境社会科学复合在一起成为环境科学。
就环境经济学讲,它不仅要从生产力来研究环境经济,而且要从生产关系来研究保护环境。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讲,既要从宏观上制定合理的社会主义国土规划等,又要通过市场,改革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改变原材料价格偏低、资源无偿使用的状况,并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调整资源价格,彻底改变由于资源低价或无价造成的资源、能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与破坏,并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模式。
记者:科学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以及相应发生的人际关系中,逐步发现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理论结晶。前者形成自然科学,后者形成社会科学。科学也可以说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积累和升华的知识,是在创新中不断发展的。张教授,请您谈谈您对自然科学发展与社会科学创新的见解。
张薰华:一般地讲,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世界的物质内容,社会科学研究的是这个内容的社会形式。按照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学科上的反映就会两者相互渗透,在渗透中创新。由于每一学科都是具体叙述同一世界整体中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们的研究对象在整体中当然联系在一起,规律也因此形成体系。它们自己也因此联系在一起,形成知识体系。它们是通过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连接起来。学科网络化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且将自然科学的创新传导到社会科学,促使社会科学也在创新中发展。
社会科学的创新基于经济学的创新,这也借助于科学哲学的指导。并由此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通,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就促使社会科学创新。世界近代史已经证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促进自然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自然科学又通过工艺上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自然科学也就由此进入经济学。经济又是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基础。经济学就展开到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文学等等。经济学成为自然科学走向社会科学的通道,社会科学则由此深入到自然科学。
基础理论差之毫厘,实践上就会失之千里。新中国建国60年来,前30年由于理论上忽视对生产力的研究,切断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结点;并认为人口与地理环境不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原因;结果经济增长了,增长方式却不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而是靠滥用资源,以致从源头上破坏了生产力。生产的总值虽然增加了,却难以补偿生态环境的被破坏;不遵循生产力规律,还会导致人口爆炸。在生产关系方面,则将交换形式混同于生产形式;即将计划形式混同于社会主义;同时又将市场形式混同于资本主义,拒绝运用市场形式。所以从总体上讲,经济绩效欠佳。
后30年的伟大成就在于充实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内容,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将保护和协调生产力的源泉作为基本国策。特别是近几年来,还由此拟定了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可持续战略。在生产关系方面,则明确了交换形式不等同于生产形式,市场形式不等同资本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这些则是党的第二代领导进而第三代领导,认识与尊重经济规律的结果,由此也可以知道,经济学创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
科学是探索物质世界内在规律而形成的理论。科学按其本性来说只是承认事实和规律,它不崇拜任何偶像,它使人们厌弃迷信和愚昧,勇于探索、开拓和创新。但是。科学的创立、创新,却遇到神权、君权和长官意志的阻碍,其间经历了激烈的斗争。
自然科学创立于西欧中世纪末期,那时神权与封建王权结合,多位先行科学家被教会活活烧死。科学的诞生是经历血与火的洗礼。直到封建社会灭亡以后,自然科学才有飞速发展。
社会科学的发展,阻力就更大更长了,历代君主既要用知识分子,又要惟命是从,稍有异议,就会带来杀身之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但是,不唯书容易,不唯上难办。后来邓小平说,领导人讲话也不是金口玉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才逐步消除了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余悸,促进了社会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才会以改革开放带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记者:20世纪90年代,经济哲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经济学界特别是哲学界的关注。但对“经济哲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例如,有人说,“经济哲学是一门专指用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学科”。另有人认为,经济哲学“不是用哲学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经济哲学是从经济中引出的哲学”。张教授,您的看法是什么呢?
张薰华:我以为前一种说法实指经济学,而不是经济哲学。因为经济学如同各类具体学科一样,都是在哲学指导下来研究它的特定对象的,但不是哲学本身。后一种说法实指哲学要从经济辩证运动来丰富自己。而经济的辩证运动规律则是经济学所揭示的,也就是说哲学要从经济学来丰富自己。由此可以推论,经济哲学既不是对经济现象贴上哲学的标签,也不等于经济学加哲学,而是研究两门学科如何相互渗透,即哲学如何指导经sXX8cEiI09x07OSMLkCC/Q==济学,经济学如何丰富哲学的学科。因此,这门学科与其定名为经济哲学,不如定名为经济学哲学。
经济学哲学是一具体学科(经济学)与哲学的渗透,而不是具体学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相互渗透,即不是一般所说的边缘科学或交叉科学。
记者:张教授,请您具体地谈谈经济学哲学的一些特点。
张薰华:具体来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谈经济学哲学的特点。第一,从哲学与具体学科的辩证关系看经济学哲学。客体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哲学以这个整体为研究对象,反映客体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作为科学的哲学就这样形成唯物的世界观和辩证的方法论,达到了揭示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目的。
人类经济生活的发展,近代技术的发展,要求科学从不同角度提供反映这整体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的知识,近代科学就此分门别类地建立起来。科学的不断分化一直持续到现代,现代科学又由分化趋于综合。这里面每一学科都是具体地叙述某一方面的特殊规律,它们所组成的知识体系也是反映客体世界的整体。不过。这和哲学又有区别。哲学所揭示的是物质世界整体的一般的、抽象的规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所揭示的是这个整体的某一方面的特殊的、具体的规律以及其规律体系。但是。抽象来自具体,特殊中含一般,这就决定了哲学与具体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一般原理,具体学科的发展推动哲学的发展;反过来,哲学对具体科学又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这样,作为具体学科理论工作者,虽有他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有自己的哲学,但他只有使自己的观点符合客观实际,为此其方法又必须是辩证的。才能探得所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从而形成科学理论。另一方面,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总要熟知一门具体学科,了解知识体系和科学学,既使自己的论述不致流入玄谈,又使哲学有所发展。对此,就经济学和哲学两方面来看,目前还不够令人满意。一部分经济学理论工作者未在哲学方面下过足够的工夫,也就不能自觉地运用科学的哲学观点及其方法论去研究经济学方面的问题;而一部分的哲学理论工作者,也未在经济学方面下过足够的工夫,形而上学地看待哲学的指导作用,往往用标签的方式把哲学名词贴到经济学术语上,使哲学庸俗化。
第二,经济学在具体学科中的地位。具体学科是从物理学展开出来的,随着技术革命的要求,物理学在研究分子运动时就展开为化学,化学在研究有机分子时再展开为生物学,生物学在研究作为生物的自然人时,这人又蜕变为社会的人,于是进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的起点是经济学,因为人类的活动建基于物质生产,经济学研究生产的物质内容及其社会形式,揭示这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经济学再展开到政治学、法学、文学……最后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从上述学科的发展可以知道,正是生产力发展要求技术创新,要求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才使分离出来的具体学科百花齐放,也使哲学成为独立的科学。这时,经济学所揭示的经济规律就会对自然科学起反作用,自然科学就会加快奔向经济学,并通过经济学走向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在这种走向中受到经济关系的激励和上层建筑的扶植而加速发展。
第三,哲学对经济学的指导。首先是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在哲学范畴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经济学具体分析经济中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物质内容)与生产关系(社会形式)辩证运动。依据哲学原理的指导。经济学决不应只研究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今后,经济学发展就要同时研究生产力。
其次是关于拜物教与理性经济人。存在和意识的关系是哲学的根本问题。辩证唯物论一方面由存在决定意识批驳了唯心论;另一方面又从意识的反作用批判了机械唯物论。由生产力到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经济基础作为存在,它会反映到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上面,意识也会起很大的反作用。经济学也必须探索这一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与市场经济的意识形态基本上可以相容,但也有矛盾之处。拜物教就是其中一个问题。市场要求自由(自主经营)、平等(等价交换)和进取精神(竞争),这些和社会主义相容。但市场经济主要从微观利益出发,商品经营者只希望他的商品能卖得好价钱。而货币又能在市场上买到一切,于是滋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社会主义则主要从宏观利益出发,提倡集体主义。我们也重视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对国有企业也要求利益最大化,使国有资金保值和增值,但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货币拜物教)。但是,只要存在商品经济关系,拜物教意识就不会很快消亡。因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另外,哲学上存在与意识的关系,也就指导我们在学习西方经济学时,注意哪些可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哪些不应照搬。
再次,关于辩证逻辑指导下的理论叙述方法。按照黑格尔的逻辑理念,科学开篇所叙述的东西,是未发展的,因而是抽象的、简单的,并具有普遍性质。普遍的性质是事物的基本规定性;在它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追加新的规定性,使自身丰富起来,成为特殊的、复杂的、具体的事物,并越来越接近外部现象。这种逻辑形成过程还是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因为从分析简单的规定性开始。再分析追加的规定性时。并没抛弃原有的规定性,而是综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叙述方法对于经济学理论的叙述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第四,经济学促进哲学的发展。我们先看近代科学哲学的产生。近代科学哲学指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要求自然利,学的发展。19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已成为整理材料的科学。它把自然界的各方面过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就必然要出现辩证法。用同样的方法来考察人文科学,就会发现各学科所研究的问题,都是由于经济关系的变化,确切地说,都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专门研究生产方式的科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它的建立也就创立了科学的哲学。于是哲学摒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吸取其辩证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存其唯物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又将其运用于社会科学形成历史唯物主义。
我们再看现代科学哲学的发展。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迫使经济学要研究生产力,而且要追溯到社会生产力两个源泉(人口与环境)。由于人口爆炸、资源滥用、环境破坏,更迫使经济学要研究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这个问题在100多年以前还不那么严重。但是,近几十年来,人口发展他地理环境不胜负载。生态环境不存。人将焉附?社会能否持续发展,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主要的、决定的问题吗?我相信,随着经济学对这个事关人类生存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向高技术发展,从而使资源得以合理利用,使人口得以量少质高,环境得以保护,科学的哲学必将日益丰富起来。
记者:张教授,对您的采访使我们深深感到正是由于您具有严谨的学术风范,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理论品格才为我国的经济学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和深层次的矛盾,这就要求经济学科学地阐述社会经济规律,也要求经济理论工作者像您一样具有科学态度和理论勇气,才有助于经济科学的发展,才有助于更好地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我们相信。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一定会成为探索规律的报春燕,勇闯难关的破阵牛。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